宁河区图书馆
宁河区图书馆
机构用户
宁河区图书馆(机构用户)
登录
注销
首页
知识图谱
颗粒列表
全部
基础数据
精细化标引
析出资源
图表颗粒
知识抽取
人物
New
机构
事件
地理名称
专题
作品
实物
知识片段
资源阅读
近现代图书
期刊
其他
资源统计
加工标准
相关文档
首页
知识信息
锦州谋生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红色记忆第二集》
图书
唯一号:
021920020230002793
颗粒名称:
锦州谋生
分类号:
K825.2
页数:
5
页码:
130-134
摘要:
这篇文章描述了作者在战乱时期的生活经历和成长历程,以及作者对不同政治体制和社会的看法。作者通过自己的经历,描述了解放战争时期锦州市的战事情况,以及作者对解放军和国民党的不同感受和看法。文章还描述了作者在解放后的生活,包括找工作、投靠亲戚、学习等经历。通过这些描述,可以感受到作者对社会主义体制的认可和欢迎。
关键词:
革命历程
陈桂韬
人物事迹
内容
1945年,日本投降后,父亲回到北京铁路局,被派往东北锦州铁路局做译电员工作。父亲多年苦心钻研业务,练得一手绝活,铁路系统常用的大量往来电报,他可以不用查找电报本就直接可以将其精准翻译出来,也可以把汉字写出数码,因此他比别人快很多,很快得到领导的重用。两个哥哥和姐姐都从北京被叫过来了,大哥到沈阳铁路宾馆当管理员,二哥到锦州交通银行当雇员,姐姐在家,我到铁路员工子弟学校读书,生活很稳定。
辽西战役即将开始时,铁路局的高层人员都跑掉了,铁路也不通了,桥梁也被炸坏,工人开不了工资,又开始了自谋出路。为了生活我和三叔到大陵河对面双阳店小镇卖馒头,爷俩买了一大筐馒头,坐着大马车和许多人一起去,从锦州出发到大陵河边有一座铁路桥,但已经炸成两三段,要爬桥架子也要涉水,然后才能到达对岸,过了桥便到小镇了。但是其实想要过桥并不容易,因为桥的两边是两个天下。桥这边未解放,有国民党兵和特务分子一大帮人在把守,想过桥要拿钱来。那些有钱人做大买卖的开始给当官的和特务送烟、给钱、说好话等,这些人开始先准许过桥,我们眼看着人们都过去了,我们也开始给人家送馒头说好听的,结果我们最后过桥。
爬过桥一看我很惊讶,守桥的解放军只有两个人,一挺轻机枪和一块铁板。他们问,他们(指国民党兵)找你们要钱了吧?没有丝毫的刁难,我们好奇的点点头,觉得解放军真是和气。下桥后便是小镇的集市贸易,非常热闹,人们的精神和情绪都非常好,我的心里就开始打问号,为什么这边这么好,这么热闹?还没有特务打人和要钱。很快的就把馒头卖完了,又爬回桥时,解放军也没有盘问我们,然而到了这边麻烦又来了,要搜腰包,结果从我衣服的破兜里翻出来一个小破本子(是我二哥当列车长时的补票本),这时搜查的国民党兵便大叫“他是个探子”,这下把我气坏了,我当时才十四五岁,眼看着来时的人都上了马车,这个臭兵又不识字瞎叫唤!又过来几个兵,我当时把这个小本子撕掉一大把,又擦鼻子又把它丢掉,有的兵看出了这是个补票本,所以就没有说什么,我趁机就走了,一起坐马车回来了。
从那时起,我就对解放军有好感,而对国民党的统治越来越反感。这时战事越发紧张,铁路职工住宅区北面有纺纱厂和7层大楼的面粉公司,在前面不远处便是紫金山,山上国民党守军已经遭到解放军的炮火轰击,我们看的很清楚,国民党的飞机有时也来锦州市上空投炸弹。有一次我和父亲正在走着,忽听飞机投下炸弹的声音,我赶紧躲在煤箱子和屋窗户之间的小空地之间,而父亲正往回跑,我看着炸弹正在父亲头上空快速的向下落,我非常担心。炸弹爆炸了,万幸离父亲较远,我和父亲都安然无事。
解放军的炮火很猛烈,有一次一发炮弹从我们后院的房山头上打入爆炸后,从前窗户飞出弹片把一个正坐在家里防空洞口的学生击伤。在解放锦州的过程中,我们全家也算都身临其境了,开始时炮火的不断攻击,在最激烈的时候,几乎整个夜间都在听机枪声响,从远至近听得很清楚。我们一家人和附近的工人们都在屋子里的地板下躲藏着,铁路住宅区的房屋都是日本式的样子,地板下约一米多深的空间,所以可以当防空洞使用。这时来了10多个国民党的士兵,挤着往地板下躲藏。时间不长就听见所有枪声从房子周边向城里退去,枪声越来越远,突然从外面冲进解放军战士,对着地板下喊话“快出来!不出来开枪啦!”先是国民党的兵全部出去,后是我们这些铁路工人家属小孩等。全部人员都被带到“连部”,其实就在房山头,有几位解放军的干部,都是身穿单衣,战士们身披一个毯子,看样子他们都很冷,当时那位连长没有多说,只说把国民党兵带走,工人和家属都回去!这时听到远处城里仍有稀疏的枪声,我们这样就解放了。
因为没有了收入,我们又离开了锦州,投靠宁河姥家,又去北京铁路局找工作,因从东北回来的失业工人太多一时无法安置,当即给部分救济小米,回芦台镇待命。经我大姨的女儿杨友兰帮助,暂住南街98号老阎家院内的两间厢房,因人口多,又没有正式工作,两个哥哥和我就去北京自谋生活。开始投靠原北京列车段杨巨才列车长,原我二哥的同志好朋友,暂住其家并在其家门口摆地摊卖面。由于没有经验也不挣钱,又不是长久之计,后北京市各学校招收学员,开始我和大哥都报考了“华北大学”,二哥报考了“西北财经学院”,二哥不久便随校迁往西安了,我和大哥在家等候开学。
回忆报考“华北大学”时,非常幸运的是我在入考场之前,在包钢笔水瓶废报纸上,无意中看到“社会主义阵营的12个国家名字”,我当时想如果考这道题就好了,我就在地上画此题,结果真的有此考题,就这样我全部答对,发榜时,我很高兴找到了我的名字。否则我这小学文化程度,并对政治性质的考题一无所知是很难考上的。
知识出处
《红色记忆第二集》
本书记述了宁河区革命历史的档案资料,其中包括了刘九华、田茂、李亚光、五次剿匪战斗、端炮楼、擒拿土匪、童年生活、保卫谈判、海防守备、抗震救灾等文章。
阅读
相关人物
陈桂韬
责任者
陈桂韬
相关人物
杨友兰
相关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