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河区图书馆
宁河区图书馆
机构用户
宁河区图书馆(机构用户)
登录
注销
首页
知识图谱
颗粒列表
全部
基础数据
精细化标引
析出资源
图表颗粒
知识抽取
人物
New
机构
事件
地理名称
专题
作品
实物
知识片段
资源阅读
近现代图书
期刊
其他
资源统计
加工标准
相关文档
首页
知识信息
童年生活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红色记忆第二集》
图书
唯一号:
021920020230002792
颗粒名称:
童年生活
分类号:
K825.2
页数:
5
页码:
126-130
摘要:
这篇文章主要描述了作者的家庭和成长经历,以及在动荡的年代中所面临的生活困难和挑战。作者的父亲是一名电报员,他们家曾经住在有前后院的大院里,但后来因为生活困难而搬家。作者的母亲因病去世,父亲只能忍痛将他们送回老家。后来,他们有了第二个母亲,但三哥因火车事故而去世。父亲也因为心情不好而辞去了工作,全家人陷入了最困难的生活,只能靠借粮和挖野菜度日。
关键词:
革命历程
陈桂韬
人物事迹
内容
从记事时起,我家就住在北京市东城区北新桥大街汪家胡同一号。那是一个有前后院的大院,我们住在前院的倒正房,带大门洞的3间屋子,院内有两道门,进到内院正面是3间正房,爷爷和奶奶及小叔叔(与我同岁)住,厢房是伙房。当时我还小,大哥在立志中学读书,二哥也在上学,三哥在铁路员工子弟小学读书,大姐和我在家。父亲在北京火车站电报房当电报员,听说爷爷在民国时期在热河省丰宁县当过县长。
日本入侵东北三省后,爷爷逃跑后被抓回又干了一年,后又逃跑成功。过年时院内摆上纱灯,我和小叔叔放小鞭儿比赛玩,爷爷奶奶看着很高兴。有时晚上爷爷奶奶还带着我们坐马车去长安大戏院看马连良、梅兰芳演的《打渔杀家》等京剧剧目,散戏回来还要到东安市场买些好吃的。有一次在看戏时我睡着了,从座位上掉到了地上,可能是年纪小好睡觉。爷爷有文学和书法、绘画的特长,还会做红伤膏药,对我大哥非常疼爱,每次大哥放学回来,都要求他学习古文、书法等基本知识。
我大哥年轻身体好,冬天从来不穿棉裤,一次去北海公园玩拾到了一个自行车存车牌,赶快出门就领到了一辆“德国兰牌”的自行车(当时很好的自行车),这下他可玩疯了,他每天放学回来后会把我放在车把上坐着,然后和人家比“别车”。最让父亲生气的一次是他和两个同学竟和警察搞起了“赛车”,原来的长安街上有几个像城门洞一样的建筑,每个“城门洞”都有3个门洞(叫三座门),我大哥和他两个同学把一个警察围在中间,当时的车速非常快,我父亲在电车上被这几个“飞速”的骑车人给吸引住了,心想为什么这么快,冲门洞时像箭打的一样快,仔细看时惊愕地发现其中一个像是我大哥,父亲脾气很暴躁,晚上回来就把我大哥暴打一顿。本来家里的生活很平静,但由于我顽皮,常常做出令大人担心和生气的事。一天母亲正在东堂屋洗衣服,中间有个八仙桌子、两边各有两把椅子,都是硬木做的,我淘气从大床上床栏杆迈向椅子,一脚踏空,一头栽下头部正撞到八仙桌的角上,当即昏死过去,之后的事情我一概不知,据说爷爷当即给涂上了红伤膏药(自己做的)止血,送到北京协和医院抢救才救了回来,至今我的额头左侧骨头仍有一个凹坑,留有一个“疤痕”。
由于家中哥们多,房子不够住,只好搬家,因为只有父亲自己上班赚钱,所以我们的房子非常小。没过多久,我们全家的不幸来临了,我的母亲因病无钱医治去世了,万分悲痛之余,父亲只能忍痛把我们临时送回老家北塘。那里当时是一个渔村小镇,记忆里有西大沟,我们的家就在西大沟边上一个大院里,我的太奶奶那时已是97岁高龄了,她是小脚,还做得一锅鱼萝卜,我最喜欢吃大萝卜。平时,我们兄弟4个和我姐姐就到河边(当然也可以看到大海),在一个大破船上玩,当听到火车汽笛声时,哥哥姐姐们就用非常想念的样子逗我玩,那时我总会因想念父亲而放声大哭一场。
不久,我们有了第2个母亲,家是老宁河镇的,在镇东门外住,姥爷叫崔作舟,母亲的姐妹儿有7人之多,母亲排行老4,还有个舅舅年轻时去世了。有了母亲,父亲又把我们接回北京,父亲与家里联系时,始终都在北京东站打电报。我们住在东城区北新桥大街骆驼胡同四眼井14号,一个8间房子的大院,我们住在靠近大门洞的3间屋子,院子中间3间屋子是另一家姓曲的,是个开大布店的老板。在这个时期,我大哥也在西交民巷“准备银行”找到了工作,是个雇员,二哥考上了北京火车站货物处当一名货物员,三哥从铁路员工子弟学校小学毕业后也参加了工作,在北京西站当一名连接手,生活基本稳定。但灾难又来临了,三哥在一次夜班中不幸被火车撞坏了腿,在铁路医院截肢了,但因伤情太重,失血过多,尽管当时两个哥哥都给他输了很多的血,但最终因当时的医疗条件,加之我们没有更多的钱,所以时间不长便离开了我们。
那时父亲每天上班都要给日本站长作报告词,一次父亲因家里事多心情不好,作报告词时精神不集中被日本站长名叫“川泽”的打了几个耳光,父亲是个自尊心较强的人,一气之下就不干了。投亲靠友,我和姐姐便随母亲回到了宁河镇姥姥家,两个哥哥留在北京继续工作。我们家6口人,因父亲没了收入全家人开始了最困难的生活,实在揭不开锅了,便去大姨家借粮,每次都是我去,大姨是个非常面善可亲的人,不用我开口,就用枕头大小的布袋子,装满大米或高粱米让我拿回家。每天放学姐姐和我就去地里挖野菜,每次都能挖一面袋,有的野菜长在坟头上也不放过。都是我背回来的,路过别人家的窗户时还要弯着腰,怕人家出来看到而笑话,像这样的活儿都是我的专利,别人是不愿意干的。有时一天只吃两顿饭,早饭没吃也要烧一锅开水,以便叫外人看到烟囱冒烟啦,证明这家人已经做饭了。
由于吃不饱饭,尤其是冬天肚子里没有饭,全身很冷,根本没有心思学习,所以经常因为算术题做错,而受老师教训,错一题打一手板儿。当时的老师每个人上课都有一个长1尺多、宽约2寸、厚约半寸的松木手板儿,打人很疼的。特别是冬天伸出小手,每一板下去手掌心就像千万根针扎过一样的刺痛,而二三板接连打下去小手心就已经红肿起来了,挨打完抱着手赶紧跑回座位,在书桌上的铁板条上按压着,用凉铁板减轻红肿刺痛。可以说算术差不多每天都要有错题,所以不只是受冻挨饿,还要挨打,这样的生活是我在宁河镇姥家,一至三年级的童年时学习生活最难忘的一段记忆。
知识出处
《红色记忆第二集》
本书记述了宁河区革命历史的档案资料,其中包括了刘九华、田茂、李亚光、五次剿匪战斗、端炮楼、擒拿土匪、童年生活、保卫谈判、海防守备、抗震救灾等文章。
阅读
相关人物
陈桂韬
责任者
陈桂韬
相关人物
相关地名
北京市
相关地名
东城区
相关地名
宁河镇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