护理伤病员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红色记忆第二集》 图书
唯一号: 021920020230002751
颗粒名称: 护理伤病员
分类号: K825.2
页数: 3
页码: 13-15
摘要: 本文记述了1949年初,天津战役中,有大量战士负伤。一家人牺牲自己的舒适条件,让伤病员住进了自己的房子,尽力照顾他们的生活,给他们打针、换药,为他们提供温暖和安慰。尽管生活条件艰苦,但他们对伤病员充满爱心和关怀,把他们当作自己的亲人。特别记得一位伤势严重的伤员,最终不幸离世,但他并不孤单,他的离世得到了大家的陪伴和送别。这段时间的经历让人记忆深刻,战士们的伤势逐渐好转,带给了家人们极大的安慰和快乐。伤病员在家里住了将近一个月后,被送到后方医院,离别的时候,大家都十分不舍。
关键词: 刘九华 回忆 革命经历

内容

1949年初打天津那会儿,我们军队有很多战士负伤。一批批的伤员被安置在各村,再分配到各家各户养伤。刘九华捎信回来,要我们全家不仅尽可能多的接纳伤员,还要帮着干些力所能及的事。记得我家先后住进了十来名伤员,战士们都很年轻,年龄大的二十几岁,小一点儿的才十几岁。这些伤员什么地方的都有,有的说话我们都听不懂。他们的伤势有的很重,也有的轻些。病情严重的伤员用担架抬来时,全身血淋淋的,甚至已经昏迷不醒;轻一点儿的,有的腿被炸断了,也有的身体被子弹都打透了。我是看在眼里,疼在心上,因为想到自己的亲人和他们一样地为革命出生入死,所以就对他们更加疼爱,真的是把这些伤病员当成自己的亲人。
  我家有3间草房,院内还有东西厢房,为了让伤病员住得宽敞一点儿,明亮一点儿,暖和一点儿,我们全家包括公婆、兄弟、妯娌和孩子们都搬进了厢房,把3间正房全部让给了伤病员。厢房里没有火炕,我们只好睡地铺,大冬天的,我们这些壮年人还承受的起,可难为了老人和孩子,老人冻坏了身子,整天咳嗽不止,孩子小手冻得通红,还得了冻疮。跟随负伤战士一起来的还有战地卫生员,负责每天给伤病员打针、换药、观察病情。看到我们一家人为队伍所做的一切,她们非常感动,硬要给我公婆用些治疗咳喘的药,可被公婆拒绝了,因为当时药品很紧缺,我们哪能占公家的便宜呢。我清楚地记得,一个女卫生员拿出自己带的凡士林膏给我儿子涂在冻伤的小手上,当时儿子高兴得不得了,还伸出小手让我闻闻香味。那段时间,我和兄弟媳妇也闲不住,每天和卫生员一起给伤病员拆洗绷带,为伤病员洗衣服,还下地打柴禾,为他们烧热水,烧火炕,整理房间,使这些伤病员感觉就像在自己家里一样,能尽快地养好伤,重返战场。
  在这些伤病员中,印象最深的是一位伤势很重伤员,听说是南方人,他是第一批打进天津的,当时战斗非常激烈,很多战士都牺牲了,他是被敌人的炮弹炸伤的,抬到我家时,他的身体里还残存着好几块炮弹皮,他一直昏迷不醒,而且高烧不退,卫生员尽了最大的努力急救,我还把家里唯一的一只老母鸡杀了,为他熬鸡汤补身子,他却没能喝上几口,我是亲眼见他离开了人世。但他走的时候并不孤单,是大家一起送他最后的一程。
  那时,我的儿子也和这些叔叔阿姨混熟了,经常跑到他们身边,摸摸这,摸摸那,逗他们开心,还要他们讲故事给他听。其中一个十六七岁的小伤员,经常逗着他玩儿,我在屋外干活,里屋不时传出他们和孩子的笑声。看到战士们的伤病一天好似一天,我的心情也舒畅多了。这些伤员在我家住了将近一个月,部队就把他们送往后方医院了,临走那天,我们就像送别离家的亲人一样,恋恋不舍的。

知识出处

红色记忆第二集

《红色记忆第二集》

本书记述了宁河区革命历史的档案资料,其中包括了刘九华、田茂、李亚光、五次剿匪战斗、端炮楼、擒拿土匪、童年生活、保卫谈判、海防守备、抗震救灾等文章。

阅读

相关人物

于学珍
责任者
霍玉香
责任者
刘九华
相关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