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河区图书馆
宁河区图书馆
机构用户
宁河区图书馆(机构用户)
登录
注销
首页
知识图谱
颗粒列表
全部
基础数据
精细化标引
析出资源
图表颗粒
知识抽取
人物
New
机构
事件
地理名称
专题
作品
实物
知识片段
资源阅读
近现代图书
期刊
其他
资源统计
加工标准
相关文档
首页
知识信息
去边区学习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红色记忆》
图书
唯一号:
021920020230002700
颗粒名称:
去边区学习
分类号:
K827
页数:
3
页码:
103-105
摘要:
本篇内容记述了在敌情紧张的情况下,张丰年被动员参军参战,离开家乡前往边区学习。途中经历了地道躲避敌人和过河的艰难,最终到达目的地。在党校的艰苦环境中学习生活,自给自足并进行劳动自救。1945年听到日本投降的消息后,党校学习结束,张丰年回到了家乡。
关键词:
张丰年
参军参战
边区学习
内容
由于敌情越来越紧,工作人员白天尽量不进村村里群众把余粮衣物等分头藏起来,专心致志开展对敌斗争。火烧田辛庄、南淮淀的那一年,也是日寇垂死挣扎的最后一年,村里工作组组织参军参战,充实区县武装,我也是被动员的一个。当时我的家庭,有父母兄嫂妻子,婚后生了一个孩子死掉了,我走后没什么牵挂,父母还有人照顾,特别是大敌当前,革命义不容辞,于是我悄悄参了军,只有支书一人知道。
1945年1月,我离开村去边区学习,在田辛庄吃的晚饭,有人护送。深夜路过大贾庄,正巧碰见小孩娘舅问我去哪,我告知去18分区。当晚走了一夜,早晨到达分区,呆了两天我才知道,18分区每县只有一个人去边区受训。拿着分区敌工部的介绍信,到晋察冀边区党校,地点在阜平县,仍有护送人员,一县转一县,护送人员由各县安排,每天夜晚行走,路过护路河河坡陡直,很难爬,又怕敌人发现,紧张得连大气也不敢喘。到了冀西境内,可白天行走了,因为那里村连村都有地道,可以通到户内。前面有人拿着电筒带路,我在最后一个,看不清前面的路,只有拽着前面人的衣服,摸到一个小洞口,便得猫下腰爬过去前进,直到看见有亮光,听有人召唤才能爬出洞口。这就是人们知道的地道战,在宁河是不能打地道的,因为地势低洼,一打就有水出来,且土层结构也不行,容易坍塌。
还有一次过河,河水不深但水流急,把石子儿都冲的唰唰作响。正是二三月,天气寒冷,水也冰凉,我们就把下身衣服脱掉,拉手过河以防跌倒,经过较长时间才趟过去,腿脚都冻得麻木了,但都咬牙坚持着。
路程走了一个月,满脚是泡,终于到达目的地。党校的地址是较大的山环里,周围的山较高,只有举目才能看见天,人家少而零散,全是石头房,由于被敌人扫荡过,房屋四周墙壁都是漆黑的,屋里也是破烂不堪,虽然党校生活相比村里群众强些,但用水困难是大家都要面临的。淘米只能用一次水淘,吃饭时合不上牙,也不敢使劲嚼,饭里沙子太多啦。党校也搞生产自救,生活自给,学员劳动还给奖励,这些劳动都业余时间进行。
1945年8月15日,我们听到了日本无条件投降的消息,党校内一片沸腾,人们敲锣打鼓扭秧歌,庆祝抗日战争胜利。就这样学习班也结束了,我们兴奋地卷行李,打背包,做好走的准备。回去的东西比来时多,自己织的毛衣,自己纳的平底鞋还有党校分给的小土布,还学会了扭秧歌、喊口号、唱抗日胜利歌。有人带领返回,一路上各村老乡们村村欢迎。都是白天行程,比来时用的时间少多了,20多天就回到了冀东,这时正是我军攻打丰润县城。住了两天,我们把学习的情况向领导进行了汇报,领导指示,学员各回各县,于是我回到了宁河。
知识出处
《红色记忆》
本篇文章记述了红色记忆的情况。其中包括我的父亲铁军、我在宁河城工部的日子、我的军旅生涯、我的南下历程、编后语等。
阅读
相关人物
张丰年
责任者
李佑生
责任者
张丰年
相关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