苦难少年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红色记忆》 图书
唯一号: 021920020230002693
颗粒名称: 苦难少年
分类号: K827
页数: 3
页码: 83-85
摘要: 本篇内容记述了在北洋军阀时期,张丰年年幼时经历了直奉战争以及冯玉祥军队的骚扰。除了战乱,还有土匪的威胁,百姓生活困苦,饥荒时断炊,农田不收成。张丰年家境贫寒,只有几亩盐碱地,经常去做短工,吃不饱穿不暖。在贫困的环境下,张丰年受教育只能上私塾,学习内容主要是文言文和珠算,穷人家的孩子读书是为了减轻劳动和有所出息。然而,交给老师的粮食开支也成为负担。张丰年回忆了贫困的时光,衣物破烂,家庭生活困苦,但仍努力读书,并帮助家里干农活。
关键词: 张丰年 北洋军阀时期 土匪

内容

北洋军阀时期我已记事,在五六岁时是直奉战争期间,经常要躲避战乱。有一天父亲用小船载着我们逃到数里外芦苇地躲藏了一天,全家人提心吊胆,因为枪弹不长眼呀!还有一个夜晚,听到街上喊叫和打骂人声音,次日才知道有冯玉祥军队住在村里了,这些军队骚扰百姓啊!对于谁胜谁败,谁好谁坏,大人们搞不懂,我更不懂。那时除了军阀混战外还有土匪,记得人们议论,有个土匪头子叫刘四歪脖,是军粮城大猪窝一带的人,他们到村子专门绑票,到有钱人家把人绑上,用布袋把眼睛一蒙就带走。再通过给他拉线的人到被绑人家里送信,告知用多少钱去赎,否则过期就撕票,或者枪毙或者活埋。在那个年月里,村中百姓不管穷的富的,家家惶惶不安,地也种不好,日子也过不安宁,粮税负担也重,人们生活得太苦了。
  我出身贫农家庭,只有几亩盐碱地,那时农灾特别多,十年九不收,父兄有时还得去卖短工,家里经常断炊,吃不饱穿不暖。我和大侄子同龄,每天拾柴抬水,沟里淘鱼拾鱼,到了上学时还是如此。记得有一天大哥用推网捉鱼,我在水里摸鱼,一不小心滑到了深水处,我拼命挣扎,大哥用推网搭救才脱险,母亲听了,吓得不轻。
  那时村里没有公立学校,只有私人自办的私塾,学习用的桌椅由老师自备或学生自带,每个学生一年要交给老师五六斗粮食。上学只是念书写字,学的是百家姓、三字经、千字文、大学中庸、论语、孟子、诗经等。写字一律用毛笔,念书只是为了识字,那时不知什么叫数学,学的是珠算,我念了6年书,对书中道理不甚了解,老师很少讲解,只管念书识字罢了。我跟过3个教师,一是本村的,一是外村的,一是山东的。穷人家的孩子都愿意读书,一则可以少干活减少劳累,二则学点文化可以不当睁眼瞎可以有点出息,过年写个对联,红白喜事当当账房,我为此还吃过人家请呢。
  我念书的几年里军阀战争逐渐缓和,但匪患依然不断,人们穷得连给老师的几斗粮食都无力按时交付,老师们的生活同样困难,让我记忆犹新的是老师家老两口子,每天早晨只熬两碗玉米面粥喝。人们身上穿的衣服都是补丁摞补丁,我也不例外,有一次穿的棉裤破了,露出了棉花也不知道,去一个村里富户同学家串门,人家告知后羞得我满脸通红,从此再也不到他家去了。那时母亲眼睛不好,出门还要人领着,缝补衣服的活只能靠嫂嫂和姐姐。我虽然上学读书,但到春种秋收,也得下地干活。我家养不起牲口,就靠人力种地,我和侄子就边上学边请假干活。侄子念书跟不上课,到三年级时就不上学了,就每天都干活,我干活的时间就少了一些,所以比侄子多上了三年。因年景不好,侄子去沈阳学理发,干了几个月就被送回家,因为东北太寒冷,把侄子的两只脚都冻出了毛病,穷人家的孩子苦难熬啊。

知识出处

红色记忆

《红色记忆》

本篇文章记述了红色记忆的情况。其中包括我的父亲铁军、我在宁河城工部的日子、我的军旅生涯、我的南下历程、编后语等。

阅读

相关人物

张丰年
责任者
李佑生
责任者
张丰年
相关人物
冯玉祥
相关人物
刘四
相关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