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里海区域道路发展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七里海文史集(宁河文史资料第十一辑)》 图书
唯一号: 021920020230002566
颗粒名称: 七里海区域道路发展
分类号: U41
页数: 3
页码: 265-267
摘要: 本文记述了宁河县的公路建设历史可以追溯到1948年解放前,当时县境内的道路均为土路。但在新中国成立后,尤其是70年代后期,宁河县公路建设得到了迅速发展,境内道路基本上得到了普修。从80年代开始,宁河县对境内原有公路逐一进行了拓宽改建,并修建了新的道路,使县境内公路行政等级和技术等级有了显著提高。2009年,宁河县出资14亿元拓宽改造津芦公路,改建后的津芦公路是宁河通往市区及滨海新区的一条重要市级干线公路。从1996年至2013年,宁河交通实现了历史性的伟大嬗变,先后修建了唐津、津蓟、京津、滨保、津宁、塘承6条高速公路,境内里程达到156.74公里。这些公路的建设为宁河经济社会的发展提供了坚实的交通环境支撑。
关键词: 七里海 区域道路 发展

内容

宁河县境内地势低洼,原有自然道路大都没有路基,在这样的基础上要形成公路,是需要做大量土方工程的,因此,县境内公路的发展较为缓慢。境内道路基本上为土路,略加整修,尚不够近代公路的最低标准。
  1948年底,宁河县宣布解放。当时,宁河县境内的道路均为土路,没有铺筑路面,每逢雨季道路泥泞难行。
  普通公路建设
  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特别是70年代后期(1976年唐山大地震后),在党中央和市委、市政府的关怀下,宁河县公路建设事业得到了迅速发展,为恢复交通,发展工农业生产和方便人民生活,由宁河县交通局组织、设计、施工,对县境内所有线路进行了普修,并在七里海区域重点建设了津芦南线路(现更名为津芦公路,又称七里海大道)和潮白河左堤路两条区县级公路,从此改写了七里海区域道路无高等级路面的历史。
  津芦公路(津榆公路造甲检查站至芦台铁桥):始建于1977年。途经七里海镇,长44.246公里(其中重复里程1.656公里),路面宽4-6米,其中修筑油面公路28.64公里,其余路段当时不具备施工条件,标准为土路。
  潮白河左堤路(宝坻界至于家岭):始建于1977年,竣工于1978年。途经潘庄、七里海、北淮淀3个乡镇,长30.539公里,路面宽6米,其中修筑油面公路26.254公里,其余路段为土路。
  从80年代开始,宁河县对境内原有公路逐一进行了拓宽改建,使县境内公路行政等级和技术等级有了显著提高。同时为使公路发展蛛网化,在天津市公路局的大力支持下,一些断头路和偏远地区的道路进行了改善,新建道路稳步增长,既解决了偏远地区的交通不畅,又为全县形成高等级路面的公路网打下了坚实的基础。80年代以后先后拓宽:津芦公路(津榆公路造甲检查站至芦台铁桥),长42.59公里,拓宽路面为6-7米;潮白河左堤路(宝坻县界至于家岭大桥),长29.454公里,拓宽路面为6米。
  在公路拓宽的同时,继续扩展普通公路的建设。先后修建了大王台至北淮淀路(津芦公路一段,原为断头路),长8.5公里,宽6米;东白闸至张老仁路(潮白河左堤路一段,原为断头路),长3.2公里,宽6米。七里海区域的两条公路得以全线贯通。
  “十一五”期间宁河公路事业发展进入了新的高峰期,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国民经济收入稳定增长,市场经济发展迅速,运输车辆大增,现有公路状况和技术水平已不能满足当今经济发展和车辆通行需求。
  2009年,由县政府出资14亿元拓宽改造津芦公路,改建后的津芦公路(又称七里海大道)是宁河通往市区及滨海新区的一条重要市级干线公路。工程起于金钟公路北于堡村,止于芦汉公路。路线全长41.575公里,途经宁河现代产业园区、造甲城镇、北淮淀乡、七里海镇、七里海古海岸与湿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及宁河县经济开发区。设计标准为一级公路标准,道路横断面布置为:1.5米硬路肩+13.5~16米路面+3~6米中央分隔带+13.5~16米路面+1.5米硬路肩。此路纵贯全县,不仅改善了通行环境,而且缩短了与北京、天津市区的时空距离,有效带动了七里海区域农业、工业和现代服务业的发展。
  海清公路,于2010年3月破土动工,2011年10月竣工通车。此公路是连接津汉公路、七里海大道的重要道路,也是津宁高速南淮淀出口与津汉公路相连的联络线,起于津芦公路13+800公里处,止于津汉公路39+720公里处,全长8.2公里,其中宁河境内长6公里,清河境内长2.2公里。路基宽27米,路面宽24米,投资12160万元。它的建成通车对区域经济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目前,七里海区域充分利用区位优越的交通畅达优势,着力推进经济结构调整,大力发展生态旅游业,投资兴建了餐饮、农家院、垂钓、采摘、休闲观光、特色养殖为一体的生态园。良好的交通环境,绚丽的田园风光,丰富多彩的休闲旅游项目,吸引了众多游客,成为七里海区域经济发展的新亮点。
  高速公路建设
  从1996年至2013年,宁河交通实现了历史性的伟大嬗变,高速公路从无到有,突飞猛进,先后修建了唐津、津蓟、京津、滨保、津宁、塘承6条高速公路,境内里程达到156.74公里,与京津、天津港、天津机场形成了四通八达的海陆空立体交通网络,表明宁河发展现代交通实现了历史性的突破,昭示着宁河经济发展有了更加坚实的交通环境支撑,标志着宁河经济社会发展水平迈上了新台阶。在修建的6条高速公路中,七里海区域进出口达到4个,分别为塘承高速七里海进出口、滨保高速潘庄进出口、津宁高速淮淀新市镇进出口和津宁高速芦台西进出口,并实现了全互通。该区域高速公路网络骨架的形成,极大缓解了国市干线公路的交通压力,促进了对外开放水平的提高和外向型经济的发展。
  乡村公路建设
  改革开放之初,宁河县只有白庙路、于槐路、青泥路、任凤路、俵口支线等11条乡村公路,总里程20.96公里,面积约15.7万平方米。当时全县绝大多数村庄的道路处于原始状态,百姓出行绝大部分靠土路,晴天一身土,雨天两脚泥,尤其到了雨季,土路泥泞不堪,车辆根本无法通行。落后的交通条件,严重制约了农村经济社会的发展。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党中央把工作重点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要想富、先修路”的思想在全县上下达成共识。在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全县掀起了治水兴路的高潮,在农田改造的同时将原来弯曲、坎坷的农田土路裁弯取直,形成一条条乡村公路的路基,为铺设高等级公路奠定了坚实基础。到80年代末期,宁河已有乡村公路450多公里,其中七里海区域乡村公路发展最为迅猛,10余年间先后修建了兴隆淀路、大坨支路、齐小路、东移民路、北移民路、于台路等乡村公路100多条,总里程114.3公里,基本实现了“村村通”,有效改善了过去由于交通不便带来的出行难、运输难的状况。
  进入21世纪以来,随着宁河经济社会的持续发展,村民富了,农用车、私家车多了,“一村一路”已经不能满足广大群众的需求。尤其是七里海区域,旅游业发展迅速,给当地既带来了机遇又带来了挑战,面临的就是公路技术等级偏低,配套设施不健全的现状。为加大乡村公路的改建、扩建工作,县交通局积极争取国家相关补贴资金,组织各乡镇分阶段实施辖区内乡村公路的改造工作,具有代表性的是七里海区域5乡镇。俵口乡、北淮淀乡、七里海镇、造甲城镇、潘庄镇等投入大量人力、物力,完成了旅游核心区域道路的全覆盖,并分步实施了所辖村庄村内道路的硬化工程。目前,七里海区域共完成乡村公路改造93条、107.3公里,走在了全县前列。

知识出处

七里海文史集(宁河文史资料第十一辑)

《七里海文史集(宁河文史资料第十一辑)》

《七里海文史集》一书,从概述、自然生成与演化、历史沿革、自然资源、区域经济、社会事业、民俗文化、革命史事件、人物、大事记、传说选等11个方面,详细描述了七里海区域的人文历史、经济社会发展,结构严谨、语言流畅、内容详实,堪称七里海的“小百科”。通过该书,读者可以生动触摸到七里海厚重的历史底蕴,可以真切感受到七里海优美的自然风光和区域发展的勃勃生机,不禁使人犹生对家乡的自豪感与不辱使命的责任感。

阅读

相关人物

王庆武
责任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