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里海评剧演唱活动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七里海文史集(宁河文史资料第十一辑)》 图书
唯一号: 021920020230002556
颗粒名称: 七里海评剧演唱活动
分类号: J825
页数: 2
页码: 180-181
摘要: 本文记述了评剧是一种集杂耍、秧歌、民歌、曲艺为一体的地方戏,最早叫“地蹦子”、“莲花落”,发源于中国河北省汉沽农场的田庄镇。自评剧诞生以来,宁河县的评剧在城乡百姓中,有深厚的根基。在建国前后,七里海各村镇的评剧演唱活动曾红火一时。上世纪50年代业余评剧团活跃在乡间,春节期间村里搭台唱戏,自娱自乐并与各村串演,成为50年代乡间节庆风俗。上世纪60年代,一些现代剧目在乡村普及,如《夺印》、《向阳商店》、《千万不要忘记》等。自1958年大规模兴修水利以来,深入工地演出,活跃了工地的业余文化生活。1966年开始的文化大革命使评剧艺术受到摧残,但人们在生活中还是喜欢唱上几句评剧。
关键词: 七里海 评剧演唱 活动

内容

中国的评剧,最早叫“地蹦子”、“莲花落”,发祥地是汉沽农场的田庄镇,是集杂耍、秧歌、民歌、曲艺为一体的地方戏,原称“落子”,有“唐山落子”、“奉天落子”。1909年直隶宁河县芦台场盐商兼滩灶户“桐裕成”养以成兆才、任连会、任善庆、月明珠等为主演的戏班,名为“庆春班”,戏种就是“莲花落”。1912年成兆才把“莲花落”改革成平腔梆子戏,在唐山永盛茶园一炮打响,震动梨园界,随后推陈出新改成评戏。所以说庆春班堪称评剧的摇篮。自评剧诞生以来,宁河县的评剧在城乡百姓中,有深厚的根基。在建国前后,七里海各村镇的评剧演唱活动曾红火一时。
  1948年以后,随着土地改革和庆祝农民翻身解放当家做主人,特别围绕妇女的翻身解放和《婚姻法》的宣传,评剧在乡间的演出活动达到了高潮。1950年的春节前后,各村除了花会串演之外,有些大村还建起了业余评剧团,请有专长的人辅导教练。由村集资置办行头、道具、布景和照明的汽灯,露天搭台子,原村里花会的吹奏乐队就是伴奏的乐队。配合《婚姻法》和妇女翻身解放的剧目《小二黑结婚》、《小女婿》和《刘巧儿》等,在乡村串演,其通俗易懂的唱词和道白,加上贴近地方风俗的优美唱腔和舞蹈动作,都深深扎根于百姓之中,家喻户晓,群众喜爱,人人爱听会唱。
  上世纪50年代业余评剧团活跃在乡间,造甲镇的冯台、大王台、赵温,潘庄镇的西塘坨,淮淀等村,春节期间村里搭台唱戏,自娱自乐并与各村串演,成为50年代乡间节庆风俗。上演《一贯道》、《兄妹开荒》、《抗美援朝》和《老母戏》等现代剧目外,还有一些群众百看不厌的古装传统剧目,如《春香莲》、《茶瓶计》、《桃花庵》、《珍珠汗衫》、《劈山救母》、《三上桥》和《打狗劝夫》等。造甲城村冯少奇等人常专程到市里去看评剧、观摩学习,著名评剧演员鲜灵霞深受感动,亲临村业余剧团辅导,并捐给几个装有服装的戏箱。冯继祥回忆:“那些年除了县评剧团外,几乎村村都有业余评剧团。我的家乡冯台村,早在1956年就成立了评剧团,在附近各村小有名气。记得儿时我就学会了评剧《绣鞋记》中小生王定保的唱段。村里大街正中有个大戏台(文革中被毁),每年春节都要在那里唱上一正月的戏。说到看戏,那就更热闹了,家家提前把近亲好友接来住上几天看大戏,大街上的人比赶集上店还要多。附近各村也有剧团,如大王台、造甲城、赵温等村搞得也很火爆。这些业余评剧团不仅在本村演,还相互交流演出,或同台联袂演出。”
  上世纪60年代,随着阶级斗争深入开展,一些现代剧目在乡村普及,如《夺印》、《向阳商店》、《千万不要忘记》等。一些名段名句社员们在下地劳动时唱,休息时唱,开会时唱,有时评工分时,先让几个评剧迷唱几段过把瘾,就连妇女哄孩子睡觉的催眠曲也是评剧唱段。有业余评剧团的冯台、潘庄、大王台、西塘坨、大八亩坨、北淮淀等村,还与外地乡村剧团交流,互相串演,互相观摩,使表演技巧不断提高,使村民的文化生活更加丰富多彩。自1958年大规模兴修水利,修建密云水库,青壮农民社员大多离乡参加水利工程建设,临时联村组建的业余评剧团深入工地演出,活跃了工地的业余文化生活。1966年开始的文化大革命,使评剧艺术受到摧残,各乡村的业余评剧团全部解体,改为文艺宣传队,有的村的戏台也被拆毁。但人们在生活中还是喜欢唱上几句评剧,特别是百听不厌的《刘巧儿》、《花为媒》和《小女婿》中的经典唱段。
  “文革”结束后,一些传统评剧剧目重新登上舞台。大八亩坨、大王台等村恢复了业余评剧团,并排练了传统剧目《秦香莲》、《马寡妇开店》、《花为梅》、《人面桃花》和现代戏《夺印》等。大王台村有一批痴迷评剧的老年人。75岁高龄的赵佩兰还化妆登台唱起了《刘翠平哭井》,几位80多岁的老人也上台演出或忙剧务。1997年建了排练室,1998年在村中搭了永久性的戏台子。85岁的李恩洪老人把儿女们孝敬的1000元养老费,贡献给村剧团置办行头。2013年宁河县成立戏剧家协会后,七里海区域的西塘坨、大王台、小八亩坨、兴坨、赵温、淮淀等村建立了分会。造甲城村冯旭芳,少时跟随父亲成为戏班子骨干,“文革”中被选调到宁河县文艺宣传队,“文革”后宁河县评剧团恢复,专攻白派青衣,在天津市评剧演唱比赛中两次获奖,2013年被推举为宁河县戏剧家协会副主席。冯台村冯继祥,2011年被天津市政府命名为“天津市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评剧代表性传承人”。他带出了很多徒弟,其中西塘坨村李丽华、造甲城村冯荣玲,考入了天津评剧院。

知识出处

七里海文史集(宁河文史资料第十一辑)

《七里海文史集(宁河文史资料第十一辑)》

《七里海文史集》一书,从概述、自然生成与演化、历史沿革、自然资源、区域经济、社会事业、民俗文化、革命史事件、人物、大事记、传说选等11个方面,详细描述了七里海区域的人文历史、经济社会发展,结构严谨、语言流畅、内容详实,堪称七里海的“小百科”。通过该书,读者可以生动触摸到七里海厚重的历史底蕴,可以真切感受到七里海优美的自然风光和区域发展的勃勃生机,不禁使人犹生对家乡的自豪感与不辱使命的责任感。

阅读

相关人物

高殿清
责任者
成兆才
相关人物
任连会
相关人物
任善庆
相关人物
月明珠
相关人物
赵佩兰
相关人物
李恩洪
相关人物
冯旭芳
相关人物
冯继祥
相关人物
鲜灵霞
相关人物
冯少奇
相关人物

相关地名

宁河区
相关地名
造甲城村
相关地名
西塘坨
相关地名
大王台
相关地名
小八亩坨
相关地名
兴坨
相关地名
赵温
相关地名
淮淀
相关地名
冯台村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