义务教育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七里海文史集(宁河文史资料第十一辑)》 图书
唯一号: 021920020230002548
颗粒名称: 义务教育
分类号: G527.21
页数: 8
页码: 160-167
摘要: 本文记述了七里海区域最早的教育形式是私塾,后逐渐发展为创办学校阶段。1950年后,七里海区域的小学教育开始全面普及,建立了多所小学和中心校,提供基础教育服务。
关键词: 七里海 教育事业 义务教育

内容

七里海区域最早的教育形式是私塾,由私塾先生利用冬闲时间教《三字经》、《百家姓》等,直至清末。
  1906—1949年为创办学校阶段。1906年,潘庄村建立新民小学,当时有教师2名,学生40多名,先后开设过《四书》、《五经》、《孟子》、《论语》、《千字文》、《百家姓》、《幼儿成林故事》、《习大字》、《习小字》、《算数》等课程。1919年建立西塘坨小学,占地289平方米,建筑面积110平方米,教师2名,学生32名,开设《国学》、《珠算》、《习字》等课程。1921年,郑恩卿(原陕甘宁三省中国银行总经理)和李在中(字乐天)二人出资创北淮淀小学,设立完小。1927年,造甲城村在村中将军庙建立小学(今造甲小学前身),大殿是一间教室,东西耳房为2间教室。1937年春,南淮淀村有了官办新学堂的雏形,学校实行男女分班,秋后因发大水以及抗战爆发被迫停学。1939年,建俵口洋学堂,校址在龙王寺,为六年一贯制完小。1941年建东塘坨小学,为民办初级小学,有40名学生、3名教师。1943年,西塘坨人董泽来在小八亩坨村创办学堂,1948年由村公所改为小八亩坨小学;进步人士李宗庆在南淮淀村建南淮淀小学;赵温小学始建于抗战后期,当时称学堂,利用村中的老庙作教室,学生有近百名,只有孙元顺一位教师。1945年,任凤村建任凤小学,是政府办学,当时只有21名学生,随着学生逐渐增多,分为初级小学和高级小学;大八亩坨村公所牵头建初级小学,聘请村里文人王庆勋、张守仁为教员,学生20人左右。1949年,西塘坨小学扩建校舍,占地4600余平方米,建筑面积700余平方米,有480名学生、23名教师;建乐善庄小学;大贾乡中心校(坐落大贾庄),负责人是田美成,上派教员王景栋、冯孟华、张宝善、宋振英等,分布在几所小学任教。
  1950—1979年为普及教育阶段。建国后,党和政府建立充实了教育行政机构,恢复和加强对教育事业的领导,七里海区域教育开始全面普及。
  小学教育。1950年,洛里坨村利用没收地主的老宅作为小学校舍,设有复式班,课程有语文、算术、自然等。兴家坨小学,校舍由大庙改建而成,后又搬至当时村委会。兴隆淀小学,校舍是非常简陋的几间平房,有二十几名学生,三四名教师,是以低年级学生为主的农村初级小学,半日制复式教学。1951年,建齐家埠小学,有1名教师,30多名学生。1956年,宁河县人民政府制定《普及小学教育(草案)》,七里海区域全面普及小学教育。1956年8月,建纪庄小学,占地3500平方米,建筑面积350平方米,实行复式教学,是潘庄镇“东四村”的中心校;建老安淀小学,占地9100多平方米,建筑面积800多平方米,为纪庄小学分校;建孙庄小学,占地2.5亩,建筑面积500平方米,复式教学,为纪庄小学分校。1956年8月,建杨庄小学,占地2.7亩,建筑面积500多平方米,复式教学,为纪庄小学分校。
  1960年《唐山劳动日报》光荣榜刊载全市教育、文化、卫生、体育等方面社会主义建设先进单位,任凤公社俵口小学榜上有名。1968年,建北移民小学;洛里坨小学迁至村中心位置,占地2400平方米,四排校舍,16间教室,招收了民办教师,成立了最初的完小,后来俵口中学迁址,中学校址划给洛里坨小学,有操场和活动区、篮球场和200米跑道。1969年8月,建小南庄小学,占地400平方米,建筑面积45平方米,学生20余名,教师2名,复式教学;大王台小学迁到南岭(原在村中大庙,正房2间,东西耳房各2间,共6间作为教室,学生200多人,教师7名),占地6800平方米,建筑面积2880平方米,完小13个班,500多学生,教师21名,村办幼儿园2个教学班,70多名儿童,3名民办年轻女教师。
  1970年,赵温小学在村西头儿建起了砖瓦结构的平房校舍,占地3000平方米,10间教室,国办、民办和代课教师约20人。1972年,大贾乡齐心庄村在村西南建砖瓦结构新学校,占地3600平方米,建筑面积480平方米,成为当时农村学校的亮点。大龙湾小学在村北陆续新盖了22间土房教室。1976年,朱淀小学由中台村西北迁到东南,建筑面积1600平方米,后朱淀西台小学、东台小学撤销并入朱淀小学;潘庄小学搬迁到潘庄村西大街,占地32亩,建筑面积1831平方米,19个教学班,教职工43人,学生735名;建大王台中心小学分校付台小学,占地2000平方米,平房12间,1-6年级每班约40名学生,共约240名小学生,教师12名;田辛小学(分校)坐落在田辛村内,5间砖房教室,占地约1200平方米,建筑面积约400平方米,1-6年级每班约16人,有教师4人(其中国办1人、代课3人),复式教学。1977年,西塘坨小学搬迁到村北,占地面积9507平方米,建筑面积1908平方米,设18个教学班,有792名学生、47名教师。1978年,新建薄台中心小学,招收薄台村、兰台村、李台村、张尔沽村学生;王庄子、杨建、白庙三村联办学校,新建校舍建筑面积600多平方米,命名为大贾乡白庙中心校,王庄子小学、杨建小学撤销;兴家坨村在村东建校舍16间,学校正式命名为兴家坨中心小学。1979年,新建大贾小学,占地6000多平方米,建筑面积960平方米。
  初中教育。1960年开始,潘庄小学、西塘坨小学、东塘坨小学、老安淀小学、纪庄小学先后设置初中班(称戴帽初中)。1965年,建南涧沽农中(南涧沽中学前身),坐落于薄台村正街北侧(原大胡同),薄台、兰台之间,两间教室,教师张勤一人,也是学校负责人;1972年迁址薄台村西,更名为南涧沽中学,校长董恩泽,学校占地近20亩,4个教学班,公办教师6人;1977年设置戴帽高中,学制二年,有9名教师,2个教学班,学生80余人,1982年戴帽高中停办。1967年,建俵口公社中学(今俵口中学),两个班,学生50多人,学校负责人王福和,教师赵胜宗、杜振平、刘长辉和刘福田,学生除了学习文化知识,还要参加学工学农活动;1971年搬迁到洛里坨村东北(现洛里坨小学);1976年唐山大地震后,校舍破损严重,政府投资重新修建校舍,学校占地13952平方米,同年8月开办戴帽高中,教师12人,160名学生,1982年停办。1967年,建北淮淀中学,曾开办过四届戴帽高中,学制两年,从初中抽调了11名教师任课,有学生160名左右,后撤并到潘庄高中。大贾庄小学、大龙湾小学设置了戴帽初中,学制二年。1969年,大王台小学迁到南岭,设置初级中学,二年制,2个教学班,80名学生,4名教师,1978年取消戴帽初中,初中学生并入五联中学;造甲城小学设置戴帽初中,初一、初二两个班,学生80名,教师4人,1978年取消戴帽初中。
  1970年,赵温小学设置初中,三年制。1972年,大贾乡齐心庄村在村西南建砖瓦结构新学校,设有初中;大龙湾小学发展成为小、初、高完校,1979年撤销初中。1975年7月,北淮淀乡北淮淀小学、南淮淀小学、乐善小学设置戴帽初中,学制两年,共有教师十余名,班级共计8个,学生约320名,1981年取消戴帽初中;大八亩坨小学、小八亩坨小学、齐家埠小学、任凤小学、兴隆店小学设置戴帽初中,1976年秋,全部并入任凤中学。1975年8月,潘庄小学初中班从小学分离出来,命名为“潘庄大队中学”,校址在潘庄村北庙,有5个教学班,学生200余人,教师17人,学制2年;1976年开办一个高中班,面向全公社招生,有学生17名,学制2年;1979年“潘庄大队中学”又更名为“潘庄镇中学”。1975年,西塘坨村在东庙建西塘坨中学,有7个教学班200余名学生,教师11名,学制2年;1979年搬到西塘坨村北,占地6.5亩,建筑面积627平方米,东塘坨小学初中学生并入,有学生250余名,教师10名。1976年,朱淀小学设置了二年制初中;大王台中心小学分校付家台小学设置初中,初一和初二共2个班,60名学生,3名教师,1978年并入五联中学;后辛庄小学设置带帽初中,初中生100多人,教师20人,1979年初中并入俵口中学。1978年,白庙中心校设置了二年制初中;大贾乡建大贾庄中学,占地1.6万平方米,建筑面积2800平方米,学制三年,9个教学班,学生260名,教师24人;朱淀小学、白庙小学戴帽初中撤销并入大贾中学;造甲城镇大王台村、冯家台村、付家台村、东小王台村、西小王台村五个村联合建五联中学,占地1.8万平方米,建筑面积2200平方米,10个教学班,学生300多名,教师28人,1981年迁至村北,赵温小学戴帽初中并入该校,有3个年级,8个教学班400名学生,教师26名。造甲城村新建造甲城中学,取消造甲小学戴帽初中。1979年,大贾小学取消戴帽初中。
  1980-1999年为规范化发展阶段。新建、改扩建校园,兴建教学楼,完善教育设施。1988年,贯彻《义务教育法》,按照《宁河县普及九年制义务教育的实施意见》要求,普及九年义务教育,1993年完成。1994年始,推进办学规范化乡镇建设。1999年,大贾乡、南涧沽乡、北淮淀乡、潘庄镇、任凤乡、造甲城乡、俵口乡全部通过办学规范化乡镇市级验收(全县2001年全部达标)。
  小学教育。1980年,市教育局发出《关于确立我市首批办好重点中小学的通知》,确定潘庄小学为市重点校。北淮淀小学在原址扩建,全部为砖混结构,占地面积15000平方米,建筑面积2800平方米,1987年被天津市人民政府评为改善办学条件先进校。后辛庄小学设置为兴家坨小学分校,学生200余人。南涧沽乡8所小学合并成6所小学,分别是薄台小学、李台小学、兰台小学、张尔沽小学、冯庄小学、张于小学。大龙湾小学在原址上翻盖教室39间,撤销高中,有教师11人,学生200人左右;1986年翻盖平顶房30间,学生达230人左右,教师12人。1981年,俵口小学迁至村东南桃园岭,占地19240平方米,教室139间,教学班20多个。1983年,小南庄小学撤并到潘庄小学。同年,冯台中心小学迁址新建,占地8000平方米,建筑面积1365平方米,有18个教室及两个附属幼儿班,教师26名,学生520名,下设小王台分校,1985年评为市级“农村校改善办学条件先进学校”。1984年,建任凤小学兴东分校,占地7000平方米,建筑面积850平方米,学生达到360人,教师20人;东移民小学、兴隆淀小学撤销;朱淀小学拆除带铁柁结构的教室,改为浇梁砖混教室,占地9000平方米,建筑面积1200平方米,有15间教室。1985年,薄台小学迁址到兰台村北(现地址),有8间平房教室。1986年,冯庄小学迁址新建,张于小学并入,有郝台村、张善村、冯庄村、于台村四个村学生200多名;建小王台小学,坐落在西小王台北面,占地1800平方米,建筑面积800平方米,8间教室,每个班20-26人,教师7-8人,东小王台小学和西小王台小学撤销并入小王台小学;杨庄小学撤并到老安淀小学。1987年,造甲城小学迁址新建,占地2万平方米,6排砖混结构的平房校舍,建筑面积2700平方米,是造甲城镇最大的小学,有18个教学班,720名学生,39名教师;东塘坨小学建教学楼,占地12.5亩,建筑面积1500平方米,367名学生、22名教师,当时是宁河县农村校第一所教学楼。1988年,赵温小学迁至村西南,占地3600平方米,12间教室,8个班,300名学生,20名教师,曾荣获天津市绿化先进单位;大贾小学新建30间砖混平房,占地8000平方米,建筑面积3200平方米。
  1990年,大王台小学迁址新建,占地7200平方米,建筑面积2240平方米,1991年投入使用。1994年,启动办学规范化乡镇建设。大贾小学选址新建教学楼(主体三层局部四层),占地2200平方米,建筑面积1600平方米,并配备了微机室、语音室、实验室等配套设施,成为当时的示范工程;北淮定小学迁到村北,占地20000平方米,建筑面积2800平方米;潘庄小学建教学楼,占地21446平方米,建筑面积2951平方米,学制6年,20个教学班、690名学生、35名教师,1998年被天津市人民政府授予改善办学条件先进校、被市教委评为天津市红领巾示范学校、天津市体育卫生达标校,2006年被评为天津市素质教育示范校,2009年被评为天津市安全教育工作先进校,2010年被评为天津市小学生行为规范达标校、天津市实施《中小学日常行为规范》示范校,201 1年被评为天津市中小学思想教育先进学校,2013年被评为天津市实施《中小学日常行为规范》示范校。1995年,北移民小学3个年级的9名学生并入任凤小学,北移民小学随即撤销。1996年,实施“三A”学校建设。8月,原为纪庄小学分校的老安淀小学,变更为中心校,纪庄小学、孙庄小学成为老安淀中心校的分校;建俵口小学分校,有教室6间,办公室2间。1997年,启动朱淀中心小学教学楼建设,2000年竣工投入使用,建筑面积1964平方米,12间教室,8间办公室,3间功能教室(语音室、多媒体教室、计算机房),体育活动场4500平方米,2000年被评为市级家长学校;李台小学撤销并入薄台小学。
  初中教育。1980年8月,潘庄镇青龙桥中学投入使用,占地63亩,建筑面积1700平方米,学制3年,最早有6个教学班、260名学生、13名教师,后来达到9个教学班、345名学生、23位教师,学生来源为潘庄村、小南庄村、杨庄村、老安淀村、纪庄村、孙庄村,老安淀小学、纪庄小学戴帽初中撤销,潘庄村中学并入该校。1982年,南涧中学戴帽高中停办。1987年,建任凤乡中学,后更名为七里海镇中学。1988年,建潘庄镇中学新校区,占地25亩,建筑面积1980平方米。1989年8月,将青龙桥中学、西塘坨中学全部并到潘庄镇中学,学制3年,有13个教学班,566名学生,49名教师。2000年,潘庄镇中学在南侧建起了教学楼,占地23541平方米,建筑面积31 12平方米,学制3年,有24个教学班,1004名学生,73名教师。1993年,南涧中学迁址张尔沽村南,新建教学楼,占地8984.5平方米,建筑面积2671平方米,有8个教学班,300多名学生,36名教师,先后被评为天津市中小学优秀家长学校、天津市行为规范示范校、天津市红十字会标准校。1994年,新建造甲城镇中学,占地4万平方米,建筑面积3884平方米,五联中学、造甲城中学撤销并入造甲城镇中学。1995年,大贾中学建教学楼,1998年教学楼落成并投入使用,2000年被评为天津市中小学贯彻落实学校体育卫生工作两个《条例》合格学校,2001年被评为天津市中小学德育特色学校,2003年被评为天津市义务教育示范学校。1998年,北淮淀中学新建教学楼,占地18980平方米,建筑面积4043平方米,集教学、实验、活动等多功能于一体;俵口中学搬迁至洛里坨村东,新建教学楼。
  2000年实施“双高普九”,2003年8月宁河县政府召开“双高普九”工作会议,对全县14个乡镇进行“双高普九”验收。2003—2005年,俵口乡、任凤乡、潘庄镇、北淮淀乡、南涧乡、造甲城镇通过验收,造甲城镇被命名为市级“双高普九”乡镇。2005—2007年,实施“双高普九”提升工程,为中小学配备计算机,物理、化学、生物仪器、体育设备及音乐美术仪器设备,建设多媒体教室等,完成教学装备建设工程。2008年,实施图书配送工程、新增仪器配送工程,为全县中小学增补图书、各学科仪器,启动义务教育学校现代化标准建设。
  2000年,张尔沽小学撤销并入薄台小学;潘庄镇中学教学楼投入使用;8月,兴家坨小学新校园投入使用,占地24381平方米,建筑面积3904平方米,绿化面积2400余平米,先后被评为天津市中小学贯彻落实学校体育卫生工作两个《条例》合格学校、市级红领巾示范校、、市级文明学校、“九五”期间天津市实施素质教育“三A”学校、天津市优秀家长学校、市级素质教育示范校、市级行为规范示范校等。2002年4月,乐善小学在原址新建教学楼,2004年竣工投入使用;8月,孙庄小学撤并到纪庄小学。2003年开始,实施“双高普九”。俵口中学在教学楼西院新建7间教室,占地18852平方米,教职工68人,学生700多人,16个教学班。2005年被评为天津市体育传统项目学校,2008年被评为天津市先进德育集体、天津市体育后备人才传统校(田径),2012年被评为天津市体育传统项目学校先进单位、天津市师德建设先进单位,被授予天津市教工先锋号荣誉称号。新建大龙湾小学,教学楼建筑面积1768平方米,建有各种功能教室,齐心庄小学并入。2004年,南涧沽乡等3个乡镇通过验收。投资158万元新建白庙小学,占地2500平方米,建筑面积1768平方米。新建后辛庄小学,占地6670平方米,建筑面积1890平方米。2005年,造甲城镇被命名为市级“双高普九”乡镇。造甲城小学校址由村北迁址到村南,由平房改为楼房,占地17160平方米,建筑面积4230平方米,体育运动场面积7150平方米。并配有图书室、阅览室、美术、音乐、科学、心理咨询、信息技术等专用教室。南淮淀小学投资300多万元,新建教学楼,建筑面积2222.38平方米。俵口小学迁入新教学区,占地21210平方米,主教学楼建筑面积6239平方米,俵口小学分校撤销并入俵口小学。先后被评为民主管理先进单位(1996年)、天津市小学素质教育示范学校(2006年)、天津市实施《中小学学生日常行为规范》示范学校(2010年)天津市阳光体育先进学校(2011年、2013年)、国家级少先队活动课程示范点(2013年),俵口小学少先队大队被评为天津市优秀少先队大队(2013年)。2007年,赵温小学新建教学楼,占地8276平方米,建筑面积2289平方米,18名教师,237名学生,8个教学班。田辛分校正式并入赵温中心校。2008年9月,启动实施《义务教育学校现代化建设标准(2008-2012年)》。兴家坨小学新校园投入使用,占地24381平方米,建筑面积3904平方米。2009年,全县9所通过义务教育学校现代化标准建设市级验收学校,有乐善小学、俵口小学。10月,投资230万元新建的洛里坨小学投入使用,占地11000平米,建筑面积1400平方米。
  2010年,俵口乡3所中小学全部通过现代化标准建设市级验收,提前两年完成达标任务,成为全县第一个完成义务教育学校现代化标准建设的乡镇。在付家台村南建设了一所具有现代化标准的新式小学—乐园小学,占地40000平方米,主楼建筑面积4500平方米,附属建筑面积1000平方米,体育运动场面积15000平方米,普通教教室17个,功能教室11个,包括科学实验室、音乐教室、美术教室、计算机教室、图书室、教师阅览室、学生阅览室、文科/理科室、电子备课室以及两个多媒体教室。冯台小学、小王台小学、付家台小学三校撤销并入乐园小学。3月,在老安淀小学校址南部动工兴建框架结构的建筑面积为2100平方米的三层教学楼,占地11440平方米,建筑面积2624.8平方米,218名学生,17名教师。8月,纪庄小学撤并到老安淀小学。2011年,七里海区域5个乡镇义务教育学校全部通过现代化标准建设市级验收。投资1200万元新建的北淮淀小学教学楼投入使用,占地21000平方米,建筑面积4600平方米。10月,西塘坨小学正式搬迁到潘庄高中南侧,教学楼为主体三层局部四层,占地14912平方米,建筑总面积5207平方米,18个教学班、445名学生、28名教师。2012年,西塘坨小学进行乡村少年宫建设,成立音乐社团、美术社团、体育社团和综合社团,开展舞蹈、合唱、素描、儿童画、朗诵、书法、武术操等兴趣小组活动。2013年,进行第二轮义务教育学校现代化标准建设,该地区南涧中学、俵口小学等七所学校达标。5月,兴家坨小学开始筹划农村小学少年宫建设,书法、主持人、舞蹈等丰富多彩的活动,给孩子们创造更广阔的成长空间。

知识出处

七里海文史集(宁河文史资料第十一辑)

《七里海文史集(宁河文史资料第十一辑)》

《七里海文史集》一书,从概述、自然生成与演化、历史沿革、自然资源、区域经济、社会事业、民俗文化、革命史事件、人物、大事记、传说选等11个方面,详细描述了七里海区域的人文历史、经济社会发展,结构严谨、语言流畅、内容详实,堪称七里海的“小百科”。通过该书,读者可以生动触摸到七里海厚重的历史底蕴,可以真切感受到七里海优美的自然风光和区域发展的勃勃生机,不禁使人犹生对家乡的自豪感与不辱使命的责任感。

阅读

相关人物

于学利
责任者
郑恩卿
相关人物
李在中
相关人物
董泽来
相关人物
孙元顺
相关人物
王庆勋
相关人物
张守仁
相关人物
田美成
相关人物
王景栋
相关人物
冯孟华
相关人物
张宝善
相关人物
宋振英
相关人物
张勤
相关人物
董恩泽
相关人物
王福和
相关人物
赵胜宗
相关人物
杜振平
相关人物
刘长辉
相关人物
刘福田
相关人物

相关地名

造甲城村
相关地名
南淮淀村
相关地名
大贾乡
相关地名
洛里坨村
相关地名
齐心庄村
相关地名
中台村
相关地名
潘庄村
相关地名
田辛村
相关地名
薄台村
相关地名
兰台村
相关地名
李台村
相关地名
张尔沽村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