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海万亩苇田改造工程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七里海文史集(宁河文史资料第十一辑)》 图书
唯一号: 021920020230002541
颗粒名称: 西海万亩苇田改造工程
分类号: F592.3
页数: 2
页码: 151-152
摘要: 本文记述了七里海进行生态修复性改造,包括开挖环渠和深渠、建设景观湖和鸟岛、修建苇沟等。改造后,七里海保护与利用取得突破,实现了生态保护与经济效益的统一,提升了七里海的景观品质和游客吸引力。
关键词: 七里海 苇田改造

内容

正确处理保护与利用的关系,在保护中利用,在利用中保护,两者统筹兼顾,实现可持续发展,是各级政府关于对七里海保护与利用的大政方针。2009年3月,针对七里海苇沟几乎淤平,里面水系被毁,严重缺水,造成芦苇长势大不如前,不仅苇高不能没人,亦不秀穗,而且水鸟亦无法栖息繁衍等问题,由七里海管委会组织,对造甲城村坐落在西七里海的1万亩苇田进行了生态修复性改造。
  改造工程的规划框架为“一环、一纵、两湖、三横”,即围绕1万亩苇田开挖了宽20米、深1.5米、长10公里的蓄水环渠,并在周边建起铁制护栏;沿着南北方向开挖一条长6公里、宽20米、深2.5米的纵向深渠,南接津唐运河,北接万亩苇田的环渠;在万亩苇田内开挖两个分南北坐落的面积均为500亩的景观湖,并在两湖中各建一个大型鸟岛,南湖岛鸟瞰为五星形,北湖岛鸟瞰为元宝形;沿东西方向开挖三条宽20米、深2米、长1000米的同样横向深渠,并东西均与万亩环渠相连,其中南北两条横渠与两湖相连。同时,还沿着东西方向开挖27条宽为3—6米、深1米的小型横向苇沟,而且沟沟与横、纵深渠和万亩苇田环渠相通。挖渠长度为32公里,动土96万方,堪称七里海有史以来最大的一项生态修复工程,既使七里海保护实现了重大突破,又为七里海的保护性利用奠定了坚实基础。
  该项工程实施后,万亩苇田自此有了悠悠碧水、茫茫芦荡、群群水鸟,向人们展示出一幅风光旖旎、气势如虹的天然画卷。同时,经济效益大大提高:苇田养蟹非常成功,再现了青贝壳、白肚皮、金钩爪、黄绒毛的中华绒螯蟹风姿,使七里海河蟹品牌更加响亮,在全国范围内更加驰名;芦苇长高了,秀穗了,亩产量递增,比改造前的亩产量增加一倍,平均每亩达到600斤;更重要的是游人可走进七里海,乘游船,览野景,领略苇青水阔、鸟飞鱼跃、花艳草秀的湿地风光,拓展了七里海生态游的空间,凸显了七里海的品质和魅力。
  从2013年开始,县政府和市海洋局协商谋划,决定以此为典范,大搞七里海生态修复工程,计划利用3年的时间,由县政府负责土地流转,市海洋局负责工程投资,开挖西七里海环海深槽,并筑堤造林;在西七里海内开挖深渠,打造供鸟类栖息繁衍的鸟岛和浅滩,力求使七里海湿地更加多姿多彩;打通东七里海环海深槽,疏浚苇田内原有苇沟,提升七里海生态品位和质量,使东七里海成为名副其实、魅力更大的鸟类保护区。

知识出处

七里海文史集(宁河文史资料第十一辑)

《七里海文史集(宁河文史资料第十一辑)》

《七里海文史集》一书,从概述、自然生成与演化、历史沿革、自然资源、区域经济、社会事业、民俗文化、革命史事件、人物、大事记、传说选等11个方面,详细描述了七里海区域的人文历史、经济社会发展,结构严谨、语言流畅、内容详实,堪称七里海的“小百科”。通过该书,读者可以生动触摸到七里海厚重的历史底蕴,可以真切感受到七里海优美的自然风光和区域发展的勃勃生机,不禁使人犹生对家乡的自豪感与不辱使命的责任感。

阅读

相关人物

李桂福
责任者

相关地名

造甲城村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