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铁杆庄稼”——芦苇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七里海文史集(宁河文史资料第十一辑)》 图书
唯一号: 021920020230002508
颗粒名称: “铁杆庄稼”——芦苇
分类号: F326.1
页数: 2
页码: 112-113
摘要: 本文记述了芦苇是一种多年生挺水性草本植物,生长于沼泽湿地,株高2.0~4.0米,叶子扁平状。芦苇的主要用途有工业用、生活用、食用、药用、观赏用和改善生态等。七里海的芦苇收获在冬季,收获方法有打冰场和用钐镰等工具收割。芦苇的主要产品有苇席、箔帘和造纸等,而且芦苇也是牲畜和鱼类的优质饲料。
关键词: 芦苇 草本植物 经济

内容

芦苇是多年生挺水性草本野生植物,生长于沼泽湿地,耐盐碱,喜潮湿,株高2.0~4.0米,叶互生,呈扁平状。芦苇全身是宝,因其旱涝保收,人称“铁杆庄稼”。
  清代记载宁河县“西南部,横袤数十里,长芦蔓草,芊绵宁津两邑。”至上世纪50年代,全县苇田面积为8.22万亩。1969年七里海苇田面积为5.15万多亩,产苇4600多万公斤。1972年苇田为4.7万多亩,产苇2300多万公斤。这一时期,之所以出现苇田面积和芦苇产量“双萎缩”的现象,系受当时单纯强调“以粮为纲”影响,致使部分苇田被改造成为农田、稻田。上世纪80年代末以后,逐渐提高了对湿地及苇田重要性的认识。至2005年,七里海苇田为4.37万亩,产苇3958万公斤。近年,随着七里海苇田改造和开发利用,芦苇生产可望有大的发展。
  芦苇的主要用途有:1.工业用。如编织苇席、打箔和造纸。2.生活用。如紮捘子(梭子即盖房用的房把子,近年改用机器压制的苇板)、拧苇腰子、编苇篓(捕鱼虾蟹用)、织苇篮等,还可作燃料。3.食用。嫩芦芽可作蔬菜食用,苇叶可包粽子,有清香味。鲜芦苇含大量蛋白质和糖分,为牲畜、鱼类优质饲料。4.药用。根状茎称“芦根”,可作中药,有利尿、清热功效。5.观赏用。春季的芦芽,“草色遥看近却无”,别有韵味;夏季的苇荡,绿波荡漾,一望无涯,示人以清新,给人以力量;秋季的芦花,白茫茫,银灿灿,洋溢着成熟的美,不同季节,各有特色,极具观赏价值。6.改善生态。大面积的芦苇荡有净化水质、涵养水源、制造氧气、改善空气质量、增加空气湿度、调节气温等诸多功能。
  七里海芦苇收获在冬季,收获方法是:如是冰场(俗称打冰板),用锉(此处读“搓”音),贴着坚冰,一推一片。每当水浅冰坚,冰下芦苇根部浅,便是芦苇丰收年。因为该年芦苇杆长根重,质优量增,不但当年丰收,且对来年芦苇生长有利。打苇作业时,常看到苇海沟里挤满红灿灿一尺多长的鲤鱼,隔着冰层映入眼帘,农民心花怒放,干得更加起劲。如是旱场,则用钐镰等工具收割。
  七里海收获的芦苇称海苇,以便与河滩生长的河苇相区别。收下来的芦苇叫“原苇”,须按长短筛检分类,最长的叫席苇或大苇(织席用),中等长的叫二苇(主要供打箔用),最短的叫纸苇(主要供造纸用)。
  用芦苇打箔和织席,自古以来一直是七里海周边村民生活来源之一。1931年全县织席户5000户。1936年全县产席仅销往东北即达40余万片,因而长久以来,芦台苇席享誉东北三省。近半个世纪,宁河县的建筑箔帘也远近驰名。1985年全县产苇席90余万片,苇箔700余万片,两者销售收入共1300万元。2005年七里海产芦苇3000万公斤,销售收入1080万元。
  箔,又称箔帘,是简单的片状苇制品,遮光、透风、漏水,可用来盖房、捕鱼、作囤等。每年芦苇收割后,根据要打苇箔的规格尺寸选择芦苇,把苇茎晒干,去掉苇皮待用。打箔要用箔架子。箔架子是由两个半人高的木支架,架起一根长约3-4米、直径约15厘米的圆形粗壮木头组成。再把直径7-8厘米长圆木截成长15厘米的若干节,在每一节的一侧边缘打上眼,穿上绳,一对一对的,称作箔锤。把箔锤均匀地分挂在箔架子两边,相邻的一对箔锤按照箔帘的品种要求,相隔10-30厘米。打箔时,把备好的芦苇续上箔架子,将箔架子两侧的箔锤交换位置,使绳子打成扭结,以勒紧架上的芦苇,再把按箔帘高度固定后所余的芦苇折返过来,按如上方法固定,依次循环下去(如二人操作,箔架子两边各站一人,效率更高),待箔帘长度达到要求,将打箔的绳子两两结扣系紧,剪断绳子,将长于苇箔高度的苇梢剪去,即告结束。打箔的人家,男女老少一天忙到晚,有的打箔,有的褪苇皮,有的搓麻绳,有的把芦苇按高低分类,放下这个活儿,拿起那个活儿。有句顺口溜说得好:“塘坨的闺女刚会爬,胳肢窝就夹縷(此处读“柳”音)麻。”
  织席是昔日广大农村妇女参与的家庭副业(七里海区域产苇村妇女有的不织席),多集中于宁河县中部尤其是蓟运河两岸。曾有一种说法:“饿死卖绸缎的也饿不死我织席片的”。织席的村,集体派车来七里海运苇,回村按每片席9斤苇子定量发给各户,织成后交供销社。上世纪70年代,供销社按每片席3.25元分配给生产队,生产队按各户交席数量记工分。一般妇女每天能织一片席或多一点,织席能手一天能织两片席。节省下来的原料织成的席叫超产席,卖钱归己。织席的村,家家起早贪黑,妇女织席,男人轧苇片,孩子们翘席边,整天忙个不停。织席,首先要选好较直立较粗的苇子,用“穿子”、“穿刀”等专用工具,把管状的苇子劈成2-4片,再用拗轴轧成又平又光的苇片,称眉子。去掉包在苇节上的软皮,用眉子织成席片,有格纹席、人字席等,按规格尺寸把席片四周折起来,用专用工具翘镰把秃边别好,形成长方形的成席。其常见的面积有3种:三杆、甲丈和乙丈。三杆即长两杆、宽一杆,一杆是五尺,即长一丈、宽五尺;甲丈为长九尺半,宽四尺半;乙丈长九尺,宽四尺,也叫四九尺。还有一种叫丈二席,说是丈二席,实际长为一丈一尺,宽为五尺半。过去农家多用席铺炕,围囤盛粮食,苫盖物品;房顶的最下层也有的用席,用途甚广。近些年随着人民生活方式的改变,席的用途少了,织席的在宁河县也几乎见不到了。

知识出处

七里海文史集(宁河文史资料第十一辑)

《七里海文史集(宁河文史资料第十一辑)》

《七里海文史集》一书,从概述、自然生成与演化、历史沿革、自然资源、区域经济、社会事业、民俗文化、革命史事件、人物、大事记、传说选等11个方面,详细描述了七里海区域的人文历史、经济社会发展,结构严谨、语言流畅、内容详实,堪称七里海的“小百科”。通过该书,读者可以生动触摸到七里海厚重的历史底蕴,可以真切感受到七里海优美的自然风光和区域发展的勃勃生机,不禁使人犹生对家乡的自豪感与不辱使命的责任感。

阅读

相关人物

李佑生
责任者

相关地名

宁河区
相关地名

相关专题

芦苇
相关专题
相关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