种植面积、产量及品种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七里海文史集(宁河文史资料第十一辑)》 图书
唯一号: 021920020230002498
颗粒名称: 种植面积、产量及品种
分类号: F326.1
页数: 2
页码: 101-102
摘要: 本文记述了七里海水稻生产经历了六个阶段,包括快速发展、徘徊上升、滑坡下降、恢复发展、稳步提高和面积减缩亩产快速提升阶段。水稻种植面积和亩产量在不同阶段有所变化,但整体呈逐步增长和提高的趋势。
关键词: 水稻 种植业 七里海

内容

新中国成立后,七里海水稻的生产发展和全县一样,大致可划分为六个阶段:一是快速发展阶段(1949一1960年)。全县水稻种植面积从1949年的2万亩扩大到12.6万亩,平均亩产150—180多公斤。推广的水稻品种有大白芒、小白芒、大红芒等;二是徘徊上升阶段(1961—1971年)。这一阶段种植面积虽上升,但年际间起伏较大。1964年、1968年、1970年三次出现高点,分别达到18.7、21.3、30.1万亩。而1962年、1966年、1969年三次出现低点,分别是7.3、3.5、14.2万亩。推广的品种有野地黄金、白金、红金、万金珠、东方红1号等;三是滑坡下降阶段(1972—1976年)。这一阶段历经5年。1972年遭遇特大旱灾,大面积水稻插秧后因干旱枯死,造成绝收。后连续几年干旱少雨,境内各河系上游来水基本断流,大部分稻田被迫改旱,水稻面积大幅度减少。1975—1976年水稻种植面积为零,引进了旱稻种植,品种有红旗16号、垦丰5号、冀粳4号等;四是恢复发展阶段(1977—1991年)。1977年当年恢复水稻种植6万亩。县政府连续进行了“蓟运河西一大片”和“七里海周边”的农田基本建设大会战,为水稻的种植创造了良好条件,至1980年水稻种植面积恢复到22.7万亩。1986年国家农业部把宁河县确定为优质米生产基地县。水稻平均亩产突破400公斤。种植的品种有中丹2号、中花2号、秋光等;五是稳步提高阶段(1992—1999年)。前4年水稻种植面积有升有降,在18—26万亩之间。后4年,水稻种植面积稳中有升,最低26.6万亩,最高达34.36万亩,是历史最高纪录,平均亩产在526—585公斤之间,居全市郊县水稻平均亩产之首。推广的品种有津稻1187、中系8215、中作321等;六是面积减缩亩产快速提升阶段(2000—2011年)。除2007年种植9万余亩外其他年份皆稳定在五六万亩之间。平均亩产在651—656公斤之间。种植品种有中作93、津原45、津原28等。

知识出处

七里海文史集(宁河文史资料第十一辑)

《七里海文史集(宁河文史资料第十一辑)》

《七里海文史集》一书,从概述、自然生成与演化、历史沿革、自然资源、区域经济、社会事业、民俗文化、革命史事件、人物、大事记、传说选等11个方面,详细描述了七里海区域的人文历史、经济社会发展,结构严谨、语言流畅、内容详实,堪称七里海的“小百科”。通过该书,读者可以生动触摸到七里海厚重的历史底蕴,可以真切感受到七里海优美的自然风光和区域发展的勃勃生机,不禁使人犹生对家乡的自豪感与不辱使命的责任感。

阅读

相关人物

李振起
责任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