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区域经济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七里海文史集(宁河文史资料第十一辑)》 图书
唯一号: 021920020230002496
颗粒名称: 五、区域经济
分类号: F127.21
页数: 62
页码: 99-156
摘要: 本文记述了七里海的区域经济发展,其中包括了水稻种植业发展、七里海葡萄、兴隆淀西瓜、七里海区域的造林绿化、畜牧养殖业发展、七里海河蟹人工养殖发展等。
关键词: 七里海 区域经济

内容

水稻种植业发展
  宁河县水稻种植历史悠久,其地理位置、气候、土壤和水源等自然生态条件,极适宜优质水稻的生产,被国务院命名为“中国小站米之乡”。处于宁河县西南部的七里海一带,因其水源充裕、水质清新、地质上乘、土地广阔而成为宁河水稻的生产基地。七里海水稻,统称为宁河小站稻,稻米晶莹剔透,垩白极少,洁白略清,蒸煮时,有“一家煮饭,四邻飘香”之誉,且饭粒完整,软而不糊(粘),冷后不硬。坐落在宁河经济开发区内的天津市津沽粮食工业有限公司,就是依托七里海盛产小站稻这一得天独厚的农业资源优势,开发生产了“津沽”牌特级精制免淘米、特级精制米等5大系列40余种小站米,产品以颗粒均匀、如冰似玉、清香爽口而闻名于世,在满足本地区市场需求外,还畅销山西、四川、青海、内蒙、新疆等20多个省市自治区,并远销美国、南非、东南亚等国家和地区。
  据史载,七里海盛产的小站稻培育生产始于明朝,盛于清代,发展于新中国建立之后。2001年11月中旬,国家质检总局派出原产地专家小组,专程到宁河县,对天津“津沽”牌小站稻米的地理标志进行审核认证。2002年5月,“津沽”牌小站稻米获国家原产地标记保护认证,成为天津市第一个获得原产地标记注册认证产品,其主要产地在七里海区域和日本侵占时期素有“高丽圈”之称的廉庄,以及东棘坨、宁河、苗庄等乡镇,其发展历程大体如下。
  种植面积、产量及品种
  新中国成立后,七里海水稻的生产发展和全县一样,大致可划分为六个阶段:一是快速发展阶段(1949一1960年)。全县水稻种植面积从1949年的2万亩扩大到12.6万亩,平均亩产150—180多公斤。推广的水稻品种有大白芒、小白芒、大红芒等;二是徘徊上升阶段(1961—1971年)。这一阶段种植面积虽上升,但年际间起伏较大。1964年、1968年、1970年三次出现高点,分别达到18.7、21.3、30.1万亩。而1962年、1966年、1969年三次出现低点,分别是7.3、3.5、14.2万亩。推广的品种有野地黄金、白金、红金、万金珠、东方红1号等;三是滑坡下降阶段(1972—1976年)。这一阶段历经5年。1972年遭遇特大旱灾,大面积水稻插秧后因干旱枯死,造成绝收。后连续几年干旱少雨,境内各河系上游来水基本断流,大部分稻田被迫改旱,水稻面积大幅度减少。1975—1976年水稻种植面积为零,引进了旱稻种植,品种有红旗16号、垦丰5号、冀粳4号等;四是恢复发展阶段(1977—1991年)。1977年当年恢复水稻种植6万亩。县政府连续进行了“蓟运河西一大片”和“七里海周边”的农田基本建设大会战,为水稻的种植创造了良好条件,至1980年水稻种植面积恢复到22.7万亩。1986年国家农业部把宁河县确定为优质米生产基地县。水稻平均亩产突破400公斤。种植的品种有中丹2号、中花2号、秋光等;五是稳步提高阶段(1992—1999年)。前4年水稻种植面积有升有降,在18—26万亩之间。后4年,水稻种植面积稳中有升,最低26.6万亩,最高达34.36万亩,是历史最高纪录,平均亩产在526—585公斤之间,居全市郊县水稻平均亩产之首。推广的品种有津稻1187、中系8215、中作321等;六是面积减缩亩产快速提升阶段(2000—2011年)。除2007年种植9万余亩外其他年份皆稳定在五六万亩之间。平均亩产在651—656公斤之间。种植品种有中作93、津原45、津原28等。
  育秧方式
  20世纪50年代,七里海一带水稻育秧方式为水床育秧。60年代以水床为主兼有半旱育,70年代全县推广半旱育秧,80年代推广早稻半旱育秧、晚稻全旱育秧。1986年,宁河率先试验示范推广地膜半旱育秧。90年代,在应用地膜半旱育秧的同时,积极推广水稻隔膜旱育秧、普通旱育秧、塑料钵体旱育秧,到90年代末,推广面积达一半以上,还推广了晚稻稀播化控带蘖秧。2000年至2011年,水稻生产上主要应用塑料钵体旱育秧、地膜半旱育秧,还推广了塑料软盘旱育秧。
  栽培新技术
  20世纪50年代七里海一带水稻种植重点推广的技术,一是密植,二是防止水稻烂秧。60年代,推广使用了肥田粉(即硫酸铵)。70年代,开始实行水稻化学除草,水稻机插秧示范,推广了春小麦、晚稻一年两熟制技术,还推广了磷素肥料应用技术。80年代,推广使用磷酸二氢钾、重磷酸钙、磷酸二铵等复合肥技术,推广了晚稻重施大头肥技术、水稻间隔灌溉节水技术、水稻缺锌缩苗诊断与锌肥应用技术、水稻模式化高产栽培技术、水稻氮磷锌平衡施肥技术。90年代,推广了旱育稀植高产栽培技术、大洼地区水稻中低产变高产配套技术、晚稻带蘖稀植高产栽培技术、水稻抛秧技术、水稻高产综合技术、水稻盘育摆插高产栽培技术、水稻高产高效综合技术、水稻综合节水高产高效技术、水稻双超栽培技术(即:超稀栽植行距40厘米,穴距20厘米;超高产,每亩700公斤以上)、“双早型”水稻高效节水栽培技术(即:利用旱育壮秧,采用重施底肥,全层施肥技术,实现促稻早发、早控,达到节水增产目的)、水稻防早衰技术、高产水稻推广应用钾肥与硅肥技术、水稻综合防治病虫草害等技术。2000年至201 1年,推广了水稻盘育摆插栽培技术、水稻稀播化控带蘖稀植高产栽培技术、水稻高产抗旱耐盐品种及配套栽培技术、新型药肥复合型种衣剂在水稻上应用技术、水稻测土配方专用肥应用技术、水稻软盘育秧机插高产高效配套栽培技术等。
  稻田养蟹
  说到七里海区域的水稻种植,值得一提的是七里海一带的稻田养蟹。七里海一带水源充裕,水质清新,稻田底质为黑粘土,保水性能较好,极适应稻田养蟹。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稻田养蟹这一新生事物率先在七里海一带发展起来。一些水稻种植户,自发地去辽宁盘锦等地区学习稻田养蟹技术。1993年,任凤乡齐家埠村的村民开始了稻田养蟹,大约有200余亩,亩产螃蟹三五十斤不等,取得了较好的经济收益。因地亩在2亩以上皆可实施,于是许多水稻种植户纷纷开始了稻田养蟹,全县稻田养蟹最多时年达3万亩左右。
  初始及较长一段时间,稻田养蟹的蟹苗90%以上都来自辽宁盘锦地区,近些年宁河有了蟹苗繁殖基地,蟹苗基本上都由七里海河蟹苗种基地供给,极大地方便了稻田养蟹和河蟹养殖。七里海一带的稻田养蟹户,都积累了很好的稻田养蟹经验,如建好防逃设施,一般都采用油毡或薄塑料板围在稻田边沟内侧,用竹竿或木棍支撑固定用来螃蟹防逃。养蟹的稻田,在秧苗移栽前他们会使足基肥,使其肥量保持水稻全生长期和保证河蟹摄食基肥发酵产生的微生物的需要。因为都是利用扣蟹养成蟹,插秧前把蟹苗放进准备好的沟内养殖,在3、4月份,水温达到10度时,才放入边沟稻田。一般在9月下旬至10月底,就可以在围栏设施周边抓捕收获了。
  目前,全县尽管许多稻田改旱,但仍有稻田养蟹1万余亩,除廉庄、宁河等乡镇外,大多都在七里海区域。
  (李振起)
  设施种植业发展
  设施种植主要讲的是设施蔬菜生产,部分园区也发展了一些反季节瓜果,但规模不大。七里海区域的设施蔬菜种植始于1979年,其生产经历了地膜覆盖、竹木结构的小中大棚、普通温室、二代节能温室等阶段。随着蔬菜设施的提升、生产条件的完善、管理的加强、蔬菜产量及生产效益不断提高,农民得到了经济实惠,丰富了蔬菜市场,改善了群众生活。
  设施蔬菜种植雏形阶段
  这一阶段是1979年一1999年。1979年以前,这个地区蔬菜种植全都是露天种植,蔬菜品种单一,主要作物为大白菜、黄瓜、西红柿。1979年初,随着种植业结构的不断调整,地处搭边的东丽区和北辰区发展了以地膜覆盖为主蔬菜生产,兼有少量的阳畦和小拱棚。以其蔬菜上市早、产量高、效益好等优势,影响和带动了全县邻近村队的蔬菜生产。1980年,冯台村发展地膜蔬菜50亩,相当于陆地种植的75亩。1982年,地膜覆盖在蔬菜生产上得到了推广应用,七里海发展地膜蔬菜350亩。由于地膜覆盖起到了提高地温、保墒、防草的明显效果,使早春蔬菜提早上市半个月左右,减少用工40%,产量提高40%,经济效益提高30%。由于效益高,使蔬菜种植面积迅速增加,到1984年,七里海区域地膜蔬菜生产面积增加到450亩。
  1991年以后,蔬菜种植发展为竹木结构的中棚和简易温室,以造甲村、冯台村、李台、俵口为代表的几个村队投资建起近50亩,使蔬菜生产条件得到大幅度提高。蔬菜种植品种由单一化向多样化发展,种植品种有黄瓜、豆角、番茄、菜花、菠菜、西葫、甘兰等,而且四季都可以生产,产品销往市区,经济效益大幅提高,亩收益近1000元。
  设施种植业起步阶段
  这一阶段是1999年—2007年。1999年10月造甲村在村西、津芦公路南侧,建设占地1200亩的集体蔬菜大棚。是当时建设规模最大、标准最高、生产条件最好的蔬菜生产基地。在经营上,采用集体兴建、个人承包、逐年还贷的模式,承包期30年。由于生产者有责任心和信心,管理措施到位,年收益逐年增加,由2000年的亩收益4000元,增加到2007年的12000元。受其设施蔬菜发展的影响,2002年,东小王台村开展蔬菜设施建设,规划600亩,建成高标准的节能温室23栋,复合骨架大棚75个。冯台村建成复合骨架、竹木骨架、钢筋骨架等多种形式的中棚近300亩。由于生产设施的改善,冬季生产保温措施加强,反季节蔬菜生产得到了发展,春提前、秋延后蔬菜生产模式得到了应用,造甲城的设施蔬菜起到示范带动作用。北淮淀乡的南淮淀村、七里海镇的东移民村、潘庄镇的东塘坨村、王庄子村等,相继建起了冬季可以生产蔬菜的二代节能温室。
  2002年县农业局在造甲村筹建宁河县种苗场,建设二代日光温室100栋,占地300亩,除了开展新品种引进试验示范,还可为全县蔬菜生产者提供优质种苗,并注册了“春芽牌“商标,成立了无公害检测分站,从而形成了公司+农户+基地的产供销生产模式,带动了周边设施蔬菜的发展。潘庄、李台、兴家坨、东移民等多个村队开始兴建温室和大棚,设施蔬菜生产得到了发展。
  现代设施种植业发展阶段
  这一阶段是2007年至今。2007年,天津市委、市政府出台了《关于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战略,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实施意见》,将发展设施农业摆上了突出位置。2008年,宁河县委、县政府出台了《宁河县推进设施农业发展的实施意见》,有力地促进了全县设施农业的建设发展。突出表现在:一是实现生产设施化。七里海区域先后建成一个市级示范园区—齐心现代农业示范园区,以及孙庄、绿海园区、纪庄亨达园区、大龙湾、造甲、冯台、芦花香、兴家坨为代表的农业种植典型园区,设施建有不同材料结构的温室和大棚,主要是普通温室、钢骨架(复合)材料大棚、简易大棚;二是实现经营产业化。建立农村新型服务体系,成立了农民专业合作社,搭建产供销服务平台,提高农业标准化、规模化程度,提升了市场竞争力。从2008年到现在,七里海区域内新建占地1.4万亩的20个高标准设施农业园区,温室年收入达2.5-3.0万元,大棚年收入达1.5-1.8万元;三是实现品种优质化。新引进优质品种30余个,优质品种区域化水平进一步提高,良种覆盖率达100%,优质率达到80%;四是实现产品安全化。按照高产、优质、高效、安全的生产要求,逐步建立设施蔬菜的标准化生产的体系,提升设施蔬菜的市场竞争力,增加农民收入。几年来,在七里海区域内落实放心菜基地建设任务11000亩。放心菜基地建设的5个核心基地,已全部完成无公害蔬菜检测室的建设和建立了标准化生产技术规程,园区基本实现了依标生产,严格禁止使用国家明令禁止使用的农药,每个基地都配备了1名质量安全监管员,对园区产品进行农药残留速测,开展“三品一标”产品认证。目前,潘庄镇的齐心园区已获得了无公害农产品认证。
  七里海区域的设施种植业发展取得较好成绩,在全市14个市级现代农业示范园区中,齐心现代农业示范园区名列其中,成为全市设施农业发展的亮点。同时,还涌现出不同经营管理模式的先进典型代表:造甲村是一家一户个体经营的典型;齐心现代农业示范园是实行公司管理体制的典型;兴家坨村的东海万亩生态观光农业示范园区是现代设施农业与旅游观光服务业相结合的典型等,这些典型带动了全县乃至全市设施种植业的发展。
  (张洪玉 李振起)
  七里海葡萄
  七里海葡萄品种主要是玫瑰香,属欧亚品种,极适合在略碱性的土壤生长。该品种在七里海区域表现的特征主要为粒丰、串大、皮薄、肉厚、糖分稍低、口感缠绵、香甜可口,且抗病力强,极少发生严重病虫害。更显著的优点是易储存,在一般情况下,一个月内质量完好,如保鲜存放,储存期可长达数月,到春节都能吃上犹如新采摘的葡萄。每年的9月中旬至10月初就可大量上市,极受消费者青睐。成熟季节,天津、北京、唐山、河北、河南、沈阳等地的营销商,蜂拥而至,争先收购,极少有产品滞留,销路非常好。
  七里海的葡萄种植历史不长,但因其特殊的地理位置和土壤成分,却使其产品质量闻名遐迩,声誉鹊起,种植的发展势头极为迅猛。1990年,七里海镇政府本着“无农不稳、无商不活、无企不富”的发展思路,大力组织和鼓励农民进行高效的经济作物种植。李台村民王玉得等几户经营蔬菜的农民,认为种青菜销路不畅,小卖更难,就商议进行葡萄种植。当时,这不是一件小事,有史以来村里只有个别户在院子里栽上个三五株,且没有什么收成,权当尝尝鲜而已,既无种植历史,又无种植经验,有人说这是冒险。但这几户人家坚定信心,从试种100多亩开始,他们走访了汉沽茶淀、河北乐亭等地,最后从外地引进了玫瑰香葡萄品种。经过3年的种植管理,有了收获,每亩收入2000余元。会算账的农民们看在眼里、盘算在心头,都自发地种起葡萄来,种植面积一下子增加到500余亩,收入也从原来的每亩2000元提高到5000元左右。到2010年,不足600户、人均只有不足1.3亩土地的李台村已有90%的农户在种植葡萄,全村达到1000余亩。周边村庄如郝台村、张尔沽村、薄台村、冯庄村、任凤村、大坨村、东移民村等,相继不同程度地发展起葡萄种植,七里海全镇的葡萄种植面积已达8000余亩,形成了规模种植和品牌经营。2012年,镇政府申请注册了“七里海葡萄”商标。
  在葡萄种植初期,果农们没有种植经验,缺乏市场经营理念,不讲质量求数量,亩产曾高达6000一7000斤,可收获的葡萄籽粒不饱满,大小不均,残次果多,色泽暗淡,口感不佳,吃到嘴里,寡淡无味,果农们称其是患了“水罐子病”。质量低下,导致了销路不好,价格不高,有了产量,没了市场。面对市场,果农迅速转变了种植观念和经营理念,果农们主动地把亩产控制在4000一5000斤,这样虽减少了产量,却提高了葡萄质量,葡萄的醇香、甜润、绵长等特点一下子显现出来,卖了好价钱,而且减少了葡萄的疾病发生,降低了药物管理的成本。在葡萄的品种上,村民们又精心选择和培育了适于本地生长的当家品种玫瑰香,使七里海的葡萄逐渐地扬名京津冀及河南、东北等地区。
  为使葡萄增强市场竞争力,果农们瞄准消费者市场,研究其规律,强化种植管理,采用了葡萄架上罩塑料薄膜和葡萄串套袋等措施,以延长葡萄采收期及净化果面,特别是葡萄串套袋技术,在葡萄珠二次落果后,用专用纸袋套在葡萄串上,将口封紧,不仅净化果面、延迟采收期,还防止农药污染,保证了葡萄的食用安全,深受消费者欢迎。
  七里海葡萄的栽培及管理重点。栽培新苗时,首先选取生长期达一年以上结果实的枝条,枝条要枝芽饱满,枝干光滑无病,秋后冬前剪下深埋储藏,到来年的3月中旬开始催根处理,催根期大约25天左右,在此期间,要将土地蒙膜保墒。至4月10日前后,直接扦插到覆盖好薄膜的地里。扦插时,要注意株行距离,一般行距在2米左右,株距则视单株、双株而定,一般单株在35厘米左右,双株在70厘米左右。扦插完葡萄苗枝条后,要按每7米远的距离埋置早已备好的水泥杆或木桩,然后在水泥或木桩上架设4道铅丝,以利葡萄枝蔓的攀沿。每亩地大约用50根水泥或木桩、130斤左右的铅丝。到第三个年头栽植的葡萄转入成年苗管理。
  葡萄管理主要抓好以下几个环节:一是出土上架。每年的清明节期间,把用土掩埋过冬的主干及枝蔓刨出,用布条或绳绑在铅丝上。二是施肥上水。出土上架后进行第一次施肥、上水,俗称“芽前肥”或“芽前水”。第二次施肥上水在5月20日左右,即葡萄开花前施肥上水,以促其花盛粒多。第三次施肥上水在落花坐果,葡萄粒有如黄豆大小时,可稍大一点施肥上水,以促其籽粒饱满。到葡萄开始着色,应再一次适量地施入氮磷钾复合肥,以促其色泽晶莹、糖分及各种养分的增加。三是及时采摘。葡萄一般是8月中旬到9月上旬就可小批量采摘,到9月中旬和10月1日前后可大批量采摘,要适量装箱,以免压挤,以利保存。四是剪枝下架。立冬前,开始对准备过冬的葡萄进行剪枝,保留2一3个芽眼,把其余的剪掉,并把要保存的枝条清理干净,然后把整理好的主、干枝条下架覆土防寒过冬至到来年清明再出土上架。下架覆土,最早是在架下挖沟覆埋的,现在都不用挖沟,直接用机器覆埋了。葡萄在生长期间易感染的病害主要有霜霉病、白腐病、炭疽病(俗称黑膏药病),只要防治及时,都能迅速治愈。
  随着农业机械的推广使用,现在葡萄田的管理基本实现了机械化,如覆土、打药、上水等。葡萄地的农活主要有三项,一是上架捆绑,二是葡萄整枝管理,三是果实采摘。特别是果实采摘,为最累也是果农最快乐的,因为劳动成果的收获,为果农带来了丰收的喜悦。小批量的采摘可以随意处理,如小卖、送亲友品尝等,大批量采摘就要给采购商了。一串串摘下,一箱箱装好,一车车运出,葡萄田里到处充满欢声笑语,果农和收购者皆大欢喜。
  近几年,七里海镇李台等村果农又发展了葡萄大棚种植,葡萄的成熟和采摘期就提前了,一般每年的5月底就可供应市场,不但错开了露天葡萄的成熟高峰,而且在市场淡季时提供了鲜葡萄,又卖上了好价钱。种植大棚葡萄,每亩的纯收入明显高于露天种植。
  目前,七里海区域5个乡镇的葡萄种植已达到1万多亩。
  (李振起 王玉得)
  兴隆淀西瓜
  七里海镇的兴隆淀西瓜很有名,不论是商店销售,还是街头叫卖,只要打出兴隆淀的招牌,人们就会竞相购买。
  兴隆淀的西瓜具有皮薄、脆甜、易存储等特点。说它皮薄,要轻拿轻放,否则受到撞击会摔裂弹开;说它脆甜,是指它的瓜瓤特别的坚实、晶莹,咬到口里,给人一种很脆的感觉,且很有咬劲儿,不像一般沙瓤西瓜那样松弛。瓜瓤不是鲜红似血而是略带粉色,含糖量不高,却给人以甜味绵长之感;它的皮虽然很薄,但瓜瓤晶莹坚实,故能与皮特别厚的西瓜一样保持较长时期的存储,很受人欢迎。兴隆淀瓜的个头不是特别大,每个八九斤左右,超过十一二斤就算比较大的了,这种大小的瓜很适宜几口之家的分享。一位种瓜的老人讲过这样的故事,他到汉沽卖瓜,说到兴隆淀西瓜特点,人家不信,要求当场实验,他随意拿起一个西瓜,没有用刀切,而是在广庭大众之下用手掌立劈,西瓜嘎然分开,果然皮薄、脆裂、色泽晶莹剔透,尝之甜味醇厚绵长,一下子他的瓜不但很快卖光,而且扬了名,以后再来这个村卖瓜,不用呼喊,买瓜的人都蜂拥而至。
  兴隆淀村种植西瓜的历史已近百年。解放前,村里只有极少人家种植西瓜,解放后至生产队解体前的几十年时间里,一直由生产队集体种植,但面积都不大,没有形成规模种植,每个生产队种植数十亩、百余亩不等,同时也种植一些甜瓜、菜瓜等。除分给队里社员吃外,生产队长会安排人用马车拉着西瓜到附近没有种的村庄串卖,或到芦台、汉沽、塘沽一带去卖。上世纪八十年代初,实行土地承包责任制,村民们种植西瓜的热情一下子高涨起来。全村近400户人家,几乎家家种西瓜。说到销售,这个村今年60岁的村支书冯景刚兴高采烈地这样描述:“嘿,一到收瓜卖瓜时节,大清早四五点钟,村头的大道上,车水马龙,那真是浩浩荡荡地出了村,全是去卖西瓜的!运输的工具五花八门,大马车、小驴车、自行车、条件好的还有四轮子。”销售的地点最多的是芦台、汉沽,还有塘沽。特别是县城芦台,几乎大街小巷都有兴隆淀人卖瓜。冯景刚告诉我们,那时他用大水管加重自行车驮300斤西瓜到芦台或汉沽去卖,毛儿八角钱一斤,每天可卖30元左右,一季下来挣个千八的,是个不小的收入,所以家家都种。那时,没有现在的合作社组织帮助销售,但“好酒不怕巷子深”,好瓜也不怕巷子深,而且到后来兴隆淀西瓜的名声越来越响亮了,卖瓜更上一层楼,“好瓜不怕地头远”了,许多瓜贩子来村里订购,一些从村里出去的企业老板们,也纷纷订购家乡的西瓜,瓜农们足不出户就能把自己的西瓜推销出去了。每到收获的季节,瓜贩子们会组织各种车辆来收购,田野里呈现一派车辆逶迤运瓜忙的热闹情景。但仍有一些有交通工具和闲暇的农户,会凭借着兴隆淀西瓜的声誉,自己开着农用车到芦台、汉沽一带卖瓜,这样收入相对多一些。
  兴隆淀西瓜的种植和管理方法,基本与周围其他村庄一样。在没有推广地膜技术以前,种植时要培起土堆,以利保墒,特别是防春寒保温,待西瓜籽发芽并拱起培土时,刮去上表层分培土,以利瓜芽钻出。刮土多少视当时天气和墒情而定,保留的那部分土是用来保温和防止雨淋起浆巴而影响秧苗成活的作用。地膜技术推广使用后,每年的清明节前就可以铺膜种瓜了,这样不但大大提前了种植时间,而且极大地提高了秧苗的成活率和西瓜的产量。
  兴隆淀村有其独特的地理位置,北与古海岸湿地的七里海接壤,南与北塘遥遥相望仅距10余里,独特的土质和水质,形成了兴隆店村西瓜独特的品质,可谓一村一品,独具风格与风味。这里的土壤结构,用兴隆淀人的话说,碰破皮儿就是黑土而且特别的粘,泥泞时能把鞋子粘掉。而周围的村队则要挖上10多厘米甚至更深才能见到黑土。有关专家实验得出,这里的土质富含钾的成分,可能是其造成了西瓜的独特养分和味道,再加上七里海水的灌溉,使其有了得天独厚的优势。如俗语所说“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周围的村种同样品种的西瓜,就不如这个村的好吃,更使人惊奇的是,很多在别村种植的沙瓤西瓜,在这个村种植出来的都不是沙瓤。大概是1988年,天津种植公司曾想在这个村培育西瓜籽种,把相关手续都办的差不多了,但由于选择的地块隔离距离不够理想而最终放弃了。
  市场经济的发展,不但改变了种植品种的单一,还调动了人们瞄准市场种植的积极性。尽管西瓜的产量不是那么太高,但其风味独、储存期长、销路好、价值高,人们种西瓜的热情仍然很高。村民们开动脑筋,想出了轮种、套种等多种办法进行西瓜种植。轮种,就是人们所说的倒茬,在种过一二年西瓜的地种上种玉米或棉花,最好是种水稻,不但能高产,还能有效地预防西瓜叶枯病等。套种,就是在西瓜地里套种玉米。在每年的清明节前用地膜覆盖的方法提前播种西瓜,待到谷雨以后,在西瓜与西瓜之间的预留空地上种上玉米,等到玉米长高了,西瓜也该收获了,不会影响西瓜的采光和产量。来年再在种了玉米的地垄上种西瓜,原来种西瓜的地上套种玉米。这样的套种,巧妙地利用地膜技术打了时间差,不但预防了虫害及疾病,更有效的增加了地亩收益,对实施特色生产、品牌经营探索出较好的种植模式。
  为了进一步促进兴隆淀西瓜种植的发展,镇政府和村委会采取了多种方式鼓励村民多种西瓜、种好西瓜,并在2012年注册了“兴隆淀西瓜”商标,为兴隆淀西瓜的品牌保护和发展创造了良好条件。 (李振起)
  “铁杆庄稼”——芦苇
  芦苇是多年生挺水性草本野生植物,生长于沼泽湿地,耐盐碱,喜潮湿,株高2.0~4.0米,叶互生,呈扁平状。芦苇全身是宝,因其旱涝保收,人称“铁杆庄稼”。
  清代记载宁河县“西南部,横袤数十里,长芦蔓草,芊绵宁津两邑。”至上世纪50年代,全县苇田面积为8.22万亩。1969年七里海苇田面积为5.15万多亩,产苇4600多万公斤。1972年苇田为4.7万多亩,产苇2300多万公斤。这一时期,之所以出现苇田面积和芦苇产量“双萎缩”的现象,系受当时单纯强调“以粮为纲”影响,致使部分苇田被改造成为农田、稻田。上世纪80年代末以后,逐渐提高了对湿地及苇田重要性的认识。至2005年,七里海苇田为4.37万亩,产苇3958万公斤。近年,随着七里海苇田改造和开发利用,芦苇生产可望有大的发展。
  芦苇的主要用途有:1.工业用。如编织苇席、打箔和造纸。2.生活用。如紮捘子(梭子即盖房用的房把子,近年改用机器压制的苇板)、拧苇腰子、编苇篓(捕鱼虾蟹用)、织苇篮等,还可作燃料。3.食用。嫩芦芽可作蔬菜食用,苇叶可包粽子,有清香味。鲜芦苇含大量蛋白质和糖分,为牲畜、鱼类优质饲料。4.药用。根状茎称“芦根”,可作中药,有利尿、清热功效。5.观赏用。春季的芦芽,“草色遥看近却无”,别有韵味;夏季的苇荡,绿波荡漾,一望无涯,示人以清新,给人以力量;秋季的芦花,白茫茫,银灿灿,洋溢着成熟的美,不同季节,各有特色,极具观赏价值。6.改善生态。大面积的芦苇荡有净化水质、涵养水源、制造氧气、改善空气质量、增加空气湿度、调节气温等诸多功能。
  七里海芦苇收获在冬季,收获方法是:如是冰场(俗称打冰板),用锉(此处读“搓”音),贴着坚冰,一推一片。每当水浅冰坚,冰下芦苇根部浅,便是芦苇丰收年。因为该年芦苇杆长根重,质优量增,不但当年丰收,且对来年芦苇生长有利。打苇作业时,常看到苇海沟里挤满红灿灿一尺多长的鲤鱼,隔着冰层映入眼帘,农民心花怒放,干得更加起劲。如是旱场,则用钐镰等工具收割。
  七里海收获的芦苇称海苇,以便与河滩生长的河苇相区别。收下来的芦苇叫“原苇”,须按长短筛检分类,最长的叫席苇或大苇(织席用),中等长的叫二苇(主要供打箔用),最短的叫纸苇(主要供造纸用)。
  用芦苇打箔和织席,自古以来一直是七里海周边村民生活来源之一。1931年全县织席户5000户。1936年全县产席仅销往东北即达40余万片,因而长久以来,芦台苇席享誉东北三省。近半个世纪,宁河县的建筑箔帘也远近驰名。1985年全县产苇席90余万片,苇箔700余万片,两者销售收入共1300万元。2005年七里海产芦苇3000万公斤,销售收入1080万元。
  箔,又称箔帘,是简单的片状苇制品,遮光、透风、漏水,可用来盖房、捕鱼、作囤等。每年芦苇收割后,根据要打苇箔的规格尺寸选择芦苇,把苇茎晒干,去掉苇皮待用。打箔要用箔架子。箔架子是由两个半人高的木支架,架起一根长约3-4米、直径约15厘米的圆形粗壮木头组成。再把直径7-8厘米长圆木截成长15厘米的若干节,在每一节的一侧边缘打上眼,穿上绳,一对一对的,称作箔锤。把箔锤均匀地分挂在箔架子两边,相邻的一对箔锤按照箔帘的品种要求,相隔10-30厘米。打箔时,把备好的芦苇续上箔架子,将箔架子两侧的箔锤交换位置,使绳子打成扭结,以勒紧架上的芦苇,再把按箔帘高度固定后所余的芦苇折返过来,按如上方法固定,依次循环下去(如二人操作,箔架子两边各站一人,效率更高),待箔帘长度达到要求,将打箔的绳子两两结扣系紧,剪断绳子,将长于苇箔高度的苇梢剪去,即告结束。打箔的人家,男女老少一天忙到晚,有的打箔,有的褪苇皮,有的搓麻绳,有的把芦苇按高低分类,放下这个活儿,拿起那个活儿。有句顺口溜说得好:“塘坨的闺女刚会爬,胳肢窝就夹縷(此处读“柳”音)麻。”
  织席是昔日广大农村妇女参与的家庭副业(七里海区域产苇村妇女有的不织席),多集中于宁河县中部尤其是蓟运河两岸。曾有一种说法:“饿死卖绸缎的也饿不死我织席片的”。织席的村,集体派车来七里海运苇,回村按每片席9斤苇子定量发给各户,织成后交供销社。上世纪70年代,供销社按每片席3.25元分配给生产队,生产队按各户交席数量记工分。一般妇女每天能织一片席或多一点,织席能手一天能织两片席。节省下来的原料织成的席叫超产席,卖钱归己。织席的村,家家起早贪黑,妇女织席,男人轧苇片,孩子们翘席边,整天忙个不停。织席,首先要选好较直立较粗的苇子,用“穿子”、“穿刀”等专用工具,把管状的苇子劈成2-4片,再用拗轴轧成又平又光的苇片,称眉子。去掉包在苇节上的软皮,用眉子织成席片,有格纹席、人字席等,按规格尺寸把席片四周折起来,用专用工具翘镰把秃边别好,形成长方形的成席。其常见的面积有3种:三杆、甲丈和乙丈。三杆即长两杆、宽一杆,一杆是五尺,即长一丈、宽五尺;甲丈为长九尺半,宽四尺半;乙丈长九尺,宽四尺,也叫四九尺。还有一种叫丈二席,说是丈二席,实际长为一丈一尺,宽为五尺半。过去农家多用席铺炕,围囤盛粮食,苫盖物品;房顶的最下层也有的用席,用途甚广。近些年随着人民生活方式的改变,席的用途少了,织席的在宁河县也几乎见不到了。
  (李佑生)
  七里海区域的造林绿化
  2008年,宁河县委、县政府做出“加快林业发展、建设绿色宁河”的决策部署,在全县建设“一片、两区、三网、四带”绿化格局。“一片”即:每个乡镇每年发展一定规模的片林;“两区”即:农业园区实施片林和林网建设,工业园区实施较高标准的景观绿化;“三网”即:农田林网、道路林网、水系林网;“四带”即:环县域林带、环县城林带、环乡镇林带、环村庄林带。七里海区域各乡镇围绕这个总体布局,与相关部门一起相继实施了绿色道路、绿色河道、绿色城镇、绿色村庄、绿色园区、农田林网和片林等林业工程,重点加强七里海生态林工程建设,使得七里海湿地及周边区域林业生态建设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每年春季和秋冬季植树造林热潮迭起、成效明显。2008年以来,七里海区域完成造林绿化面积63740亩,其中:农田林网13982亩,绿色道路9803亩(滨保高速4000亩,津宁高速2476.3亩,海清公路492亩,七里海大道1935亩,其他899.7亩),片林27095亩,绿色河道1500亩,经济林(葡萄)9360亩,七里海东海环海生态林2000亩。
  “沿路、沿河、沿海”的造林绿化
  沿路,主要对4条道路进行重点绿化。
  津芦公路(七里海大道):全长约42公里,两侧绿化带宽8-45米,中央隔离绿化带宽3-6米,绿化总面积约70万平米。按照四季常绿、三季有花的原则,采取点线面结合、群团点缀,梯形结构、立体栽植方式,种植速生杨、国槐、白蜡、合欢、金叶槐、金枝槐、金叶榆、碧桃、丁香、连翘、银杏、云杉、雪松、油松、黑松等乔木、亚乔木和花灌木,栽植金鸡菊、天人菊、金娃娃萱草、大花萱草、月季、马兰、粉八宝、费菜等宿根花卉,达到了春、夏、秋三季看花、四季常绿、全年看景的效果,成为通往津门的一道靓丽风景线。另外,在七里海大道北、津唐运河东海段全长近8公里,七里海大道南、西海古河道全长约4.5公里,进行了绿化美化,面积约22万平米。河道两岸和水面栽植陆生花草有秋葵、秋英、千屈菜、地被菊、大麦熟、金鸡菊、荷兰菊、天人菊、地锦、月季、马兰、紫菀等,水生花草有芦苇、香蒲、荷花、睡莲、水葱、水生美人蕉、水生黄花鸢尾、再力花等,大多数为多年生植物,提升了七里海大道临海路段的景观效果。
  海清公路:是2011年新修建的七里海通向北京清河农场的道路,全长8.2公里。采取了“多层次、多树种、乔灌花草相结合”布局方式,栽植了黑松、法桐、国槐、柳树、杨树、冬青球、小檗球、海棠、太阳李等9.3万株,其中乔木4.2万株、花灌木5.1万株,形成了具有立体效果的绿化美化景观。
  津宁和滨保两条宁河段的高速公路:在高速两侧各50米内,进行了“重视觉、重景观、重树种”的绿化。靠路四行火炬树,每隔百米栽20米长花草品种,其后三行苏柳和槐树,最后为杨树,严格株、行距离,追求整体景观,既成绿化带,又显示出良好的视觉绿化效果。在每个出站口,都设计了独特的景观,增加其绿化与美感。其中津宁高速宁河段,栽植乔木12.4万株,花灌木9.4万株;滨保高速宁河段,栽植乔木29.6万株,花灌木16.9万株。
  沿河绿化:主要是潮白新河、青龙湾河、永定新河三条河流。本着“绿化美化、防风固堤、涵养水源、以地定树”的原则,科学地选取树种。潮白河堤全部栽植了欧美杨;青龙湾河较高的堤坡上栽植了抗旱的中林杨,低洼的马道上栽植了喜湿耐水的苏柳;永定新河则注重绿化美化相结合,采取了行间混交、株间混交的方式,栽植了垂柳、苏柳、金丝垂柳、欧美杨、毛白杨等,以提高林木的稳定性和抗逆性。
  沿海绿化:七里海东海的环海生态林带,涉及七里海、俵口、淮淀3个乡镇10来个村队,环海总长度约15公里。重点是进行环海路两侧景观绿化,采取了乔灌结合、群团点缀、形式多样的栽植方式,主要品种有柳树、杨树、云杉、雪松、龙柏、国槐、香花槐、金叶槐、海棠、太阳李等数十种,种植约50万株,达到了三季看花、四季常青,既可供观赏,又对核心区起到保护作用。西海8公里湿地走廊林木景观带,在前期绿化美化的基础上,于2013年栽植国槐、洋槐、法桐、白蜡、杏树、金叶槐、金枝槐、馒头柳、海棠等胸径15厘米以上大树6000株,2014年初栽植各种花木,形成了观赏林带。
  造林绿化管护工作
  截至目前,七里海区域拥有绿化面积13万亩,森林覆盖率达到23%,使古老的湿地生态得到了保护与发展。除了大力造林绿化外,强化其后期的管护,是巩固造林绿化成果,确保绿色宁河、美丽宁河建设取得实效的重要保证。
  1.加大宣传力度。杜绝“重栽轻管、只栽不管”的现象,把林木管护工作作为林业生态建设的重中之重来抓,营造了良好的造林护林的社会舆论氛围。
  2.强化林木管护。坚持谁植树、谁管理、谁受益的原则,把对新栽苗木的除草、浇水、施肥、涂白和病虫害的防治等工作落到了实处,为新栽树木提供了适宜的生长环境。
  3.健全管护体系。建立健全“县、乡、村、造林专业户”四级管护体系,加强护林人员队伍建设,切实做到有人抓、有人管,确保造林成效。
  4.加强监督检查。县林业主管部门把林木管护工作纳入绩效考核之中,定期对各乡镇管护工作进行了监督检查,对达不到质量标准要求的立即整改,确保造林成活率、保存率和覆盖率的达标。
  (李振起)
  畜牧养殖业发展
  1985年以来,国家对副食品产销体制进行了一系列重大改革,调整了主要副食品的购销政策和价格政策,还采取了系列扶持生产、稳定市场的措施。在此政策鼓舞下,不断涌现出蛋鸡、生猪、奶山羊、奶牛养殖专业户。为了充分利用七里海湿地丰富的天然草场资源优势,全县确定潘庄、造甲两镇为奶山羊生产基地。县政府为鼓励农民养殖致富,对养殖奶山羊农户每只羊补助10元和木材,并实行贴息贷款的优惠政策。县畜牧水产局和当地兽医站帮助养羊农户从唐山等地调入奶山羊。当时养奶山羊的规模不大,每户养羊20—30只,所产的羊奶销售给县奶粉厂。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对奶的需求量越来越大,对奶的品质要求越来越高,而奶山羊奶膻味大,县奶粉厂设备达不到除膻要求,1994年以后全县奶牛养殖快速发展,逐渐替代了奶山羊养殖。
  1988年国家农业部在全国范围内组织实施“菜篮子工程”,天津市在组织实施“菜篮子工程”过程中对产、供、销进行了改革。牛奶、瘦型猪肉、禽蛋、水产品、蔬菜五种主要副食品都由农口实行产、供、销一体化管理,解决了多年来由于农商分割难以解决的产销矛盾,发展了生产,保证了市场供应。
  家禽(鸡)养殖
  宁河县家禽养殖由来已久,过去农村几乎家家户户都散养几只鸡、鸭、鹅。1988年以后,造甲、潘庄、淮淀3个乡镇蛋鸡养殖得到迅猛发展,其中造甲城镇先后建成存栏10万只蛋鸡场、8万只蛋鸡场、1万只蛋鸡场各1个,存栏0.5万只蛋鸡场5个,存栏规模1000—4000只蛋鸡养殖专业户发展到20多户。当年全镇年末蛋鸡存栏达到21.45万只,鸡蛋产量14928公斤。潘庄镇建有存栏规模10万只蛋鸡场、2万只蛋鸡场、0.6万只蛋鸡场各1个,存栏规模1000—4000只蛋鸡养殖专业户20多户。当年全镇年末蛋鸡存栏达到12.48万只,鸡蛋产量9850公斤。淮淀乡建成存栏规模4万只蛋鸡场、3万只蛋鸡场各1个,存栏规模1000—2000只蛋鸡养殖专业户发展到10多户。当年全乡年末蛋鸡存栏达到10.18万只,鸡蛋产量8040公斤。随着养鸡的快速发展,任凤乡先后建了2个种鸡场和存栏规模1000只左右的蛋鸡养殖专业户两三户。当年全乡年末蛋鸡存栏达到4.99万只,鸡蛋产量3032公斤。俵口乡没有大规模的蛋鸡场,存栏规模0.5万只蛋鸡场2个和存栏规模1000—4000只蛋鸡养殖专业户四五户。当年全乡年末蛋鸡存栏达到4.84万只,鸡蛋产量3804公斤。
  当时蛋鸡场、养殖专业户生产的鸡蛋全部交售给当地副食品服务站,再由县统一交售给国家,国家供给评价饲料。县畜牧水产局积极引进优良品种,有二八八、罗斯、星杂579、北京白鸡等品种。同时大力推广先进的实用技术,使新建的规模养鸡场和养殖专业户改变了过去圈养的饲养方式,全部采用笼养鸡,农户开始重视科学养鸡,喂鸡用混合饲料和各种生长素,给鸡做防疫和鸡舍及环境消毒等新的技术。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国家优惠政策的取消、市场价格的放开以及对养殖结构调整,以上乡镇中原有种鸡场、规模鸡场倒闭、转产或缩小养殖规模,养殖专业户放弃养殖或减少存栏量,使蛋鸡养殖业走向谷底。2006年前后肉鸡养殖在全县快速发展,在七里海区域5个乡镇中养殖规模大、养殖小区多的是潘庄、淮淀、俵口3个乡镇。2013年,七里海镇鸡存栏23.36万只,其中蛋鸡13.13万只;潘庄镇鸡存栏99.18万只,其中蛋鸡23.5万只;造甲城镇鸡存栏22.55万只,其中蛋鸡19.95万只;淮淀乡鸡存栏73.85万只,其中蛋鸡11.03万只;俵口乡鸡存栏42.57万只,其中蛋鸡1万只。
  生猪养殖
  1985年以前全县生猪养殖依然沿用传统的饲养方式,饲料以糠为主或在添加酒糟、泔水、无毒野草、青菜、酱油渣等煮成熟食喂猪,即农村所说的“馇猪食”。1985年以后为了提高生猪出栏量,天津市积极发展瘦肉型猪,尤其是1988年开始,国家为了发展畜牧业,给予农户5万元的小额贷款扶持养殖业生产,生猪养殖得到了较快发展,农户养殖的生猪按计划交售给国家。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对瘦肉型猪的需求,天津市畜牧局积极从国外引进生长速度快、酮体瘦肉率高、耐寒强又比较耐粗饲的丹系长白、美系杜洛克、英系大约克、汉普夏、施格种猪(前三个品种目前作为全县的主要种猪品种)。1990年开始天津市陆续立项开展“天津市商品瘦肉型猪配套技术开发”、“天津市商品瘦肉型猪生产综合配套技术”、“天津市良种猪及配套饲养技术”、“五十万头瘦肉型猪推广工程”、“百万头瘦肉型猪综合技术推广工程”等,实行科学养猪,饲喂混合饲料和推广喂干饲料,自动饮水等新技术。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改变农村利用房前屋后养殖不利于动物疫病防控和环境卫生的陋习,2002年全县规划建设畜牧养殖小区,促进了畜牧养殖业的发展。
  在七里海区域5个乡镇生猪饲养量中,1988年造甲饲养量为7589头,其中存栏2863头;2013年饲养量为38181头,其中存栏14494头。俵口乡1988年饲养量为7010头,其中存栏2950;2013年饲养量为53487头,其中存栏19072头。北淮淀乡1988年饲养量为6265头,其中存栏2600;2013年饲养量为46496头,其中存栏14279头。潘庄镇1988年饲养量为5757头,其中存栏2392头;2013年饲养量为79443头,其中存栏25031头排。原任凤乡1988年饲养量为4470头,其中存栏1766头;2013年七里海镇饲养量为86507头,其中存栏31 170头。宁河生猪养殖发展由传统畜牧业向现代畜牧业转变,由农业县向畜牧业强县转变,逐步走向了集约化、规模化、专业化和产业化的生产经营模式,生产能力和生产科技水平显著提高,2007-201 1年连续五年被评为全国生猪调出大县。
  特种养殖
  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对特种畜禽养殖的需求量不断增大,从而推动了特色养殖业的发展。七里海区域5个乡镇中从事特种养殖比较早的乡镇是造甲城镇,农民个体从1997年开始饲养孔雀几只,发展到目前存栏500只。孔雀是是一种极其名贵的观赏、食用和药用动物,也是森林公园和野生动物园不可缺少的受人喜爱的动物,有的已成为家庭驯养的宠物。人工养殖孔雀不但扩大了观赏动物资源,增加了保护动物种群,而且为制成高级工艺品标本提供了原料。孔雀的羽毛和皮张是高级的装饰品,已远销国内外。
  2004年七里海区域开始饲养大雁,目前存栏200多只。大雁是上等野味珍品,体大肉多,具有很高的营养价值与药用价值。因为采取野外天然放牧,自由采食,因此又是纯天然、绿色保健野味。现在经过国家有关部门允许进行人工饲养,允许食用。人工饲养,不但挽救了濒临灭绝的大雁,更重要的是推动了珍禽养殖行业的发展,既为养殖户带来了经济效益,也有效地保护了这一优良品种。
  2011年前后七里海区域开始饲养大雁鹅,目前存栏300多只。大雁鹅就是朗德鹅,原产于法国南部朗德省,是世界上生产鹅肥肝最好的鹅种,由于其羽毛以灰色为主,有时也称灰鹅。实际上它与大雁并没有关系,更谈不上什么“珍稀名贵动物”。在不考虑鹅肥肝生产的情况下,其肉质与营养同本地鹅没有多大差别。
  2012年俵口乡农民个体开始饲养野鸡,目前存栏50只。野鸡别名雉鸡、山鸡,与野兔一样,是人们所食野味中最多的两种肉食品之一,作为补物食疗也最佳。野鸡的营养成分与家养鸡相仿,但蛋白质含量很高,脂肪含量远远低于家养鸡,此外,野鸡钙、磷、铁以及其他微量元素也均比家养动物高。
  2001年七里海区域农民个体开始饲养梅花鹿,到目前存栏75只。梅花鹿具有很高的经济价值和药用价值,梅花鹿全身是宝,鹿茸、鹿血、鹿骨、鹿鞭、鹿胎膏、鹿筋、鹿肉、鹿脂、鹿皮、鹿心等都在《本草纲目》上有记载,是可供药用的名贵中药及食疗补品。
  此外,七里海区域目前还养殖存栏非洲雁230只,灰雁240只,野鸭70只,貉子210只,貂200只,狐狸40只,黑猪100头。特种养殖业的蓬勃发展,为全县畜牧养殖业注入了新的活力。
  (孙玉江)
  七里海河蟹人工养殖发展
  河蟹学名中华绒螯蟹,主要分布于中国,按照不同分布区域分为三大水系:长江水系、黄河水系和辽河水系。其中阳澄湖大闸蟹属于长江水系,黄河口大闸蟹属于黄河水系,七里海河蟹属于辽河水系。由于水系(水质与土质、气象等)不同,构成河蟹生活的饵料生物组成群落亦不同,以之为食的河蟹营养成分产生差别,形成各具特色的风味。
  宁河县独特的地理、水文、气候、生态环境和历史悠久的养殖技术,造就了七里海河蟹的优异品质和独特风味,具有其他地域河蟹无法比拟的独特韵味。七里海水域辽阔,水质优良,苇草丰茂,天然饵料生物资源丰富,非常适宜鱼、虾、蟹的生长,自古以来就是鱼米之乡。古人云“七里海三宗宝,银鱼、紫蟹、芦苇草”,其中的紫蟹即为七里海河蟹。七里海河蟹膏满黄肥,口感细腻,肌肉组织饱满,地方风味浓郁。史料记载:“冰鲜,为宁邑独产,而银鱼紫蟹更胜它邑。”600多年前的明代就已被选为朝奉的贡品,每年派大批官吏来此收采纳贡,一直延续到清代。现在七里海河蟹远销至京、津、冀地区及东北、西北、东南沿海等各大城市,使其成为闻名北方地区的佳品。
  河蟹的生命周期一般是两年,性成熟的河蟹顺江河而下,到达江河口海淡水交汇区进行交配繁殖,孵化出的大眼幼体(俗称蟹苗)逆江河而上,进入淡水水域生长发育。上世纪八十年代以前,由于入海口水利设施的修建阻断了七里海河蟹的生殖洄游通道,七里海河蟹一度销声匿迹。进入八十年代,县水产部门在市水产研究所支持下,从长江口购进野生蟹苗投放七里海水域进行首次人工增殖放流,通过实验放流效果明显,说明七里海水域生态环境仍然适宜河蟹生存,中断数十年的七里海河蟹有望恢复。与此同时,宁河县水产部门开始河蟹人工繁殖试验,并于1987获得初步成功。河蟹繁殖技术的不断完善,为大规模增养殖奠定良好基础。
  随着增养殖规模不断扩大,七里海河蟹知名度不断提高,2002年被评为天津市名牌农产品,2006年被国家质检总局命名为“地理标志保护产品”,成为天津市首个鲜活水产品“地理标志保护产品”。2010年3月在国家工商总局注册了“七里海河蟹”商标。
  2010年5月,宁河县委、县政府启动实施了七里海河蟹种业基地建设,坐落在七里海镇北移民村,占地面积1320亩,总投资8000万元。该基地规划良种扩繁、示范养殖、储养交易、生态养殖等功能区,从事七里海河蟹种源选种、保种、扩繁和养殖技术示范推广,是承接国家级河蟹遗传育种研发、生殖发育调控的重要平台,已列入天津市十大种业基地建设项目。基地年繁育优质蟹苗4.8亿只、培育优质蟹种30万公斤,带动20万亩河蟹养殖,成为中国北方优质蟹苗蟹种研究繁育供应基地,同时也是高标准、高品位的休闲渔业园。
  目前,宁河县拥有宜渔面积10万余亩,其中七里海河蟹养殖面积3.6万亩,年产量75万公斤。七里海河蟹养殖已成为具有鲜明地域特点的特色产业,在宁河渔业结构优化调整、农民增收和提升农村经济实力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岳林清)
  淡水鱼类养殖
  七里海地域辽阔,地势低洼,常年蓄水,水质优良,苇草繁茂,天然饵料丰富,非常适宜鱼类生长。据统计,常见的鱼类有21种,其中溯河性鱼类2种,降海性鱼类2种,终生淡水鱼类17种。七里海核心区养殖水面约4.5万亩,是天津重要的水产品养殖基地。
  七里海周边村队在上世纪70年代前主要以捕鱼为主,鱼类养殖从1974年开始,当时造甲城公社大王台村集体在西七里海围建800亩水面,养殖草鱼、花鲢、白鲢,鱼苗由换新鱼种场购买,亩投苗500尾左右,以看护和不定时投喂芦苇、水草等粗放养方式为主,平均亩产100-200斤左右,生产的鱼主要是分配给村民自食。以后分别在淮淀、潘庄、俵口、任凤公社部分水面零散养殖,也是“人放天养方式”。
  真正的人工规模养殖是从1985年开始,当年天津市政府提出了“苦干三年、吃鱼不难”的号召,在市、县两级的关怀和支持下,七里海水产养殖有了很大的发展。鱼类养殖面积由1985年以前的3400多亩,发展到3.8万亩,养殖模式由粗放型发展到大水面及池塘精养相结合,亩产由100多斤提高到450多斤。同时,养殖效益有了很大的提高,尤其是东七里海在十年左右时间里发展迅速,经营方式出现了村集体、股份制和个人三种方式。在这期间由于水产销售市场的放开,鱼类养殖效益大大高于种植业。以养鲤鱼为例,平均亩产800斤,亩净利达1000元左右,而种植水稻、玉米亩利润只200—300元。所以,七里海水库及周边承包100亩以上的养殖大户,如俵口马全才、任凤杜乃和、齐家埠马连生、西塘坨刘瑞礼等,在这期间成了全县有名的致富能手,渔业生产在全县农业生产中的地位也越来越高。同时,在解决了本市吃鱼难问题后,很大一部分水产品销往外地,丰富了城乡居民的菜篮子,富裕了农民。
  1997年以后,水产养殖有了很大变化,特别是鲤鱼套花白鲢的主养方式,出现了市场滞销,养殖进入微利阶段,水产养殖同时出现了新的问题。一方面,人们已经不满足于吃鲤、花白鲢等常规鱼类,而鲫鱼、武昌鱼、鲶鱼、泥鳅、河蟹、南美白对虾等经济价值高的名、特、优、新品种倍受青睐。另一方面,由于饲料价格上涨、生产成本上升,常规养殖鱼类价格徘徊不前,比较效益下降。所以,要想进一步发展渔业生产,必须调整水产养殖结构。七里海水产养殖也和全县一样逐步转变思路,以市场为导向,以效益为中心,大力发展名、特、优养殖品种,开展多品种、多种模式的养殖。如以鱼为主套养河蟹,以蟹为主套养鱼,或以一个鱼品种同时套养多个名优品种的鱼类。1997至2007年,在七里海及周边地区,由市、县两级水产部门先后推广实施了多个实验项目,如全国农牧渔业丰收计划项目“淡水塘池80∶20养鱼模式高产高效技术”、“大水面鱼蟹混养综合增产技术”、“三万亩池塘养鱼高产综合技术研究”等,对七里海养殖技术的提升起了重要的作用,带动了全县水产养殖的发展。
  2007年以后,随着水产养殖形势的发展,绿色、环保、生态、安全的水产品种受到人们的重视,各级政府主管部门把水产食品安全工作作为重点工作来抓,七里海区域水产养殖由原来的高投入高产出的养殖模式逐步向节能、生态、安全、高效方向发展。在保证水产品养殖安全的同时,休闲渔业突飞猛进,垂钓、旅游观光、餐饮等休闲活动与现代渔业方式有机结合,实现了第一产业与第三产业协同发展。特别是每年农历八月十五、国庆节前后,以钓鱼、钓蟹为主的休闲渔业在七里海周边成为一景,拓展了渔业发展空间,提高了渔业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
  (吴士顺)
  对虾养殖
  七里海湿地物产丰富,自古以来就是远近闻名的鱼米之乡。七里海周边乡镇中,北淮淀乡、造甲城镇对虾养殖最早,可追溯到1984年。在此之前,主要是利用永定新河通过北塘河口潮汐蓄水纳苗,养殖品种是中国对虾(主要分布于渤海和黄河北部),属春放秋收的自然养殖方式。1983年对虾产量仅为2500公斤。
  中国对虾养殖
  1984年底,天津市政府召开海水养殖会议,提出开发洼淀发展对虾养殖,并实施以贷款贴息为主的优惠政策。1985年,北淮淀乡、造甲城镇共计开发对虾养殖水面4050亩,其中造甲城镇1980亩,分布于冯台村、付台村、西小王台村;北淮淀乡2070亩,分布于北淮淀村和南淮淀村。对虾养殖场位于永定新河两岸。其中池塘精养面积2250亩,粗养面积1800亩,配套沉淀池3000亩,当年对虾产量达45000公斤。
  当时对虾精养水平较低,池塘面积在20—50亩,池塘深度2—2.5米,多个池塘排列整齐,建成统一的进、排水渠道。每个池塘有独立的进排水闸门,主体为钢筋水泥结构。在闸门内侧另附有一网框,嵌入事先建好的凹槽中,用于提闸门换水时防止虾苗随水流逃走和敌害鱼类趁机进入,一般前期采用60目筛绢网,后期采用20目筛绢网。当时还没有增氧机的使用,所以依靠换水来达到改善池塘水质的目的。一般前期不换水,中期每日换水30%左右,后期每日换水50%以上,这种模式对虾亩产50—100公斤。
  七里海对虾养殖有别于其他沿海地区,因水源只有从永定新河纳水,距北塘河口(永定新河、潮白河、蓟运河入海口)20余公里,与上游淡水混合,所以水源盐度(海水含盐量指标)较低,属于半咸水养殖。永定新河承接北京排污河和天津市部分污水排放任务,主要水质指标(化学耗氧量、铵态氮、亚硝酸态氮、重金属)均超标数倍。每年进入雨季,上游大量淡水混和污水直接排放,致使河水更加严重淡化和污染。针对此问题,经过探索,要发挥沉淀池的作用,提前预存足够的水源。即在上一年养殖结束后,沉淀池蓄满外河水,经过冬春季的沉淀和自然净化,在投放虾苗前一个月注入经暴晒清淤消毒后的养虾池塘中。污水中的有机质经细菌的分解转化为无机氮、无机磷等浮游植物可利用的营养成分,丰富的浮游植物(主要为绿藻类)又作为浮游动物的饵料,而浮游动物(主要是桡足类)又是对虾苗的优良天然生物饵料,在亩投放虾苗1.5万尾的密度下,虾苗在投放的一个月内完全以浮游动物为食,规格从0.7cm生长至5cm,这样经过食物链的传递,达到“污水利用和节约人工饵料”的双赢效果。经过不断探索完善,总结出“扩大沉淀池,降低苗密度,养殖大规格”的模式,七里海区域沉淀池达到3000亩,与对虾精养池塘面积之比接近1∶1。虽然产量低于全市水平,但效益位列全市之首。到1992年,全县对虾平均亩产73公斤,总产量30余万公斤,达到历史最高水平。
  1993年,对虾病毒性疾病呈爆发型自南向北流行开来,给全县对虾养殖造成毁灭性打击,当年对虾产量仅有4.8万公斤。对虾一旦发病,最长不超过一周,死亡率几乎百分之百。面对突如其来的病毒性疾病,人们显得束手无措。宁河也和全国一样,对虾养殖陷入低谷。经过摸索,采用以鱼为主,鱼虾混养的模式,可以有效控制虾病的发生和传播,作为当时的权宜之计,取得一定的效果。1995年,对虾产量回升至15万公斤。此后,虽然进行了其他养殖模式的试验,但效果均不令人满意,全县对虾产量徘徊在10万公斤左右,这种状况持续至1999年。2000年开始,由于永定新河入海口修建阻挡海潮设施,水源盐度过低,中国对虾的养殖在宁河成为历史。
  南美白对虾养殖
  南美白对虾原产于南美洲的太平洋沿岸,在厄瓜多尔、巴拿马、哥伦比亚、秘鲁、智利、尼加拉瓜等国沿海都有分布。中国于1988年7月由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从美洲引进南美白对虾,1992年8月人工繁殖获得成功,1994年人工育苗和批量生产获得成功。2000年,宁河开始引进试养。该虾相较于中国对虾具有抗病力强、适应性广、生长快、高密度养殖的优点,可在近于淡水的环境中成功养殖,适合宁河县的所有养殖水域,七里海周边5个乡镇均可养殖南美白对虾,所以自2000年开始中国对虾养殖被南美白对虾取代。
  南美白对虾既可在池塘中精养,也可采取鱼虾蟹混养或鱼虾混养。精养池塘亩产可达500公斤,混养产量依条件而定,一般不用专门投喂虾料,而依靠鱼或蟹的残饵为食,亩产对虾可达50—100公斤。精养池塘规格一般5—10亩,经清淤消毒等准备工作,于5月上中旬投苗,投苗密度每亩5万尾,虾苗规格1.0—2.5cm,投喂专用的南美白对虾系列饵料,经过100余天的养殖,对虾平均规格可达每尾20克,平均亩产500公斤,最高亩产650公斤,亩效益最高达1.6万元。2001年,七里海镇试养南美白对虾当年见效,产虾2.5万公斤。此后南美白对虾养殖迅速推广普及。到2005年,全县养殖面积突破2万亩,当年产虾465万公斤,其中七里海周边五个乡镇产虾287.9万公斤,占全县61.9%;2010年,全县养殖面积突破4万亩,年产对虾1020万公斤,其中七里海周边五个乡镇产虾638.3万公斤,占全县总产量的62.5%。
  与上世纪的中国对虾相比,南美白对虾养殖特点为:池塘设施化建设标准较高,均配备增氧机械,采取静水养殖方式,使用净水调水制剂(有益菌或物理化学物质),添加中草药防治病害。所以,产量相比提高了5倍,效益相应大幅提高。
  无论是早期的中国对虾养殖还是现在的南美白对虾养殖,其病害风险始终存在,而且是最大风险,因为对虾病害是全球性问题。随着养殖时间的延长,南美白对虾病害发生呈现复杂多样愈演愈烈的趋势。2013年以前,南美白对虾发病多为病毒性(白班综合征病毒)疾病,年发病率大约30%左右,死亡率60%左右。2013年开始,一种新型病原(初步诊断为一株高致病性弧菌)占据病害的主要地位造成更严重的损失,发病率30%,死亡率80%,发病时间大多在投苗的40—60天内。位于潘庄镇青龙湾桥东北的天丰水产养殖有限公司,当年获得全县最好成绩,公司养殖规模600亩,拥有大小养殖池塘46个,发病率低于10%,平均亩产对虾470公斤,亩效益1.1万元。部分池塘亩产600公斤,最高达650公斤,亩效益高达1.5万元。对比分析原因,主要是天丰水产养殖有限公司注重南美白对虾优质苗种和标准化管理。由于南美白对虾原产地在南美洲,属暖水虾类,在我国只有海南、福建、广东沿海才能自然越冬。而南美白对虾寿命一般不超过32个月,作为繁殖用的亲虾每年需从国外进口,价格逐年提高,成本随之上涨。一些苗种生产场家为降低成本,从当地池塘中随意挑选养殖对虾作为亲虾,久而久之造成苗种退化,抗病力和生长速度等指标极度退化,病原乘机侵入并不断变异进化形成新的病原。可以说,对虾养殖过程也是人类与对虾病原的博弈过程。虽然目前对于对虾的病毒尚无好的治疗方法,但可以采取一系列技术措施达到预防的目的,主要包括:选购不含特定病原的虾苗(也成SPF虾苗),池塘的彻底清淤消毒,养殖用水的微生物调控,套养淡水白鲳、草鱼、埃及胡子鲶等鱼类,及时吃掉发病对虾,切断虾病传播蔓延的途径等。
  市水产部门对宁河对虾养殖给予了大力支持,1985年在位于永定新河左堤北淮淀对虾养殖场旁建设500立方米的对虾育苗场,由宁河县水产局和天津市海水养殖公司共同经营(由于永定新河水质盐度偏低,该场于1987年后以河蟹育苗为主)。近年来,市县两级加大支持力度,利用每年冬春农闲之时,聘请高级专家和养殖成功人士授课;加强基础设施建设,于2010年建成宁河县水生生物疫病防控中心;与科研院所合作,开展南美白对虾防病技术项目研究实施。随着国家惠农政策的支持力度不断加大,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全县南美白对虾养殖将不断取得新的发展。
  (吴建松)
  工业经济的发展
  七里海区域工业经济萌发于上世纪50年代,徘徊于60年代,复苏于70年代,快速增长于80年代,调整提高于90年代,全面发展是进入新世纪,其发展历程大致为分四个阶段。
  初步创建阶段
  这一阶段为1954年至1978年。在建国初期,这个地区仍以农业为主,在农村集体副业(织苇席、打苇箔等)的基础上,办起了社队工业企业。潘庄镇在1954年创建了民生铁业合作社,到1958年改名为民生机械修造厂。进入60年代,由于“四清”和“文化大革命”运动的开展,使工业企业徘徊不前。进入70年代,工业企业有了初步发展,1970年潘庄镇建立了潘庄修配厂,开始只是对农机具的修配,1976年始生产出口小农具,改名为宁河县锻压厂。同年,潘庄镇又建立了潘庄针织厂。在这个时期,造甲城公社的傅家台村建立了织带厂,西小王台村建立了化工厂,任凤公社任凤村建立了修配厂,南涧沽公社薄台村建立了修配厂等。
  1976年唐山大地震之后,宁河是重灾区,人们都在重建家园,这个地区利用土地资源,陆续建起集体砖厂。造甲城公社有造甲城村砖厂、冯台村砖厂;潘庄公社有潘庄村砖厂、东塘坨村砖厂;大贾庄公社有大贾村砖厂;俵口公社有俵口公社砖厂、兴家坨村砖厂;北淮淀公社有北淮淀村砖厂、南淮淀村砖厂、渔港砖厂、乐善村砖厂、乐新砖厂;任凤公社有任凤村砖厂、大八亩坨村砖厂、小八亩坨村砖厂、齐家埠村砖厂,这些砖厂占全县(包括清河农场砖厂)砖厂总数的50%以上,当时这个地区的金属制造、针织、化工、机械、制砖等行业工业企业达30多家。由于思想上、体制上、政策上种种原因,这一阶段工业企业发展十分缓慢。
  快速增长阶段
  这一阶段为1979年至1989年。1978年12月召开的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是社队企业发展的一个历史转折点。《中共中央关于加快农村发展若干问题的决定的决议》中指出,“社队企业要有一个大发展”。国务院1979年和1981年相继印发《关于发展社队企业若干问题的规定》,制定了一系列扶持政策,促进了社队企业的发展。1981年8月潘庄镇政府在潘庄村南建设镇服装厂,占地3.3万平方米。建筑面积7371平方米。有职工694人,设裁剪、缝纫、整理车间,生产睡衣、睡袍、连衣裙等服装。后与天津市北方制衣厂联营,更名为天津市北方制衣总厂一分厂,生产的产品畅销东南亚、加拿大、美国等国家和地区。1981年生产的连衣裙被纺织工业部评为优质产品。1982年潘庄镇政府对潘庄针织厂进行扩建,更名为潘庄镇服装二厂,占地1.33万平方米,建筑面积3896平方米,职工358人,1988年8月与天津市服装十七厂联营,更名为潘庄镇健美联合服装厂,生产阿拉伯男袍、西装、风衣等,“蓝海”牌48—62规格系列阿拉伯男袍,1988年被评为市局级优质产品,产品销往德国、英国、加拿大等欧洲国家和地区。
  1983年中央明确指出,社队企业也是合作经济,在体制改革中必须认真保护,努力办好,继续充实发展。1984年初,中央1号文件指出,在兴办社队企业的同时,鼓励农民个人兴办或联合兴办各类企业。在3月份中共中央、国务院转发农牧渔业部《关于开创社队企业新局面的报告的通知》(即中央4号文件),将社队企业改名为乡镇企业。宁河的社队企业局改名为乡镇企业管理局。各乡镇的工副办改为工业公司或企业公司。1985年、1986年中央两个1号文件和1987年5号文件,都结合乡镇企业发展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制定了一系列新政策,宁河在落实中央文件中已相继出台了多项鼓励措施,使乡镇企业发展的外部环境非常宽松,乡镇企业发展进入一个“黄金时代”,七里海区域的乡镇企业迅猛发展。
  大贾乡:1985年在王庄村东投资建设乡办集体企业天工制造所,占地1.2万平方米,建筑面积1676平方米,有职工60人,而后与北京达美公司联营,改名为天津达美镍网制作有限公司,生产印染用镍网,产品除国内销售外,还销往东南亚及港澳台等国家和地区。接着陆续建起了服装厂、针织厂、五金厂、电镀厂、镀锌厂、标准件厂、电子材料厂、木器厂、冶炼厂等14家乡村集体企业,到1989年,有职工425人,年创产值388万元。
  造甲城乡:1986年将建设在造甲城村东,占地9900平方米,建筑面积2000平方米的乡办毛纺织厂,更名为乡福利毛纺织厂,职工80人,其中残疾人50人。而后与天津市毛衣厂联营,改名为天津市毛衣厂造甲城分厂。生产的纺毛纱、呢子布、毛衣等产品获市级优质奖,粗纺呢、驼绒等在四川、上海、东北等地畅销,毛纺毛衣销往欧洲等国家和地区。1987年乡政府在田辛村北侧,建设田辛服装厂,占地4334平方米,建筑面积1960平方米,职工200人,生产针织衫,产品销往东南亚和德国、英国等欧洲国家和地区。在此前后,田辛村建了园林工具厂,赵温村建了软膏、印刷、缝纫厂等,西小王台村建了油漆厂、油灰厂等,东小王台村建了化纤厂、印刷厂等,造甲村建了油漆厂、棉毛厂等,大王台村建了电熔厂等,傅台村建了服装厂、织带厂等。到1989年全乡各类企业发展到36个,职工发展到8875人,年产值5590万元。
  潘庄镇:1984年,镇内宁河县锻压厂与天津市机械进出口公司联营,建设天津市出口农具一厂,占地1.34万平方米,建筑面积7700平方米,职工321人,生产锄头、甘蔗刀、红钉耙、黎刀、刀片等12个品种,其中纸浆刀片获市优质产品称号,钢叉在农牧渔业部质量评比会上荣获第三名。产品远销东南亚、美国、澳大利亚等国家和地区。1985年镇政府在原民生机械修造厂改建镇染整厂。占地3.27万平方米,建筑面积4718平方米,职工226人,生产漂染各种颜色棉布,销往华北、东北、华南等省市。1988年8月,镇政府建设镇艺联旅游用品厂,占地面积9900平方米,建筑面积3100平方米,职工153人。生产PVC尼龙软箱、70D软箱、尼龙旅游帐篷等,产品销往欧洲国家和地区。而后,镇村两级办起了各类企业。潘庄村建了宁潘福利针织一分厂、二分厂、三分厂、宁河县华联针织厂、染整厂,西塘坨村建了制线厂、制衣厂,纪庄村建了橡胶厂,老安淀村建了绣花厂,东塘坨村建了提琴厂、食醋厂、化纤厂等。到1989年全镇发展乡村集体企业21个,职工达7347人,工业产值达4342.9万元。
  俵口乡:1984年乡政府建设北洋弹簧厂,1988年于学军率先建民营企业天津市正方工业公司(此两个企业见特色企业)。1989年乡政府在俵口村东建设北洋标准件厂,占地1.1万平方米,建筑面积1411平方米,职工90人。生产自攻螺钉等产品,产品销往华北、东北等省市,出口美国、加拿大等国家和地区。在此前后,乡政府陆续建了灯具厂、文体用品厂、电镀厂等企业。俵口村建起了汽车水箱厂、电丝圈厂、镀锌厂、蛤粉加工厂等企业,后辛村建起了蓄电池厂、静电喷涂厂等企业,洛里坨村建起了修配厂、针织厂等企业,兴家坨村建了苇帘加工厂等。到1989年,全乡有企业21个,职工1822人,年产值659.7万元。
  北淮淀乡:1984年7月,乡政府在北淮淀村北,建设津淮塑料制品厂,占地3600平方米,建筑面积585平方米,职工36人。生产家用电器包装产品。而后北淮淀村建起了五金厂、拔丝厂、服装厂等企业,南淮淀村建起了模板厂、模具厂等企业,乐善村建起了模板厂等企业,到1989年全乡有企业21家,职工2212人,年产值798.3万元。
  任凤乡:1986年12月,乡政府把原来联营的创新绣品厂扩建,更名为乡工艺绣品厂,建在齐家埠村北,占地7067平方米,建筑面积2800平方米,职工80人,设缝纫、绣花两个车间,生产枕套、被套、床罩等产品,畅销全国19个省市。在此前后,乡政府建起了宁东福利植物油厂、海腾醉蟹厂、春华福利针织厂等企业。任凤村建起了纸箱厂、造纸厂等,东移民村建起了造纸厂、电器开关厂,与县外贸局联营的津宁福利箱包厂,生产的旅游箱包,远销东南亚和英美法意等十几个国家和地区,成为当时乡里的重点企业。到1989年全乡企业发展到17家,职工2606人,年产值1692万元。
  南涧沽乡:1988年2月,乡政府在李台村东南建设乡塑料制品厂,占地9800平方米,建筑面积2600平方米,生产各种规格圆织机聚丙烯编织袋、编织布、平织机编织布、复膜机编织袋、地膜内衬袋等产品,销往华北各省市和地区。在此前后乡政府还建有地毯厂、金属结构厂等,张尔沽村建有福利塑料制品厂等。到1989年全乡有各类企业15家,职工1533人,年产值529万元。
  政策调整阶段
  这一阶段为1990年至1999年。从1989年起,国家对乡镇企业在税收、信贷等方面的支持和优惠政策减少了,政策上规定“乡镇企业发展所需资金应主要靠向农民集资筹措。”1990年6月30日,国务院颁发实施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农村集体所有制企业条例》,促使坚持下来的乡镇企业苦练内功,调整结构。1992年到1993年,国务院连续发了19号和10号文件,确认发展乡镇企业是促进农村现代化和国民经济发展的必由之路,由此加快了乡镇企业的改革与发展。一些企业积极在国内寻找合作伙伴,向国外寻找市场,生产国内外市场需求的产品,使联营企业和外向型企业迅速发展,实力不断增强。
  进入90年代后,坐落在东移民村工业园区的津宁福利箱包厂与外贸部门、台商联营,组建了华北地区最大的三资企业——天津津德五金塑料制品有限公司,生产的箱包五金配件系列产品远销国际市场。1993年原天津顺成旅游用品有限公司,通过改制组建了天津顺昌塑料制品有限公司,占地35.88万平方米,建筑面积1.35万平方米,职工420人,投资8000万元,对产品结构进行了调整,增加了新品种,引进台湾先进设备PVC压延法人造革生产线、PVC双向拉伸膜生产线,使生产规模不断扩大,年生产用于箱包、沙发、装具、鞋里、雨衣绸等产品的各类发泡革1700万米,以地板复合膜、农业大棚膜、包装膜等产品的各类双向拉伸膜达1万吨,多种面料针织布850吨,比改制前增长一倍以上,年销售收入达2亿元以上,产品畅销国内外市场,企业不断发展。1996年,南涧沽乡的天津津宁北方畜产品有限公司建立,从蒙古、俄罗斯等国家进口生产原料,生产的马鬃尾等尾毛产品全部销往国际市场,成为北方地区最大的“两头在外”的外向型企业。
  造甲城镇积极招商引资,与香港客商、内地客商联营,从1990年起陆续建设了天津利豪线业有限公司、天津利昂制衣有限公司、天津利嘉棉业有限公司,当时是全县最大的集团化经营的三资企业。生产的各式服装、各种颜色线和膨胶棉等产品,全部销往国际市场。为进一步开拓国际市场,天津利昂制衣有限公司根据一些国家在服装出口配额上的优惠政策,走出国门带料到这些国家办企业,使产品在国际市场竞争力不断增强,开创了到国外办企业的先河。造甲村的天津市天宁树脂有限公司始建于1984年,是生产各种油墨专用高中低档树脂、树脂油及油墨助剂专业生产企业。通过改制,1999年与天津油墨股份有限公司联营共同注资500万元,为天津油墨公司的名牌产品“天女”、“天师”牌生产配套产品,通过合作开发,已形成12大类、100多个品种系列高粘度树脂产品。由于其具有较高结构指数和粘弹性,制成的油墨印刷时传递性好,转印密度高,水墨平衡好,提高了油墨高速印刷适应性,属绿色产品,深受市场欢迎。因而畅销全国20多个省市,部分产品销往国际市场,年生产能力由原来的几千吨提高到万吨,是北方最大的油墨专用树脂生产厂家之一。
  潘庄镇的天津同达集团有限公司,自1984年与天津机械进出口公司合资兴建了天津市出口农具一厂后,经过十几年的不断开拓,建成了每年出口农具430万件的农具厂,每年生产2000吨钢材的合资企业长运轧钢有限公司,生产出口美国、德国等欧洲国家的理石锯片、造纸刀片的刃锯有限公司等7个国内分厂和境外印度尼西亚分厂,产品已远销40多个国家和地区,产品出口量占全国农具出口量的50%以上,被同行称为“农具之王”。1995年实现产值1.2亿元,利税1221万元,被国家机电部评为出口先进单位,成为宁河年产值超亿元的“四大企业集团”之一(天津芦台永兴集团有限公司、天津荣亨精铸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天津久安集团有限公司)。
  1997年3月11日,中央颁发了8号文件《关于我国乡镇企业情况和今后改革与发展意见的报告》。为贯彻落实中央文件精神,1998年5月,县委、县政府下发了《关于进一步深化县乡企业产权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七里海区域的乡村集体企业绝大多数进行了改制。通过改革,为乡镇企业发展创造了良好的外部环境和发展机遇。俵口乡的天津北洋弹簧厂是铁道部生产机车弹簧的定点厂家,由乡集体企业改制为股份制企业后,在组织生产、产品营销、质量管理等方面都进行了完善,提高了企业的发展能力,在2000年铁道部组织定点企业重审中,走在了全国定点企业的前列。在这个阶段,各乡镇因企制宜,发挥各自的优势,增强了企业发展活力。到1999年,这个地区乡镇工业企业达856家,占全县乡镇工业企业的35.94%,实现产值42.51亿元,占全县乡镇工业总产值的35.18%。
  全面发展阶段
  进入2000年之后,根据市场变化和国家宏观调控的政策导向,乡镇企业进入加速发展方式转变的新阶段,乡镇工业在努力拓展新的功能。七里海区域乡镇工业围绕县委十届五次全会确定的“抢抓机遇,培育五大产业,实现五个百亿”的奋斗目标,实施各项发展战略,在推进新农村建设上作出了贡献。
  实施主导行业支撑战略。按照县委确定发展具有特色的金属制品、机械制造、食品加工、新能源新材料、高档包装纸五大主导行业,这个地区的各乡镇积极引导各企业,以主导行业为支撑,转变发展方式,调整产业结构,拉长优势产业链,促进了主导行业的发展。造甲城镇的天津市万佳建筑装饰安装工程有限公司,是一家新型装饰材料制造加工企业。1999年成立,注册资金3150万元,现有员工200余人,总投资已超亿元,引进德国、台湾地区等的先进设备,生产加工铝合金门窗、实木门窗、塑钢门窗、铝木门窗、建筑幕墙和中空玻璃制作等建筑工程配套产品,多应用于高档写字楼和住宅,年制造能力20万平方米,已研发出端头呈45度连接角的外木内铝内开门窗、榫头榫槽45度角咬合实木门窗等10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门窗产品发明专利,生产的“晟万佳”牌的高档门窗连续8年荣获天津市名牌产品称号,并被认定为著名商标。
  实施重点项目带动战略。为落实县委确定的每年完成固定资产投入超百亿元的目标,这个地区的各乡镇都积极招商引资,引导和鼓励各企业多上技术水平高、投资效益好、辐射作用强的大项目,多上就业岗位多、土地集约利用、形成生产基地的好项目。把项目当作生命线,力争每年投产达标一批、开工建设一批、储备申报一批超亿元的重点项目。用项目增加经济发展后劲,扩大经济发展总量,带动经济发展。2001年,造甲城镇引进台湾独资企业,天津市康农食品有限公司,采用蔬菜加工、保鲜、热制等先进设备和工艺流程,年加工净菜、半成品菜2万吨,2002年被市政府评为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潘庄镇从2003年起陆续新上了几个投资超亿元的重点项目。冀东水泥项目,由唐山冀东水泥股份有限公司和中国二十二冶金建设公司共同出资1.24亿元,组建了冀东水泥有限公司,年生产“盾石牌”优质水泥80万吨。雨润食品项目,由江苏雨润食品集团投资21亿元,年屠宰生猪200万头,年生产肉制品10万吨。广恒达机械项目,投资3.5亿元,生产风力发电设备及汽车配件加工。中技管桩项目,投资7亿元,年生产建筑用方桩1000万米。七里海镇从2008年起引进的新项目有:天津富德新康机械制造有限公司,投资8060万元,主要从事金属零部件制造加工、高档不锈钢餐具制造加工,年生产能力达6000吨,2012年被认定为科技型小巨人企业。天津普利德电气有限公司,投资1.2亿元,以生产高低压电气成套设备为主综合性企业,已加入中国电气工业协会,取得了质量认证和电力认证等,企业实现了网络化管理。还有天津得利伟机械制造有限公司,天津京裕正大建筑材料有限公司和天津宏茂塑胶有限公司等。
  实施科技创新主体战略。企业是科技创新的主体。这个地区的各乡镇引导和支持各企业建立科技开发机构,逐步建立起产学研相结合科技创新体系,力争企业每年开发1—2个新产品,做到批量生产一批、储备一批、研制一批,生产高精尖的名牌产品,提升企业的科技水平。造甲城镇的天骄辐射固化材料有限公司,是专业从事辐射固化化学品研究、开发及生产销售的科技型股份制企业,生产的产品销往国内20多个省市及美国、加拿大、韩国、印尼等国家和地区。自2006年以来,在研发新产品上有多项创新点:采用新方法,使用新材料,避免在中和过程中产生大量废水,有利于环境保护;使用新型脱溶剂装置,最大限度地减少最终产品中的溶液残留;生产第二代代表性产品,高性能、低毒、低刺激,填补了国内空白,获国家发明专利,受中国辐射固化行业委托,承担行业标准的制定工作。在科技研发上加大投入。为加快企业科技进步,每年科技开发投入都在200万元以上,截至2012年,用于科技投入已达5000多万元,已建成了集科研开发、人员培训、技术推广为一体的市级企业研发中心,拥有国际先进水平的实验装备和检测检验设备。并与京津等地多所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合作,聘请专家顾问20多名,先后30多名技术骨干到院校进行深造,目前企业有专业技术人员22人(高级职称7人、享受政府津贴1人)。2009年被市政府认定为高新技术企业,2011年被认定为天津市科技型中小企业。
  实施工业园区聚集战略。为有效保护七里海湿地,充分整合和利用土地资源,使之发挥聚集效应,加强乡镇工业园区建设。这个地区的乡镇,有工业园区的,完善配套设施,提升园区功能;对未建设工业园区的,按照县政府每个乡镇2平方公里规模,起步区1平方公里的要求,编制发展规划,制定发展政策,多元投资园区基础设施建设,吸引更多的项目入区,使乡镇工业园区成为新农村建设的增长点。2009年,市政府在这个地区批准建设两个市级工业示范园区,即天津宁河现代产业区,规划占地40平方公里;天津潘庄工业区,规划占地23平方公里,以国道112线潘庄段为界,南北分为A、B两个功能区,南造甲镇工业区为B区,北潘庄工业区为A区(见工业园区建设)。2008年12月建立县级七里海工业园区,规划占地3.25平方公里,主导产业为金属制造加工业,入区企业已达10多个,截至2012年总投入达50多亿元,从业人员达4727人,实现销售收入83亿元,利税4.28亿元。2009年建立县级北淮淀工业园区,规划占地6.52平方公里,定为高科技园区。这些工业园区布局在七里海大道、津宁高速的工业产业带上,区域优势明显,均被列入天津未来科技城整体规划之中,发展前景广阔。截至2013年,七里海区域5个乡镇工业企业发展到874家,占全县14个乡镇工业企业的27.17%;实现产值194.59亿元,占全县乡镇工业产值的39.63%。
  特色企业
  电力行业产品配套企业——天津市正方工业有限公司
  天津市正方工业有限公司,坐落在俵口乡,始建于1988年8月18日,注册资金4000万元,占地6.6万平方米,建筑面积2.2万平方米,现有职工500余人。经过20多年的发展,拥有发明专利、实用新型专利、外观专利等99项,已成为复合材料制品、塑料制品和电子制品三大系列产品为一体的跨行业集团性企业,是天津市首批科技型中小企业、天津市第一批知识产权运用试点企业、天津市重点保护和突出贡献私营企业,国家电力部门定点生产配套产品企业。
  电子产品。多年来,该公司在生产电源变压器中,根据用户的需求,坚持走产学研相结合的道路,与天津大学、南开大学等高等院校合作,开发研究新产品。
  现拥有现代电子生产线15条,自动化波峰焊生产线一条,各种自动电脑绕线机50台,半自动绕线机60台。开发产品有:各种规格系列的单相、三相变压器,开关电源变压器,稳压电源变压器,高低频变压器,互感器、电感器、滤波器、适配器、耦合器、电动车充电器等及插头电线、通讯线、连接线、线束等系列产品。这些产品广泛用于电视机、收录机等家用电器、医疗器械及仪器仪表,除满足国内用户需求外,还销往非洲、中东地区和东南亚各地。
  塑料制品。为满足用户对产品的需求,先后引进30克—2000克注塑成型机23台,生产开发塑胶类产品有:室内外电表箱、分线盒、接线盒、电焊机外壳、摩托车蓄电池外壳等及建筑上下排水、农业节水灌溉等系列管材。
  复合材料制品。随着电力事业的发展,该公司开发电力配套的替代产品(原来电力用的箱柜是金属制品,现改为复合材料制品,保证用电安全),引进玻璃钢生产专用压力机(100至2000吨)12台,生产试验检测设备50台,日产80吨的SMC片材机组生产线1条,BMC、DMC团料制造设备2套。开发出为电力行业配套的全绝缘SMC玻璃钢复合材料的低压控制柜、控制箱、计量箱、计量柜、信号箱、地缆接头箱、工地工程箱、T接箱、电表计量箱等10大系列40多个产品及玻璃钢乒乓球台面、玻璃钢的篮板等产品。所开发产品均通过国家电力部门的检测和专家论证,并获得30余项国家专利,而且相关产品取得了CCC、PSE、VDE、UL、CE、NSCC认证。在2008年第十二届国际电力设备及技术展览会上,推出这些产品,得到各国专家和购货商的高度评价,使这些产品逐步走向了国际市场。
  铁道部定点生产企业——天津北洋弹簧厂
  天津北洋弹簧厂坐落在俵口乡,始建于1984年,原为乡办集体企业,现为民营股份制企业。占地1176平方米,建筑面积2060平方米,现有职工90人,主要生产铁路机车系列弹簧产品,是铁路弹簧生产基地之一。
  1984年初,一名主管生产技术的副厂长受乡政府委派,带领两名职工到生产弹簧卷簧设备的河南省洛阳机床厂学习生产技术和操作规程,购买设备。回来后,组织技术人员潜心研究卷簧技术,攻克了卷簧技术难关,4月份生产出第一批合格产品销往北京第一通用机械厂和河北省永清一家机械厂,创产值12万元。随着产量的提高,生产设备不配套成为发展难题。厂领导带领职工进行技术攻关,对有关设备逐项进行改进,同时积极寻求合作伙伴,最后与天津大学建立了合作关系,共同研制了钢丝热处理生产线,处理的高强度钢丝完全可以满足特种弹簧需要,获得天津市科学技术进步三等奖,受到农业部科技司的通报嘉奖。
  1990年7月份,产品在农机、汽车、通用机械得到广泛使用后,企业向铁路市场开拓,先为铁道部南口机械厂机车配件弹簧,由于机车弹簧质量要求高,更新补充了试验机、探伤机、喷丸机等设备,使产品质量得到保证。根据机车需要,开发研制出高性能铁路机车系列小圆弹簧新产品。这些新产品在1990年第一届国货精品博览会上获得精品奖,并获得“国家新产品证书”,列入天津市星火计划项目。1991年,铁道部物资局组织有关单位对产品进行评审认证,并以“物配[1991]296号文”批准为定点生产厂,2000年,铁道部验收室又组织重审,并以“运装技检[2000]355号文”同意列入“机车重要件定点验收目录”。
  为适应铁路事业的快速发展,特别是机车提速对弹簧的高质量要求,企业不断进行科技创新,引进和改造生产设备,使弹簧制造设备、热处理设备、弹簧材料和弹簧检测等主要设备达56台套,制造工艺装备达157台套。这些设备和装备达到了国内领先水平,生产的产品完全可以满足质量要求,而且创造了国内弹簧行业全部材料标准和弹簧生产标准,使铁路专业的弹簧标准齐全。已开发生产出机车柴油机喷油泵、调速器、喷油器弹簧,气门内外弹簧,制动机弹簧,高精度阀门弹簧等1000余个品种,为我国铁路事业的发展作出了突出贡献。
  中韩合资企业——天津永进缝制品有限公司
  天津永进缝制品有限公司坐落于潘庄镇,现为中韩合资企业,注册资金120万美元,现有职工1200余人,占地80378平方米,建筑面积16620平方米,年主要生产美国迪士尼公司专利产品:玩具拖鞋、休闲鞋、雪地鞋、安全鞋等550万双,主要出口欧美等国家和地区。
  该公司始建于1976年,原为镇办集体企业潘庄镇针织厂,1982年改名为潘庄镇服装二厂,1988年8月与天津市服装十七厂联营,改名为潘庄镇健美联合服装厂。生产阿拉伯男袍、西装、风衣等,“蓝海”牌48—62规格系列阿拉伯男袍,同年被评为市局级优质产品,产品销往西德、英国、加拿大等国家。1999年3月与韩国合资,改为现在的名称,注册资金12万美元。随着产品在国际市场占有率的提高,2005年6月增资至120万美元,使各类鞋式生产线增至15条,增加扩建了绣花厂、复合厂、洗水车间等,主要产品由原来的玩具鞋开发为现有的多种系列产品,并取得了生产许可证、劳动安全许可证、质量管理体系认证等,同世界著名经销商:War—mart、PSS、Meld、Kids、Target、Barry等建立了长期业务关系,成为韩国暠成爱替株式会社在中国唯一的指定生产厂家,产品订单逐年递增,拥有广阔的欧美市场和良好信誉。
  孵化器企业——天津世纪天鑫工业建设投资公司
  天津世纪天鑫工业建设投资有限公司坐落在造甲城镇,注册资金3300万元,是集境内外投资管理、项目建设、资金担保、进出口贸易、境外旅游服务、物流仓储、政策信息咨询服务、物业管理以及餐饮娱乐为一体的综合公司。
  该公司始建于1989年,原为镇办集体企业永新油漆化工厂,1993年乡镇企业改制,合伙出资买断并建立天塔涂料有限公司,在运行中通过兼并、买断、收购、合资、合股等形式,实现了低成本扩张。2002年买断与企业相邻的闲置企业,2005年与造甲城村合作,建立世纪天鑫工业园区。目前已引进建成企业有:天津市天骄辐射固化材料有限公司、天津市天塔涂料有限公司、天津市天骄电炉制造有限公司、天津市天鑫工贸有限公司、天津市天骄实验设备制造有限公司、天津市科耐特自行车有限公司、天津赛特赛欧科技企业孵化器有限公司等,已成为科技型中小企业发展基地。一是人才培养。该公司先后与京津等地高等院校和科研部门合作,聘请20多名专家顾问,选派30多名技术骨干到高等院校进修。目前企业内高级职称达7人,专业技术人员达25人,享受政府津贴专家1人,2008年被评为市级优秀民营科技企业。二是科研开发。该公司在新产品上研发一批、储备一批、投产一批,形成系列产品,抢占市场竞争制高点,目前已研发专利产品25项,其中多项产品填补国内空白,进而公司研发中心被认定为市级企业技术中心,企业被市政府认定为高新技术企业。三是人员就业。随着企业的增多与发展,吸纳农村剩余劳动力逐年增多,目前已达240多人。同时投入1000多万元,加强了企业园区的绿化美化,使企业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同步发展。
  台商独资企业——天津宏茂塑胶有限公司
  位于七里海镇东移民村东,始建于2002年,注册资本310万元,现有职工100余人,是一家专业生产PVC透明膜系列产品的独资企业。主要产品为广告膜系列、装饰材料系列、静电膜系列、吹气玩具膜系列、医疗用品系列等,广泛用于毛毯袋、文具袋、屏保、桌垫、桌布、影楼相册、商标、车身贴、地砖等,年生产能力达1.5万吨,产品国内市场占有率达95%%以上,畅销英国、荷兰、葡萄牙、土耳其等32个国家和地区。
  该公司从德国和台湾引进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生产设备,运用德国的全新工艺技术,生产的透明环保PVC膜,开创了此产品新的里程碑。产品采用标准控制,质量超过欧洲、美国、瑞士等安全认定标准,成功开发出抗紫外线、耐寒、防静电、阻燃、抗氧化等多功能膜,自主研发出具有发明、实用新型、外观等多项专利的白光水晶板,形成了水晶冷裱膜、地砖膜、白光水晶板三大系列在国内外市场占主导地位的产品。消费者使用这些优质环保安全的新产品,享受到了健康快乐的新生活。
  建筑群体企业——俵口乡管道安装工程公司
  自上世纪80年代以来,在俵口乡逐步发展起具有一定规模、走向全国的建筑群体企业——管道安装工程公司。据不完全统计,现有管道安装工程公司80多个,资产几十亿元,从业人员达8000多人(本乡3000多人),人均年收入都在3万元以上,成为该乡经济发展的增长点。
  该乡的管道安装业是从1986年发展起来的。当时任俵口乡北洋弹簧厂厂长的兴家坨村村民刘启发,在天津市区找到了管道安装工程项目,他便辞职带领几十个村民,到市里搞起了管道安装,进行艰苦的创业。没有资金大家凑,向银行贷款;没有技术聘请人员,在干中学、在学中干;有了收入就用于学技术和购置设备。经过几年的打拼和滚动发展,到80年代末,这支管道安装队伍逐步由小变大、由弱变强,在市区站稳了脚。
  进入90年代后,企业发展实力不断增强,工程量不断增多,管道安装业务范围不断扩大,施工水平不断提高。由初始的民用供水、排水管道工程,向燃气、通讯、输油、南水北调等国家重点工程发展;施工由人工向机械化发展;施工区域由本市逐步向河北、北京、山西、内蒙、辽宁、黑龙江、吉林、浙江、安徽、上海、新疆等全国20多省市区发展;安装公司由1个发展成80多个。在这些企业中,有一定规模的有10多个。如天津市永兴管道工程有限公司、天津市嘉鑫旺管道安装工程有限公司、天津市津宁宏旺管道工程有限公司、天津中泽建筑安装工程有限公司、天津市国兴通讯工程有限公司、天津市宁河县永宏管道安装工程有限公司、天津鑫建强管道安装工程有限公司等。每个公司的资产都在1000万元以上,从业人员都在300人以上。
  这些企业发展起来之后,有了资金的积累,逐步向其他产业发展。近几年来,有些公司在城市承包了供热工程,有些公司投资建起了保温材料厂、金属制品厂(散热器),有些公司投资建蔬菜温室大棚、发展休闲观光农业,有些公司投资发展水产养殖和特色养殖,有些公司发展城市绿化,目前已有12个绿化公司等等,他们为促进区域农民增收致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做出了积极贡献。
  工业园区的建设与发展
  2009年7月,天津市政府发出文件,对全市区县工业园区进行资源整合提升,发展一批区县示范工业园区。根据此精神,按照《天津市空间发展战略规划》对宁河的定位要求,为了集约利用土地,对七里海湿地进行有效保护,在造甲镇和潘庄镇区域内与东丽区、北辰区接壤处,规划出了宁河现代产业区和天津潘庄工业区,产业定位分别以高端装备制造业和食品加工业为主。同年8月得到市政府常务会审议通过,被列入全市31个区县示范工业园区之中,9月1 1日市政府召开区县工业园区建设推动会,批准这些园区开工建设。五年来,两个园区发展日新月异,成为宁河经济建设的新亮点。
  宁河现代产业区
  位于宁河县东南部、天津市东北部,与空港经济区、滨海高新区、天津开发区西区相连接。2008年12月成立管理委员会,是宁河县人民政府派出机构。设办公室、工程科、招商科、能源科、综合管理科和投资服务中心6个科室,干部职工53人。2009年9月,市政府批准为31个区县示范工业园区之一,规划建设面积40平方公里。产业定位为航空航天配套产业基地和商贸物流服务基地,分为商贸物流、制造加工、综合发展、生活居住四大功能区。经过几年的建设,截至2013年底,入区企业41家。
  入区企业快速发展。天津英利新能源有限公司占地408亩,总投资14亿元,是一家世界500强的国际化企业集团,总部在河北保定,计划投资建设年产500MW光伏完整产业链和年产3GW光伏组件封装生产线。天津百利展发集团有限公司是著名上市公司、全国500强企业盾安集团的董事单位,占地面积183亩,计划总投资7亿元,年产3万台石油阀门生产线,生产7大系列、800个品种、7800种规格的产品,拥有70人专业研发团队,自主研发专利产品达600个;产品在中石油上游企业占有率76.47%,下游企业占有率为60.71%;该公司参与了国家平板闸阀的标准制定,综合实力在行业排名前十位。天津爱迪自动化科技有限公司,占地面积34.9亩,计划投资0.6亿元,是一家工业电气自动化和机械自动化设备的制造厂家,主要为汽车、机械、电子、家用电器等工业中的部件装配提供全套柔性和非柔性自动化装配线,也可以为装配线提供单独的装配、检测设备。嘉禾(天津)产业园置地有限公司,占地915.52亩,计划投资27.5亿元,重点发展新能源、新材料研发、航空零部件、精密机械加工、电子信息、生态环保产品,是高新技术生态园区,可引入超过50家以上上下游关联企业,形成规模效应。新华科技城项目占地500亩,总投资30亿元,重点发展高新能源产业、新材料产业、电子机械产业,成为中小型企业科技孵化器的现代化科技产业基地。该区围绕产业定位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努力建成配套完善,功能齐全,环境优美的现代新型工业园区。
  天津潘庄工业区
  该区2009年经市政府批准建设,2010年1月宁河县批准设立区管委会。位于宁河县西南部,规划面积22.98平方公里,南临永定新河,紧邻北辰区,毗邻滨海新区核心区。成为全市三十一个“示范园区”之一和市级农产品加工专业园区。2013年,又被纳入天津未来科技城的规划范围。目前入区规模以上企业58家。
  重点企业有:天津三和果蔬有限公司,总投资5亿元,占地200亩,以番茄制品、果蔬农产品精深加工为主,引进意大利、日本先进技术及设备,配备真空调配、自动溶浆、灌装、封口、杀菌及CIP清洗等先进控制系统,建成马口铁灌装生产线8条,可生产70克至4.5千克等不同规格马口铁包装番茄酱等产品。天津恩来顺食品科技有限公司,投资1.6亿元,占地80.68亩,主要从事食品加工技术研发,包括涮羊肉调料、羊肉片、肥牛、甜蒜等,引进国内先进的自动灌装灭菌设备进行生产。雨润食品(天津)食品工业园,总投资21亿元,占地300亩,引进欧洲先进技术和设备,是环渤海地区最大的现代化肉制品加工基地,可年屠宰生猪200万头和年深加工10万吨肉制品。天津中芬乳业有限公司,总投资3116万元,占地25.3亩,引进日本岩井公司超高温灭菌、TBA9利乐灌装、中亚灌装、日本四国屋顶包灌装等国际先进技术和设备,是集乳与乳制品科研开发、技术培训、生产销售为一体的专业化公司。天津中技桩业有限公司,总投资7亿元,占地217亩,引进韩国先进工艺生产线,主要生产预应力离心混凝土空心方桩,核心技术与上海中技桩业股份有限公司合作,采用其工艺设备科研成果,其中17项发明专利在本项目中得到运用和转化。生产工艺及设备同行业领先,被建设部列入2007年建设行业科技成果推广项目。年产预应力离心混凝土空心方桩450万延米。天津永利宇轩机械设备有限公司,总投资3.5亿元,占地85亩,引进国内先进的生产工艺,包括:双桶射压造型线、静压造型行先、树脂砂造型线,主要生产制碱行业的塔器设备、汽车配件、各种箱体、阀体等产品。
  (傅连君)
  电力工业的发展
  宁河县电力工业历史悠久,早在1919年就开始兴办电业,七里海周边乡村开始用电的历史可追朔到1940年。当时,日军为巩固侵华战争的力量,在大北涧沽、南涧沽、任凤等地建立军谷生产基地,建设了总装量为1050千瓦的电力扬水站。新中国成立前后的较长一段时间,宁河县电业发展迟缓,1949年全县年用电量仅127万千瓦时。而七里海周边的七里海镇、潘庄镇、造甲城镇、俵口乡、淮淀乡五个乡镇,用电量更是寥寥无几,总计19万千瓦时。1973年,宁河县划归天津市后,加快了电力建设的步伐,并且确定七里海及周边地区为宁河县电力基础建设的侧重点。从1973年到1979年,全县共建成35千伏变电站6座,其中任凤、淮淀、新村3座变电站供七里海及周边地区。1980年用电量仅139.66万千瓦时,占全县年用电量的1.8%。改革开放之后,特别是跨入新世纪以来,七里海区域电力基础建设成为宁河县的一项工作重点,也是天津电力工作的亮点之一。目前,七里海及周边乡镇设置了任凤、潘庄、大贾3个供电营业所,隶属国网天津宁河供电有限公司,负责配电网络的运行管理和用电管理,高效服务农村经济和农民生产生活。
  变电站
  造甲35千伏变电站。1989年建成投运,设主变2台,总容量4000千伏安。经过多次增容改造,到2006年7月整体改造后,1号主变容量为3150千伏安,2号主变容量为10000千伏安,10千伏出线4回。二次设备采用了集保护、监测、控制、远动于一体的综合自动化装置。通讯设备采用光纤与调度端连接,实现了遥信、遥视、遥测、遥调、遥控功能,成为无人值班变电站。
  淮淀35千伏变电站。1979年初建成投运,当时仅设主变一台,容量为3200千伏安,亦经多次增容改造,2007年又迁址新建。2013年12月增容改造后,总容量为2×10000千伏安,10千伏出线4回。该站同样实现了集保护、监测、控制、远动为一体的综合自动化,具备“五遥”功能,成为无人值班变电站。
  潘庄110千伏变电站。1995年建成投运,最初只设1台主变,容量为31500千伏安,是宁河县自主投资建设的第一座变电压等级变电站。曾是七里海及周边区域唯一110千伏电源供给站。经过多次增容改造,2006年12月该站改设主变2台,1号主变容量为50000千伏安,2号主变容量为31500千伏安。同时对站内10千伏设备、110千伏刀闸及站内二次设备进行了更新改造。设35千伏出线8回,10千伏出线10回。二次设备采用北京四方公司生产的综合自动化装置。通讯设备采用光纤与调度端连接,设备操作实现了“五遥”。该站为集控站。下设操作班和监控班,负责全县西部、七里海各无人值班站的操作巡视,无功电压调整及日常管理。2012年命名为“潘庄变电运维站”,2013年10月在此站设立了宁河供电公司“变电运维一班”。
  七里海110千伏变电站。位于七里海镇兴隆淀村北1000米处,于2004年11月建成投运。设置主变2台,总容量为2×50000千伏安。2006年8月,任凤35千伏变电站停运退役,其负荷切并在七里海110千伏变电站。七里海站35千伏出线10回,10千伏出线12回。通讯设备采用光纤与调度端连接,成为具有“五遥”功能的无人值班站,是七里海及周边乡镇的主供电源点。
  俵口35千伏变电站。2001年3月建成投运。初设主变2台,总容量为2×6300千伏安,10千伏出线4回。2011年5月扩建后,主变增容,总容量增至2×10000千伏安,10千伏出线6回,成为具有“五遥”功能的无人值班站。
  大贾110千伏变电站。位于潘庄工业区内,2011年11月建成投运。主供七里海西部、潘庄工业区、造甲城镇等用电。站内设主变2台,总容量为2×50000千伏安。原新村变电站1996年停运退役,其负荷切转至1995年建成投运的大贾35千伏变电站。大贾35千伏变电站2012年4月停运退役,其负荷切转至大贾1 10千伏变电站。该站35千伏出线8回,10千出线16回,均采用不接地运行方式,安装了10千伏接地变,就地控制,就地保护。二次设备采用国电南京自动化股份有限公司生产的综合自动化装置。站内所有遥测量、保护动作信号及开关位置信号均接入综自系统,全部五遥量传送到宁河调度中心,成为无人值班变电站。
  专用变电站。在七里海区域还建有专用于钢铁生产的乾坤公司110千伏变电站,总容量为2×50000千伏安,七里海北、七里海南、乐善扬水站、塘沽泵站、聚鑫公司、万顺达公司、达亿公司、达亿公司南、顺成公司等共9座35千伏变电站。
  配网线路
  目前,七里海周边区域的10千伏配网线路共13条,总长189.839千米。设备运行可靠,电网安全稳定。2007年测算,整体供电电压合格率98.12%,供电可靠性RS-1:城镇99.9008%,农村99.8085%;综合线损率2.57%,农村低压线损率7.75%,2013年测算各项指标都保持或超过了2007年的指标。
  路灯
  配合七里海景区公路的拓展和建设,2010年10月建成七里海大道沿路40.575千米的路灯长廊,设置清一色的LED路灯,共2258盏。建成海清路全长7千米的路灯长廊,设置十管一簇十五火节能灯411盏。205国道潘庄段设置双火钠灯162盏,造甲城路段设置单火钠灯138盏。每当夜幕降临,自控开关开启,一盏盏晶亮明媚的路灯,如同大海珍珠,均匀地镶嵌在公路两侧,似条条彩练,又像道道虹霞,美不胜收。
  七里海区域的今昔巨变,供电量是最好的见证。1980年的年供电量为139.66万千瓦时,占全县年供电量的1.8%;2013年为2.8505亿千瓦时,占全县年供电量的12.66%,且逐年递增。
  (刘文良)
  七里海区域供销合作社的发展
  宁河县供销合作社成立于1949年9月,前身是解放战争时期解放区公营贸易组织“冀兴号”(址在丰台镇)。同年10月,全县共成立了6个分社、45个联村社,七里海区域为第四分社,下辖潘庄、西塘坨、大龙湾、俵口、兴坨、造甲、大王台、北淮淀、东棘坨、史庄等10个联村社。其发展历程大致可划分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是计划经济时期
  这一阶段为1949年-1989年。1949年10月七里海区域第四分社成立时,设施简陋,但别看供销社地方小,当时人们不管用的、吃的都在供销社买。进入上世纪50年代,供销社的主要任务是迅速恢复和发展生产,安定人民生活。受三年自然灾害影响,商品的品种、数量都不多,所以必须限量供应,买东西凭票证。面对商品不足的局面,各供销社大力开展自营业务,货栈贸易,疏通渠道,积极组织和采购农副产品,对充实市场供应,平抑物价,弥补商品紧缺和不足,发挥了一定作用。
  上世纪60年代河北、天津一带遭遇到特大洪水,在防汛抗洪期间,各基层供销社积极投入抗洪第一线。1963年组织调集了90辆大车、20只木船和大批苇席、苇箔、草编袋等防汛救灾物资。同时,搞好零售服务工作,通过购销活动,帮助农民生产自救,度过荒年。在这一时期,虽然供销社受到文化大革命的冲击,但供销社坚持“发展经济,保障供给”的方针始终没有改变。
  70年代七里海区域自然资源以芦苇、鱼虾蟹为盛,种植业、编织业等农副业发展较快,当时社员除种地以外的主要收入是编苇席,曾流传顺口溜:“春种秋收夏打鱼,一年四季编炕席”。为开发当地资源,潘庄、造甲、淮淀、任凤等基层供销社,对芦苇、稻草经营,对养鸡、苇席、养鱼等大宗农副业生产,实施产前、产中、产后系列化服务,以促进商品生产发展。1975年任风供销社创造的“圆形简易孵化室”经验,在全县进行推广,并建了32个种蛋基地村,每年孵化鸡雏25.8万只,解决了群众生活问题,深得民心,发展很快,成为七里海区域农民养殖业的一大亮点。
  80年代初,供销社经历了一次思想大解放。1982年中央一号文件指明了改革方向:1983年供销社要恢复“三性”,即组织上的群众性、管理上的民主性、经营上的灵活性。1984年实施“五突破”,对财力人事劳动及分配制度、经营范围、物价管理、社会入股集资联营、基本建设等进行突破性改革,要办成农民群众集体所有的合作经济组织。造甲供销社在扶植乡养殖业生产上成绩突出。1983年至1986年间,先后扶植专业养殖户94个,帮助建立了一个万只养鸡场,到1986年全乡饲养蛋鸡达3.4万只,供销社收蛋168.5吨,在全县20个基层供销社中占到第三位。1987年与乡养鸡场联营扩建成养殖规模4万只的养鸡场,全乡蛋鸡存栏猛增至6.7万只,当年收蛋425吨,跃居各基层社之首,该社的鲜蛋收购量占全供销社总收购量的五分之一以上。随后,潘庄、造甲、任风等供销社探索了与农民联体的道路,先后与农民集资近200万元兴办了5个大型联营养殖场,初步形成了年产鲜蛋100万斤、肉鸡10万只、商品鱼3万斤的副食品生产基地。其中造甲联营养鸡场7个月实现联营收入27万元,农民分得收益13.5万元。1987年4月13日,经济日报刊登了署名张川的文章《可见一斑.记造甲城供销社》,介绍了造甲城供销社发展苇草制品、扶植当地养殖业发展,以及与农民联营等方面的经验。
  第二阶段是市场经济时期
  这一阶段为1990年-1998年。进入90年代,随着国家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供销社的一些传统优势受到市场经济的冲击,加上自身体制、机制上的不适应,业务经营出现了萎缩、功能削弱、效益滑坡的状况。全系统20个基层社,几百名干部职工,大部分无事可做,只有少数人看摊守业,工资发不出,保险交不上,干部职工情绪低落,人心涣散。七里海周边的潘庄、造甲、俵口、任凤、淮淀等基层供销社尤为严重,一度陷入低谷。
  从1992年至1998年,县供销社重点在经营结构上进行了调整改革,采取因地、因社制宜,从产权、机制、人才三方面对基层社实行全方位改造,原有的经营网点大部分实行“租壳卖瓤”,即出租门店,商品由承租人购买,实行自主经营、自负盈亏。潘庄供销社是第一批实行的,所辖西塘、东塘坨,综合二门、早点部等分店承包后,职工积极性高涨,扩大了经营范围,销售额增加,职工收入达600元,比改革前增长50%%以上。1998年起为彻底解决基层机构臃肿、后勤人员多、生存困难等问题,实行了按经济区建社,将原来的20个基层社合并为5个中心区社,保留了苗庄供销社。5个经济区社分别是:芦台区社、潘庄区社、宁河区社、丰台区社、七里海区社(含任凤、俵口、淮淀、南涧),优化了资源配置,构筑了崭新的经营布局和发展模式,使基层供销社在服务三农和自我发展方面迈出了新的步伐。
  第三阶段是快速发展时期
  进入新世纪,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逐步完善,改革开放的步伐加快,使供销社进入了新的改革发展时期。2003年潘庄镇成立了新跃医药公司顺宏分公司,在七里海镇大坨等大村新建了零售药店。从2005年7月开始,县供销社以商务部“万村千乡”工程和市政府“三进”工程为契机,全面实施了以日用消费品进农村、农业生产资料进乡镇、农副产品进市场为内容的“三进”工程。2006年5月,投资300余万元的家乐超市淮淀直营店竣工并投入使用;到6月份营业面积1200平方米的家乐超市潘庄直营店相继开业,当天实现销售6万元,日均销售1.1万元。随着“三进”工程的持续深入开展,七里海周边的50多个村级小卖部发展成加盟连锁店,形成了集日用消费品、农业生产资料、医药、棉花、废品收购五位一体综合服务社区,有力地推动了七里海区域农村消费升级。
  (张贵福)
  七里海区域的农商银行
  天津农商银行宁河中心支行成立于2010年6月,其前身系农村信用社,服务区域为宁河县城乡,营业网点36个。其中,七里海区域营业网点13家,在全县处于领先水平。
  七里海区域农村信用社发展是较早的。1953年,由村民入股在北淮淀乡北淮淀村设立了第一家信用社,即北淮淀信用社。随之,陆续设立了任凤信用社、南涧沽信用社、俵口信用社、潘庄信用社、大贾庄信用社、造甲城信用社。每家信用社均为独立法人单位。1996年,信用社与农行“脱离行政隶属关系”,成立了宁河县农村信用合作联社,在县域内统一了法人,各家信用社均取消了法人资格,形成了分支机构。
  2001年,宁河县实施了撤乡并镇,随着行政机构的变化,七里海区域的营业网点也随之进行了调整,调整后的网点有:宁河县农村信用合作联社七里海镇信用社、宁河县农村信用合作联社北淮淀信用社、宁河县农村信用合作联社俵口信用社、宁河县农村信用合作联社潘庄信用社、宁河县农村信用合作联社造甲城信用社、宁河县农村信用合作联社南涧沽分社、宁河县农村信用合作联社大贾庄分社。为加大网点建设力度,为村民提供更优质的服务,网点进一步延伸,先后又设立了宁河县农村信用合作联社大八亩坨分社、宁河县农村信用合作联社兴家坨分社、宁河县农村信用合作联社北淮淀分社、宁河县农村信用合作联社西塘坨分社、宁河县农村信用合作联社大王台分社、宁河县农村信用合作联社现代产业区分社,七里海区域设立的营业网点达到了13家。
  2010年,在天津农村合作银行和9家区县信用行社基础上,改制重组成立天津农村商业银行股份有限公司,标志着经营和发展步入新的历程,对理顺农村信用社体系,加强农村金融机构管理,加快地方经济发展,都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七里海区域的各家信用社变为二级支行、分社变为分理处。
  作为扎根于农村的“草根银行”,七里海区域的各家营业网点都以“兴一方经济、富一方百姓”为己任,以服务“三农”和中小企业为市场定位,积极支持地方经济发展,在农民脱贫致富、维护农村金融秩序中发挥了重要作用。1996年“行社”脱钩后,坚持稳健经营的思路,贯彻为“三农”、中小企业服务的宗旨,以强化内控为根本,积极推进规范管理;以深化改革为动力,经营规模不断壮大,同时为乡镇企业崛起、个体私营经济成长和农业的发展作出了突出贡献。
  2010年,天津农商银行成立后,七里海区域的网点按照“更名不更姓,改制不改向”的原则,继续发挥“立足社区,扎根农村,贴近农民”的传统和优势,提供更多更好的金融产品和服务,突出便民、利民、惠民的特色,不断扩大业务品种,增加网点服务功能,努力在畅通城乡资金流通渠道、促进城乡金融协调发展、扩大基础金融覆盖面等方面发挥积极作用。目前,为推进服务深入化,与村委会合作建设了25家“农村金融服务站”,为农户提供存款、转账、补登存折、查询余额等服务项目,打通了金融服务到农民的“最后一公里”。
  随着七里海旅游业的快速发展,七里海区域零辅币供需之间的矛盾日益凸显,该区域各家营业网点积极推动“零整随心换”业务,面向社会公开承诺全面开办零辅币兑换业务,有效化解了零辅币供需矛盾的难题。同时,从专注三农、关注农户等方面入手,不断丰富信贷产品,优化贷款审批流程,加快贷款投放速度,将贷款投放主要面向当地养殖、农产品等方面,推出了“新好易贷、新直易贷”等特色产品,至2013年末,对七里海区域支持贷款达到29634万元,有效化解了城乡居民及区域内中小企业经营的融资需求。
  (张铁军)
  七里海湿地生态保护及特色旅游景点建设
  七里海湿地保护与管理机构沿革
  七里海拥有古海岸、古泻湖、古河道、古岭地、古生物,具有一定的科研价值。1992年划为天津古海岸与湿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重要组成部分,归市、县科委管理。2001年11月,七里海湿地的管理职能由市、县科委分别移交给市海洋局和县规划土地管理局履行,市海洋局着手设立牡蛎滩和七里海湿地核心区的界碑,县规划土地局着手编制和实施生态保护规划和土地利用总体规划。
  2002年10月,为了加大对七里海湿地的保护力度,经市海洋局保护区管理处与县规划土地局协商,在七里海镇设立了七里海监理所,专门负责七里海的保护事宜。2004年11月,为贯彻落实国家关于“保护优先,重在建设,永续利用”的政策方针,经县委决定,成立七里海保护区建设管理委员会(简称七里海管委会)。该机构属县政府派出机构,下设综合办公室、执法监察科、旅游管理科和工程建设科四个科室,主要负责生态保护与修复、旅游项目开发与管理。十年来,该机构始终坚定不移地同市海洋局、七里海监理所一道执行湿地保护法规,在市海洋局保护区处的指导下实施生态修复与利用的一系列项目。
  七里海古海岸与湿地自然风景区
  风景区位于西七里海、七里海大道北侧,始建于2010年,现规划占地10000亩,由8公里长的湿地走廊和5000亩湿地组成。该区碧水与芦荡交相辉映,花草与飞鸟顾盼生情,湿地特色与人文景观相得益彰,堪称生态旅游的理想之地。湿地走廊分为历史民俗文化、湿地生态、儿童娱乐、水上剧场、婚纱摄影、休闲垂钓6大区域。走廊内水榭木屋、曲桥栈道、假山小溪,目不暇接;奇花异草,暗香浮动,移步易景;树木新奇,成荫成片,郁郁葱葱。5000亩湿地里水中有苇,苇中有岛,岛上姹紫嫣红,苇中群鸟欢唱,水面繁花似锦;铁索桥和木栈桥气势如虹,延伸通幽;船道纵横,舟影点点。它向游人展现了一幅浓墨多彩、百态千娇的美丽画卷。
  历史民俗文化展示区,通过14面巨型浮雕,重点反映了七里海的历史沿革、重大历史事件、建村历史、生产生活方式、特色物产、著名人物和自然风貌等内容,揭示了七里海许多鲜为人知的历史民俗文化: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统一中国后东巡至七里海,为防海水淹没战国古城池,在七里海北岸修筑红心堤;北魏著名地理学家、散文家郦道元,曾慕名到七里海考察,将其称之为“雍奴薮”,写进《水经注》,盛赞这片巨泽;七里海周边绝大部分村庄始建于明永乐年间至清乾隆年间,因初建村庄时四面环水,故村名中多带有台、坨、沽、淀等字;七里海水域辽阔,芦苇丛生,自古就有“七里海三宗宝:银鱼、紫蟹、芦苇草”之说;七里海物华天宝,人杰地灵,名人辈出,天津建党人于方舟就出生在七里海畔的俵口村,周恩来年轻时曾多次与于方舟荡舟于七里海,共商革命大计等等。在湿地生态展示区,通过大量雕塑,展示了麋鹿、东方白鹤、大鸨、遗鸥、天鹅、灰鹤等20种七里海有代表性的野生动物,并通过图片等形式,展示了打苇子、下“地龙”、闸“户”、捕鱼、照蟹、织蓆编篓、打箔帘以及芦苇画、木板年画、芦绣、剪纸、陶艺、河蟹面等20个方面的民风民俗。在水上剧场区,设有众多的游览项目,包括野鸭园、天鹅湖、锦鲤池等;中央喷水舞台两侧的长廊内,设有多处特色餐饮小木屋,游人可一边欣赏悦耳动听的音乐,一边品尝特色小吃;还可从此处乘电瓶车、骑双人自行车,游览丰富多彩的湿地文化景观。
  在湿地走廊的北侧,其间是碧水粼粼的津唐运河。该河道在治理前宽度只有40米左右,并且淤积严重;2010年治理后宽达180米,形成深水区和浅水区两大部分。深水区是行船的主要通道,乘船行驶在运河之上,波光闪烁,群鸥翻跃;放眼远眺,芦荡茫茫,百鸟飞翔,花鸟争艳,好一派水乡景色。浅水区栽有美人蕉、野睡莲、荷花、梭鱼草、千屈菜等大量水生植物,形成“野莲沁夏”、“荷塘晓风”、“千屈烟雨”等十多个小品,繁花片片,野趣横生。现计划在这片湿地里放养各种鸟类和其它动物,并通过布点造景,将其打造成动物乐园和大型野生植物园。游人置身其间,可体验湿地文化的精髓,感受回归大自然的乐趣。
  七里海郊野公园
  郊野公园位于七里海大道通往东丽湖路段和造甲城镇路段的夹角处,占地36万平方米,鸟瞰为三角形地带,两边环水,一边临路。东边是明代开挖的津唐运河古海道,往南与永定新河相通;西边是上世纪七十年代中叶开挖的津唐运河引渠,往南与津唐运河古海道交融;北边是七里海大道西延线,横越大道便是与七里海古海岸与湿地自然风景区相通的东西向津唐运河。该园始建于2012年,分娱乐广场、房车营地、丘陵绿洲、绿水荡舟四个功能区,踊路纵横、廊榭轻点、草木叠翠、繁花吐艳、碧水莲浮,堪称七里海旅游胜地的一颗璀璨明珠。
  在娱乐广场上,矗立着一座高约32米的方柱型瞭望塔,塔的东侧面悬挂着“郊野公园”四个极为醒目的白色大字,若登高远眺,西七里海湿地的茫茫芦荡、悠悠碧水、群群飞鸟等秀丽风光,可尽收眼底;瞭望塔的周边还建有数个点缀恰如其分的园林小品,小品里栽有孔雀草、牵牛、串红、鼠尾草等时令花卉和碧桃、海棠、榆叶梅、紫薇等花灌木,三季鲜花盛开,五颜六色,芳香沁人;瞭望塔西边建有数栋廊式木屋,造型新颖,古色古香,给整个园子增添了生态和谐的幽静格调,大有画龙点睛之美;每当夜幕降临时,华灯初放,石质地板闪闪发光,两者交相辉映,更有一番神奇而幽静的格调,吸引周边村的上千人众,前来广场叙话游览,散步健身。娱乐广场西面便是30万平方米的房车营地,绿树成荫,草坪青湛,可供32辆房车停放,亦可作为停放20000辆机动车的大型停车场所用。由房车营地顺着踊路西行,便是如同山峦起伏的一片绿洲,国槐、白蜡、北栾、碧桃、木槿等乔灌木梯式排列,立体栽植,群团点缀,翠屏矗立,花草竞秀,生机勃勃。绿洲下便是一片片水域,水草荡波,莲荷争艳,蛙鸣鱼跃,轻舟点点,恰如一幅百般动人的北国水乡画卷。
  目前园内正在完善景观小品,计划还建一座景观型过街天桥,使之成为七里海西海湿地走廊的龙头。待过街天桥工程竣工后,游人可在此停车,走过天桥进入游人码头,乘船游览西海湿地。
  西海万亩苇田改造工程
  正确处理保护与利用的关系,在保护中利用,在利用中保护,两者统筹兼顾,实现可持续发展,是各级政府关于对七里海保护与利用的大政方针。2009年3月,针对七里海苇沟几乎淤平,里面水系被毁,严重缺水,造成芦苇长势大不如前,不仅苇高不能没人,亦不秀穗,而且水鸟亦无法栖息繁衍等问题,由七里海管委会组织,对造甲城村坐落在西七里海的1万亩苇田进行了生态修复性改造。
  改造工程的规划框架为“一环、一纵、两湖、三横”,即围绕1万亩苇田开挖了宽20米、深1.5米、长10公里的蓄水环渠,并在周边建起铁制护栏;沿着南北方向开挖一条长6公里、宽20米、深2.5米的纵向深渠,南接津唐运河,北接万亩苇田的环渠;在万亩苇田内开挖两个分南北坐落的面积均为500亩的景观湖,并在两湖中各建一个大型鸟岛,南湖岛鸟瞰为五星形,北湖岛鸟瞰为元宝形;沿东西方向开挖三条宽20米、深2米、长1000米的同样横向深渠,并东西均与万亩环渠相连,其中南北两条横渠与两湖相连。同时,还沿着东西方向开挖27条宽为3—6米、深1米的小型横向苇沟,而且沟沟与横、纵深渠和万亩苇田环渠相通。挖渠长度为32公里,动土96万方,堪称七里海有史以来最大的一项生态修复工程,既使七里海保护实现了重大突破,又为七里海的保护性利用奠定了坚实基础。
  该项工程实施后,万亩苇田自此有了悠悠碧水、茫茫芦荡、群群水鸟,向人们展示出一幅风光旖旎、气势如虹的天然画卷。同时,经济效益大大提高:苇田养蟹非常成功,再现了青贝壳、白肚皮、金钩爪、黄绒毛的中华绒螯蟹风姿,使七里海河蟹品牌更加响亮,在全国范围内更加驰名;芦苇长高了,秀穗了,亩产量递增,比改造前的亩产量增加一倍,平均每亩达到600斤;更重要的是游人可走进七里海,乘游船,览野景,领略苇青水阔、鸟飞鱼跃、花艳草秀的湿地风光,拓展了七里海生态游的空间,凸显了七里海的品质和魅力。
  从2013年开始,县政府和市海洋局协商谋划,决定以此为典范,大搞七里海生态修复工程,计划利用3年的时间,由县政府负责土地流转,市海洋局负责工程投资,开挖西七里海环海深槽,并筑堤造林;在西七里海内开挖深渠,打造供鸟类栖息繁衍的鸟岛和浅滩,力求使七里海湿地更加多姿多彩;打通东七里海环海深槽,疏浚苇田内原有苇沟,提升七里海生态品位和质量,使东七里海成为名副其实、魅力更大的鸟类保护区。
  东海湿地景区
  东海湿地景区占地2.44万亩,其中水面1.2万亩。景区规划建设坚持“保护生态、恢复原貌、注重文化、有序开发”的理念,着力打造生态旅游、科研科普和红色教育基地。现有东海鸟类保护区、《红旗谱》拍摄外景地、红旗谱纪念馆、七里海麋鹿园、七里海生态园等特色文化旅游景点。
  东海鸟类保护区始建于2008年,扩建于2011年至2013年,坐落在七里海兴坨、俵口两个水库之中,现有大小鸟岛30个,占地800亩。鸟岛最多时招鸟80多种,2至3万只。乘船去鸟岛,远远就会看见碧草丛生的一群小岛掩映在清波荡漾的湖里。当船靠近时,会有成百上千只野鸟腾空而起,“嘎嘎”地叫着,振翅飞翔。进入4月底、5月初,鸟儿进入繁殖期,岛上鸟窝遍地,一窝挨着一窝,鸟窝里都有布满黑色斑点的3至5个鸟蛋。5月中下旬,小鸟出生了。刚出窝的小鸟,毛茸茸的,张着红红的小嘴,满地乱跑,让人看了更是有趣。平时,不仅鸟岛上空、岸边常有一群群野鸟飞来飞去,而且鸟岛间八百米长栈桥的栏杆上还落着一排排燕鸥、苍鹭、白鹭等各种候鸟,一个挨着一个,好像在夹道欢迎远道而来的贵宾。在游船码头的入口处,还安装了全国第一家视频检测系统,远离一两千米也会清晰地看到岛上鸟儿的一举一动。鸟类保护区配套建有木码头、木栈桥等设施,码头区浅滩栽植水生植物达30多种。
  《红旗谱》拍摄外景地是2003年为拍摄《红旗谱》28集电视连续剧而兴建的,外景地“锁井镇”共有土坯房40间,室内陈列有大量农民使用过的生产和生活用具。红旗谱纪念馆和外景地构成青少年红色教育基地,成为经典的红色教育旅游景点。
  红旗谱纪念馆是为纪念我国著名革命家、文学家梁斌同志而建。梁斌在20世纪50年代创作的长篇小说《红旗谱》,成功再现了大革命前后中国农民在共产党领导下由自发斗争到自觉革命的曲折过程,以乐观的情绪和高亢的格调,热情讴歌了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和人民群众的英雄气概。纪念馆于2011年8月建成,与《红旗谱》拍摄外景地相呼应,总占地6670平方米,其中展厅面积650平方米,采用图片、雕像、文字及声光电等现代化手段,全方位、多形式地展示了《红旗谱》的艺术成就和作家梁斌的革命人生。
  七里海麋鹿园始建于2011年初,坐落在东海鸟类保护区内,占地150亩。2011年9月,从北京麋鹿苑引进10头,现已繁衍到13头。麋鹿源于鹿科,是国家一级保护动物,因其脸似马非马,角似鹿非鹿,蹄似牛非牛,尾似驴非驴,又称“四不像”。据科考,在距今2400-3000年时期,七里海就盛产麋鹿。而今在七里海建设麋鹿园,既能使麋鹿回娘家,逐渐再现七里海昔日麋鹿成群的景象,又能使游人近距离观赏麋鹿游泳,亲手拿着嫩草逗喂麋鹿,展现人与自然的和谐之美。
  七里海生态园位于七里海大道南侧,大八亩坨村生活路以西,始建于2007年。占地175亩,呈“一塘、两带、三岛、四水”格局,荟萃130多种野生植物,别有一番野、奇、秀、雅的韵致。“一塘”是指荷花塘,每逢盛夏,荷花绽放,红白成片,可与空中的朵朵彩云媲美,可与旭日东升时的万道霞光交相辉映。“两带”是指坐落在园内的南北两条野生植物带,蒿子花、野菊花、大葵花、野茶叶、毛头姜、西瓜桃……适时开花,争奇斗艳,娇而不媚。“三岛”是指园中用木栈桥和栈道相连的三个植物岛,岛上繁花片片,碧草簇簇,万紫千红。绽放的红蓼花有红的、粉的、密密麻麻,娇嫩欲流,看上去就像一片云霞在涌动;绽放的益母草花紫里带白,娟秀俏丽,围绕高高的枝干一直开到梢头,宛如一条条花棒随风摇曳;结成的鼓鼓的倒地铃果,恰似一个个银铃,倒挂在蔓间;盘状的蛇床花,洁白如玉,就像托起的一盘盘雪,与粼粼碧水相映成趣。“四水”是指以岛分割的四片水域,水中一片片香蒲、水葱、地梨、野睡莲等水生植物,生机盎然,青翠欲滴。在微波细浪上,偶尔可见一片片开得热热闹闹的野睡莲,清晨无数圆圆的花骨朵亭亭玉立;朝霞初映,花蕾慢慢展开,形成五瓣黄色小花,望上去,如同漾动着的花锦,在绿叶碧水的映衬下分外妖娆。此外,园内还有生态环境优美的垂钓池和餐厅,可给游人带来钓鱼、钓蟹和食用农家饭的乐趣。
  于方舟故居
  于方舟故居位于鸟类保护区北部的俵口乡解放村,建于1943年,自成院落,坐北面南,占地面积326.7平方米,建筑面积102.4平方米。该故居原有砖坯正房四间,庭院和围墙,1976年地震被毁。后按原貌修复,粉刷油漆,美化庭院。修复后为:西跨院设有门楼一座,和正院相接中有月亮门。故居砖坯正房4间,东西间为烈士生平事迹展览室,西间为复原室,故居门前题写“于方舟故居”金字横匾。房前正院东侧墙,建有一座由时任天津市市长李瑞环题写的“津门之光”陶瓷壁一座。外有围墙,院内设有花池通道。1959年和1981年先后定为县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天津市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农家特色旅游点
  随着七里海生态环境的不断改善,七里海大道、海清公路及高速路网的建成,七里海古海岸与湿地自然风景区、东海鸟类保护区等景区的不断完善,助推了农家特色旅游点的不断发展和提升。据统计,现有一定规模的农家乐9家,垂钓园51家。这些旅游点的垂钓、采摘、餐饮、观赏服务项目齐全,生态环境优美。目前具有代表性的特色旅游景点有:
  蟹源,位于七里海镇,占地1320亩,是集科普教育、休闲垂钓、餐饮住宿、旅游观光为一体的旅游特色景点。科普区建有3000平方米的展馆一座,馆的外延镶嵌木板,凸显生态特色;馆内以声、光、电现代手段,以图板、照片、屏幕、实物、模型等形式,充分展示了七里海河蟹的成长、生存习性、捕捞及销售全过程。特别是大屏幕投影在地板上有群蟹爬行,荧屏里的河蟹在茫茫芦荡中觅食,芦荡上空还偶尔响起“嘎咕、嘎咕”的雁叫声,令人产生亲近自然之感。垂钓区蟹池与蟹池之间有混凝土踊道和两侧花木丛生的景观相隔,环境优雅。餐饮服务区有多条木制廊道,有多栋装饰新颖的别墅,可同时容纳300人用餐、100多人住宿。
  亨达庄园,位于潘庄镇,占地2122亩。园中有一条长1000米、宽10米的中央大道横贯东西,10余条支路纵横交错。中央大道和条条支路两侧栽满了梧桐、泡桐、冬青、红果树、柿子树等乔灌木和果木。餐饮住宿区、农事体验区、休闲垂钓区、游客采摘区、林下养殖区、跑马场、林间露营区全都分布在大道与支路两侧。餐饮住宿区建有1000平方米的生态餐厅、20套农家院和9套欧式木屋,可同时容纳500人用餐、150人入住;农事体验区建有223栋果蔬大棚和一座2000多平方米的农产品分拣、清洗、包装、保鲜、冷储大厅;林下养殖区随时可见一群群正在林间觅食的鸡、鸭、鹅;林间露营区是占地80亩的一片杨树林,可同时供200余人支帐露营。
  信泽慧海庄园,位于北淮淀乡,占地200亩,是以七里海湿地旅游为特色,集生态观光、垂钓采摘、特色餐饮、农家住宿等为一体的综合性园区。园区建有特种畜牧养殖基地、卓翔赛鸽公棚、果园、垂钓中心、餐饮住宿等设施。目前,建成的多功能厅可容纳400人同时就餐或召开会议,四合院、农家小院40多间,配套建有乒乓球室、台球室、书画室、小型会议室等设施。建成鸡舍1栋、封闭飞禽舍1栋,引进柴鸡、山鸡、梅花鹿、肉驴等,实行生态养殖、立体养殖。同时建有垂钓池3个,利用周边沟渠自然放养鱼蟹,为游客提供垂钓休闲服务。园区突出“农渔观光”和“湿地生态”主题,将自然风光与民俗特色相结合,形成了体验式观光休闲旅游新模式。
  依托七里海湿地旅游资源,七里海区域大力发展休闲产业,一批农家乐、垂钓园、特色餐饮店呈快速发展之势。如芦花香园区、林海风情垂钓园、云翠饭店,以及沿路沿河的各个垂钓园等,以其生态环境、特色饮食、优质服务,吸引了京津冀等地游客来此采风观光、休闲度假。
  (李桂福)

知识出处

七里海文史集(宁河文史资料第十一辑)

《七里海文史集(宁河文史资料第十一辑)》

《七里海文史集》一书,从概述、自然生成与演化、历史沿革、自然资源、区域经济、社会事业、民俗文化、革命史事件、人物、大事记、传说选等11个方面,详细描述了七里海区域的人文历史、经济社会发展,结构严谨、语言流畅、内容详实,堪称七里海的“小百科”。通过该书,读者可以生动触摸到七里海厚重的历史底蕴,可以真切感受到七里海优美的自然风光和区域发展的勃勃生机,不禁使人犹生对家乡的自豪感与不辱使命的责任感。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