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里海湿地生态功能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七里海文史集(宁河文史资料第十一辑)》 图书
唯一号: 021920020230002495
颗粒名称: 七里海湿地生态功能
分类号: X36
页数: 3
页码: 96-98
摘要: 本文记述了七里海湿地是地球上水陆相互作用形成的独特生态系统,具有重要的生存环境和自然界最富生物多样性的生态景观之一。它在调蓄洪水、净化水体、控制污染、改善气候、美化环境和保护生物多样性等方面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七里海湿地的生态功能较全面,同时它处于经济社会发达的大城市和大型工业区的身旁,显得尤为重要。七里海湿地的六个方面功能包括:降解污染、净化水质;释氧固碳、净化空气;维持生物、多样发展;涵养水源、调蓄径流;迁徙繁殖、生生不息;保护濒海湿地生态系统,维护区域生态平衡。
关键词: 七里海 湿地生态功能

内容

湿地是地球上水陆相互作用形成的独特生态系统,是重要的生存环境和自然界最富生物多样性的生态景观之一。在调蓄洪水、调节径流,净化水体、控制污染,改善气候、美化环境和保护生物多样性、维护区域生态平衡等方面有其他系统所不能替代的作用。因而在世界自然保护大纲中,湿地与森林、海洋一起并列为全球三大生态系统。联合国环境署2002年的一份报告中指出,一公顷湿地生态系统每年可创造1.4万美元的价值,是热带雨林的2~7倍,农田的45~160倍。七里海湿地,生态功能较全面。它又处于经济社会发达的大城市和大型工业区的身旁,显得尤为重要。概括为六个方面。
  “地球之肾”,降解污染,净化水质。草本沼泽湿地是最好的净化工厂,一块湿地相当于在内陆上建10个污水处理厂。研究资料表明,污水通过草本沼泽湿地后,生化需氧量去除率可达90%,悬浮物去除率可达91%,氮的去除率可达98%,氨氮去除率可达76%,总氮去除率可达84%,磷的去除率可达97%,总磷去除率可达87%,氯苯去除率可达81%,氯酚去除率可达82%,农药类去除率可达89%,细菌总数、蠕虫卵、大肠菌群、沙门氏菌、噬菌体去除率可达99%以上。七里海草本沼泽湿地里的芦苇、香蒲、水蓼、水葱、荆三棱等挺水性和各种沉水性植物,具有很强的清除毒物的能力,结合长期积水的厌氧环境为某些有机物的降解提供了可能,清除污水中“毒素”,达到净化水质的目的。
  “地球之肺”,释氧固碳,净化空气。湿地是碳循环的源和汇。世界上湿地仅占陆地面积的2%~3%,却能够有效地固定陆地生物圈35%的碳素,总量为770亿吨,是温带森林的5倍,单位面积的沼泽湿地固定的碳是热带雨林的10倍。七里海空气清新,由于植物群落的光合作用,负氧离子含量比大城市中心区高出几十倍到100倍。同时,七里海不但是碳的源和汇,还是温室气体的储存库,由于植物群落的蒸腾作用,它的蒸发在附近区域制造降雨,使区域气候条件稳定,在减缓调节区域气候变化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物种之库”,维持生物,多样发展。湿地的物种十分丰富,蕴藏着丰富的遗传资源。我国著名水稻专家袁隆平教授发明的杂交水稻,其中一个遗传材料就是采自海南省湿地的野生稻。我国的湿地植物有2760种,其中湿地高等植物1380多种。从植物生活型方面划分,有挺水型、浮叶型、沉水型和漂浮型等;有一年生或多年生植物;有的是草本,有的是木本;有的是灌木,有的是乔木。国内在湿地栖息的动物有1500种左右(不含昆虫、无脊椎动物、真菌和微生物)。其中水禽大约250种,包括亚洲57种濒危鸟中的31种,如丹顶鹤、黑颈鹤、遗鸥等。鱼类约1040种,其中淡水鱼500种左右,占世界上淡水鱼类总数的80%以上。
  “天然水库”,涵养水源,调蓄径流。沼泽湿地可以发挥提供生产生活水源和补充地下水,调节河流流量等作用。它是一个巨大的生物蓄水库。测定结果表明,它能保持大于其土壤本身重量3~9倍或更高的蓄水量。这与沼泽土壤具有特殊的水文物理性质有关。中国三江平原沼泽和沼泽化土壤的草根层和泥炭层,孔隙度为72%~93%,饱和持水量830%~1030%,最大持水量为400%~600%,出水系数为0.5左右,因此其蓄水和透水力强,全区沼泽湿地蓄水量高达38.4×108立方米。七里海等濒海沼泽湿地,对黄渤海海洋生态系统,尤其是渤海湾海洋生物产卵场起着决定性的作用。所以,只有发挥好七里海等濒海湿地的涵养调蓄功能,才能维持渤海的海洋生态系统。
  “鸟类驿站”,迁徙繁殖,生生不息。候鸟没有国界,它们多年南来北往,顽强的进行生殖和越冬迁徙,完成着自己生命的轮回。仅在亚太地区,就有243种候鸟,每年沿着固定的路线迁飞,途径57个国家和地区。以涉禽为例,每年春秋两季沿中亚-印度、东亚-澳大利亚、西太平洋和北美-南美这三条线路,在南北半球之间进行上万公里迁飞,途中必需在湿地停歇和补充食物。所以湿地(无论在哪一个国家)是全球生态系统的组成部分,任何一个国家的湿地状况都会影响全球生态环境。七里海位于古北界的东边缘,正是古北界东部至东洋界直到澳洲界的世界鸟类迁徙的三大通道之一,可称之为鸟类迁徙的濒海走廊。七里海正处于这一重要通道的中间位置,是南自新西兰、澳大利亚北至西伯利亚、北极圈间洲际候鸟迁徙的必经之地。这里由于特殊的生态系统,具有无比丰富的食饵和优越的栖息环境。除了作为17种留鸟和63种夏候鸟良好的栖息、繁殖地之外,还是84种旅鸟和17种冬候鸟迁徙路上重要的歇息疗养、补充能量的驿站。
  资源丰富,物产率高,形成链条。湿地具有很高的生产力。淡水沼泽的初级生产力可达800~4000g/㎡,沼泽地平均生物生产力与热带雨林2000g/㎡的生产力大体相当。草本沼泽湿地生态系统的很多环节都有大量的物质产出,形成完整的产业链。20世纪50~60年代,七里海的鱼蟹资源取之不尽,每年水产品的自然捕捞量885~1815吨,最高达2500吨,其中虾蟹占35%以上。“春雁秋鸭麦黄爪”,周边各村每年的野鸭、大雁、鹭、鹬、獾、兔等猎获物均在上万只。芦苇、狭叶香蒲的年产量最高达到3.9万吨(7800万斤)。尤其芦苇是造纸的好原料。经研究测定,芦苇茎秆中有丰富的纤维素,含量高达51.78%,与木材的纤维含量近似。纤维质量好,长度1.3~2.0毫米,宽度为14~18微米,接近阔叶树种的纤维质量。阔叶树虽较针叶树长得快,也得十几年才能使用。芦苇一年一收。相比之下,芦苇的生态价值更高。七里海每年产出芦苇3万余吨,若用于造纸,可替代木材6.8万立方米,等于每年保护了上万亩森林。

知识出处

七里海文史集(宁河文史资料第十一辑)

《七里海文史集(宁河文史资料第十一辑)》

《七里海文史集》一书,从概述、自然生成与演化、历史沿革、自然资源、区域经济、社会事业、民俗文化、革命史事件、人物、大事记、传说选等11个方面,详细描述了七里海区域的人文历史、经济社会发展,结构严谨、语言流畅、内容详实,堪称七里海的“小百科”。通过该书,读者可以生动触摸到七里海厚重的历史底蕴,可以真切感受到七里海优美的自然风光和区域发展的勃勃生机,不禁使人犹生对家乡的自豪感与不辱使命的责任感。

阅读

相关人物

吕绍生
责任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