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道水系治理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七里海文史集(宁河文史资料第十一辑)》 图书
唯一号: 021920020230002489
颗粒名称: 河道水系治理
分类号: TV211
页数: 7
页码: 76-82
摘要: 本文记述了七里海能够延续至今并保持风光依旧的关键因素是其与周边河道的互通。七里海周边有潮白新河、薊运河、永定新河、北京排污河等一级河道以及青龙湾故道、曾口河、津唐运河等二级河道,保证了七里海的水源不断。此外,自治区还进行了分割治理和修建水库等措施,进一步加强了七里海的水源管理,形成了蓄水、养殖、养苇、旅游等综合开发格局。
关键词: 河道水系 水系治理

内容

七里海为何能够延续至今而久经不衰风光依旧,最大的因素是无论水多水少,与其周边河道纵横、沟渠成网,中间及东西两侧有潮白新河、薊运河、永定新河、北京排污河4条一级河道,另有青龙湾故道、曾口河、津唐运河3条二级河道与一级河道相互贯通,基本未断水源是决然分不开的。
  宁河境内共有5条市管一级(行洪)河道:蓟运河、还乡新河、潮白新河、永定新河、北京排污河。除还乡新河外其余4条均与七里海地处搭边相呼应,4条河道总长度为121.14公里,两岸堤防总长度为221.0公里,总蓄水能力为6908万立方米。
  二级河道12条,河道总长度为162.57公里,两岸总长度为306.38公里,其中,市管二级河道3条(西关引河、卫星河、曾口河),河道合计长度为68公里,两岸堤防合计长度为136公里;县管二级河道9条,河道合计长度为94.57公里,两岸堤防合计长度为170.38公里。二级河道的功能为排沥、引、调、蓄水,总蓄水能力为1960万立方米。与七里海紧密相连的二级河道有3条,其中县管二级河道2条,即:“青龙湾故道、津唐运河”;市管二级河道一条,即:“曾口河”。河道总长度为51.50公里,堤防总长度为85.90公里,蓄水能力为722万立方米。
  潮白新河:为海河水系“北四河”(永定新河、北运河、潮白新河、蓟运河)之一,隶属市管一级河道。据史料记载原名潮白河。潮白河原为北运河上源,由潮河、白河两个之流组成,于密云县城南汇流,称潮白河。1949年冬,为解决蓟东水患,潮白河、薊运河分流另辟河道,经勘测后于1950年春季动工,开挖原东引河(黑狼口至七里海,乐善庄至宁车沽)。1970年,为满足泄洪、排沥、挡咸蓄淡,以利排灌之目的,5月份河北省根治海河指挥部编制出《海河北系北运、潮白、蓟运河流域综合规划》初稿。规划中指出:潮白新河下口兴建防潮闸一座,经水电部与天津市协商闸位紧挨永定新河北大堤,将永定新河改为潮汐河道。该工程于1970年11月开工,翌年11月完工,进而潮白新河与海潮诀别。此间由于潮白河尾闾不畅乃至洪水多涨成灾,因此又于1971年冬至1972年春,由河北省根治海河指挥部组织施工,人工开挖潮白新河,黄庄洼分洪闸以上按洪水二十年一遇标准进行了治理。黄庄洼分洪闸以下按洪水五年一遇标准续挖新河。潮白新河由张老仁庄西入宁河县境,以下沿小蜈蚣河疏浚,并向东展堤至俵口大道沟,拓展大道沟后穿过七里海与东引河相接,以下利用旧河槽挖深,继续向东展堤至于家岭出宁河县境。县境内河长32公里,设计流量2100立方米/秒。潮白新河左堤与西关引河交汇处建张老仁闸,与曾口河交汇处建俵口闸,与津唐运河交汇处建乐善船闸;潮白新河右堤与青龙湾故道交汇处建东塘坨闸,与津唐运河交汇处建淮淀船闸。潮白新河两堤堤距,俵口闸以上为800米,乐善船闸以下为700米,两闸间为渐变段。当潮白新河汛后蓄水位2.5米(大沽,以宁车沽防潮闸为准)时,县境内段设计蓄水量为1978万立方米。
  由于潮白新河挖掘年代已久,故淤积严重,蓄水能力逐年降低,为恢复早在1989年承建的潮白新河乐善橡胶坝上游河道的蓄水能力,2009年9月20日开工,2010年2月10日竣工,完成了由张老仁闸至乐善橡胶坝全长26.31公里的潮白新河主河槽清淤工程,清淤土方477.74万立方米。通过清淤,恢复了原设计流量2100立方米/秒和1978万立方米蓄水能力。为进一步增加潮白新河的蓄水量,全面改善七里海湿地生态环境,满足农业用水,经请示天津市水务局、天津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以津发改农经【2010】439号文下发了《关于宁河县潮白新河乐善橡胶坝上游河道蓄水工程初步设计报告的批复》,对潮白新河乐善橡胶坝以上河道进行扩挖。扩挖工程全长26.31公里,宽度不等,河道设计流量为3060立方米/秒,最大蓄水能力为3000万立方米。工程分三个标段,中标单位为天津源禹水利工程有限公司,分别组建三个施工项目部,宁河县水务局组织工程技术和管理人员具体负责实施,工程整体投入挖掘机、推土机等大型施工设备680台套,各类运输车辆等机械2400台套。工程规模之大,工期之长,前所未有。工程于2010年12月27日开工,2012年6月15日竣工。
  蓟运河:位于宁河东北部,属海河水系“北四河”(永定新河、北运河、潮白新河、蓟运河)之一,为市管一级河道。蓟运河自宁河镇江洼口村入县境,一直到芦台镇东升村南出县境入汉沽。蓟运河在县境内全长58.6公里,两岸堤防总长度为120.7公里,其中左堤长57.2公里,右堤长63.5公里。
  蓟运河系行洪河道,由于过去防洪标准低,遇洪水时险情不断,灾害频频发生。为提高防洪标准,确保国家和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国家和地方共同投入资金,根据堤防原有建设标准、险情大小,自上而下分河段依次进行治理。
  江洼口至闫庄段河长45公里,两岸堤防长91.40公里,其中左堤长43.20公里,右堤长48.20公里。1973年,曾对两岸进行复堤,标准按自排10年、机排5年一遇,设计排沥流量454立方米/秒,复堤采用单式断面。
  闫庄至东升段河长13.6公里,两岸堤防合计长29.30公里,其中左堤长14公里,右堤长15.30公里。1972年,曾对此段河道进行过治理,标准为防御洪水20年一遇,沥水按自排10年、机排5年一遇,设计洪沥流量1188立方米/秒。设计水位3.72~3.20米(黄海高程基准,以下简称黄海),设计河底高程-5.42~-6.00米(黄海),河底纵坡1/10000,皇姑庄以下渐变为平坡。设计堤顶高程为5.42~5.00米(黄海),船沽以上堤顶宽8米,船沽以下堤顶宽6米,迎水坡1∶3,背水坡1∶4。
  1976年7月28日,唐山大地震对蓟运河造成严重破坏,两岸堤防普遍下沉,河底壅高,两岸堤距变窄,部分堤顶高程低于设计水位。1977年至1981年,连续5年对县境内蓟运河两岸堤防进行恢复,均没有达到原设计标准,1990年以前均以浆砌石护坡加固堤防。
  1993年,蓟运河治理工程按蓟运河治理方案I之起步方案标准实施:“工程治理标准按防洪10年一遇,排涝自排5年一遇,机排3年一遇。小河口至江洼口段堤内裁弯;江洼口至防潮闸复堤,适当安排护岸及建筑物工程;汉沽以下暂不清淤;还乡河分洪道自闫庄以上适当加高培厚原堤防”。按蓟运河治理方案I之起步方案标准,到2006年底,江洼口至闫庄段治理堤防20段,合计长度31.14公里,其中左堤治理11段,长度14.04公里;右堤治理9段,长度17.10公里。江洼口至闫庄段两岸堤防还有60.26公里未治理,其中左堤未治理长度为29.16公里,右堤未治理长度为31.10公里。
  蓟运河闫庄至东升段,按蓟运河治理方案I之起步方案标准,只治理了左堤3段,长度为3952米。2006年以后,历年汛期出现的险工基本均采用浆砌石防浪墙的形式进行加固。为提高蓟运河防洪能力,2012年根据水利部海委、天津市水务局的批复,经宁河县委、县政府研究,先期组织实施蓟运河宁汉交界至宁河城区段治理工程。工程北起大北镇船沽村道口,南至宁汉交界处,河长4.89公里,治理堤防长度9.202公里,其中左堤4.312公里,右堤4.89公里。主要对原堤防加高、加固以及沿线14座建筑物改建和维修加固。整体工程2012年9月15日开工,历时一年多,完工后防洪标准达到20年一遇,排涝自排10一遇、机排5年一遇。蓟运河汛后蓄水位2.50米时(大沽,以蓟运河宁车沽防潮闸水位为准),县境内蓟运河蓄水量为3470万立方米。
  永定新河:为市管一级河道。是由水利电力部第十三工程局设计,河北省根治海河指挥部组织施工,1970年10月至1971年7月,人工开挖的行洪河道,设计标准为防御50年一遇洪水,县境内河段设计流量为1640立方米/秒。
  永定新河于东堤头大桥下游1.50公里(河中心桩28+082)处入县境,于北淮淀渔港——扁担港(河中心桩49+982)出境。县境内河长21.90公里,两岸堤防长37.60公里,其中左堤长22公里,右堤长15.60公里。永定新河属泥质潮汐河道,永定新河由于径流量逐年减少,海潮携大量泥沙上溯,致使河道严重淤积,河道滩地内芦苇丛生,阻水严重,使永定新河的实际泄流能力大幅度降低。1986年,对滩地内的芦苇实施草甘膦化学药物灭苇,并由屈家店闸开始向下游进行清淤。1992年,清淤至河中心桩28+200,全部恢复原断面,在河中心桩28+300处建临时挡潮埝。在下游河道疏通前,永定新河如遇超标准洪水,按天津市防汛指挥部命令,扒开28+082处永定新河左堤,采取向西七里海分洪的临时措施。由于在28+300处建挡潮埝,导致埝下主河槽淤积速度加快,直到潮白新河口,县境内永定新河主河槽基本淤平。
  为提高永定新河的泄洪能力,经天津市水利局安排部署,对永定新河宁河段分期实施清淤。1999年至2000年,先后分三期采用绞吸式挖泥船进行清淤。2002年,采用机械施工,对永定新河清淤。2003年6月,对永定新河28+082~32+300段河中心线左侧主河槽进行清淤,至原设计河底高程。2010年4月5日,永定新河防潮闸建成(北塘),汛后县境内永定新河在2.5米时(大沽,以防潮闸水位为准),可存蓄水量为1378万立方米。
  北京排污河:为市管一级河道。是排放北京城市污水及东南郊区、大兴县、通县南部沥水而得名的河道。1970年,由河北省根治海河指挥部负责施工,由人工开挖。北京排污河由大龙湾村西北进入县境,沿原抗旱河路线,到杨建村南注入永定新河,县境内河长8.64公里,只有左堤10公里的堤防归宁河管辖。北京排污河按10年一遇洪水标准设计,设计流量282~325立方米/秒,排污流量50立方米/秒;设计河底高程-1.50~-2.21米(黄海),设计河底纵坡1/16800,设计主河槽底宽15米,主槽边坡1∶3;设计水位4.01~3.90米(黄海),设计堤顶高程5.80~5.60米(黄海),两堤距650米,设计堤顶宽6米,堤坡1∶3。汛后水位2.5米时(大沽,以杨建闸水位为准),县境内河道蓄水量为82万立方米。
  北京排污河左堤,在县境内共有穿堤建筑物9座,1994年北京排污河大水,9座建筑物遭受不同程度损害,1997年至2002年间,有的拆除在原址重建,有的接长、加固,恢复了原有功能。
  1999年,对北京排污河左堤28+000~36+200段实施除险加固工程,全长8200米,复堤至5.72~5.55米(国85)。因北京排污河堤防沉陷,迎水侧边坡冲刷成直立的险工陡坝,为保护堤防完整,2010年4月1日至6月15日,砌筑浆砌石护坡750米。
  北京排污河虽途径宁河距离较短,但对宁河经济建设的贡献却不可小视,由于县境内地上水资源短缺,大部分年景需要外调水补充,为解决水源问题,每年除了充分利用县境内地上水资源外,还需引调客水入县境内以缓解用水燃眉之急。从1993年开始,每年从北京排污河通过潘庄镇的杨建闸(原大贾乡)引调客水入境,经青排渠、青龙湾故道进入潮白新河。截至2013年底,21年间共外调水源6.07亿立方米,年均外调水2890万立方米。其中,最多外调水为1.30亿立方米/年,最少外调水440万立方米/年。平水年通过自身和外调水源可维持薊运河以西及七里海湿地生态用水,如遇丰水年方可西水东调入薊运河,以解河东部乡镇用水之需。通过引调水源,为宁河工农业生产带来了一定的经济效益,对七里海湿地生态保护与气候调节起到了关键作用。
  青龙湾故道:为县管二级河道。青龙湾引河开挖于清雍正八年(1730),为分减北运河水势,增加漕运以利内河通航,在香河县三百户修建青龙湾(石制)滚水坝,坝长40丈(1丈=3.3米),第二年修筑堤防,雍正九年(1731)青龙湾引河开挖成功,由香河县三百户青龙湾石坝东南流经七里海入薊运河,在北塘入渤海湾。1970年,根治海河时“引清入潮”,在宝坻县八道沽建一座三孔涵洞,流量20立方米/秒。以下河段称青龙湾故道。青龙湾故道于潘庄北入县境,在东塘坨村入潮白新河,河长8公里,河底高程6.0~6.5米,设计水位4.0米,流量20立方米/秒河道底宽10米,边坡比1∶3,堤距55米,蓄水量为49万立方米。
  津唐运河:为县管二级河道。该河道位于乐善庄村西北横穿潮白新河,系1960年河北省重点工程之一,曾拟辟为天津至唐山的水上漕运通道。1959年11月动工,工程分为四段进行,一是闫庄以东至丰南县白石庄;二是大尹庄至小薄村薊运河裁弯取直,使水流路程由9公里缩短到3.4公里;三是任凤村北曾口河至齐家埠及任凤船闸基础工程;四是大王台村北七里海南堤至金钟河。1960年,因资金问题下马停建,仅完成以上四项工程段落,其他段没有动工。1963年,为发展引水、蓄水灌溉及公路建设,对齐家埠以西继续开挖,至大王台村北接原津唐运河。
  津唐运河沿七里海南边缘东西走向,东起曾口河,西至金钟河,县境内河道全长26公里。上世纪七十年代初期,由于开挖的潮白新河、永定新河为北南流向,将县境内的津唐运河拦腰分为三段,从此基本结束了运用津唐运河漕运的历史。东段由曾口河~乐善船闸,河段长9.65公里;中段由淮淀船闸~造甲船闸,河段长11.95公里;西段由田辛船闸~金钟河,河段长4.40公里。当河道蓄水位2.50米(大沽)时,津唐运河的蓄水能力为164.4万立方米。为提高引蓄水能力,加快农业发展,恢复七里海湿地生态环境,实施了津唐运河清淤工程。2000年,对津唐运河造甲船闸~津芦南路公路桥段清淤,清淤段河长3.70公里,河槽边坡1∶4,河底高程-3.0米(国85),河底宽10~20米,完成清淤土方17.53万立方米,工程投资105.15万元。2009年,结合津芦公路拓宽绿化工程,对津唐运河造甲公路桥~淮淀船闸段、乐善船闸~齐家埠道口段清淤,清淤段河长15.05公里,河槽边坡1∶2,河底高程-1.50米(大沽);造甲公路桥~淮淀船闸段河底宽31.8~47.3米,乐善船闸~齐家埠道口段河底宽67.0~25.7米,完成清淤土方73.80万立方米。2010年对津唐运河田辛船闸~金钟河长4.40公里的河段实施综合治理,工程治理标准:河底宽77.50米,河底高程为-1.50米(大沽),河槽边坡1∶2,两边坡实施框格式护砌,工程总投资为2930.31万元。清淤后的津唐运河蓄水能力提高,当蓄水位2.50米(大沽)时,津唐运河蓄水量为473万立方米。
  通过综合治理的津唐运河,南靠宽敞优美的七里海大道,北依浩瀚如海、如诗如画的七里海湿地走廊。每当人们驱车由芦台去往天津,从曾口河口开始一路向西,透过车窗呈现在眼帘的是一步一景,路、海、河有机搭配珠联璧合的靓丽风景线,不仅领略了大自然的美丽与神奇,而且令人产生种种奇特的遐想。
  曾口河:原为县管二级河道,2007年天津市水利局下发《关于北三河管理处水利工程管理范围的通知》(津水管【2007】33号文),将此河道划归天津市水利局北三河管理处管辖。曾口河始凿无考,有史以来这是一条泄洪河道。清光绪《宁河县志?河渠》中记载“乾隆二十九年与堤头曾口河同浚”,“七里海东亦有河形一道直达薊运河,应准其随势挑浚是堤头曾口之河”,“曾口河每于夏秋之间雨水过多诸河容纳不及泛淹田庐,道光四、五年知县欧振声奉文承挑,经费俱从天津道库支领”,“同治四年,知县李庚云重浚挑修,银两自芦台劝捐”。建国后,把潮白新河以东,俵口至薊运河段称为曾口河,全长17.5公里,河底宽10~20米,边坡比1∶2,堤距50~80米,流量40立方米/秒。历史上曾口河入薊运河处无堤无闸,过水能力60立方米/秒,1971年修建一直径100厘米的圆管过水建筑物,1988年兴建船沽闸,设计流量40立方米/秒。曾口河西端有修建的口闸,设计流量60立方米/秒。蓄水量为200立方米。

知识出处

七里海文史集(宁河文史资料第十一辑)

《七里海文史集(宁河文史资料第十一辑)》

《七里海文史集》一书,从概述、自然生成与演化、历史沿革、自然资源、区域经济、社会事业、民俗文化、革命史事件、人物、大事记、传说选等11个方面,详细描述了七里海区域的人文历史、经济社会发展,结构严谨、语言流畅、内容详实,堪称七里海的“小百科”。通过该书,读者可以生动触摸到七里海厚重的历史底蕴,可以真切感受到七里海优美的自然风光和区域发展的勃勃生机,不禁使人犹生对家乡的自豪感与不辱使命的责任感。

阅读

相关人物

李跃波
责任者
董宝长
责任者

相关地名

宁河区
相关地名
江洼口村
相关地名
杨建村
相关地名

相关实物

永定新河
相关实物
北京排污河
相关实物
青龙湾故道
相关实物
津唐运河
相关实物
曾口河
相关实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