禹贡黄河入海口在七里海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七里海文史集(宁河文史资料第十一辑)》 图书
唯一号: 021920020230002465
颗粒名称: 禹贡黄河入海口在七里海
分类号: P942.21
页数: 2
页码: 23-24
摘要: 本文记述了中国古代治水英雄大禹和他治理黄河的历史。大禹治水成功于公元前2140年,建夏朝在位五十载。他通过引导九条河流入渤海,成功控制了黄河的水患。经学家们对《夏书·禹贡》的研究表明,这些河流都在山区中间有高山,无法漕运贡物与黄河相通,故必须自渤海然后达于黄河。禹河是沿太行东麓开辟一条水道把河北大陆泽的黄河水引至渤海湾入海的。禹河尾闾七里海成为黄河华夏文明的摇篮地之一。
关键词: 大禹 黄河治理 历史

内容

据中国历史学家翦伯赞主持编定《中外历史年表》记载,大禹治水成功在公元前2140年,建夏朝在位五十载。距今4153年,是中国有文字的时代。禹导水从七里海古代巨泽北播九河入渤海的历史,汉唐及宋代经学家研究者很多。宋版由朱熹、蔡沈等集注的《四书五经》对《夏书·禹贡》注释详实,确认九河之名和主河的位置在七里海的临海处。其重要依据是,在“夹右碣石入于河”(黄河之名,当时的禹河)释文中说,这一带地方有辽水、濡水(滦河)、滹水(滹沱水)、易水,这些河流都在山区,中间有高山,无法漕运贡物与禹河相通,“故必自此海(渤海)然后达于河(禹河)”。这个地带就是天津与沧州之间滨海无山的平原。九河在此区域,不必涉及滦河。《禹贡》所言“九河既道”,就是临渤海的九条河流都已经打通了。汉代经学家研究得出三条河的名字,北魏郦道元著《水经注》时仅有三条河的名字,唐代经学家研究得出另外六条河的名字。所以宋代注释家说“汉得其三,唐得其六”。九河之名为:徒骇河(波涛大浪惊骇)、覆鬴河(形如锅釜)、胡苏(奔流无羁)、简洁河(直捷泄海)、锯盘河(如锯股)、鬲津河(山东河北界河)、马颊河(状如马脸)、太史河(禹大使众夫开凿)、禹河本身。
  1982年《中国史研究》刊载了韩嘉谷《论第一次到天津入海的古黄河》,第一次提出禹贡黄河入海的地点是天津与宁河之间的狭长洼地,这就是七里海。2006年天津古籍出版社出版了他的《天津古史寻绎》,再次指出禹贡黄河冲击形成的三角洲的北岸,止于俵口七里海的南岸,这是七里海划时代的发现,是天津考古工作者多年发掘考证研究的结果。笔者从众多史书研究九河的分布,实际包括禹河本身共有九条。综合《水经注》、《元和郡县图志》和宋人对《夏书》的注释,九河临海,也都称为逆河,有逆潮现象。如《禹贡》记载:“至于大陆(河北大陆泽),又北播(北海今渤海)为九河,同为逆河,入于海。”禹河是沿太行东麓开辟一条水道把河北大陆泽的黄河水引至渤海湾入海的,即沿古衡漳、卫水经霸州信安到古七里海巨泽的西缘沧州、德州等地凿河入海。其东部有两条古老的通海大河,就是漳水和鲍丘水(今蓟运河),漳水因黄河多次改道,早已湮淤,只留歧口故渎,在天津与河北黄骅分界处。据汉代和唐代以后经学家研究,九河入海流经的地方多在沧州、德州、交河、乐陵、东光、成平等州县境内。其东部滨海,是一望无际的雍奴薮。今芦台5000年前是海口。《汉书》记载:“禹大使徒众,通其水道,故曰:‘太史’。”就是说纠集众多人力,费狠功夫开凿的最大的河,古人把“太”与大同义。这条河在西部无法考证,疑为在蓟运河流域。蓟运河作为5000年前的河流,也应当成为4000多年前的泄洪通道。从当代地探考古发现证明,七里海西部的东西堤头,是岭地的西端;同一纬度的岭头是岭地的东端,距芦台蓟运河5000年的海口,其间经北涧沽、南涧沽。“涧沽”的意思是水泽最低洼的一处深淀。从西向东奔蓟运河低洼水域的禹河,冲击的就是这一条条垄岗型的岭地。
  上面提到禹河入海的七里海有划时代的意义,从中华民族的人文历史而言,夏禹治水文化源远流长,儒学尊崇的先哲,华夏文明的奠基者,禹河尾闾七里海当之无愧地成为黄河华夏文明的摇篮地之一。

知识出处

七里海文史集(宁河文史资料第十一辑)

《七里海文史集(宁河文史资料第十一辑)》

《七里海文史集》一书,从概述、自然生成与演化、历史沿革、自然资源、区域经济、社会事业、民俗文化、革命史事件、人物、大事记、传说选等11个方面,详细描述了七里海区域的人文历史、经济社会发展,结构严谨、语言流畅、内容详实,堪称七里海的“小百科”。通过该书,读者可以生动触摸到七里海厚重的历史底蕴,可以真切感受到七里海优美的自然风光和区域发展的勃勃生机,不禁使人犹生对家乡的自豪感与不辱使命的责任感。

阅读

相关人物

高殿清
责任者
翦伯赞
相关人物
朱熹
相关人物
蔡沈
相关人物
郦道元
相关人物
韩嘉谷
相关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