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著名三大古海岸湿地之一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七里海文史集(宁河文史资料第十一辑)》 图书
唯一号: 021920020230002462
颗粒名称: 世界著名三大古海岸湿地之一
分类号: P942.21
页数: 2
页码: 17-18
摘要: 本文记述了七里海的牡蛎礁和贝壳堤在确定古代海岸线中的作用。七里海的牡蛎礁是古牡蛎堆积死亡后演变成的化石,是典型的古海岸泻湖湿地,用于测勘古代大河与海交汇的标志。文中还提到了美国圣路易斯安娜州和南美苏里南的贝壳堤,这些堤是由贝壳残骸堆积而成的自然海堤,也是海岸线的标志。七里海的地质构造处在错综复杂的地震断裂带中,具有独特的生态多样性,是一处历史和自然价值都很高的区域。
关键词: 七里海 古海岸

内容

七里海的牡蛎礁,是古牡蛎堆积死亡后演变成的化石,成丘陵状的山体礁石,俗称蚝山,也叫“牡蛎滩”和“牡蛎堆积”。牡蛎喜欢在海水与淡水交汇的潮间带、含有一定盐分的泥沙中生存繁衍,且同类相黏相连,傀儡成山。所以,牡蛎礁成为测勘古代大河与海交汇的典型标志。七里海星罗棋布的7000到5000年前的牡蛎礁,证明其是典型的古海岸泻湖湿地。牡蛎礁不是贝壳堤,但和贝壳堤一样,是断定古代海岸线的标志。所以,它与美国圣路易斯安娜州贝壳堤、南美苏里南贝壳堤,可并称世界三大著名古海岸湿地。
  美国南部临墨西哥湾的圣路易斯安娜州贝壳堤和南美洲苏里南贝壳堤,都是临海低平海滩,海面稳定期内,潮汐往来,在高潮线冲击的贝壳残骸,堆积成自然的海堤,是海岸线的标志。七里海地质构造处在错综复杂的地震断裂带中,有拗陷,有隆起,地面凸起和凹陷的沟壑相间。它不属于平阔的海滩平原,所以不会形成带状的贝壳海堤。七里海有众多东西方向的垄岗岭地,是由内陆河流在泄洪冲击、沉积、改道等过程中形成的。“禹贡黄河”三角洲北侧止于七里海,这个地区有一道道“岭地”,包括宁河县俵口经洛里坨至岭头的岭地,西堤头经东堤头、造甲城、王台至傅台的岭地,贯庄经山岭子至赤坨(赤土)的岭地,都由一些高大的黄土台断续相连构成,由天津市区向海岸作辐射状分布。许多土台发现过战国遗址,如俵口、造甲城、王台、傅台等地,说明这些地方形成于战国以前。据《天津古史寻绎》记载,“禹贡黄河”到此入海时,这里成陆不久,地势低洼,地面平坦,水流分散并经常迁移,于是把三角洲切割成条状岭地,岭地之间则成泻湖。以上说明在4000多年前七里海俵口一带早已成陆,科学的说是成陆于5000年,而北部成陆大约在6000年以上。
  天津沿海一带海生贝壳冲击聚集成堤,当地称“蛤蜊堤”、“沙岭子”或贝壳堤。其中所含贝壳达数十种,按层序分布排列,绵延数十公里。第一道贝壳堤,西起于静海县翟庄西南,延伸到黄骅的苗庄,距今5200年到4000年。第二道贝壳堤,从东丽区的小王庄起,经张贵庄到大港的沙井子,距今3900年到3000年。第三道贝壳堤,由东丽区军粮城到马棚口,距今2500年到1400年。第四道贝壳堤基本上是现代海岸线,年龄在1000年左右。七里海一带以牡蛎礁的大量分布为主,贝壳分布比较零散.不占主体,也不太典型,没有形成堤的规模。
  七里海从南到北狭长地域的牡蛎礁,年代清晰,生态类型独特,不仅是古代海岸线的典型标志,而且从唐代以后,作为“蚝山文化”已载入诗文和地方史乘。有人建议,在七里海建造蚝山实体,让世人领略古海岸的远古风姿,将“蚝山文化”融入其中,使古迹成为现实的旅游资源。为此,本文摘录了有关蚝山的诗文。
  在讲究堪舆学的古代,有河川湖泊的地域,应该有山镇守,使山川齐备,这是地方风水所在。宁河县境内无山,古人想到河口的蚝山,把它记入县志,并注释说:“蚝山乃水族之房物耳,聚散无常,本不可以山名,其负房麟集,层累如山,俗因以山呼之。故存,以成山川之胜。”
  清乾隆年间进士、江苏如皋县令崔正音作有《蚝山》诗,载入《宁河县志》。
  蚝山
  种别龙宫结体灵,
  盘根水底峙山形。
  胚胎已孕河光白,
  荦确犹含海气青。
  日上斜烘房密栗,
  风回微拂浪清冷。
  截流万古疑为柱,
  谁转层峣入北溟?
  唐代大诗人韩愈,在元和十四年(819年)所作《初难食贻元十八协律》一首诗中,对牡蛎和八带鱼都有细微生动的描写:
  蚝相黏为山,百十各自生。
  蒲鱼尾如蛇,口眼不相营。
  蛤既是蝦蟇,同实浪异名。
  章举马甲柱,斗以怪自呈。
  韩愈见多识广,诗中的蒲鱼是鲶鱼;蝦蟇是俗说的麻蝭,学名“沙蚕”。章举是八带鱼,也称章鱼。“蚝山”是一种文化,应该用形象化的实体展现给世人。大诗人李白、陆游都有蚝山的经典诗句。元代柳贯也有“鹢首去乘潮浪白,蛎房催去酒波红”的诗句。
  牡蛎堆积作为5000年前的文物遗存,从生态文化的角度看,它是说明和研究生态环境与人类生存的一种文化。古人的诗文是艺术对这一远古历史文化的再现。5000年以前,因牡蛎堆积形成的远古生态文化,与大禹治水形成的华夏文明相接,让七里海古代历史文化更加厚重。

知识出处

七里海文史集(宁河文史资料第十一辑)

《七里海文史集(宁河文史资料第十一辑)》

《七里海文史集》一书,从概述、自然生成与演化、历史沿革、自然资源、区域经济、社会事业、民俗文化、革命史事件、人物、大事记、传说选等11个方面,详细描述了七里海区域的人文历史、经济社会发展,结构严谨、语言流畅、内容详实,堪称七里海的“小百科”。通过该书,读者可以生动触摸到七里海厚重的历史底蕴,可以真切感受到七里海优美的自然风光和区域发展的勃勃生机,不禁使人犹生对家乡的自豪感与不辱使命的责任感。

阅读

相关人物

高殿清
责任者
崔正音
相关人物
韩愈
相关人物
李白
相关人物
陆游
相关人物
柳贯
相关人物

相关作品

蚝山
相关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