雍奴薮与七里海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七里海文史集(宁河文史资料第十一辑)》 图书
唯一号: 021920020230002461
颗粒名称: 雍奴薮与七里海
分类号: P942.21
页数: 2
页码: 15-16
摘要: 本文记述了七里海和雍奴薮的历史和地理背景。雍奴薮是古代泽薮之一,面积广大,包括了现在冀东冀西的州县湿地。七里海是古雍奴薮中的九十九淀之一,由笥沟演化而来,是雍奴薮中唯一保留至今的淀泊。在清朝时,笥沟和七里海都被称为古雍奴水。七里海在历史上的地位和范围也发生了变化,最初只是濒海的深水巨浸,后来成为北运河、青龙湾河的分洪滞洪区,是漕运故道和泄洪渠道。
关键词: 七里海 雍奴薮 历史 地理背景

内容

七里海是古雍奴薮中九十九淀之一。古代雍奴薮的面积大约涵盖冀东冀西诸多州县的湿地。据上海辞书出版社分册《辞海·地理分册·历史地理》条解:“雍奴,古泽薮名。《太平寰宇记》引《郡国志》‘四面有水曰雍,澄而不流曰奴’。古时甚大。……后名三角淀。明时周围仍二百余里,在今河北霸县、永清、大城、文安等县和天津、静海间。清时渐淤废,后遂湮为平陆。”
  宁河县是从西汉的渔阳郡雍奴县,到泉州、武清(唐)、香河(辽)、清化(宋)、宝坻(金)、宁河(清),在这样漫长的历史中演化过来的。雍奴薮也从笥沟、三角淀到七里海,在大泽都消亡的情况下,使七里海一枝独秀。所以在清代编撰《畿辅通志》和元明文人撰写大都赋时,还把七里海的地脉风情当成古代巨泽雍奴薮。
  《水经注》有关条目中涉及到雍奴薮和鲍丘水(蓟运河):“自是水(注:指鲍丘水,今蓟运河)之南,南极滹沱,西至泉州、雍奴,东极于海。”三角淀在《水经注》中叫笥沟。鲍丘水和沽水泄海都入笥沟。《水经注》记载:“沽水又东至雍奴县西入笥沟。……笥沟水汇众川而东浪漫一渎(渎即渠或水)。”这里所说的笥沟,就是汉代承受众山川之水中转的洼淀,和七里海一样,是雍奴薮中的九十九淀之一。笥沟水泄海,七里海是必经之淀。因为它离海较远,经千年淤积沉淀,笥沟的地名湮废了,就改称“三角淀”。三角淀相连的洼淀范围很广。如明末孙承泽所撰《天府广记》记载:“三角淀在武清县南,武清为汉雍奴县。”《大清一统志》说的更清楚:“三角淀,在武清县南八十余里,东西五六里,南北十余里。又东为四汊港,四汎可四五里,又东为西沽三十里,合运河达天津七里海,在宝坻县南一百三十里。”《畿辅通志》记载:“七里海即北运河、青龙湾河藉以宣泄也。”青龙湾河是一条泄北运河洪水的重要减河,也是漕运故道。武清临筐儿港北面的港北辛庄、筐儿港村和临青龙湾河西岸的大黄堡湿地,都是古代水泽之区,是笥沟汇聚众山川之水向七里海渲泄的中转库区。筐儿港已淤为耕地,今筐儿港村就建在古筐儿港里。大黄堡洼地是1956年经河北省水利局定为北运河、青龙湾河的分洪滞洪区,常年积水面积41平方公里,洼内水深0.5米。这一带湿地,连同塌河淀、筐儿港和宝坻境内的黄庄洼、大钟洼、鲫鱼淀等,与七里海水泽连成一片。明嘉靖年间(1522年)记载的七里海面积“广袤二百五十二里”,应包括这些水泽。
  笥沟,在清朝乾隆七年(1742年)已经淤成平地,它和七里海都被称为“古雍奴水”。从《日下旧闻考》可以看出:“(臣等谨按)三角淀,即古雍奴水,今已淤成平地。乾隆七年丈明,实止地百余亩,分给附近农民耕种,与名胜志所载二百余里不符。”在三角淀淤为陆地之后,大黄堡洼、筐儿港、塌河淀就成了蓄洪向七里海排泄的天然中转水库。北运河(白河)、潮河(解放后开凿潮白新河)汛期洪水都集中在这三个洼淀泄入七里海,由蓟运河排入渤海。
  汉代的雍奴县,疆域广大,七里海仅是濒海的深水巨浸。汉光武帝刘秀曾于建武二年(26年)清剿王莽残余,发兵攻魏郡、清河。当年大封王侯,封颖川太守寇恂为雍奴候,说明其辖域之广大。

知识出处

七里海文史集(宁河文史资料第十一辑)

《七里海文史集(宁河文史资料第十一辑)》

《七里海文史集》一书,从概述、自然生成与演化、历史沿革、自然资源、区域经济、社会事业、民俗文化、革命史事件、人物、大事记、传说选等11个方面,详细描述了七里海区域的人文历史、经济社会发展,结构严谨、语言流畅、内容详实,堪称七里海的“小百科”。通过该书,读者可以生动触摸到七里海厚重的历史底蕴,可以真切感受到七里海优美的自然风光和区域发展的勃勃生机,不禁使人犹生对家乡的自豪感与不辱使命的责任感。

阅读

相关人物

高殿清
责任者
刘秀
相关人物

相关地名

宁河区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