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家罗兰与她的作品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宁河文史资料第十辑》 图书
唯一号: 021920020230002302
颗粒名称: 作家罗兰与她的作品
分类号: K825
页数: 5
页码: 387-391
摘要: 本文记述了罗兰是台湾著名的作家,其作品如《罗兰小语》和《岁月沉沙》等在大陆持续热销。她从小受到家庭文学艺术的熏陶和启蒙,对中国文化有高度认同和信心,并在文学创作中体现了这种文化智慧。在她的散文中,她表达了对生活的感悟和对社会的关注,以温暖、抚慰、支持和帮助为写作目标,给读者带来了愉悦和温暖。
关键词: 罗兰 作家 宁河县

内容

罗兰是大家非常熟悉的台湾作家。《罗兰小语》、《罗兰信箱》等家喻户晓。多卷本长篇巨制《岁月沉沙》等,也构成大陆持续“罗兰热”的重要内涵,在数年前,《罗兰小语》的散文集曾一度风靡大江南北,尤其受到青少年读者的喜爱,80年代中期,《罗兰小语》在大陆出版后,一直盛销不衰,几乎成了知识青年的必读书。罗兰说:“文学要给人温暖。”她写“小语”,就是“想给人们以必要的抚慰,支持和帮助,使他们感到温暖,愉悦,感到爱与关怀。”恐怕正是因为她怀着这样写作的责任感,才赢得了海内外读者的爱戴吧!
  罗兰,原名靳佩芬,祖籍河北宁河县,出生于书香之家。祖父靳兰田,颇通文墨,风流倜傥,曾在芦台创办东罗汉会,自当会头。祖父志在金石文物。父亲靳东山,就读于天津高等工业学院化工系,天津碱厂创始人之一,父亲谙熟旧体诗词,擅长旧体诗词及民族乐器。罗兰生长在这样书香气息浓郁的家庭,从小就受到文学艺术的熏陶和启蒙,对文学与音乐产生浓厚兴趣。志趣、勤奋、修养加天赋,铺就了她登上文学殿堂的成功之路。中国传统的书香之家给了她良好的启蒙。少年丧母,身为长女的她是六个弱弟幼妹的老师,为减轻父亲的重荷,放弃了读大学的路。19岁时到乡下任教,教书期间,组织过音乐团体,在这艰苦岁月中,她仍手不释卷的遍读了从父亲手中接过来的《古文观止》、唐诗宋词、《花月痕》、《红楼梦》等古籍,为她日后的文学创作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中国传统文化不但养成她睿智通达、勤勉善良的性格,更赋予她超拔的独立品格和深刻清醒的思考。“鸦片战争以后,中国经了几个败仗,有的人就觉得自己的文化不行了,似乎没有存在的必要,事实证明,这一百多年是个反省的阶段,我们有足够的韧性和自尊,也能从破坏中找到路,我们学习了很多西方的东西,否则便没有立足点、发言权。但是吸收外洋文化与中国文化比较,罗兰仍然认为,中国文化的优点很多,并且最适用于长治久安。人类过和谐的、快乐的、平安的日子,需要中国文化,其中潜藏着无穷的智慧和力量,还需好好挖掘。”对中国文化的高度认同和信心,使她在西方时尚流布台湾、经济浪潮迅猛发展时,写出《从不屑言利到不“耻”言利》、《从“三顾茅庐”到自我推销》、《从“忠于一主”到跳槽为荣》等一系列颇有见地的专栏文章,道人所不能道,言人所不能言,提醒大家发展经济不能唯利是图,并且必须走出文化附庸的瓶颈。
  1948年,罗兰只身离开大陆,闯荡世界,前往台湾,同年便毛遂自荐当上台湾警察广播电视台节目主持人。《罗兰小语》、《罗兰信箱》等作品,是她在广播电台做主持人向广大青年进行教诲,或交流心得体会谈心式的作品。在这个节目里,罗兰用自己的经历、体验和理解,谈生活、谈理想、谈道德、谈修养、谈友谊、谈爱情,凡涉及人生的话题无所不谈,节目办得新颖活泼、简洁明快,富有深刻哲理又浅显通俗,受到听众普遍欢迎和高度赞誉。由于它充满关爱,充满对人生哲理的思索和概括,因而不仅广受台湾青少年的喜爱,而且经过岁月沉淀之后,又在大陆青少年中掀起一股热潮。
  罗兰一生崇尚淡泊,不追求功名利益。从她的《秋颂》一文中可以清楚的读出她对洒脱的秋的热爱,以及豁达人生观。开放探亲以来,罗兰多次来过天津,每次都有新鲜的感受和独特的收获,罗兰曾很自豪地说过:“渺小的我,以生为一个中国人而感到无限的幸运。”
  1992年5月26日,73岁的台湾作家罗兰,回到了她阔别44年的故乡——天津市宁河县芦台镇。在罗兰1995年出版的《岁月沉沙》三步曲中,她专门请人绘制的老宅平面图和“故里亿图”,也附在书上。罗兰说:“老家”并没有真的消失,它将永远存于后世子孙心中。这样一部字字饱满蘸着中华文化深厚根底,句句散发着中华文化浓郁底蕴的杰作,是继《罗兰小语》近三十部作品之后,作者在晚年历时五载创作的一部力作。罗兰称创作这部作品为“回过头去重活一次”,而媒体则用现代语汇称其为“人生倒带”。无疑,“人生倒带”在时间上穿越了抗战、赴台和两岸恢复交流三个重要历史阶段,在地域上则从天津出发,又回到津门故里。这里不仅有对蓟运河畔大宅的巡礼,有对“久大”先贤胼手胝足的怀念,有对“苍茫云海”中宝岛生活的追述,更有对近年投入海河母亲怀抱的诉说。
  最令人惊讶的是两岸在评价《岁月沉沙》三部曲上,竟如出一辙,都称其为“新传记之范本”。由此可见,虽然海峡两岸社会制度不同,意识形态不同,生活方式不同,但在评价《岁月沉沙》这部作品上却能如此一致,是很值得两岸学者深思的。同时,这也向世人证明,江泽民同志关于中华文化“是维系全体中国人的精神纽带”的宣示是多么切合实际,多么正确。
  1997年11月,罗兰从台北飞来北京参加第九届世界华文文学国际研讨会,当谈到两岸的文化隔阂难以逾越时,竟噎噫而难以继续,罗兰说,历代以来,台湾与大陆在政治上虽然有过不得已的分离,但在文化与文学上却始终是血脉相连,不分彼此。
  2000年10月8日到9日,带着对故乡的依依眷恋之情,罗兰再次踏上故乡——天津市宁河县的土地,重温她魂牵梦绕的乡音,乡景,乡情,此时的罗兰女士已是81岁,自1992年第一次返乡以来,先后多次来宁河省亲访友,举办个人作品研讨会,为家乡捐款、捐书、助学,在短短2天时间里,罗兰走访了故居旧址,并参观了学校、工厂、农业园区等。
  无可否认,罗兰对天津情有独钟,不想从中挑出任何缺憾,罗兰十分关注天津的发展,她在演讲和文章中,为天津的发展拍手称好,对于引滦入津,城市改造,市政府为老百姓做好事,也常常提起。
  1988年10月9日,台湾《中国时报·人间副刊》以很大篇幅发表了罗兰撰写的散文《海河的水·慢慢流》,这是罗兰随开放探亲的潮流涌向大陆,拥抱海河之后,迸发出的震撼心灵的呼喊。1992年4月3日,《天津日报·文艺副刊》以相同的篇幅,再次发表这篇文章,天津老乡对罗兰寸肠欲断的情思也感同身受。“月是故乡明”,这“一稿两投”可以看出,海峡两岸对思乡情感的回应是一样的,舆论开放也并无二致。
  罗兰44岁时,出版第一本书《罗兰小语》,言“微”意深。大家不仅记得,或许大都还将之抄录在自己最精致的笔记本上。“小语”内容从现实到理想,从爱情到事业,从学习到修养,从生死到宇宙,处处充满了传统美德思想,和现代昂扬向上的气质,清新而睿智。第一辑之后,创作激情如大海波涛奔涌,一发不可收拾,成为每年都出二三个集子的高产作家。至今,她已出版《罗兰小语》5辑,《罗兰散文》11辑,《绿色小屋》、《飘雪的春天》、《西风·古道·斜阳》等长短篇小说5部,“堪称新传记之范本”的自传行文学《岁月沉沙》三部曲,以及诗论、游记、诗歌剧、广播作品31部。
  罗兰的作品多次获奖。1969年《罗兰散文》获台湾“中山文艺奖”;1994年获广播金钟奖特别奖;1996年《岁月沉沙》三部曲获台湾文学界最高桂冠——第二十一界文学奖。出版作品除《罗兰小语》外,还包括散文、小说、游记、诗歌、诗论等。2003年获世界华文作家协会“终身成就奖”。1988年深圳海天出版社首次向中国内地读者推介台湾作家罗兰和她的作品,其后陆续出版了《罗兰小语》、《罗兰散文》以及部分书信体文集和论文集,获得极大反响,在中国内地迅即形成“罗兰热”。其中《罗兰小语》曾经是上世纪八九十年代青年热衷的“励志书”。《罗兰小语》、《罗兰信箱》等作品,是她在广播电台做主持人向广大青少年进行教诲、或交流心得体会谈心式的作品。
  罗兰先后出任中国文艺协会理事,中国妇女写作协会理事,国际笔会监事,国际女记者及女作家协会监事等职。1987年她的名字列入英国剑桥名人录。
  罗兰一生最爱树。她说她懂得树的感情和想法。她认为世界有了高大树木,添上飘逸之姿,才有了生命。84岁高龄的罗兰,至今仍在台湾《中国时报》等开有“罗兰小语”专栏。其作品作为永远的真善美化身,郁郁葱葱,岁月常青,具有永久的艺术魅力。阁。
  我国古代文化中的“四”
  初唐文坛四杰:王勃、杨炯、卢照邻、骆宾王。
  北宋文坛四大家:欧阳修、王安石、苏东坡、黄庭坚。
  元曲四大家:关汉卿、马致远、白朴、郑光祖。
  明江南四才子:唐伯虎、祝枝山、文征明、周文宾。
  清山水画四王:王时敏、王鉴、王翚、王原祁。
  代文人四艺:琴、棋、书、画。
  汉字书法四体:真、草、隶、篆。
  古代文房四宝:湖笔、徽墨、宣纸、端砚。
  古代四库全书:经、史、子、集。
  四大藏书阁:河北文津阁、杭州文澜阁、沈阳文溯阁、北京文渊阁。
  四大书院:白鹿书院、石鼓书院、应天府书院、岳麓书院。
  国画四君子:梅、兰、竹、菊。
  四美图:西施浣纱、昭君出塞、貂蝉拜月、贵妃醉酒。

知识出处

宁河文史资料第十辑

《宁河文史资料第十辑》

本书从宁河历史、七里海为中国漕运之源、光绪之死与高赓恩、宁河民俗、宁河县民间文化等几方面描述了宁河的历史发展。

阅读

相关人物

王艳
责任者
罗兰
相关人物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