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登皞与《宁河县乡土志》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宁河文史资料第十辑》 图书
唯一号: 021920020230002299
颗粒名称: 周登皞与《宁河县乡土志》
分类号: K825
页数: 4
页码: 361-364
摘要: 本文记述了周登皞的生平事迹以及他参与《宁河县乡土志》的编撰工作。
关键词: 周登皞 人物 宁河县

内容

周登皞(?-1940年),字熙民,号补庐,福建侯官人。中华民国政治人物,文人。周登皞是清朝光绪十四年(1888)举人。后经大挑,实授知县。历任宁河、武清、霸县、大城、东安等县知县。后,因考绩优异,升任赵州直隶州知州、都察院广西道御史。1911年辛亥革命爆发后,他举家避居宁河县芦台镇。1912年中华民国成立后,他举家迁往北京,曾任袁世凯政府的肃政吏。1917年10月13日,他任绥远道尹,任至1925年。他还代理过绥远都统。1920年代末,同乡郭则沄①在天津发起成立诗词团体“须社”②,他加入该社。1940年,他在上海逝世。著有《宁河县乡土志》、《补庐词》等。
  乡土志又称风土志,是反映某一地方自然地理人文物产等概况的一种志书。各级行政区划,大至省,小至乡,都是乡土志记录的对象。乡土志与地方志相比,体例简单,内容仅涉及历史、地理、格致三大部分。现存乡土志大部分是抄、稿本,所以流传范围有限,更显弥足珍贵。晚清时期,大兴编修乡土志教材,是清政府生存危亡的背景下实行的一次教学改革。它以儿童亲近的乡土事物为主,以激发学生的爱乡爱国思想为要义,以实学教育为基础,具体内容包括历史地理、风土人情、物产气候、实业状况、科技发展等。当时修乡土志的目的有二:其一为各地修志筹集资料,以乡土志之名备裁采;其二作为蒙学教材,教育儿童了解和热爱自己的家乡,是一种普及性的教材书。当然也有一部分乡土志由于时间关系,仓促呈报,简陋成书,了了数叶类似账簿,此为乡土志中之下品。国家图标馆现藏各地乡土志(风土志)二百五十余种,以抄本及稿本居多,兼有石印及铅印等各种版本。2002年,国家图书馆地方志和家谱文献中心,用国家图书馆藏本影印出版《乡土志抄稿本选编》,是首次对乡土志较大规模的整理与发掘。内容涉及北京、河北、天津等省市共计九十种,其中包括清朝光绪年间周登皞纂修(抄本)的《宁河县乡土志》。
  (光绪)《宁河县乡土志》,清末周登皞纂修。是志记事止于光绪三十三年(1907)。其中,《历史编》纂本境历代沿革、政绩、兵事、耆旧、人类、户口、氏族、宗教、实业等九章九十课;《地理学》纂疆域、古迹、津渡桥梁、学堂、河伯、道路等七章五十课;《格致学》纂毛属、羽属、鳞属、介属、虫属等五章三十九课。另纂《动物制造学》一章、《植物学》七章二十六课、《植物制造学》一章四课、《矿物学》一章二课、《矿物制造学》一章、《商务学》一章七课。
  (光绪)《宁河县乡土志》,内容简括,篇幅短,但收集保存的近代史史料却较丰富,补充了一些旧志不载或载而不详之材料,增加了光绪六年以后的新材料,尤以历史编内容更为充实。如第三章政绩,记述了“庚子兵燹,洋人联军入城,迫公捐令民宅,公不肯,洋人逼之。公绐领于庙宇,洋人怒,缚公,以刃加颈挟之。公辞色不变,洋人奇之竟释公,邑民得无恙”之情景。再如,“光绪庚子联军闯入大沽口、于家堡,屯住营房,战经昼夜,联军由塘沽陆至北塘,练勇接战久之未克,居民未出境者尽遭蹂躏”等历史事实,揭露了帝国主义的侵略罪行,歌颂了我国军民之英勇奋战精神,为研究帝国主义侵华史提供了宝贵资料。地理学记载当时当地地理及行政区划情况,保存了不少当地物产及手工业史料,以鱼类及盐硝生产记述较详,亦有一定参考价值。第七章《道路》第一课《铁路》记载:
  “由丰润县入县东崔庄南西行至田庄车站,又西行而南至芦台车站,又南稍西至汉沽车站,过蓟运河桥西行十余里折而南,过东西宁车沽两桥至北塘车站,又南至塘儿沽车站,折而西北行至新河车站,迤北西行至军粮城车站,又西入天津县界,计在本境共一百七十余里。”
  这段文字记述了芦台火车站的历史之早,在全国范围内也属早期建造;也说明当时宁河县的县域范围之广。这就是宝贵的史料价值。
  但(光绪)《宁河县乡土志》又过于苟简,有些重要史实语焉不详,体例亦颇为杂乱,其中将学堂列入地理编,这是很不规范的分属。现有清抄本,藏于天津图书馆。宁河县档案局和宁河县地方志编修委员会,为保护和传承宁河乡土文化,正在清整组织影印文稿,旧书换新貌,不日将与读者见面。
  另,《宁河县志》(1991年版)卷末篇,载有相关内容,记述略与本文有些出入,附于文后,读者可一同辨赏、指正。
  附:
  《宁河乡土志》清周登镍纂修。成书年代失考。估约成书于清代末年,系手抄本,共三册。存天津市图书馆。章、课依次如下。第一章:历史。本境历代沿革,共五课。第二章:政迹。第一课“兴利”至第六课。第七课“去害”至第十一课,第十二课“听讼”至第十四课。第三章:兵事。第一课“本境及他境叛党”至第五课,第六课“本境战地”至第七课,第八课“险要”,第九课“屯驻”。第四章;“耆旧”。第一节“事业”,第一课“孝”至第五课,第六课“友”至第七课,第八课“睦”至第九课,第十课“烟”至十一课,第十二课“任”至第十三课,第十四课“邺”至十九课。第二节“学问”,第三节“名宦祠”,第四节“乡贤”。第五章:人类。第六章:户口。第七章:氏族。第一课“王”,第二课“崔”,第三课“刘”,第四课“邵”,第五课“张”,第六课“苗”,第七课“戴”,第八课“杜”,第九课“廉”,第十课“陈”,第十一课“高”。第八章:宗教。第九章:实业。第一课“士”,第二课“农”,第三课“工”,第四课“商”。
  动物学。第一章:毛属。第一课“牛”,第二课“马”,第三课“驴”,第四课“骡”,第五课“羊”,第六课“猪”,第七课“狗”,第八课“猫”,第九课“鼠”,第十课“黄鼠狼”。第二章:羽属。第一课“鸡”,第二课“鸭”,第三课“铁雀”,第四课“雁”,第五课“燕”,第六课“乌鸦”,第七课“凫”(野鸭)。第三章:鳞属。第一课“鲤”,第二课“鲽”(比目鱼),第三课“勒鱼”(快鱼),第四课“燕鱼”,第五课“羊鱼”,第六课“八带鱼”,第七课“海蛇”(海哲),第八课“银鱼”,第九课“水鲜鱼”,第十课“黄花鱼”,第十一课“梭鱼”,第十二课“虾”。
  动物制造学。第一章:皮。第二章:毛。第三章:雕翎。
  植物学。第一章:木属。第二章:果属。第三章:谷属。第四章:枲属。第五章:蔬属。第六章:花属。第七章:草属。
  植物制造学。第一章:席。第二章:靛。第三章:碱。第四章:布。
  商务学。第一章:盐。第二章:卤、硝。第三章:芦苇、席、苇叶。第四章:鱼、虾、蟹。
  地理学。第一章:疆域。第二章:里保。
  教育:第一章:学堂。

附注

注释: ①郭则沄(1882-1947),字啸麓,号蛰云,福建侯官(今福州)人。1903年癸卯科进士,任翰林院庶吉士。1914年任政事堂参议、铨叙局局长。后历任国务院秘书长、侨务局总裁等。1922年离职后任铁路学院名誉校董。平生著有《十朝诗》、《庚子诗鉴》、《旧德述闻》、《灵洞小志》、《红楼真梦》等多部。他学识渊博,尤雅好诗词。多年生活在天津,不但参与严修等人倡建的城南诗社的诗词创作,还于1920年代末在天津发起成立了诗词团体“须社”。 ②“须社”,“须”字,意思是词社成员多数是年长者。他们或为清朝遗老,或为文人雅士,或为社会名流,大都是客居津门的南方籍人。其成员有管洛声、周学渊、徐芷升、查济猛、周登皞等。“须社”活动地点在当时日租界的张园(今和平区鞍山道),每旬活动一次,前后维持了三年时间。

知识出处

宁河文史资料第十辑

《宁河文史资料第十辑》

本书从宁河历史、七里海为中国漕运之源、光绪之死与高赓恩、宁河民俗、宁河县民间文化等几方面描述了宁河的历史发展。

阅读

相关人物

谷秋生
责任者
周登皞
相关人物
郭则沄
相关人物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