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河区图书馆
宁河区图书馆
机构用户
宁河区图书馆(机构用户)
登录
注销
首页
知识图谱
颗粒列表
全部
基础数据
精细化标引
析出资源
图表颗粒
知识抽取
人物
New
机构
事件
地理名称
专题
作品
实物
知识片段
资源阅读
近现代图书
期刊
其他
资源统计
加工标准
相关文档
首页
知识信息
廉兆纶曾游芦台峭帆亭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宁河文史资料第十辑》
图书
唯一号:
021920020230002286
颗粒名称:
廉兆纶曾游芦台峭帆亭
分类号:
K825
页数:
15
页码:
241-255
摘要:
本文记述了芦台峭帆亭是天津宁河县的一个古建筑,据《日下旧闻考》记载,该建筑已存在于宋代。在道光年间,廉兆纶曾在芦台峭帆亭畅游,并作有名的《峭帆亭赋》。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个古迹逐渐被人们遗忘。作者呼吁人们应该重视历史文化遗迹,发展传承,对现代旅游文化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
廉兆纶
人物
宁河县
内容
笔者曾在《宁河文史资料》第八辑刊登《难觅芦台峭帆亭》,当即收到电话询问,是一位参加《芦台散忆》调查组的老先生唐若愚,言及调查期间没搜集到这个古迹信息。乾隆皇帝钦定的《日下旧闻考》以古迹名目登载了宋代诗人张斛的《芦台峭帆亭诗》,铁证在宋辽期间就有这个古建筑。笔者在撰写《中新天津生态城史话》一书时,特别在意这个古迹。因为它是芦台五千年海口漕运文化的遗产,是芦台码头经济文化的代表作品,包括建筑物和古代诗文。2002年,《宁河名人》一书刊载《仓场侍郎廉兆纶》一文,他是宁河县道光年间第一才子,道光二十年(1840年)进士,是宁河县四大翰林之首(另三位翰林分别是戴彬元、刘沛然、高赓恩)。从史书中发现,道光年间十四岁的廉兆纶曾和朋友畅游芦台峭帆亭遗址,并和朋友一起追思历史,作赋于其上,成为名噪一时的佳话。廉兆纶所作《峭帆亭赋》,抚今怀古,气势磅礴,名噪直隶,神童之名冠顺天。
廉兆纶生于1810年,十四岁畅游芦台峭帆亭正是1824年,距今仅186年,不应该湮废的这么快。再说《日下旧闻考》钦定出版年代是乾隆五十二年(1787年),距今也就二百三十多年。试想清代皇帝,能把时隔800年,跨越辽、金、元、明四朝,远离宫廷的芦台峭帆亭,钦定入正史,让其古文化传承,为什么在我们这一代科学发展的今天,让其湮没呢?笔者潜心发掘历史文化遗迹,意在发展传承,因为它对现代旅游文化太重要了。在用名人古迹打造旅游业的时尚中,古代名人廉兆纶是仅次于杜立德、刘兆麒的人物。在《大清畿辅先哲传》记载:“廉兆纶,原名师敏,字葆醇,号琴舫,宁河人。少工骑射,善属文。县城南(指旧城今宁河镇)有峭帆亭遗址,兆纶年十四,偕友游其地援笔赋之,名噪一时”。这些诗赋收辑在《深柳堂集》中。廉兆纶居官和宝坻的李菡(李半朝)同朝,其官职经历远比李菡丰富。下面是按史书整理的廉兆纶任职年表。
以上年表依据《清代职官年表》、《大清畿辅先哲传》整理编定。
问津书院,是廉兆纶讲学的地方,为天津南开区文物保护单位。他在该书院担任六年主讲。《深柳堂集》著作刊行于世,则是在讲学期间整理。
宋代张斛的《芦台峭帆亭诗》传世以来,多有错讹。最大的错讹是胡三省把芦台峭帆亭的地址安在沧州地界的御河旁,日本作家把张斛错写成张解。1991年出版的《宁河县志》把“自断峒阳路”,错写成“目断峒阳路”。笔者在《宁河文史资料》第八辑刊登此诗后,一位热心老者来电询问,是“目断”还是“自断”。铁定是“自断”。因为《日下旧闻考》为“自断”,而“自断”符合历史的实际。张斛,字德容,渔阳人(今蓟县)。宋代曾任武陵太守,入金后官至秘书省著作郎。为当时宇文虚中所赏识。宇文虚中之名,1991年《宁河县志》错为“宇文虚”,使该人物无法查考。宇文虚中(1079—1146年)南宋降金的官吏。字叔通,华阳人(今成都)。宋大观年间进士,官至资政殿大学士。1128年出使金国被留,官至金国礼部尚书,称为国师。1146年,因与金贵族不和,被诬谋反,被杀。能诗文,有文集(已佚)。元好问的《中州集》辑其诗五十首。张斛的《芦台峭帆亭诗》也源自《中州集》。张斛诗中的“自断峒阳路”,是由于自身的原因而不能回家了,其含义一是渔阳故乡,二是国家南宋王朝。这里寓含着宋朝联金灭辽的一段历史。
诸人皆知,自935年石敬瑭割献燕云十六州之后,芦台一直属契丹辽国所辖。北宋王朝一直没能染指。1123年金朝在辽的后方东北崛起,宋联金灭辽,按约定灭辽后,将十六州的六州之地归宋。宋于1123年在幽州设清化县,芦台属清化,仅二年时间,金国背信弃义,大举兴兵攻宋,又于1125年将六州之地收回。宋朝派驻的官吏多数被扣,张斛入金,也是这期间被扣在芦台的。宇文虚中是入金谈判的使者,是投降入金的。六州之地被金收回,宋钦宗命其出使金议和,往返三次和康王赵构无功而归。经朝臣弹劾,罢官知青州(今山东益都),后又贬韶州(今广东韶关)。1128年官复资政殿大学士,主动请旨出使金国,谈北方领土事务,就此留在了金国。他和张斛降金,命运相同,都是诗人。为了全面让读者从时代背景领悟《芦台峭帆亭诗》的诗情画意,下面刊登该诗全文:
芦台峭帆亭
张斛
高秋客未还,何处望乡关。
乔木苍烟外,孤亭落照间。
雨晴山觉近,潮满水如闲。
自断峒阳路,归云不可攀。
此诗写作的时间,应该在1125年金收复六州之后。金把北宋赶出幽州,将宋朝设置的燕山府清化县改设中都路香河县,后于1172年金设中都路大兴府宝坻县。北宋腐败的王朝,被辽金逼迫到江南一隅,很多文人受中原文化的影响,对辽金外族的侵略都怀有破国失家的感伤。张斛的《芦台峭帆亭诗》是一诗投降金的悲诗。“高秋客未还,何处望乡关。”在秋高气爽的日子里登上芦台峭帆亭,客居他乡的我尚未回归,站在何处能看到我怀念的故乡呢。“乔木苍烟外,孤亭落日间。”这是作者站在芦台峭帆亭上北望的写景,蓟运河夕阳西下的水气苍烟濛濛,漂浮在杨柳岸边之外,只有一个孤孤零零的峭帆亭坐落在大河与落日之间。这里情景交融,苍烟外的乔木,未落的太阳,没有帆船航行的大河,孤独的亭子,暗喻离开国家和家乡的作者,面对的是秋天的悲凉。“雨晴山觉近,潮满水如闲。”这句诗,证明作者是登台北望乡关。芦台是戍守渔阳的海口,而渔阳恰是长城的边关。芦台军设于唐朝武德年间,原说是五代刘仁恭设置是错误的。芦台军原名障塞军、后改靖塞军,距蓟州二百里,后称芦台军。作者的家乡近在咫尺,却不能回去,只能是战争原因使漕运不通而困居在芦台。过去“雨晴”过后可以看到北部山脉,感觉离家很近,但是涨满潮水后平静的大河,哪里有归乡的船呢!“自断峒阳路,归云不可攀。”作者的满腹愁肠体现在最后的诗句中。“自断峒阳路”是说作者两个方面原因失误,一是不该来到这海防边关来,二是不该投降金朝。完全是自己选错了人生道路,怀有忧国思乡之情,不可能攀登浮云回家了。
这首诗在清代一定影响很大,不然不会被收录乾隆皇帝钦定的《日下旧闻考》。道光年间十四岁文坛神童廉兆纶偕友游览的事芦台峭帆亭遗址,后人怀古之作可惜堙无存,当今还可以恢复传承,以现古代海口漕运雄镇之风。
另外,张斛在芦台还作了一首《峭帆亭》诗,其意境和第一首一样,不过这是一首七言绝句,属于律诗。现录后:
沙边凉雁叫霜青,月满沧洲滞使星。
旧日桃花红入梦,夕阳一角峭帆亭。
注:沧洲泛指海滨地带,不是地名“沧州”。“滞使星”,指作者兼负使命困居在芦台,幽州归金后,北宋官员全部扣留,张斛为其一。
廉兆纶《峭帆亭赋》解析
高殿清
迎风何馆,消夏何湾?沈香已渺,半隐难攀。客有按都,辇考河山,知芦台之形势,通轴轳之往还。昔有亭焉,实名峭帆。上凌崱屴,下揖潺湲。伊揆基而缅势,恰潮平而水间。所以恢崇构于海峤,播佳称于阓圜者也。渠梁氏往而观焉曰:噫嘻吁嗟哉!昔之幔亭高起,阶土戚新磨,栏书红亚,帘横绿波,团蕉引鹭,飞梁驾鼍,长廊碍棹,倒壁悬河。睹帆樯之似织,感日月之如梭。抚今追昔,情如之何?五季之初,卯金之墟。窍符燕蓟作镇,河渠当夫。西背晋阳,东控扶余,朝振金鼓,夕驰羽书。登斯亭也,则见风云接塞,舸舰通储,城角冷野,戌烟疏水汤汤兮,黄沙暗风萧萧兮,白草枯峭帆,一片亭也。何如,又有金源北逐,泥马南渡,早割燕云,兼亡泽潞。惟张斛之多情,曾暂时而流寓,登斯亭也,则见千里关河,几重云树,羁客怀秋,美人迟暮。远望家山,月明何处,俯瞰牙樯,风飞何处,睹上下之征帆,爰俳徊而索句。若此者,或临流而慷慨,或抚境以逡巡。沙沉戟折,莺唬草春,流连未既,俯仰成陈,天荒地老,他乡异身,独此亭之红飞石磴,碧矗河滨,送余往迹,幻尽浮尘,古今阅几人哉。且夫天地嬗代,有起有讫,龙蠖蛰藏,有伸有屈,朝而韦布,夕而黼黻,梦而怡乐,觉而抑郁。事何古而何今?情何充而何诎?又况竹木三缘,乾坤一物,当其有也。意何欣及其无也,情何拂则即景以兴怀,初奚取于悦怫,徒见夫古瓦埋青,石苔蚀紫,旧址微留,乱帆斜指,楼橹一声,櫂歌十里,帐祕铜钩,栏迷石齿,檐铎谁收,樯鸟自驶,对河水之洋洋,廼浩歌而不已。乱曰,亭传五代,人往风微,亭荒一日,河青草肥。揽古迹而不见,悟世情之已非。
指云帆而寄意,携片石以言归。
廉兆纶的《峭帆亭赋》作于道光四年(1824年)。当时他在梁城书院读书,慕芦台峭帆亭之名,寻古亭遗址,到芦台镇游览,即兴作赋,其年仅十四岁。他十三岁时就被宁河县令称为“神童”,少年时代就博学多识,成为一位杰出的少年才子。《峭帆亭赋》情真意切,寓意深邃,抚今怀古,气势磅礴。现仅就赋文解析如下:
“迎风何馆,消夏何湾?”
给地方官员接风的馆所在什么地方,游人消夏和航船停泊的港湾在哪里。作者用“迎风”、“消夏”,出自清初顾公燮《消夏记摘抄》,书中有“迎风板”的典故。说清初地方官员上任,刚到地方,为树立威望,先访拿数十人,责打四十大板,这四十大板叫“迎风板”。作者借用“迎风”引伸到迎接地方官员的驿站馆所。“消夏”则借用的书名。
“沈香已渺,半隐难攀。”
当年馆所如同沉入水中的沉香渺茫难见,峭帆亭遗迹也不能攀登了。“沈”同“沉”,沉香是木材中的香木,可做薰香料,入水能沉。
“客有按都,辇考河山,知芦台之形势,通轴轳之往还。昔有亭焉,实名峭帆。”
来这里的游客有考察城镇的,有乘车考察河流山川的,想知芦台镇的风光形胜,这里是漕运船舶往还的码头。过去这里有亭子,实际的名字叫峭帆亭。“轴轳”,是长方形的船,喻指芦台是漕运码头重镇,游人观看漕运樯帆往来,是芦台一大形胜景观,这里是漕运船舶往来停靠的河岸码头,古代有观景的亭廊,实际的名字叫“峭帆亭”。“轴轳”是水上运输长方形的船。
“上淩崱屴,下揖潺湲。伊揆基而缅势,恰潮平而水间。所以恢崇构于海峤,播佳称于阓阛者也。渠梁氏往而观焉曰:噫嘻吁嗟哉!昔之慢亭高起,阶qi新磨,栏书红亚,帘横绿波,团蕉引鹭,飞梁驾鼍,长廊碍棹,倒壁悬河。”
考察大河从上游逾越高山峻岭,飞驰而下,到下游会聚众川之水的激流潺潺有声。如若测度峭帆亭的基址,遥想昔日的情景,恰好到潮水涨平之时。恢宏和崇高是由大海高山所构成,山水传扬城镇之美好。我梁城书院的学子到这里观赏峭帆亭,说:真为之惊疑而叹息呀!过去的峭帆亭有幔亭高高耸起,台阶都是新磨的,亭台的栏杆被红色涂盖,悬挂的竹帘相伴蔓草绿波,聚集的芭蕉引来了鹭鸟,悬梁绘画的杨子鳄驾在梁上,长廊阻碍了观看河中的帆船,只有亭壁的倒影悬于河中。赋中的“渠梁氏”,是作者的自称,宁河镇,古代叫渠梁,清代设有渠梁书院,作者在该书院读书。“团蕉”是“团焦”的借用。“团焦”指园形的草屋,也称“团茅”。
“睹帆樯之似织,感日月之如梭,抚今追昔,情如之何?五季之初,卯金之墟,窃符燕蓟作镇,河渠当夫。”
看乘风张帆的行船伴之波光如织的彩带,感慨时光穿梭般地消失,看今日追忆过去,思绪万千感想什么样?从五代乱世开始,芦台就是刘仁恭父子的故城。此地处于燕蓟边关朝廷设镇,这条大河是得天独厚的条件。赋中的“五季”,指“五代乱世”。“卯金”,指刘姓,这是指五代刘仁恭、刘守光父子统治幽燕地区的那段历史。“墟”,为“故城”。芦台是刘守光为镇的故城。“符”,指朝廷的指令。
“西背晋阳,东控扶馀,朝振金鼓。夕驰羽书,登斯亭也。则见风云接塞,舸舰通储,城角冷野,戌烟疏水汤汤兮,黄沙暗风萧萧兮。白草枯峭帆,一片亭也。”
芦台西面背靠山西,东控辽东契丹,是国家边塞防御军事要地。傍晚赶到这里用翎羽书写诗赋,登上此峭帆亭。在这里可以看到风云连接边塞的景观,漕运的船舶通往储粮的地方。五代故城角门冷落萧条如野,军镇戍防的硝烟稀疏只有河水荡漾啊!边塞昏暗的黄沙伴随着无力的寒风涌动啊!枯萎的白草相衬着峭帆亭,夕阳下的河滨是一片亭廊。赋文中的“金鼓”,为号令三军的军器,此处喻指朝廷的军事要地。“城角”,城市的“角门”,宋代王安石《临川集》有:“竹上秋风吹网丝,角门带闭吏人稀。”形容城邑萧条。“冷野”,野在此当“都邑”解,“冷野”即为冷落的故城都邑。“白草”,生于滨海地区盐碱土质的一种类似白茅的草。芦台南部滨海原有“白草坨”的地名,以白草丛生的形貌而得名。
“何如,又有金源北逐,泥马南渡,早割燕云,兼亡泽潞。惟张斛之多情,曾暂时而流寓,登斯亭也,则见千里关河,几重云树,羁客怀秋,美人迟暮,远望家山,月明何处?”
怎么又有金国在北方崛起,伐宋南迁,宋高宗出使金国,其实燕云十六州之地早就割献给契丹了,并且兼并了河北山西大片土地。面对外患侵辱的历史,只有宋代的张斛自作多情,他曾暂时客居芦台而登上这峭帆亭。望见千里边关河山,重重云树,滞留客居思秋,悲凉秋色令贤人精神衰颓。远望家乡的山影,不知在什么地方和家乡人团聚。赋中“泥马南渡”,其典故出自宋徽宗第九子康王赵构(高宗)出使金国,当他行至河北磁州时,留守宗泽想劝留他,就用神灵阻止其出使金国。说:“此间有崔府君庙,甚灵,可以卜珓。”是夜泥马衔车辇等物,堵塞去路。康王因止不前。宋代《南渡录》及小说《说岳全传》演义为泥马渡康王故事。“早割燕云”,指后晋高祖石敬瑭于天福元年(936年)投降契丹,将幽州在内的“燕云十六州”割献给契丹。“张斛”,曾作《芦台峭帆亭》诗,载于《中州集》和《日下旧闻考》。张斛,字德容,渔阳人。宋代曾任武陵太守。宋靖康二年(1123年),宋金联合灭辽,按约定,金将燕云十六州中的六州归还给宋,其中包括幽州。在此期间张斛来到边塞重镇芦台。但二年之后,金又以武力收复六州,包括宋朝的官员,张斛被迫降金,被封为金国秘书省著作郎。他善诗,在芦台羁居时,留下两首《芦台峭帆亭》的诗作。赋中“美人迟暮”,源自屈原《离骚》:“惟草之零落兮,恐美人之迟暮。”
“俯瞰牙樯,风飞何故?睹上下之征帆,爰徘徊而索句。若此者,或临流而慷慨,或抚境以逡巡,沙沉戟折,莺唬草春,流连未既,俯仰成陈,天荒地老,他乡异身,独此亭之红飞石磴,碧矗河滨。”
俯首向下观看河中帆船因乘风飞驰,看河中往上游和下游远航的帆船,令人徘徊赏景而从中寻找佳句成篇。若临近看河中的激流会令人情绪激昂而感慨万千。若身临其境徘徊巡察,真有沉沙折戟之势,恰如黄莺在草丛中鸣春,让人在不知觉中乐而忘返。不管你是俯看还是仰看都成为历史的陈迹了,沧桑使得天地变样,除了异地他乡的游客外,就独有峭帆亭红色的台阶,与青绿色的玉石矗立在大河的岸边。赋文中的“天荒地老”,本意是沧桑变化历史久远,此赋引唐代诗人李贺《歌诗编·致酒行》:“吾闻马周昔作新丰客,天荒地老无人识。”
“送余往迹,幻尽浮尘,古今阅几人哉,且夫天地嬗代,有起有讫,龙蠖蛰藏,有伸有屈,朝而韦布,夕而黼黻,梦而怡乐,觉而抑郁。事何古而何今?情何充而何诎?又况竹木三缘,乾坤一物,当其有也。”
峭帆亭遗迹让我联想到人生往事,从古到今经历几代人啦!自然规律天地苍生一代传一代,有开始有终结。龙蛇蠖蛾蟹等动物按季节入蛰冬藏栖身,有时伸展有时屈曲,早晨脱皮,傍晚就换上锦绣外衣。在夜梦中能和悦愉快怡然自得,醒来却又觉得压抑郁闷。世间的事物是怎么久远相传又怎么发展到今天,人的情感怎么得到满足并又有委屈弯廻挫折。又何况自然界的竹木尚有无尽的情缘,天地间任何一物,都应当有情。
“意何欣及其无也,情何拂则即景以兴怀,初奚取于悦怫,徒见夫古瓦埋青,石苔蚀紫,旧址微留,乱帆斜指,楼橹一声,櫂歌十里,帐秘铜钩,栏迷石齿,檐铎谁收,樯鸟自驶,对河水之洋洋,廼浩歌而不已。”
试想怎么让自己的心情愉悦又无情呢?情怎么弹动才能见景即兴而生情呢?这开始取决于心境的愉快与愁闷。当你走到峭帆亭,见到古瓦埋着青草的遗迹,那苔藓腐蚀发紫的石头,觉得峭帆亭的旧址尚存。河中的帆船升帆起航,发出阵阵橹声,船歌响彻十里以外。峭帆亭的幔帐和门上的铜钩,石齿琢磨的迷人栏杆,还有原在屋檐挂着的大钟不知被何人收去。河中的帆船和鸟自由的行驶和飞翔,面对那浩荡的河水,只有那震天的歌声却不停止。赋文中“櫂歌”,即船歌,鼓櫂而歌。櫂,划船用于拨水的船具,状如桨,短的叫枻、楫,长的叫櫂,也称为“棹”。
“乱曰,亭传五代,人往风微,亭荒一日,河青草肥。揽古迹而不见,悟世情之已非。指云帆而寄意,携片石以言归。”
总之,峭帆亭传于五代时期,如今到这里游览的人少了,风景也不如从前了。虽然峭帆亭荒废了,但河水依然清澈草木肥美。览赏原来的古迹是不见了,游人见景醒世的感情都不一样了。我只好指着天上的行云和河中的帆船而寄托情怀,捡起峭帆亭的一片石头并留下赋文而回归。
芦台峭帆亭
约建于辽金时代的“芦台峭帆亭”,曾因十四岁的神童廉兆纶作赋而出名。据《大清畿辅先哲传·名臣传》记载:“廉兆纶,原名师敏,字葆醇,号琴舫,宁河人。少工骑射,善属文。县城南有峭帆亭遗址,兆纶年十四,偕友游其地,援笔赋之,名噪一时。”
2002年,宁河县政协文史委组织一些老年人,追忆搜古,访求探讨,意在抢救给后人品味的寺观坊祠,也没有涉及到芦台峭帆亭的记忆。想必是经一百多年沧桑,已被历史所湮灭了。好在有宋代文人张斛,留下了两首峭帆亭的诗作,载于典籍,使其历史遗迹和文化遗产得以传承。
张斛的两首峭帆亭诗,约作于1125年前后。
芦台峭帆亭
张斛
高秋客未还,何处望乡关。
乔木苍烟外,孤亭落日间。
雨晴山觉近,潮满水如闲。
自断峒阳路,归云不可攀。
这首诗刊载于《日下旧闻考》(三)。从这首古诗可以看出,早在辽金时代,芦台就建有“峭帆亭”。顾名思景,这是在芦台古镇靠近大河高阜陡峭之地建筑的,专供游人观赏潮河张帆漕运船队景观的。此诗作于《宝坻县志》成书之前,当时还没有“八景”之一的“潮河银练”,可以肯定这是辽金时期的作品。这首诗,编入《日下旧闻》“大都之盐”的条目之后。大都路为元代设置的行政区划。
张斛的另一首诗,为七言绝句,载于《万首论诗绝句》。
峭帆亭
张斛
沙边凉雁叫霜青,
月满沧洲滞使星。
旧日桃花红入梦,
夕阳一角峭帆亭。
张斛,字德容。渔阳(郡治在今蓟县)人。宋代曾任武陵太守。降金后,官至秘书省著作郎。善诗,为当时著名诗人宇文虚中所赏识。著有《南游集》、《北游集》。其《芦台峭帆亭》两首诗创作的时代背景是:金天辅七年(1123年),按宋金两国海上盟约,金将燕云十六州的六州之地还宋,其中包括幽蓟二州。宋决定联金伐辽,结果辽为金所灭。但是,金国将割让六州的官员撤走,金银财帛抢掠一空,交给宋朝的是一座座空城。宋在幽州设燕山府清化县。两年后,金国在宋宣和七年(1125年),以武力又收复6州,宋派的官员被扣为人质,有的投降于金。从张斛七言绝句中“沙边凉雁叫霜青,月满沧洲滞使星。”说明他是带有使命的官员被扣留在芦台。“沧洲”指海滨地带,非指地名“沧州”。和张斛同时代诗人于文虚中也有七言绝句一首,“秋风吹鬓感登台,岂料图书起祸胎。泣血孤臣家万里,节旄落尽不归来。”这首悲诗,和张斛的诗一样,孤臣流落异国他乡,有国不能投,有家不能归。
宇文虚中(1079—1146年),宋朝降金的大臣。字叔通,华阳(今四川成都)人。宋朝大观年间进士,曾任资政殿大学士。靖康元年(1126年),宋钦宗命其出使金国,请求两国议和,往返三次,与康王赵构同返。受谏官弹劾其议和之罪,遂贬为青州知州(今山东益都)。建炎元年(1127年),贬韶州(今广东韶关)。二年复官,并请旨出使金国,后留金国,金皇统时,官至礼部尚书,为金制定官制礼仪,被金称为国师。金皇统六年(1146年)因与金贵族不和,被诬谋反,被杀。能诗文,有文集(已佚)。《中州集》辑其诗五十首。
关于张斛诗中“自断”峒阳路,有的误为“目断”。按《日下旧闻考》为“自断”。是因作者自身的原因,断了归国回家的路。
后世文人许多诗赋,把芦台峭帆亭描写成青县御河峭帆亭,其实沧州青县根本没有峭帆亭。追究其原因,都是史学家胡三省错注“芦台军”惹的麻烦。胡三省(1230—1302年),宋元之际著名的史学家,字身之,浙江天台人。南宋宝祐元年进士。历任县令,府学教授等职。应南宋奸相贾似道之召。从军到芜湖,在家洲战败,因与贾似道意见不和,隐居不仕。自宝祐四年(1256年)开始,悉心著《资治通鉴广注》,1285年完成《资治通鉴音注》二百九十四卷及考证、辨误。其专一的学术成就,堪称《资治通鉴》评注“专家”。但是,他错注唐代芦台军,给史学界和文学界造成的混乱,影响了几代人。
胡三省在注中云:“乾宁军在沧州西一百里,盖乾宁军本古芦台军地,后为冯桥镇,临御河之岸,接沧、幽二州之界,固显德六年收复关南,始建为乾宁军。”胡三省为何把芦台军与乾宁军混为一地。这是因为芦台军始建于唐初武德年间,原名“障塞军”,天宝年间改为“靖塞军”,北距蓟州二百里。唐代《元和郡县图志》,对各地军的建制都有记载,但这部史书,唯独缺佚了幽州部分。所以胡三省臆断两军为一地。他的错误注释,导致《九域志》以讹传讹,说“乾宁军,本古芦台军之地……,芦台军古城在御河南七十步,周回二里,基址犹存。”这一错注,搞蒙许多历史学家。芦台镇千年雄镇,基址未移,有二千多年前出土文物为证,怎么会“基址犹存”呢?正是这一错误,使一些文人把芦台峭帆亭搬了家。
因文人不知峭帆亭究竟在何地,误以为就在青县御河旁,所以出现了一些伪作。
题青县峭帆亭联
峭帆亭,光绪乙未年焕文书局《增广诗韵大全》、《角山楼各省古迹·天津府古迹》:“峭帆亭”:青县。
船公早报薰风暖
牵手迟留御水①寒
当代·黄日旭
【注释】
①御水,即运河。
青县竹枝词
清·阎循观
中山山下竹青青,
潞河河外烟溟溟。
三日好风吹细雨,
李花开遍峭帆亭。
雨歇渔人集碧潭,
蘋风不起静无澜。
网丝牵动芙蓉叶,
鲜鳌出水大如盘。
作者简介:阎循观(1724—1768年),字怀庭,山东昌乐人。乾隆丙戌(1766年)进士,官吏部主事。著有《西涧文集》、《西涧草堂诗集》。
胡三省错注芦台军,其讹误传出了国界。在清朝嘉庆七年(1802年),日本画家冈田玉山尚友、冈熊岳文辉、大原东野民声,在华遍访名胜古迹,成书《唐土名胜图会》,在日本出版,其中芦台镇就依据胡三省的批注,安在了沧州青县的乾宁军之地。其配文称:“青县,在天津府城西南一百四十里,春秋之青国,晋称为青州,唐代置芦台军,五代周时置乾宁军,又置永安县。……芦台城,在县卫河之西岸,唐时在此置芦台军,今存遗址。……峭帆亭在芦台之南。”
这种错讹,给史学界造成严重的混乱。幸亏在乾隆三十九年(1774年)钦定《日下旧闻考》时,把芦台峭帆亭列入宁河县境。
第一张人民币
中国人民银行发行的第一张钞票(以下简称人民币),面额为“伍拾圆”券,冠字为罗马字“ⅠⅡⅢ号码为‘000000001’。其式样、花纹图案及颜色是:正面,底纹浅蓝色,花边为高梁红色,图景为黑色,中间花符浅紫色。正上方有“中国人民银行”“中华民国”“伍拾圆”,底边中间有“中华民国三十七年”等正楷字样,左边为“水车”,右边为“煤矿”等图景。
人民币上的汉字,包括“中国人民银行”“中华民国”“伍拾圆”等皆为董必武同志所书。
人民币的票版,是由晋察冀边区印刷局王益久和沈乃庸设计的。第一次设计,票版上有毛主席像。报请中央审查,中央回电不同意。毛主席说,票子是政府发行的,不是党发行的。我现在是党的主席,不是政府主席,怎么能把我的像印上呢。以后人民政府成立后再说吧。之后王益久沈乃庸同志根据董必武同志指示,票子上要反映解放区生产建设图景,又重新进行了设计。
知识出处
《宁河文史资料第十辑》
本书从宁河历史、七里海为中国漕运之源、光绪之死与高赓恩、宁河民俗、宁河县民间文化等几方面描述了宁河的历史发展。
阅读
相关人物
高殿清
责任者
廉兆纶
相关人物
张斛
相关人物
宇文虚中
相关人物
胡三省
相关人物
阎循观
相关人物
相关地名
宁河县现代产业园区
相关地名
相关作品
芦台峭帆亭
相关作品
峭帆亭
相关作品
青县竹枝词
相关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