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丰台年画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宁河文史资料第十辑》 图书
唯一号: 021920020230002277
颗粒名称: 东丰台年画
分类号: J218.3
页数: 4
页码: 205-208
摘要: 本文介绍了天津东丰台年画的历史、特点和文化背景。东丰台年画起源于明末,兴盛于清代中期,具有浓厚的乡土气息和质朴厚重的气质。其画风与杨柳青年画不同,注重表现民间崇拜的神像和世俗题材,如娃娃美人、吉瑞图案等。东丰台年画在清代末期受到杨柳青年画的影响,销售范围也扩大了到内蒙古、东北和新疆等地。最终,东丰台成为北方一个重要的年画集散地。
关键词: 年画 工艺 宁河县

内容

提到天津的年画,一准就说杨柳青,是否知道天津还有一个年画重镇——东丰台?
  东丰台是今天宁河县的丰台镇,在天津版图的最东边,地处海河水系下游,近临渤海湾;这里地广土肥,水源丰沛,光照充足,是天赐的鱼米之乡。在漫长的历史过程中,积淀了深厚的农耕文化。民间花会、制陶、年画、剪纸、草编、面塑等,都是此地百姓喜闻乐见又擅长与精通的民间艺术。同时,东丰台又置身京、津、唐三市间的腹地,宁河、丰润、丰南、宝坻、玉田的交界处,自古以来就商贾云集,货物流转,因之其地域文化传播四方而远近驰名;其中最突出的是东丰台的木版年画。
  东丰台木版年画的起源与北方平水系统坊刻密切相关。木版年画出现于明末,兴盛于清代中期,极盛时期全镇的年画作坊多达五十余家。那时,镇上集中一大批才高艺湛、擅长刻版与绘制的年画艺人,还有精通营销精明的画商。到了清代末期,天津西南的杨柳青年画走向鼎盛,不少丰台人便跑到杨柳青炒米店开设画店,其中,义盛发、永和德、增兴、永庆和、成泰长等等名气都很大。丰台人店多势众,擅长买卖,经营得力,再加上独特的画风与高超的印绘技艺,颇受市场钟爱,在杨柳青炒米店有“丰台帮”之称,势头颇健,一时与来自河北地区另一个著名的年画产地武强的“武强帮”,构成争强斗胜的局面。人称武强年画为“河西贷”,东丰台年画为“河东贷”。
  东丰台年画具有北方乡土质朴厚重的气质。虽然与杨柳青镇相距不远,但其画风——尤其是早期的画风与杨柳青却相去甚远。杨柳青年画的受众多为城中市井人家,东丰台年画的需求者都是乡间百姓,所以它在题材、造型、构图、色彩等各方面都有很浓的地域和乡土特点。东丰台年画传人董静说:“拿胖娃娃抱大鱼举例,杨柳青人画的鱼多是金鱼,因为城里的人喜欢观赏金鱼,可是买东丰台年画的都是农民,守着河岔水沟,没有金鱼,只有鲤鱼,所以东丰台年画中的鱼全都是大鲤鱼。”
  东丰台年画以套版为主,局部手绘,特别是面部和手部,画法为写意。套版一般为六块版,红、绿、黄、紫、蓝,外加一块黑色的线版。蓝色多是品青,绿是品绿,红是品色玫瑰精。不用调和色,只用原色;着色很重,对比强烈;设色不是“随类赋彩”,而是把有限的五六种颜色,相互错开,以造成缤纷斑斓的色彩效果。人脸染得十分浓艳,施粉厚,红色重,不像杨柳青年画脸颊晕染细腻而淡雅;东丰台年画中的人脸像戏剧打脸,追求强烈的视觉感染力。其画版直线多,曲线少;色块多,线条少,因之结构紧凑结实,画面具有整体感与分量感。这正是乡土艺术魅力之所在,也是我由衷喜欢东丰台年画的缘故。
  东丰台的年画很重视勾眼点睛。东丰台画的眼睛是要手绘上去的。一般分“活眼”和“死眼”。神像多为“死眼”,上下眼皮是一条横线,中点一个黑点,像“工”字,因为神仙的表情必须庄重;但娃娃美人多为活眼,上下眼皮画成曲线的月牙状,再点睛,以表达人物的表情与神气,因为娃娃美人这种凡人的眼睛必须灵活,有活气儿。东丰台人把杨柳青画中那种完成花瓣状左右顾盼的眼叫“凤眼”,但东丰台人不画凤眼,只画活眼。于是,两地年画风格立时区别开了。
  东丰台年画题材不广泛。早期年画多为民间崇拜的神像,主要是灶王、财神、门神和全神。后来渐渐出现一些神像之外的世俗题材,如娃娃美人、吉瑞图案、耕织图、王小卧鱼、埋金得子,以及戏曲内容(如三岔口、白蛇传)等,颇受百姓的热爱。
  从文化板块上划分,早期的东丰台年画,不论题材还是艺术风格,更接近河北的武强年画,而非杨柳青年画。可是自从清代中期以后,东丰台人到杨柳青炒米店开店卖画,开始接受正值全盛时期杨柳青年画的影响。当时,杨柳青的画店作坊林立,画工众多,产量惊人。在地里位置上,杨柳青又毗邻京津,受都市精英文化影响,画法崇尚工笔国画,画风崇尚精细;各地不少画师名家来到杨柳青镇授徒传艺,并为画店设计画稿,其题材变得日益广泛,年年有大量的新画涌现,广泛受到欢迎;这便使北方很多年画产地都效仿杨柳青。
  此外,杨柳青年画一个重要销售目的地是内蒙古、东北和新疆。这些地方本身都没有年画产地,却都有张贴年画的习俗和巨大的需求。杨柳青年画销往这些地方的必经之地恰恰是东丰台,然后经唐山转销到东北和西北。这样一来,北方年画业的风水就转向东丰台了。那些在杨柳青炒米店开画店的东丰台人纷纷撤回老家去,反过来杨柳青各大画店的人马都跑到东丰台开设分号,甚至把画版画案也搬过去。东丰台渐渐成了中国北方一个十分重要的年画集散地。
  同时,带来的负面效应,是强势的杨柳青年画对东丰台本土年画构成了巨大的冲击。杨柳青年画题材多,做工细,销路好,东丰台年画为了生存,只好向杨柳青年画一边倒了。有的干脆仿刻杨柳青的画样和画版。致使杨柳青画店刻制新版时,常在版边边栏着意镌刻一排“预先通知,丰镇同行,忌翻此版,小号谢谢”的字样。这是民间艺术史常见的同化或兼并的现象,其原因是民间艺人对自己的艺术特征并不十分清楚,为了生存很容易就放弃自己,没有文化上的自觉。这样一来,东丰台年画与杨柳青年画的风格界限渐渐变得模糊。致使人们长期误以为东丰台年画是杨柳青年画的一个分支,把它们归为同一个艺术体系,忽视了东丰台年画的独立性。
  东丰台年画由盛而衰是在日本侵华期间(二十世纪四十年代),冀东沦陷,日伪政府强行掠夺东丰台画店的大量古版,运往关外,以充做满洲文化,来混淆我民族意识,这使得东丰台年画伤筋动骨。
  此后,由于社会变迁,“文革”破坏,地震灾难,再加上生活方式的转变,到了上世纪七十年代,东丰台年画已鲜有制作了,传承人寥寥无多,到了消亡的边缘。
  记得那时候,我为了单位裱画的业务,一度常去丰台镇,那里有两位裱画师傅手艺很好,而且物美价廉。在镇上听说这一带曾经是年画之乡。出于个人爱好,到处去寻觅老画古版。这一来才知道,不少古版被用来盖猪圈,或者由于版面有凸线,当做搓衣板使用。眼看着这一珍贵的文化遗产在走向历史的虚无。
  幸亏这些年人们有了乡土文化的保护意识,镇上也有人开始着手发掘、收集和整理本地的年画。更幸运的是一家传承有序的百年年画老店“义盛做”,居然还有传人在。这位传人叫董静,在刻、印、画等方面掌握东丰台年画和家族的艺术传统,能够独立完成年画的制作。在挖掘整理地域传统与发扬东丰台年画地域风格上比较自觉。近年来,他已把“义盛做”重新恢复起来,年画市场前景很好。目前,东丰台年画已被列入第一批天津市非物质文化遗产;2008年董德伟、董静父子还被认定为具有代表性的东丰台年画传承人。
  年前我跑了一趟丰台镇去看望董静先生,还看到他用心珍藏的老版老画,以及正在进行年画制作的生气勃勃的小作坊。一时心里透出亮光,因为我感觉到东丰台年画的复兴有了希望。

知识出处

宁河文史资料第十辑

《宁河文史资料第十辑》

本书从宁河历史、七里海为中国漕运之源、光绪之死与高赓恩、宁河民俗、宁河县民间文化等几方面描述了宁河的历史发展。

阅读

相关人物

冯骥才
责任者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