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河区图书馆
宁河区图书馆
机构用户
宁河区图书馆(机构用户)
登录
注销
首页
知识图谱
颗粒列表
全部
基础数据
精细化标引
析出资源
图表颗粒
知识抽取
人物
New
机构
事件
地理名称
专题
作品
实物
知识片段
资源阅读
近现代图书
期刊
其他
资源统计
加工标准
相关文档
首页
知识信息
宁河县的民间剪纸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宁河文史资料第十辑》
图书
唯一号:
021920020230002275
颗粒名称:
宁河县的民间剪纸
分类号:
J528.1
页数:
3
页码:
200-202
摘要:
本文记述了剪纸艺术在中国民间流传已有1500年的历史。宁河百姓喜欢在节日时将剪纸装饰在家中,增添节日气氛。剪纸作坊在宁河出现较早,成为家庭主要经济来源。宁河民风淳厚,春节期间家家户户都喜欢进行剪纸装饰,姑娘们也通过相互拜年来学习和展示剪纸技艺。
关键词:
剪纸
民间工艺
宁河县
内容
剪纸艺术是随着岁时风俗活动流传于民间的,它最少也有1500年的历史了。1959年,考古工作者从新疆吐鲁番阿斯塔那发掘出了《对马团花》、《对猴团花》等剪纸,证明早在南北朝时期(420-589),就已有了很精美的剪纸了。
宁河百姓每逢过节或新婚喜庆,便将美丽鲜艳的剪纸贴在家中窗户、墙壁、门和灯笼上,节日的气氛也因此被烘托得更加热烈。在农村,剪纸通常是由妇女、姑娘们来做。在过去,剪纸几乎可以说是每个女孩所必须掌握的手工艺术。由于剪纸的工具材料简便普及,技法易于掌握,有着其他艺术门类不可替代的特性,因而,这一艺术形式从古到今,几乎遍及全县的城镇乡村,深得人民群众的喜爱。成为宁河民风民俗的重要组成部分。
宁河剪纸作坊最早出现在丰台古镇,从明清至解放初期,丰台镇商贾云集,手工业发达,家家刻剪纸、染红纸,世代传承,剪纸是众多家庭主要经济来源,产品销往内蒙和东三省等地。
宁河民风淳厚,每年春节期间家家户户、里里外外一片红红绿绿。大门上挂“吊钱”、贴“福字、门神”,窗户上贴“窗花”,屋顶上有“顶棚花”,炕上床沿有“墙围花”等,五光十色,丰富多彩。正月初一,姑娘们成群结队,走门串户,相互拜年“赏花”,品评剪纸技艺,成为互相学习、取样的好机会。
宁河剪纸主要以窗花、吊钱为主,吊钱在当地称作挂钱、长仙或津文,精细类叫门才,粗犷类叫隔几儿,还有一类叫大联儿,由吉祥文字和传统铜钱、万字花纹组成。内容有:吉星高照、五福临门、连年有余、富贵满堂、招财进宝、福寿安康、四季平安、万事如意等,形式由单一色发展为五色一套,是人们逢年过节必不可少的装饰品。20世纪60年代末民间剪纸坠入低谷。
改革开放后,随着人民生活水平逐渐提高,宁河剪纸恢复了生机,丰台、芦台、宁河、七里海、潘庄、俵口、淮淀等乡镇,出现了刘士存、于海环、韩永明、李丹、田庆荣、刘秀珍、王鲁原、吕建海等民间艺人,他们继承、发展了宁河剪纸艺术。丰台镇刘士存夫妇恢复了剪纸作坊。
宁河剪纸以阴刻为主,阳刻为辅,阴阳结合。取材广泛、花样繁多,有吉祥图案、花草鸟兽、瓜果鱼虫、家禽家畜、戏曲人物、民俗故事等。表现形式多种多样,有折叠剪纸、单色剪纸、分色剪纸、衬色剪纸、立体剪纸等,剪纸大多出于乡村艺人之手,由于他们以现实生活中的见闻事物做题材,对物象观察,全凭淳朴与直觉的印象为基础,因此形成粗犷、简洁、质朴,线条挺拔、流畅的特点,概括中有细致、写实中有夸张。代表作品有喜鹊登枝、连年有余、雄鸡报晓、三阳开泰、肥猪拱门、彩蝶穿花、春花姑娘、苇塘渔歌、爷孙赶集、民间花会等。这些作品构图饱满、形象生动、寓意深刻,贴近现实生产和生活,又折射出勤劳、善良、质朴的民风。
宁河剪纸从具体用途看大致可分四类:
一、张贴用,即直接张贴于门窗、墙壁、灯彩、彩扎之上以为装饰。如窗花、门笺、灯花,便是在春节或元宵节时贴挂的。在宁河的农村,过年时,窗上新糊了雪白的窗纸,上面贴上红红绿绿的窗花,门顶、窗前,贴上门笺,元宵节夜晚的灯笼上贴上灯花,把新年的气氛造得浓浓的。墙花和顶棚花是布置房间时分别贴在墙上和屋顶上的。总之,它们大都是用作布置环境,增强节庆气氛,贴在庭院、居室或器具上的。
二、摆衬用,即用于点缀礼品、嫁妆、祭品、供品。如喜花是结婚时作为对新房的布置,张贴在室内,家具和器物上。同样,寿花和丧花也是在过生日和办丧事时张贴的。
三、刺绣底样,用于衣饰、鞋帽、枕头。如鞋花、枕头花、帽花、围涎花、衣袖花、背带花。
四、印染用,即作为蓝印花布的印版,用于衣料,被面、门帘、包袱、围兜、头巾等。
宁河剪纸源于民间,蕴含了丰富的地域特色和文化内涵,丰富了人们的文化生活,是研究当地文化和习俗的“活化石”,传承和发扬了中国民间的本土文化,也彰显了宁河人民丰富的智慧和淳朴的民俗风情。宁河剪纸不仅具有较高的欣赏性、装饰性,还具有丰富的实用价值、文化价值和历史价值。
我国的第一部有声电影片
1926年8月6日,有声电影第一次在美国上映,不久就传入我国试映。但直到1929年2月4日上海夏令配克影戏院放映美国影片《飞行将军》时,有声电影才在我国第一次正式公开放映。1930年,我国“明星”、“友联”等影片公司从事了国产有声电影的摄制。当时的有声电影有蜡盘发音和片上发音两种。我国第一部蜡盘发音的有声电影是由明星公司1931年出品的《歌女红牡丹》。同时,也开始了片上发音有声电影的试制。我国最早的片上发音的影片是由“大中国”和“暨南”两家影片公司合股摄制的《雨过天晴》,于1931年7月1日在上海新光大戏院正式公演。
在中国电影史上,把声音和音响作为一种艺术表现手段,用有声电影的手法创作出的第一部真正的有声电影片应该是“电通”公司1934年12月摄制完成的《桃李劫》。
知识出处
《宁河文史资料第十辑》
本书从宁河历史、七里海为中国漕运之源、光绪之死与高赓恩、宁河民俗、宁河县民间文化等几方面描述了宁河的历史发展。
阅读
相关人物
吕殿增
责任者
相关地名
宁河县现代产业园区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