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化一先生传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宁河文史资料第十辑》 图书
唯一号: 021920020230002268
颗粒名称: 于化一先生传
分类号: K825
页数: 5
页码: 116-120
摘要: 本文记述了于化一先生的生平事迹。他是宁河知识分子中的杰出代表,出生于天津市宁河县岳龙镇岳龙庄。他出身书香门第,曾祖父是进士,深厚的文学功底为他成为教育家、诗人和书法家奠定了基础。于化一先生从1936年开始从事教育工作,先后担任丰台镇小学教师和校长,宁河县小学师资训练班校长,宁河师范学校校长,芦台二中校长。他将毕生精力投入到家乡文化教育事业中,成绩卓著,多次被评为先进典型。虽然于化一先生于1966年退休,但他在离休后仍继续为社会作贡献。他热爱祖国和家乡,在晚年岁月中,他投入到诗词、书法创作和教学辅导中,并著书立说,积极宣传天津和宁河,弘扬中华文化,为宁河的文明建设做出了新的贡献。
关键词: 于化一 人物传略 宁河县

内容

于化一先生(1908-1992年),是一位出身书香门第、毕生尊儒重教、为家乡教育事业不懈奋斗并为弘扬宁河文化作出重要贡献的典型的宁河知识分子,是当代宁河文化人的杰出代表。
  1908年3月17日,于化一出生于天津市宁河县岳龙镇岳龙庄。他的曾祖父于印波,于道光初年通过乡试、会试考中进士,曾任浙江省镇海县知县,官位六品。先生幼承家学,入学后又先后得到前辈的薪传,故文学功底扎实深厚,为以后成为一位教育家、诗人和书法家奠定了基础。1936年2月投身教育事业,从此走上了教书育人、造福桑梓的道路。先后任丰台镇小学教师、校长。他1945年参加革命工作,1949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52年10月任宁河县小学师资训练班校长,1952年12月任宁河师范学校校长,1954年5月任芦台二中校长。他把毕生的精力献给了家乡的文化教育事业,成绩卓著,因此,曾多次被评为县、市级的先进典型。先生1966年4月退休,1980年10月改为离休。离休后,先生受到了党和政府无微不至的关怀及各界朋友的热心照顾,深深感到党的政策的英明。特别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给于化一先生带来了第二个春天。自此,他老当益壮,精神焕发。他认为:自己虽然已届钓渭之年,但身体尚健康,还能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工作,人虽离休,可是共产党员的义务不能丢,身虽离休,可是思想不能离休。正如他离休后所写的一首感想诗所云:“老逢盛世无忧虑,身纵离休心不闲。一息尚存应奋斗,愿将余热散人间。”在他八十诞辰时,又写了一首《八十抒怀诗》:“老去今齐钓渭年,欣逢盛世乐怡然。夕阳虽照桑榆上,尚有红霞映碧天。”表现了一个离休的共产党员在改革开放的新时期,绝不做一个“养尊处优”的庸夫俗子,要做到“老有所学”、“老有所为”,要具有像唐代大诗人王勃在《滕王阁序》中所说的“老当益壮,宁移白首之心”的思想。于老先生一生热爱祖国、热爱家乡,在他离休后的晚年岁月里,以极大的热情,投入到诗词、书法创作和教学辅导,并著书立说,广交文友,宣传天津,宣传宁河,弘扬中华文化,为宁河两个文明建设作出了新贡献,纵观他的晚年,主要做了四件大事。
  一、激情满怀歌颂党的伟大成就
  于老先生是个古典诗词爱好者,他的旧体诗格律严谨工整,语言典雅丰赡,意境深远含蓄,深具古典风韵。于老从青年时代即开始学作诗词,至“文革”前已作诗词500多首,可惜在十年动乱期间大部分诗词稿被毁。粉碎“四人帮”之后,特别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日新月异的大好形势,振奋了他那按捺不住的激情,又写了一千多首诗词,这些诗词有的是歌颂和悼念毛泽东主席和周恩来总理的,有的是歌颂英烈和模范先进人物的,有的是赞美祖国的壮丽山河的。其中歌颂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伟大成就和改革开放后城乡的巨大变化,占了大多篇幅。此外,还有以传统节日为题材的抒怀诗和咏史诗等。
  1982年,他经友人介绍与天津文人“三杰”之一的天津大学教授寇梦碧作了神交诗友,借鳞鸿之便,传酬唱之诗。1983年,经寇梦碧介绍又与周恩来总理的同学张轮远作了神交诗友,他们每月至少互寄书信三封,并皆附新诗。后经张轮远介绍又与天津文史馆编辑丁立群、蓟县贺仲儒、武清柳溥泉也都作了神交诗友,他们互相多有唱和酬答,抒发感情。他在《奉和轮远兄书怀原韵》诗中云:“老逢盛世已无愁,喜见群英为国谋。皎皎居诸昭下士,巍巍砥柱立中流。千秋事业凭民主,四海升平乐自由。歌罢大江东去曲,风流人物树新献。”国家的大好形势和良好的社会氛围,使精神有所寄托。于老是天津诗坛最活跃的人物之一,被称为“天津吟坛五老”。这一时期于老的诗词多在《天津文史丛刊》上发表。从1984年第二期到1987年第六期共发表格律诗22首、词13首,共35首。如《庆祝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四十周年》、《庆祝建国三十六周年》、《天津新貌》、《鹧鸪天·南极长城站》等。
  1985年5月,于老加入天津文史馆“诗词研究会”。1986年9月加入“天津词社”。在这一时期,天津《河东文艺·(津海吟坛)》、《天津词社·(海天霞唱)》等刊物,先后发表诗词43首。现转录一首《临江山·(中秋赏月)》:“秋色平分三五夜,蟾光普照人间。几多墨客快凭栏。赋诗思对御,把酒快登山。一片晴空如白昼,眼前换了江山。何妨夜夜月长圆。九州同皓洁,千里共婵娟。”现代人写旧体诗词,和古人比功力是不现实的,清词丽句已被古人写尽了。于老用古诗词写出时代特色和自己个性,是十分不易的。
  二、发挥书法之长为社会服务
  于老是个书法爱好者,从7岁开始就练习书法,他的书法博师古人,学过颜、赵、魏碑、隶书等书体,以颜体和赵体为主,典雅挺秀,美而不俗,独树一帜,自成一家。他离休后,有了充裕的时间,在书法艺术追求上更是精益求精,下了一番功夫,他通过书法之技,为社会、为人民服务。
  一是为机关、企事业单位书写牌匾。1976年7.28大地震,宁河县是重灾区,县城芦台夷为平地,宁河县重建家园。新建的机关、学校、企事业单位都要书写新的牌匾,因此求于老题写牌匾的单位和个人很多,据统计,从县城到各乡镇他写的牌匾有七、八十块之多。先生是有求必应,有时在家中写,有时步行到机关、学校、商店去写,就连不认识的只要是慕名而来的来求写,也有求必应,从不嫌麻烦,也不要报酬,免费供应,从不把书法作为谋取利益的工具。此外,他还为丰台天尊阁主殿题写了匾额,为方舟公园于方舟烈士纪念碑书写了碑文。
  二是积极参加天津市和全国的书法展览和交流活动。1984年10月,天津市政协举办“天津市各界人士庆祝建国35周年书画展览”,展出了于老的一幅中堂。1985年10月,天津市老干部局举办“天津市老干部迎国庆书画展”,展出了一幅条幅。1986年10月,天津市老干部局举办“天津市老干部纪念长征胜利50周年书画展”,展出了一幅楹联,楹联是于老自己作的,其文曰:“壮举惊九州四海,长征历万水千山。”1987年5月,北京、天津、上海三市举办离休干部书画巡回展,展出了一幅于老的行书楹联,楹联也是于老自己所作,其文曰:“中天日月千秋照,华夏山河万里新。”由于,先生在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中成绩显著,天津市老干部局特发奖状,予以表彰。
  三是组织成立“宁河县老干部书法协会”。1985年9月,“宁河县老干部之家”建成以后,于老与宁河县委原副书记杨秉亨共同发起组织成立“宁河县老干部书法协会”。经过组织动员,建立筹备组,终于在当年10月份正式成立了“宁河县老干部书法协会”。会员共28人,会员成份由老中青三结合组成。选举出7人理事会,理事会推举于老任会长,并由他起草了“宁河县老干部书法协会章程”和协会工作安排意见,确定每周三下午和周六下午为活动日。
  为了提高会员的书法知识和素养,于老亲自起草《书法源流》、《书法基本知识》、《书法与文学的关系》、《书法与诗词》并定期进行示范讲座。为了提高会员书法水平和活跃全县的文化生活,适时举办书法展览,每次展览前,他身体力行,亲自布展,展品交来时要进行认真评审。展出后要召开大会进行总结,找出优缺点,提出今后改进的意见。在先生的领导下,会员们书法水平整体提高很快,每次展览都有新的起色。
  为弘扬中华书法文化,培养书法人才,1986年6月,先生受聘于宁河师范学校课外书法组,对书法组35名学生进行书法辅导。在他的精心栽培下,有3人在天津市学生书法比赛中获二等奖。此外,他还受宁河县文化馆之聘,对有志学习书法的少年儿童进行辅导,为小书法爱好者们将来成为书法人才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三、为编辑宁河县志添砖加瓦
  先生于1986年3月被聘为宁河县地方史志编修委员会的顾问。他认为,编写宁河县志,完成一部县里最大的文字工程,这是一件流传千古的大事,他决心完成好这一使命。他一丝不苟,认真审核县志初稿,提出修改意见。因为旧县志中有写《宁河八景》的诗词,应县志办公室同志的要求,于老写了宁河新八景诗词。这新八景诗词分别是《地震后重修之天尊阁》、《芦台大桥》、《芦台商业街》、《于方舟故居》、《广播电视塔》、《老干部之家》、《体育馆》、《抗震纪念碑》。于老的新八景诗词为宁河新县志的著成,增添了不少色彩。
  四、为县政协编辑文史资料贡献力量
  1986年4月,于老被聘为宁河县政协文史资料委员会委员。他非常珍惜政协委员这一职务,决心履行好职责。他对政协文史工作一直秉承“存史、资政、团结、育人”原则和“亲历、亲见、亲闻”的基准,为宁河文史资料第一辑的征集出版付出心血。宁河文史资料第一辑是县政协文史工作的开篇之作。于老积极为此书撰写稿件,主要篇目有:《天尊阁与丰台小学》、《丰台镇和附近各村小学在抗战时期的教育工作情况》、《丰台花会的盛况》、《宁河县教育家杜书田先生传略》、《津门知名画家李昆璞》。因为当时大家对文史资料征集、撰写、出版工作都没经验,于老主动提出愿意协助搞好编辑工作,他对文稿认真审阅,对文中与历史事实不符、文理不通、错别字等错误,都一一作了修改。他还为此书题写了书名。于老为县政协文史工作的开局,贡献了力量。
  于化一先生离开我们已经整整20年了,落花无言,人淡如菊。可是人们对他的名字的记忆还是那么的深刻,我相信,人们会对他毕生为宁河的文化教育事业所做的贡献作出应有的评价,他的千首古典诗词,是宝贵的文化遗产,将留给后人捧读,人们永远不会忘记他!

知识出处

宁河文史资料第十辑

《宁河文史资料第十辑》

本书从宁河历史、七里海为中国漕运之源、光绪之死与高赓恩、宁河民俗、宁河县民间文化等几方面描述了宁河的历史发展。

阅读

相关人物

孙万义
责任者
于化一
相关人物

相关地名

相关作品

八十抒怀诗
相关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