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河区图书馆
宁河区图书馆
机构用户
宁河区图书馆(机构用户)
登录
注销
首页
知识图谱
颗粒列表
全部
基础数据
精细化标引
析出资源
图表颗粒
知识抽取
人物
New
机构
事件
地理名称
专题
作品
实物
知识片段
资源阅读
近现代图书
期刊
其他
资源统计
加工标准
相关文档
首页
知识信息
于氏军户传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宁河文史资料第十辑》
图书
唯一号:
021920020230002267
颗粒名称:
于氏军户传
分类号:
K820.9
页数:
7
页码:
109-115
摘要:
本文介绍了于氏家族的历史沿革及世系传承,包括他们的祖籍、迁徙轨迹、军职升迁、战功等情况。文章还提到了一些后代于氏家族成员的官职、功绩和封赠情况。
关键词:
于氏家族
家谱
宁河县
内容
宁河县俵口村于氏,远祖籍为江南金陵镇江府金坛县大于庄水晶胡同(今属江苏省),上五甲。元末明初,其祖有兄弟三人,自山东济南府青城县(现今山东高青县),同到顺天府谋生。长兄于大公、二弟于大恒落户在时属顺天府宝坻县兴保里的俵口村。三弟于大昊及其支派留在了沧州静海。于大公入熬制海盐的丰财场(现今长芦塘沽盐场前称)灶籍,于大恒则充为军户。于大恒生二子,长子于智远,次子于智深。后其子孙多人进了梁城(现今天津市宁河县宁河镇)所军籍,世代相袭。至清朝顺治以后裁汰军制千户所,于氏军户存在近300年。一世于大公、于大恒至十二世于君陈、于君鼎相沿十二代。
一世——于大公、于大恒,因孙于本之功,例赠明威将军、佥指挥使司事。大公妻李氏、大恒妻杜氏例赠太恭人。
二世——于智远,大恒之长子。于智深,大恒之次子。宣德元年(1426),因孙于昶之功,例赠明威将军、佥指挥使司事,于智远妻钱氏、于智深妻董氏例赠太恭人。
三世——于本,于智深独子。梁城守御千户所指挥佥事。自幼习武,精通兵法。建文三年(1401)十月,应都督陈贤招募从军,哨芦台,杀退东军。十一月初四,升梁城所守御千户所百户,守御直沽海口,哨探辽东声息。十二月,征哨沧州河南泥沽村,擒德州卫贼军王果住等五人。建文四年(1402)三月,征哨鸦鸿桥(今属河北省玉田县)、通州(今属北京市),遇东军,烧白河桥,上城守御。四月,在梁城杀退东军,征哨草头沽(现今天津塘沽旧称),烧敌军船只,升本所副千户,仍回守御海口。五月,征哨宝坻县张家庄,杀退敌兵。永乐二年(1404)正月,“奉吉字号勘合”②,升指挥佥事。钦休,仍于梁城所守御千户所守御海口。不支俸,自种自食。永乐十二年(1414)三月,向北征进。洪熙元年(1425),节次北征。翌年二月二十四日致仕。于本屡立战功,因“卧戈蹈甲,王事弥坚,未及请书例赠”父祖。宣德元年(1426),因子于昶功诰封明威将军,佥指挥使司事。其妻宋、吕、董氏,均封太恭人。
《金坛县志》(光绪版)记载,明永乐年间(1403-1425),于家出第一位贡生于本(字以道,号碧潭),曾为嘉兴府通判(从八品),负责督运粮饷。金坛于氏祠堂碑记(明·文征明书)对于本的事迹进行了叙述评价。
四世——于昶,于本独子。洪熙元年(1425)二月二十四日钦准替职,袭梁城所指挥佥事。是年随驾征讨朱高煦(明成祖朱棣第二子),平乐安州(现今山东惠民县)。宣德元年(1426)八月回还。因功诰授明威将军,并追授封赠其父母、祖父母。宣德三年(1428)卸事。
五世——于伦,于昶独子。景泰六年(1455),父故袭任梁城所指挥佥事。成化十一年(1475)病故。成化十七年(1481),因子于玺功,诰赠明威将军,妻刘氏封太恭人。
六世——于玺,于伦独子。成化十七年(1481),诰授明威将军,以佥指挥掌所事,妻杨氏封太恭人。
七世——于仲瑞,一世大公之后,为明威将军。妻冯氏封恭人。
于金,于玺长子,诰授明威将军,以佥指挥掌所事,妻王氏封恭人,于银,于玺次子,字美之,指挥舍人待赠明威将军,配两房王氏,均封太恭人。于钧、于钱、于〓、于鐈(分别为于玺三子、四子、五子、六子)俱系指挥舍人,于铤,于玺七子,得授光禄寺寺丞。
八世——于宗渊,于金长子,诰授明威将军,以佥指挥掌所事,妻马氏封恭人。于宗汴,于银之长子,为宣威将军,配氏失考,赠太恭人。于宗滨,于银次子,明万历年间武解元,授考明威将军,配氏失考赠太恭人。
九世——于继武,于宗渊长子,诰授明威将军,以佥指挥掌所事,妻陆氏封恭人。于绳武于宗渊次子,系散骑舍人。于重光,于宗汴长子,于银长孙,为宣威将军。
十世——于一桂,于继武长子,字嵩山,诰授明威将军,以佥指挥掌所事。妻杨氏、赵氏,封恭人。于梦周,于重光次子,字淮东,皇明诰授宣威将军山海卫守备,配褚氏,封恭人。
十一世——于大猷,字洪宇,于一桂长子。袭明威将军,由佥事升任蓟州都使司,诰授怀远将军,正三品。妻诸葛氏封淑人。于士珩,为七世五门于〓之后人,康熙三十九年(1700),因其子于君卿晋升,赠授武德将军。妻赵氏,诰赠宜人。
十二世——于君陈,字孝友,于大猷长子。例袭明威将军,指挥佥使司事,妻郑氏例封恭人。
于君鼎,字象九,于大猷三子,诰授明威将军,以佥事指挥掌所事,妻张氏、邵氏封恭人。明末,流兵四起,攻城掠掳,蓟州、宝坻等处失陷后,直抵梁城。于君鼎率千户、百户、吏目及全城百姓,筑城浚池,誓死坚守,直至流兵退走。期间,远近百姓数万逃难于梁城,有幸得到保全。又,月河庄“妖道”夺官军马匹后远遁,官军疑在梁城内,遂移兵城下,势将屠城。于君鼎挺身出城,盛装礼迎,色温辞壮,力陈无反。官军入城,果见四境贴然,遂屯兵于西城上。不久,有两艘大船至,内有壮丁36人且携家属,声称逃难。官军疑为逆党,审问对质反情,遂将36人诛杀。梁城两难,士民几为粉末,然全城无恙,皆因于君鼎从中调护维持,谋断有方。
于君卿,字赞侯,康熙三十九年(1700)考取武甲进士,选授江南镇江卫守备,兼署扬州卫漕粮事务,授武德将军。在职13年,有“清正廉明,无旷厥职”之誉。妻任氏,诰封宜人。
清顺治后裁汰军户。后,于氏后人继有武士出落。其中:
于邃(十三世),字振之,乃十一世于大猷之孙(大猷五子于龙长子)。康熙丙午年(1666)科武举人,考授守备,妻张氏封恭人。
于元泰(十四世),字万和,于邃长子。康熙丁卯年(1687)科武举人,初授江南卫徐州领运千总改蒲阳领运千总。妻张氏封安人。
于之干(失考),嘉庆丙子年(1816)武乡科举人。
附注
【注释】 ①军户:中国古代世代从军、充当军差的人户。东晋、南北朝时,士兵及家属的户籍隶于军府,称为军户。军户子弟世袭为兵,未经准许不得脱离军籍。北魏军户亦有用俘虏充当的。宋朝将应募充军的人户称为军户,军士年老退伍后除籍。军户制度在元、明两朝最为完备。 元朝军户必须出成年男子到军队服役,父死子替,兄亡弟代,世代相袭。元代军队成份复杂,与之相应,军户也有蒙古军户、探马赤军户、汉军户和新附军户之分。蒙古族主要以游牧为生,兵民一体,十五岁以上的成年男子都是士兵。但随着统治地区的不断扩大,政权职能日益复杂化,蒙古国对居民实行分工,有的专服军役,有的专任站役等。专服军役的蒙古人户后来便称为蒙古军户和探马赤军户(见探马赤军)。灭金以后,蒙古国多次在原金朝统治区居民中签军,被签发出军的人户称为汉军户。当时将居民按资产分为三等,汉军户主要是在中户中间签发。元朝灭南宋时收集的南宋军队,称为新附军,有家属者便称为新附军户。 军户的管理,自成系统。各种军户的来源不同,管理办法也不同。对蒙古军户和探马赤军户,在有关万户府或千户翼中设立奥鲁官管理;对汉军户,也设立奥鲁管理,但奥鲁官由路府州县的长次官兼任;对新附军户则不设奥鲁,由管军官管理。政府对士兵只发给口粮、食盐和衣装,马匹、兵器和其它费用均由其家供给。士兵的日常费用称为封装(椿)钱,每年由奥鲁官向军户 收取,汇交中书省,再由中书省通知所在各行中书省支付有关军人;后来,又采取各万户、千户直接派人到各奥鲁收敛的办法。军户因负担出军费用,在赋役上可得到一定的减免,如:税粮,四顷以内免纳,以供军需,四顷以上要交税。杂泛差役,军户全免。和雇、和买,边远出征军人全免,其余军户中有物力之家要负担,无物力之家可免。新附军户则例外,不仅军人本身支盐粮,家口也可按月支盐粮,因而他们占有的土地与民户一样,都要当差纳税。汉军户中,实行正军户、贴军户制,即以两三户或三五户合出一军,其中丁力强者充军,其余出钱津贴。出军者称为正军户,出钱津贴者称为贴军户。正军户、贴军户制的推行,主要因为军户中贫富日益悬殊,贫者无力出军。元朝政府可用这种方法使贫富相资,保证兵源。在蒙古军户和探马赤军户中,并无正户、贴户之分,但被释放的驱口,通常即成为原使长(驱口所有者)的贴户,实际上仍保持一定的依附关系。这种贴户与汉军的正户、贴户关系有所不同。新附军户中也没有正户、贴户之分。 军人征戍远方,装备和日常费用为数很大,军户常因负担过重而被迫出卖家产。各级军官和奥鲁官吏又以各种名目对军人及其家属敲诈勒索,更迫使军户破产逃亡。元代中期,军户逃亡的现象已很严重,元政府虽然三令五申,如一方面劝诱军户复业,另一方面戒饬军官和奥鲁官吏,但并没有取得效果。元顺帝至正五年(1345),下令革罢奥鲁,军户制完全破产。明初,军队由“从征”、“归附”、“谪发”、“垛集”四部分构成。洪武二十一年(1388),在元代旧籍册的基础上,由兵部改置军籍勘合,详细开列军户从军来历、调补卫所年月、在营丁口之数,从而建立起新的、较为完备的军户制度。非经皇帝特许或官至兵部尚书,任何人都不得自行改籍。军户的军差包括:户出一丁赴卫当兵,是为旗军。旗军或操守,或屯种;户出一余丁随正军到营,佐助正军,供给军装;军户户下须以一丁供给在营正军;户下若无丁壮, 须佥幼儿为“幼丁”,以备成丁后勾补当差。为使军户能自备服装盘费,明政府规定:军户耕种的田地(军田)在三顷以内者可免杂役;三顷以上者须与民户一起承担杂役;随营余丁和户下供应余丁亦可免当差;正役仍要承担。但这些制度在实际执行中并未贯彻,军户的杂役负担没有减轻。同时,在社会地位上,军户亦低于一般民户。民户若与军户通婚势必连累自己的子女;军户丁男仅许一人为生员,民户则无限制;正军户五丁以上方许充吏,民户二丁以上即可充吏;民户有罪,往往以充军处罚,军户不许将子侄过房与人,脱免军籍。 与元代相同,明兵丁征戍远方,军装盘费数目很大。一丁出征,一家以至一伍、一里都要受累。若一家佥两三丁,分当两三处军役,则更属重役。各级官吏甚至一普通生员都可以任意役使军丁、克扣月粮。有明一代,军户逃亡的现象十分严重,明政府曾多次派人勾补逃军,甚至专门设有清军御史处理军户逃亡及勾补军伍事宜。明中叶后,军户制度形同虚设,募兵渐渐成为明朝官军的重要来源。清代屯卫兵丁和充配为军的人户,亦称军户。 ②勘合:古时符契文书上盖印信、分为两半,当事双方各执一半,用时将二符契相并验对骑缝印信作为凭证。凡调遣军队、车驾出入皇城、官吏驰驿等均须勘合。明代用于边戌调遣,有调军勘合和军籍勘合;清代官吏使奉差出京沿途用驿站马匹,须查驵邮符,亦称勘合。文官府文簿,编立字号,由上官用关防盖半印,称勘合文簿。 【补注】 明威将军:官名,魏置。南北朝各朝多置。唐为武散官,从四品下,宋升从四品。金正五品下,元升正四品。明正四品初授明威将军。 宣威将军:魏置,南朝或置或不置,北魏亦置。唐为武散官名,从四品上,宋同,金正五品中,元升正四品。明正四品初授明威将军,升授宣威将军。清废。 怀远将军:元代称大将军,明代从三品武官。 散骑舍人:明代军卫应袭子弟称“舍人”,见《万历野获编·禁卫》。明朝的带刀散骑舍人,则皆为近侍武职。由此可见,“散骑舍人”指皇帝的亲兵,即侍卫宫中及扈从的军队。 淑人:宋朝,凡尚书以上官未至执政者,其母、妻封为淑人,明朝,为三品官员祖母、母、妻封号。清因明制,又增宗室奉国将军之妻为淑人。 旧时命妇封号,根据丈夫的官职品级而定,始于宋徽宗政和二年(1112)。用以封赠中散大夫以上至中大夫之妻,高于宜人而低于令人。元代六品之妻封之,明清两代,四品官之妻封之。明清如封赠四品官之母或祖母称太恭人。清并封赠宗室奉恩将军妻为恭人。《明史》卷七十二《职官一》:“外命妇之号九:公曰某国夫人,侯曰某侯夫人,伯曰某伯夫人。一品曰夫人,后称一品夫人。二品曰夫人,三品曰淑人,四品曰恭人,五品曰宜人,六品曰安人,七品曰孺人。”《清史稿》一百十《选举五》:“正、丛四品恭人。” 参考资料: 于志嘉,台湾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研究员,著有《明代军户世袭制度》、《试论族谱中所见的明代军户》、《试论明代卫军原籍与卫所分配》、《明代两京建都与卫所军户迁徙之关系》、《明代江西兵制的演变》、《卫所的屯田》、《明代江西卫所军役的演变》等。
知识出处
《宁河文史资料第十辑》
本书从宁河历史、七里海为中国漕运之源、光绪之死与高赓恩、宁河民俗、宁河县民间文化等几方面描述了宁河的历史发展。
阅读
相关人物
于之
责任者
于理
责任者
于本
相关人物
于昶
相关人物
于伦
相关人物
于玺
相关人物
于仲瑞
相关人物
于金
相关人物
于银
相关人物
于铤
相关人物
于宗渊
相关人物
于宗汴
相关人物
于宗滨
相关人物
于继武
相关人物
于绳武
相关人物
于重光
相关人物
于一桂
相关人物
于梦周
相关人物
于大猷
相关人物
于士珩
相关人物
于君陈
相关人物
于君鼎
相关人物
于君卿
相关人物
于邃
相关人物
于元泰
相关人物
于志嘉
相关人物
相关地名
宁河县现代产业园区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