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河区图书馆
宁河区图书馆
机构用户
宁河区图书馆(机构用户)
登录
注销
首页
知识图谱
颗粒列表
全部
基础数据
精细化标引
析出资源
图表颗粒
知识抽取
人物
New
机构
事件
地理名称
专题
作品
实物
知识片段
资源阅读
近现代图书
期刊
其他
资源统计
加工标准
相关文档
首页
知识信息
高赓恩仕途坎坷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宁河文史资料第十辑》
图书
唯一号:
021920020230002262
颗粒名称:
高赓恩仕途坎坷
分类号:
K825
页数:
4
页码:
59-62
摘要:
本文记述了高赓恩是一位书儒,在清王朝腐败、内忧外患的时期,仕途十分艰险。他曾担任翰林院编修、国史馆协修等职,并拒绝会客宴请和拜访权贵,淡泊世事。在四川督学期间,他创立了“责志文社”,推广兴学之风,并在湖南乡试中担任正考官,受文社影响,讲学之盛名震一时。
关键词:
人物
高赓恩
清朝
内容
高赓恩自光绪二年(1876年)丙子恩科赐进士出身,钦点庶吉士,算是跳上“龙门”。但是,清王朝的腐败,外敌侵入腹心,义和团、捻军起义等内患烽火熊熊,面对如此内外交困的形势,高赓恩仕途之路十分艰险坎坷。尤其是一位纯真固执、不善结交权贵的书儒,难免在宦海中沉沉浮浮。
高赓恩光绪二年(1876年)以庶吉士入翰林院庶常馆学习。光绪五年(1879年)散馆结业,授翰林院编修,后兼充国史馆协修。按翰林院职官定制,授撰文者为正五品,授编修者为从五品。后来高赓恩以编修五品衔上疏,是兼职晋升的。国史馆,掌纂修清朝国史,属翰林院。“纂修国史是翰林院的职责之一,所以国史馆的提调、总纂、纂修等官员,多由翰林官兼任。”此间,高赓恩“益澹然无所营”。由于朝政腐败,局势混乱,虽授职却闲静无事可干。在这种情况下,高赓恩担任了望都、易州、固安等书院的主讲,“节修脯以奉其母,征逐燕会谢不往。不轻诣权贵,虽座主师门不私谒,泊如也”。(引文据《大清畿辅先哲传》)这段时间,高赓恩过着讲学的生活,拒绝会客宴请,包括弟子拜访师门,淡泊世事,节衣缩食奉养老母。母丧回乡服丧三年期满后,又召入上书房,为东宫服务。
光绪十五年(1889年),高赓恩简放四川学政。“简放”,清代外派至道府以上的官员,由皇帝特旨授职者,在文档上均称“简放”。当时刚上任不久的张之洞,任四川总督,他曾任翰林院编修、侍讲学士、内阁学士和两广总督等职,其政见与高赓恩相近。在张之洞的支持下“奏设尊经书院”,使四川兴学之风盛起。光绪十六年(1890年)奉调还京。“上命仍在上书房行走”。在四川督学一年间,正逢湖南乡试,任正考官,并在湘创立“责志文社”,著《弟子录》编印刊行全省及京都。受文社影响,“讲学之盛,名震一时。”
光绪十八年壬辰(1892年)会试,高赓恩“以赞善升用。”赞善职务属东宫僚属詹事府,其官员是辅助东宫太子而设置的,“是皇太子的文学侍从官,并司讲读牒奏之事。”(光绪会典·卷七十)。赞善职掌也包括文武殿试掌卷官,廷试阅卷官等。此次任用是掌卷、阅卷之差。但是,《大清畿辅先哲传》用“以赞善升用”之语,让人不详高赓恩在仕途中是否还有降用的坎坷。因为“赞善”的官阶仅为从六品。将一位原为正五品的翰林院编修官,任用“赞善”之职,何谈“升用”。另外,《大清畿辅先哲传》记载:“(光绪二十二年(1896年),补左、右赞善,晋右中允,明年(1897年)补左中允。”左赞善、右赞善,都是詹事府左春坊、右春坊的官职,为从六品衔。左、右春坊的“中允”比“赞善”高,为正六品,文中用“晋右中允”是恰当的。
儒风淳厚,思想守旧的高赓恩,反对变法。正当朝野戊戍议变国政之际,高赓恩愤然抵制变法,认为“法可变,道不可变。”疏请“禁新法,废学堂,语甚切直。上患之,遂以洗马出为陕安道。”此举招致力主变法的光绪皇帝“患之”(怒、恨),从而以“洗马”的职衔放任西北。“洗马”不是翰林职衔,而是詹事府的官衔。在詹事府设有司经局,设满、汉洗马各一人,掌收贮书籍。其品级为从五品,这是将不同政见者打入“冷官”的一种方式。为了让读者了解高赓恩在詹事府任职与翰林院编修职衔的差异,现将清朝詹事府所设官职及品级列下:
詹事府设詹事满、汉各一人(正三品)少詹事满、汉各一人(正四品),左、右庶子满汉各一人(正五品),洗马满、汉各一人(从五品),左、右中允满、汉各一人(正六品),主簿满汉各一人(从七品),笔帖式六人(从九品)。
高赓恩外放陕西是光绪二十五年(1899年)。这一年,义和团运动从山东、直隶蓬勃兴起,很快殃及京城。在西太后对义和团剿抚两难的形势下,依靠端郡王载漪招抚利用义和团,阴谋废黜力主变法的光绪帝,把载漪之子溥隽立为皇储“大阿哥”。原在上书房行走经常出入东宫的高赓恩,过去因书法曾为西太后所赏识。这次废君再立,选择太子老师,高赓恩在政治上又求稳怕乱,反对变法,正是他们物色的合适人选。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三月十二日,“内阁奉上谕,本日召见之陕西陕安道高赓恩,著开缺以四品京堂候补,在弘德殿行走。钦此。”据《清代轶闻》载:“而载漪平日得太后欢心,故立其子。时溥隽年十五矣,入居阿哥所(在景运门外,即清宫也。)辟弘德殿,命崇绮充师傅,召陕西陕安道高赓恩入京,与翰林院侍读宝丰、崇寿俱授读。命大学士徐桐照料弘德殿。大阿哥素不悦学,有所喜欢二犬。在这场政治斗争的较量中,一位潜心学问的儒臣,成为政治上的牺牲品。载漪出任总理各国事务大臣,控制义和团围攻各国使馆,遭到国外诸列强的反对。庚子之变,清政府按外国列强开出的罚单,宣布:凡是在中国境内发生排外纠纷的官员,立即革职。按洋人要求,立斩端王载漪。经反复交涉,决定斩监候,发往极边永远监禁。身为四品京堂、皇储侍读、弘德殿行走的高赓恩,落了一个革职回籍永不叙用的结局。其实,满腹经纶的高赓恩,反对利用义和团攻打外国使馆,他认为国际使团应该得到驻在国的保护。《大清畿辅先哲传》有这样记述:“适拳民(指义和团)变起,诸军(甘军和义和团)攻使馆急,赓恩上书请缓攻。”但望子成龙的载漪执意孤行。
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六月,八国联军进攻天津之时,清朝政府又补授高赓恩内阁侍读学士(正四品)。但是,七月二十一日,西太后携两宫挟光绪帝出逃西安,高赓恩随往。在逃往西安期间,高赓恩又得到一个太常寺少卿的头衔,这是管理祭祀礼仪的官职,也是正四品衔。可笑的是,在逃亡途中的西太后还不忘祭祖之事。在西安期间,高赓恩之兄高棠恩因避战乱死于宁河县北涧沽,“三上疏乞赴兄丧,始允所请。”借此机会回归故里,再也没有入朝。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十月,按李鸿章与各国议商讲和大纲十二款,首条就是惩办祸首。在西安理事的西太后,接到丧权辱国的十二条后,谕称:“所有十二条大纲,应即照允。”第二年十月,西太后挟德宗光绪才回到北京。此前在西安就已宣布废除大阿哥溥隽,高赓恩因是侍读学士而受到牵连,列入“惩罚凶犯”名单。经此次劫祸,高赓恩在故里“深自韬晦”。潜心讲学著述。后来,直隶总督袁世凯,欲召见,但他不屑顾;侍郎严修“虚心延礼,请参观学校,皆婉谢之。”宣统三年(1911年)辛亥革命兴起,在陕西讲学兼纂修《陕西通志》的高赓恩,被围困西安城中数月,“资斧丧尽不得归。”幸好遇武毅军统领赵倜败退陕州,跟随毅军东退,历尽艰辛,才回到芦台药王庙东园故里。“重寻芦浦旧居,发旧藏图籍,日夜补读。”这位以传统封建忠君思想而固执的儒臣,对清朝的瓦解还满怀留恋和遗憾。
中国史学八大家
一、左丘明:春秋时代鲁国人,著有《左传》,编年体史书创始人;
二、司马迁:西汉人,作有《史记》,首创正史纪传体;
三、班固:东汉人,著《汉书》,开创断代史体例;
四、刘知几:唐代人,著有《史通》,我国首位史学批评家。
五、杜佑:唐代人,著有《通典》,是我国首部记述典章制度的通史;
六、司马光:北宋人,编著《资治通鉴》,为编年史第一部巨著;
七、袁枢:宋朝人,著有《通鉴纪事本末》,开创了记事本末的体裁;
八、顾炎武:明清学者,代表作有《天地郡国利病书》。
知识出处
《宁河文史资料第十辑》
本书从宁河历史、七里海为中国漕运之源、光绪之死与高赓恩、宁河民俗、宁河县民间文化等几方面描述了宁河的历史发展。
阅读
相关人物
高殿清
责任者
左丘明
相关人物
司马迁
相关人物
班固
相关人物
刘知几
相关人物
杜佑
相关人物
司马光
相关人物
袁枢
相关人物
顾炎武
相关人物
相关事件
1911年辛亥革命兴...
相关事件
相关地名
宁河县现代产业园区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