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河区图书馆
宁河区图书馆
机构用户
宁河区图书馆(机构用户)
登录
注销
首页
知识图谱
颗粒列表
全部
基础数据
精细化标引
析出资源
图表颗粒
知识抽取
人物
New
机构
事件
地理名称
专题
作品
实物
知识片段
资源阅读
近现代图书
期刊
其他
资源统计
加工标准
相关文档
首页
知识信息
《丰台十二景》诗文欣赏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宁河文史资料第八辑》
图书
唯一号:
021920020230002187
颗粒名称:
《丰台十二景》诗文欣赏
分类号:
I222.749
页数:
7
页码:
190-196
摘要:
本文记述了丰台十二景,还乡河畔帆影动、小镇静静炊烟升、六门夕照生紫气、古寺十里听晚钟、霜天晓月天尊影、五里卧龙千棵柳等。
关键词:
宁河县
丰台风景
诗文
内容
作为土生土长的丰台人,几十年来,听前辈们讲述了太多太多的家乡文化和历史掌故。那六门、七桥、十余座寺庙的宏伟建筑,以及还乡帆影、卧龙垂柳、荷风送暖的古镇风光,还有渔歌唱晚、妙手丹青的生活劳动场景,更有些仙狐精怪的奇幻传说,所有这一切,不时勾起我对家乡那光辉历史的追忆与向往。我也曾寻着一些残留下的文物古迹,去尽力在脑海里想象拼凑那几百年前的历史画卷,也曾在大量碑记的文字中追寻那些历史的遗迹。那曾有京东首镇之誉的古丰台城究竟是一个什么样子,我真的想象不出。直到几年前,在查阅清道光版《丰润县志》时发现名为“丰台十二景”的一首诗,诗文为七言律诗,共十二句,每一句描述的是一道景观,每一句都可以表现为一幅完整的画面。如果将十二幅画面串联起来,简直就是《清明上河图》一样瑰丽壮美的画卷。下面就请大家和我一起从诗文中去领略曾经的古镇风光。
一、还乡河畔帆影动
还乡河是丰台镇的母亲河,其源自迁安县泉庄黄山之麓,西流经崖儿口,经丰润县之五峰头、韩家崖、张官屯,入玉田至蛮子营、沙流河、鸦鸿桥,逶迤数百里,最后由丰台穿境而过,遂将丰台镇隔为河东三村,河西一村。而河上架有五孔大桥一座名曰丰乐,桥下修建有水道口、码头,为丰台水运最大的河港,每天从早到晚大小船只络绎不绝。这一景观主要描绘的是每天凌晨,还乡河上水雾弥漫,喜欢遛早儿的人们都愿意漫步到丰乐桥上,一边欣赏桥栏上雕刻精美、形态各异的石狮,一边眺望还乡河上的水景。这时天刚蒙蒙亮,周围的一切都笼罩着一片轻雾,若隐若幻。站在桥上眺望,只见远处点点的帆影漂浮在水面上,一起向前移动,越来越近,渐渐地看清了,原来是早航的商船,开始只看到船帆浮动,慢慢地整个船都浮出了水面。随着这些商船的到来,丰台镇也会迎来新的繁华热闹的一天。
二、小镇静静炊烟升
这一景观描写的是农家的早晨,此时,忙碌了一天的男人和玩耍了一整天的孩子还在熟睡,喧闹了一天的街市亦正自沉睡之中。无论是街道、居民、还是码头、树林,一切都显得那么沉静、平寂,而家里的主妇们早已悄悄地起床,并点起了炊烟。随着这炊烟的缓缓升起,小镇的寂静亦将被慢慢地打破,熟睡的男人、孩子、街市、码头、桥梁、寺庙乃至整个丰台城都将开始新的一天、新的故事、新的生活。
三、六门夕照生紫气
丰台镇又称六门庄,因有东、南、西、北四座大城门和东、西两座小城门而得名。城门都是用一尺厚的木板制成,木板上嵌有加厚的铁板,铁板上密布碗口大小的蘑菇钉,上面涂上几层朱红油漆,既坚固又美观。听老人们说,以前丰台镇特别有风水,每到傍晚,丰台镇就笼罩在一层水雾之中,隐隐地可以看到地面上层层水浪涌动。其实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是因为当时水面覆盖率大,空气中的水分子太多,当温度下降,阳光不足时形成了水雾。这句诗描写的正是夕阳西下,水雾初起,霞光透过水雾照射在朱红色的城门之上,城门反射的光芒映得城门周围的空气呈现出紫红色的瑞彩。古人认为紫气乃祥瑞气象,预示着富贵吉祥。既然称夕照,大概这一景观应在西门和北门。
四、古寺十里听晚钟
诗中的古寺指座落于丰台西村的关帝庙。关帝庙始建于明嘉靖年间,清康熙年间又经重修,庙宇规模宏大,香火兴盛,传为浙闽总督刘兆麒家庙,而刘氏坟茔图也将该庙绘入其侧。关帝庙内建有钟鼓二楼,此处的钟鼓比镇内其它寺庙的都要硕大。相传巨鼓经常在夜间天尊阁上群仙聚会之时,自行由关帝庙滚动至天尊阁三层殿上,供群仙敲击娱乐,用毕则在天亮前又回至原处。庙内的巨钟高将近两米,重一千三百斤,由精制黄铜铸成,是康熙皇帝御赐之物。《刘氏族谱》记曰“康熙六年肆月吉旦造,皇帝万岁万万岁,大清国京都顺天府通蓟道宝坻县东南丰台关帝庙铸铜钟一口”。每到傍晚八九点钟,寺内僧人敲起巨钟,方圆十里外都能听得真切。钟声对人们来说是一种优美器乐的享受,劳累了一天的镇民也将伴着钟声进入甜蜜的梦乡。
五、霜天晓月天尊影
诗中的天尊指天尊阁,又称太乙观,始建于明永乐年间,现存建筑为清康熙九年重修。天尊阁建筑面积240平方米,占地面积6000平方米,是天津唐山沿海地区具有明代建筑特点的三层木结构阁楼,也是远近闻名的最具神秘色彩的道教圣地。1982年天尊阁被列为天津市重点保护文物。天尊阁形势挺拔壮丽,阁顶为青瓦九脊歇山式,正脊砖雕二龙戏珠和双凤牡丹。两侧脊头,大吻相对,垂脊头及两端的飞檐站有各种走兽,外形与天安门城楼颇为相似。到了晚上,夜幕中的天尊阁更显得雄伟壮观。特别在秋霜夜半之际,阁身披满银色的白霜,在皎洁月光的照耀下,巍峨的天尊阁银光闪烁,愈显其庄严神秘。听老人们说,从西村关帝庙前遥望天尊阁角度颇佳。笔者曾多次到此处远瞻,虽然看见的只是侧面。却能尽显其端庄雄伟,气势不凡。
六、处处荷香送暖风
旧时在丰台城外有两个大荷花坑,一个座落于北村起凤桥附近,另一个位于东村腰带桥附近。两个荷花坑都与绕城的黑龙河连通,每个荷花坑水面均有四、五亩大小,池中种有荷花。每到夏天,池面多被大大小小的荷叶所覆盖,朵朵荷花竟相绽放,用“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的诗句描述它,再准确不过。暖风拂来,阵阵荷香四处飘溢,沁人心脾。这里的景致不仅仅是荷花,水中的游鱼穿梭,鸳鸯嬉戏,芦雁、野鸭不时在水面上下翻腾,池面上则是蝴蝶飞舞,蜜蜂成群地忙碌于花丛中间,各色的蜻蜓或停落在小荷的尖尖角上,或贴在水面上疾飞,偶尔在池面上显露一下蜻蜓点水的绝技。荷花坑不但是一道集花鸟鱼虫于一体的绚丽景观,更是芬芳馥郁的消暑纳凉的风水宝地。
七、五里卧龙千棵柳
卧龙桥横跨在北门外四、五百米的黑龙河上,其始建年代无考,据碑文记载曾于清乾隆二十八年,嘉庆十年,道光二十年,民国五年数次修葺。特别是乾隆二十八年,传说黑龙河十年九泛滥,地方官连年上报灾情,引起乾隆帝的高度重视。另有官员禀奏,说黑龙肆虐恐对江山不利,并呈请在此处修铜帮铁底之九孔卧龙桥,好将黑龙镇压此地。皇帝准奏随即拨白银十万两修建卧龙桥,并要求在桥北至西淮沽五里的堤坝上修建三道防洪闸,种植千棵柳树。据说当时的建桥经费多被和珅贪污,结果只修建了一座单孔的小石桥。地方官畏惧和珅在朝中的权势,不敢如实上奏,致使诗中的景观成为一道普通的乡村小景。
八、清风细雨听蛙鸣
读完这句诗,人们自然会想到“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的诗句。然而这句诗所描述的绝非田野间的风雨蛙鸣。旧时在丰台六门以外,除了绕城一周的黑龙河和两座荷花坑外,大约每隔二、三十米就有一条大渠,这些水渠内连黑龙河,外通镇外的河流,彼此又相互贯通,纵横交错。每到春夏之季,清风徐徐细雨绵绵之时,水渠中的青蛙则和着风雨声欢快地鸣叫着,交织成风调雨顺的蛙鸣交响曲。此时人们的心里也同样的畅快,好象这清风细雨过后马上就是庄稼的大丰收。
九、茶余信步双桥渡
旧时在东大桥外的东大道两侧各有一条大渠,引黑龙河水向东延伸至外河。东大桥东端往南有一条街道,恰好被东大道南侧的大渠所截,因此这里又架有一座单孔的小石桥,在东大桥的东南角,两桥的桥头紧挨着,桥下仅能通过普通船只。当地人将这里称作“一步双桥”。人们在茶余饭后,总会信步来到这里休闲,欣赏着东大桥上的精美石刻,享受着小桥流水的悠然自得。
十、黄莺鸣柳刘家茔
刘家茔座落于丰台镇西村,是清康熙时浙闽总督刘兆麒的家茔。刘兆麒自幼跟随皇太极,后随顺治帝入关,至康熙八年官至浙闽总督,兵部尚书,督察院右副都御史。康熙四十七年夏六月刘兆麒卒于丰台,文华殿大学士兼户部尚书张玉书为其撰写墓志铭文,内阁学士兼礼部侍郎蔡升元手书,通奉大夫督察院左副都御使宋骏业亲为篆刻。刘总督的墓地就选址丰台西村关帝庙西侧,占地约百亩,四周高墙围筑种有松柏垂柳。刘家茔最具特点的是宏大的石刻艺术群体。墓园门外是两只高大威猛的石狮,园内有汉白玉雕刻的精美华表,乾隆皇帝亲书的满汉文的御碑,巨大的石制祭台、祭坛,成对的石羊、石马、石骆驼、石狻猊、石官人都比真的还略大些。各种石器达近百件,多由汉白玉制成,无不雕刻精美,形象逼真,成为丰台又一道靓丽的风景。每到春夏秋三季都会有许多人来这里观光,特别是当地的孩童,都喜欢骑在石兽上玩耍一番。墓园里是恢宏壮丽高大的雕刻艺术群,墓园外侧则是绿柳成荫,引得黄莺、云雀、绿叶等鸟儿在这栖息鸣唱,可以说刘家茔是一道融雕刻艺术与自然风光为一体的美丽景观。
十一、七桥渔火歌唱晚
这句诗是对人们劳动场景的一段描述。旧时丰台共有七座规模较大的桥梁,分别是东村的兴隆桥、腰带桥,南村的文明桥,西村的丰乐桥、落凤桥和北村的卧龙桥、起凤桥。当时水系的发达,也使丰台的水产品异常丰富,除了淡水河中常见的鲤鱼、莲鱼、河虾、草包、麦穗、黑鱼、鲇鱼、泥鳅、河蟹,还乡河里还盛产一种黄果鱼,身体瘦长,约半尺左右。《丰润县志》称其“骨软肉细,其味绝佳”。又有特产之蟹,该蟹由海水中所生,随涨落潮由闸口进入还乡河内,并在淡水河中长大,其味香独特。丰富的水产品为丰台人民提供了又一种生存的行业,当时丰台专门从事捕鱼业的队伍,有二、三百人。每天一早,他们都各自架着小舟,载着鱼网、鱼鹰驶向还乡河上游,到了夜晚归舟时船仓里都是满满的,一路唱着渔歌驶向河港。七座桥下的水道口是渔家停靠的渔港,每天早晨,他们也都是从这里出发的。这时渔船上已经掌起了灯火,渔家的子女早已守候在桥下,准备搬运满舱的鱼虾河蟹了,远远地点点渔火越来越近,渔歌的声音越来越清晰,待船停泊下来,人们则欢闹着,争抢着往船下卸货了,此时渔火将桥和岸照得通亮,每个人的脸上都洋溢着幸福,欢快的心情随着水波荡漾。
十二、户户妙手绘丹青
这句诗描述的是一段人们生产劳作的场景,也是丰台人民创作精美艺术,描绘美好生活的写照。丰台木版年画源于明中期,兴于清而盛于乾隆时期。直到民国时期,丰台的大小年画作坊还有三十余家,专门的从业人员达六、七百人,由于丰台年画具有非常大的销售量,为能保证如期完成各地的订货任务,还要将年画中开眉眼,染色等工序分发到各家各户完成,几乎所有丰台的妇女都要参与这项工作。她们将印出墨线轮廓的画片领回家中,然后用她们那纤纤细手为画面人物开出眉眼,粉好脸儿后,顿使画面的人物都鲜活起来,一个个眉开眼笑栩栩如生,从而形成家家点染,户户丹青的红火场面。当时的丰台广大妇女不仅个个练就了丹青妙手,也各自都有了零花钱,小媳妇都有了私房钱,大姑娘攒下了嫁妆钱,也使整个丰台镇奔向了小康。
知识出处
《宁河文史资料第八辑》
本书分为芦台五代战乱史、七里海游记、曹操与古蓟运河、宁河的鱼类资源、丰台的民间花会、爱国将领李兴中、铲子把董氏的兴衰、李庄惨案等文章。
阅读
相关人物
王桂义
责任者
相关地名
宁河县现代产业园区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