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河区图书馆
宁河区图书馆
机构用户
宁河区图书馆(机构用户)
登录
注销
首页
知识图谱
颗粒列表
全部
基础数据
精细化标引
析出资源
图表颗粒
知识抽取
人物
New
机构
事件
地理名称
专题
作品
实物
知识片段
资源阅读
近现代图书
期刊
其他
资源统计
加工标准
相关文档
首页
知识信息
二、《民间舞蹈》方面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宁河文史资料第八辑》
图书
唯一号:
021920020230002178
颗粒名称:
二、《民间舞蹈》方面
分类号:
K892.24
页数:
2
页码:
178-179
摘要:
本文记述了中国原始时期的音乐和舞蹈密不可分,学者通常称原始时期的“乐”为“乐舞”。民间舞蹈经过几千年的演变和发展,逐渐从乡间地头变成了高雅的舞台艺术。在中国五十六个民族中,少数民族的舞蹈独领风骚,历史悠久,舞姿优美,深受人民大众喜爱。
关键词:
宁河县
民间文化
民间舞蹈
内容
文艺理论家认为,谈舞蹈必然要先谈音乐。这是因为,中国原始时期的音乐和舞蹈密不可分,这大概是世界各民族历史上共有的现象,中国当然也不会例外。最迟在公元前十一世纪,中国已称这种音乐舞蹈结合的艺术形式为“乐”,甚至在音乐舞蹈各自定义为独立的艺术之后。“乐”仍既可以指舞蹈,也可以指音乐。当然,今天的“乐”已专指音乐,所以学者通常称原始时期的“乐”为“乐舞”。
民间舞蹈是劳动人民在长期的劳动中所形成产生的,经过几千年的演变和发展才有了诸多的表演形式,与此同时绝大部分的舞蹈也从乡间地头逐渐变成了极其高雅的舞台艺术。从奴隶社会,封建社会、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及进入社会主义社会,中国的民间舞蹈一直伴随着民间音乐而充斥在人们的视野之中。在中国五十六个民族中,少数民族的舞蹈独领风骚,她那悠久的历史与优美的舞姿深受人民大众的喜爱。因此,在众多汉族人民的舞蹈中都含有一定的风格因素。
宁河的民间舞蹈发展因受地域的影响基本没什么较大的特色,这主要是因为民族种类比较少所造成缺撼。通常人们最喜闻乐见的民间舞蹈主要是民间花会。据《宁河县志》记载,从元朝末年至永乐年间民间花会舞蹈开始流行于宁河县,其特点是规模较大,表演人员最多可达百人以上,而且不受场地限制随处可演。民间花会种类繁多,主要有:小车会、少林会、跑旱船、碌碡会、耍花灯、踩高跷等。另据有关史料记载,从清代至民国初年民间花会非常盛行浩大,后来随着社会不断动荡花会也就衰落下来,而且有很多颇具观赏价值的花会纷纷失传。
新中国成立以后,劳动人民翻身得解放成为社会的主人,民间舞蹈又重新得到重现和发展,民间花会又在乡村城镇随处可见,有些已经失传的花会又被人们不断恢复完善。譬如,潘庄镇的《鹤翎会》出现于清代道光初年,有着一百多年的历史,此会自1946年演出后再到民间舞蹈集成工作展开后才得到正式恢复。经过考察发现,在所有花会表演中高跷最具有阳刚之气,它的服装、动作及高高在上的表演形式,均在激昂的表演中得到展现与升华,不论老幼无不争先欣赏。潘庄镇的《鹤翎会》也因此被收入《中国民间舞蹈》(天津卷)之中,也是我县唯一被收入国家集成且有详细图解说明的花会舞蹈。
在民间舞蹈集成工作中,据不完全统计我县较为有影响的花会有62道,其中具体分布乡镇和花会的名称为,芦名镇:高跷、秧歌、罗汉、少林、飞镲、碌碡会、小车会等;宁河镇:高跷、地秧歌、秧歌、狮子、龙灯、锔大缸、旱船、花鼓、龙凤船、篓子灯、少林、罗汉、小车会等;潘庄镇:龙灯、鹤翎会等;丰台镇:龙灯、旱船等;俵口:高跷、龙灯、碌碡会等;板桥:高跷、秧歌、旱船、小车会等;董庄:高跷、飞镲、旱船、中幡、八大帅、秧歌、小车会等;苗庄:高跷、秧歌等;岳龙:秧歌、旱船、小车会等;大北:秧歌、龙灯、飞镲、二人摔跤、飞镲等;赵庄:花灯、少林、秧歌、秧歌小车会等;淮淀:中幡、小车会等;南涧(现七里海镇):少林、小车会等;任凤:秧歌、小车会等;大北:飞镲、少林会等。
知识出处
《宁河文史资料第八辑》
本书分为芦台五代战乱史、七里海游记、曹操与古蓟运河、宁河的鱼类资源、丰台的民间花会、爱国将领李兴中、铲子把董氏的兴衰、李庄惨案等文章。
阅读
相关人物
杨连起
责任者
相关地名
宁河县现代产业园区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