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光绪十二年(1886年)水患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宁河文史资料第八辑》 图书
唯一号: 021920020230002167
颗粒名称: 二、光绪十二年(1886年)水患
分类号: P426.616
页数: 3
页码: 145-147
摘要: 本文记述了光绪十二年(1886年),蓟运河发生了特大水患。降雨从7月11日开始,一直持续到8月21日,阴雨连绵四十多天。宝坻和宁河全境成为汪洋泽国,房屋坍塌无数,成为直隶重灾之区。
关键词: 宁河县 光绪年间 水患

内容

光绪十二年(1886年)的特大水患,较比光绪九年(1883年)还要严重。这次降雨自1886年7月11日开始,一直持续到8月21日,阴雨连绵四十多天。宝坻和宁河全境成为汪洋泽国,田禾被毁,房屋坍塌无数,成为直隶重灾之区。据密云副都统国俊奏:“于本年六月中旬(7月12日—21日)连日大雨,河水陡涨山水暴注,营外平地水深数尺。……及至七月十五、十六、十九、二十等日,风雷交作,大雨滂沱通宵达旦,山水、河水通连一片汪洋。营内积水二三尺不等。……今复遭此雨水,较比光绪九年(1883年)尤甚,实为数十年来未有之事”。李鸿章奏:“自六月初十日(7月11日)后,各处大雨时行,河水接续盛涨。伏秋汛内皆涨至十余次,深至一丈五六尺。大溜汹涌,趋向靡定,两岸险工迭出。”据奏各河均漫溢决口,堵此决彼,当时非人工所能为。尤其是承受潮白河之水的北运河,在通州以上平家疃东岸决口数百丈,山水狂泄,水势之猛,决口之宽非人工所能抵御,直任洪水夺路窜流,“直灌通州、三河、香河、宝坻、宁河一带”。“天津为九河汇归之区,四面百数十里内一片汪洋,田禾淹没,屋宇倾颓。”(据光绪十二年八月六日李鸿章奏折)
  另据顺天府尹薛福辰等奏:“七月十五日(8月14日)以后,连日大雨,霪涝为灾,各河盛涨,水流汹涌,沿河堤岸多报漫口。而顺属东路各州县被淹情形尤重。……宝坻以潮白等河泛溢奔注,巨浸横流,高洼各地一律平漫,全境被淹。”这次大水使宝坻八门城等六十三村庄遭灾十分,成灾九成到七成者达二百二十四村。宁河县因位于蓟运河下游,泄水比较捷便,被水情况比宝坻较轻。据李鸿章奏:“宁河县东崔庄等一百二十三村成灾七分,江洼口等一百九村成灾六分,东宁车沽等二十七村成灾五分。”同光绪九年一样,受灾共计二百五十九村。清代宁河县所辖各乡村,不包括今天的岳龙、丰台、后棘坨三乡镇。当时全县共辖七里、二十七保二百五十村,受灾统计超出九村,系行政村以外的自然村。在直隶总督李鸿章奏折所附的筹办灾赈工抚清单中,于光绪十二年(1886年)秋冬支粮灾赈“宁河县饥民一万六百十二户,大小折成二万八千三百十八口。”……光绪十三年(1887年)春支灾赈“宁河县饥民五千一百三十六户,大小折成一万七千六百七十三口。……”当年冬季又灾赈“宁河县饥民六千五百九十四户,大小折成一万八千六百六十七口。……”
  这一年,受特大洪水灾害直隶各府州县,饥民流离失所,远涉它乡者无其数。清政府为了收养流离失所的饥民,直隶省从光绪十二年(1886年)秋天起,历时一年,分别在保定省城四关设立粥厂,“收养流离大小饥民折成一万一千六百多口。”天津也设立粥厂三处,“收养大小饥民折成一万九千二百九十多口。”天津广仁堂为贫民三千五百多口发放漕米。
  潮白二河合流的牛栏山地带,位于顺义县以北,每逢山洪暴发,从此决口奔流而下。这次特大水患是在潮白河东岸平家疃一带决口数百丈。“口门刷宽二百二十余丈。”从此形成宝坻、宁河永久之患。水毁工程失修,宁宝两地人民频年遭灾,乡民十分惧怕牛栏山来水。由于这次山水夺路进入宝坻,使蓟运、窝头、青龙等河堤防决口的总长度达五千多丈。在这次水患事过二十多年以后,宝坻县乡民王如恪于民国年间,在状告县长及河务官吏奸贪害民的呈状中还提及到这次特大水患。称:“自从前清光绪十二年(1886年)通州平家疃决口以来,河道失治,任水自由行走,遂酿成今日巨害。”这位乡民是清末秀才,饱学多识。他揭露水务官吏借工程奸贪,反对把永定河水导入蓟运河。称:“恪深知(北)平东蓟运河今非昔比,本届整理海河委员会为减少永定浑泥入海起见,已将永定尾闾由津属北仓屈家店改避汇入芦台蓟运河,今若使蓟运河突如汇入多数之河,明明知其万万不能容纳,竟毅然行之,悍然而不顾,试问殃民谁任其咎。”我们从宝坻乡民的呈状中可以看到,当年这次特大水患在民间的影响。(注:引文王如恪呈状语见《宝坻文史资料选辑》第一辑)

知识出处

宁河文史资料第八辑

《宁河文史资料第八辑》

本书分为芦台五代战乱史、七里海游记、曹操与古蓟运河、宁河的鱼类资源、丰台的民间花会、爱国将领李兴中、铲子把董氏的兴衰、李庄惨案等文章。

阅读

相关人物

李鸿章
相关人物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