幽风古韵还乡河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宁河文史资料第八辑》 图书
唯一号: 021920020230002159
颗粒名称: 幽风古韵还乡河
分类号: K292.14
页数: 13
页码: 116-128
摘要: 本文记述了还乡河是冀东大地上的一条重要河流,她孕育了丰富多彩的文化和历史事件。她的名字深深印记在当地人民的心中。本文介绍了还乡河的发源地和流程,以及她在中华民族文明史上的重要地位。同时,文章还介绍了还乡河流域的一些自然景观和人类遗址,以及与还乡河相关的传说故事,如龙潭、神鳄、鸡叫城等,展现了她作为冀东人民精神家园的魅力。
关键词: 文史资料 宁河县 还乡河

内容

还乡河,古称浭水,一作庚。又相传宋徽宗北狩至此有“西来庚水自还乡”之句,故名还乡河。她在冀东大地上自东北向西南蜿蜒奔流,养育了一方勤劳、勇敢、智慧的人民,蕴育出丰富多彩的文化,她身边发生过一系列惊天炜地、气壮山河的历史事件,她身上流淌着不少可歌可泣、委婉动听的传说故事,在中华民族的文明史上留下了光彩夺目的一页。她的名字,深深印记在冀东人民的心里。
  一
  还乡河发源于迁西县西南部的一片连绵起伏的群山中,那里的新集乡泉庄村南至钟楼山之间,一泉涌出汇为方塘,澄碧喷珠,累累西流成河。之后,又有北岸浃河乡夹河村东北鹰嘴山山脚的鹰嘴泉、南岸新庄子乡田家峪村北大董山西侧的龙塘泉、北岸由南观流来的小草河、东岸发源于东莲花院乡马家沟的牵马岭沟先后注入,使还乡河形成泱泱之势,然后经岩口村西进入丰润县境。
  还乡河流到岩口村南西折,在南岸腰带山,北岸龙山、石盆尖山的夹峙下湍湍奔流。到黄昏峪乡韩家岩头村东,有发源于遵化县东北店的铁厂小河注入。然后南流3公里,经白草坡村西折,沿明月岭、自云岭北侧流淌,至左家坞镇邱庄村,有发源于遵化万子峪的小河子注入。之后向南,经北凹凸、小松林、古石城、大宋各庄、唐山新区的东马庄,至丰润县小韩庄,然后沿丰润县城北侧西流,到卢各庄东南有源于大旺庄、西佑国寺的溪流注入。到西魏庄西有源于常峪村、黄家屯村的沙河注入。到七树庄村西折向西南,经谷家套、郭官屯、白官屯向西流至玉田县蛮子营。在蛮子营村西有源于遵化县党峪村的沙流河、源于玉田县马头山的双城河注入。然后向西南流经鸦鸿桥、窝洛沽、宁河县丰台,由汉沽农场裴庄闸入津唐运河,流程180公里。其中宁河境域30公里。河床平均宽度40米,流域面积1386平方公里。
  还乡河发源地的群山,兴起于长城系高于庄组和杨庄组,距今4亿多年。在这漫长的历史时期中,还乡河和滦河、陡河把北部山地的大量泥沙冲刷下来,形成丰润县中南部的广阔平原。原来大低洼地带生长着繁茂森林和荒草,它们一年年的荣枯败腐,倒扑叠积,还乡河等冲积来的厚厚泥沙覆盖其上,经过千万年的隔绝重压,变成了草炭,近年在还乡河南岸的王家楼、北岸的后郭庄、辋川等地都有大面积发现。老庄子、韩城、新军屯一带当时沉为盆地,里面沉积的腐败植物更加深厚,面积更广,受到还乡河等冲积过来的厚厚泥沙千百万年的重压,变成了老庄子、韩城、新军屯一带丰富的地下煤炭资源。
  还乡河在它流经的区域里,滋润着两岸山川大地的草木庄稼,哺育着两岸的黎民百姓。在它身边,很久以前就有许多古人类繁衍生息,留下了密集的人类生活遗址和遗迹。仅在丰润境内的还乡河两岸自北而南就发现了马崖子、狐儿崖、松林山、古石城山、白各庄、二郎坡、王家楼、大安乐庄、尚古庄等十多处。那里出土的大量石斧、石镰、石凿、石镞、刮削器、陶鬲、陶甗、陶钵、陶釜、陶网坠、骨针、骨锥、铜刀、铜镖、牙贝饰物以及居室、灰坑、灶坑、窑址、墓群等,非常清楚地告诉我们,四五千年以前还乡河两岸的古人类就进行着农业、牧业、渔业等丰富多彩的生产活动,过着规模较大,分工较细,等级分明的部落生活。这一切都说明,还乡河不愧是蕴育冀东生命与文明的一条重要的河流,它是冀东人类繁育成长的摇篮之一。
  二
  还乡河是一条气韵苍劲,风光旖旎的河流,在它峰回水转、绕寨还乡的整个流程中形成了一处处奇峰湍流、一处处青山绿水、一处处坦阔平净的滩渚,一处处怵目惊心的陡壁深潭。在岩口至黄昏峪乡五峰头的十多里流程中,两岸峰巅峭拔,崖壁嶙峋,疾流直下,雀翥鹰翔。北岸龙山华严寺、石盆尖山中峰寺,在遒劲古树的掩映下露出恢宏精巧的殿脊飞檐,乡人称这一段为西水头。清初诗人曹源洙七绝《游西水头》:
  屏山环绕碧波流,今日重来坐水头。拂面清风随意绿,回头不是去年秋。
  写出了这里风光的秀美清新。清初诗人唐寿朋的七律《西水头和韵》:
  一径逶迤破晓烟,癖耽山水挤成颠。危峰乍缺云来补,峭壁将崩葛欲连。谷答鸟歌山按板,叶留虫篆树呈笺。却怜朝市繁华瞬,输汝僧窗日晏眠。
  写出了这里的险峻与幽深。
  自五峰头折而向南,是一条两山呵护下的带状原野。这一段河道虽然水面豁然宽阔,但因河床南北落差仍然较大,所以水流一路奔跳,笑语欢歌。让人顿感胸阔襟宽,娱悦陶然。
  还乡河流到白云岭西侧的邱庄南折以后,河水常遇巉岩迎阻,这时水流陡转,形成一个个面积宽阔、深不可测的大水湾。这样的地方每每水色黑绿,旋涡劲转,龙鳖传说神奇动人。最著名的有狐岩山深潭、白云岭西南侧燕子窝深潭、松林山深潭、古石城山深潭、大宋各庄龙湾深潭。这些地方一般都在山上林间建有古刹幽禅,每一处都是一幅“寺连深谷钟声远,水绕峰崖荡小帆”的优美画面。
  还乡河自丰润县城东开始,向西一泻奔流。中华大地万水向东,独此西流,令观者称奇。由于还乡河古称浭水,于是遂有“浭水朝京”之说,列为丰润八景之一,引得许多文人墨客为之慨叹,明代诗人陈豫朋的七绝《还乡河》:
  赴海朝京湠漫长,鸦鸿桥下远泱泱。如何唤作还乡水,却送征人去异乡。
  就表达了这样的心境。
  还乡河两岸气候温和,水草丰茂,是鸥鸟乐栖之地。白天它们在水面翻飞冲掠,啾啾鸣叫;夜间在水边滩渚聚息,栉风沐露。特别是早春晚秋,大雁南飞北还之时,一到夕阳西下,它们便一群群地飞落在东马庄段还乡河道右面的沙滩上,先在水草间觅食,到了夜间便黑鸦鸦地挤在沙滩上酣睡,难以计数。据说群雁夜睡之时还有轮值警戒之习,一有动静即报,随后群雁噼噼啪啪地迅速飞离,若是无事再徐徐飞归继续安睡。清晨日露之时,它们都飞抵水边衔饮,然后一队队飞去。此景亦列为丰润八景之一,称为“平沙落雁”。
  还乡河在丰润城西南的坦荡原野上穿流,白帆在水上乘风,鱼儿在水中群游。两岸是浓荫密布的杨柳,杨柳之外是肥沃润泽的农田,农田上春季是无边的麦海,夏季是高梁、玉米构成的青纱帐。近岸村庄亦是绿树烟茏,屋舍朴实。偶有庙宇寺观,又点缀出一种宁静美妙的仙境气氛。再加上北面天际间大自然神笔轻抹出的淡青色的连绵山峦,构成一幅令人陶醉的平原风光长卷。清初诗人曹钊的五律《雨霁过水西》:
  今朝天气好,款步到河西。雨沐山峦媚,风排麦浪齐。一灯传佛火,双树护招提。独对苍苔坐,闲将粉壁题。
  清初诗人愈海的七绝《还乡河遥望》:
  隔溪茅屋起炊烟,杨柳依依绕岸前,遥望南村云雾里,一帆风雨送归船
  就描绘出这迷人的景色。
  还乡河奔流至西淮沽始入宁河县境,北折自丰台镇穿境,割丰台一隅于河西。为了连接两岸交通,这里曾架有一座堪与卢沟桥媲美的精美石桥,名曰:丰乐桥。丰乐桥始建于明朝永乐初年,全长45米,宽6米,由巨石砌成,桥栏石壁上刻满了神话人物的浮雕,石栏上端则是形态各异,栩栩如生的大小石狮数百只之多,每天清晨,人们都喜欢站在丰乐桥上,抚摸着桥上的石狮,凭栏北眺,这时还乡河已正是雾漫漫,水茫茫,水天一色,隐隐地能望见远处的点点帆影,随风移动。这一景致,曾被列为“丰台十二景”之首的“还乡河畔帆影动”。
  三
  还乡河在漫长的历史中,是各种重大事件的集中发生地,传流下许多神奇的故事,积淀了深厚的文化内涵。
  唐贞观十九年(公元645),唐王李世民率大军东征高丽,与高丽国将领盖苏文在还乡河上游北岸的白草坡附近进行了一场恶战。李世民的大军中了盖苏文的诱敌深入之计,陷入重重包围,虽经拼死冲杀,鲜血染红了还乡河水和岸边土地,仍不能突出敌人的包围。正危急间,一陌生黑面将军冲入阵中,杀退敌兵,李世民要问清来将姓名,却一晃不见了踪影。他进得岸边一座山神庙中休息,忽见里边山神泥像水珠淋漓,料定是此山神救驾,于是许下“果是山神救驾,定以御妹相许”的大愿。事有凑巧,唐王言毕,宫中御妹正好荡秋千坠地身亡,遂许配了山神。李世民命人重建庙宇,在山神像旁塑山神奶奶——御妹神像,并赐庙名“驸马山神庙”。各地山神庙只供山神一位,这里还有山神奶奶,成了天下之奇。此庙到20世纪50年代还立于还乡河西岸。
  北宋靖康二年(公元1127)四月,徽钦二帝被金兵从汴京(开封)掳掠,连同宫中嫔妃一齐押送五国城。一天,沿还乡河东岸北行,傍晚来至中游东岸1公里的沙岩寺(距大令公庄东北1.5公里),夜晚停宿于内。第二天早上东行约7公里,来到丰润县城西还乡河的柴木桥南端。他们面对着向西奔流的还乡河水凄然下泪,说:“过此渐近大漠,吾安得似此水还乡乎!”不食而去。后人伤感追念此事,作七律《宋徽宗过思乡桥》,诗中写道:
  沙岩古寺树苍苍,塔势崚嶒大道旁。北狩至尊仍出塞,西流浭水自还乡。看花古驿愁春雨,驻马危桥泣晓霜。五国城中寒月白,魂归艮岳总荒凉。
  宋徽宗是宋哲宗的弟弟赵佶,在位25年。期间崇信道教,沉湎书画歌舞,穷奢极欲,重用奸佞,卖官鬻爵,横征暴敛,导致人民聚众而反。金兵大举南侵之时,他吓破了胆,传位太子赵恒(即宋钦宗)以避。宋钦宗仍无精诚拒敌之略,断送了人民抗金赢得的大好形势,屈膝投降,执政二年便弄到父子双双落入敌手,成为阶下囚的结局。在金国重兵押解北行之时,他们才感到“似此水还乡”之事,已难再现,可是何其晚矣!这是对不知珍惜江山,不知珍惜人民的统治阶级的一个绝妙的讽刺。
  后人为纪念此事,称徽钦二帝走过的这座桥为思乡桥,并在南岸建楼一座,名为思乡楼,至清代末年尚存基址,并在志书之中一直不忘重墨详载。这大概都是想以此为鉴,警示来者吧!
  四
  到了明代,一件在中华民族文化史上有着重要地位的事件悄然发生了——伟大的现实主义作家曹雪芹的先祖曹端广在兄长曹端明带领下,由江西豫章迁到河北省丰润县,见这里“山秀水异”,遂落居在距还乡河不足300米的今县武装部以南的那片土地上。在那里他们兄弟共同建立了宅邸,之后又遴选了还乡河北岸一片土地作祖茔。因为这片祖茔紧临还乡河,受到河水连年冲刷,他们为了“龙气未免受伤”,遂于河边“建厥两坝”,故此称为曹家坝祖茔。
  曹端广在还乡河畔娶妻生子,其子年长之后离乡到辽宁铁岭戍边,在那里成就了事业,晚年的曹端广遂拜别兄嫂,到铁岭与儿孙同居。到了明天启五年(公元1619)曹端广的后人被清兵掠为奴隶,因为他们有较高的素质,后在转战之中屡建功勋,遂加入内务府正白旗,有了职官地位,清初“随龙”开进北京。这之前,他本未与祖籍族人完全隔断音信,所以这次进关之后又很快与祖籍取得联系,并且水乳交融地生活起来。
  居于丰润的端明一支,一直“耕读为业”,苦心经营,很快便揆文奋武,仅明末清初一段时期就出了六位知府一级、九位知县一级的官员,并多在诗文书画上卓有建树。于是基业宏展,广交贤达,在县城附近还乡河两岸建造了有很大规模、有独特景观内容的松茨园、锦溪亭、冷心亭、西郊园、水西园,在县内还乡河畔建立了小辋川别业、白云岭山庄别业,在县城宅邸中建立了蘋婆书院。这些地方,都成了族人亲友时常聚集游栖之所。
  曹雪芹祖父曹寅是他们那一支与祖籍族人密切交往,在还乡河畔曹家园林、别业中有过许多难忘生活的人员之一。
  城东东皋之地的松茨园,建在还乡河南岸的一片高台地上,下临还乡河深深的水湾,是垂钓的好地方,相传明武宗曾微行钓鱼于此。园中东侧有两棵参天古柏,近岸建一座两层楼台,称钓鱼台。西侧有四棵巨松垂荫数亩,中间一座草堂是饮咏的理想之地。在城西1.5公里还乡河北岸建造的小辋川别业,塘池连绵,有广泛的莲荷养植,举目四望到处是“连天阔叶无穷碧,落日荷花别样红”的美丽景色。曹寅与丰润四兄曹鋡一齐在松茨园中草堂饮酒赋诗,在钓鱼台上垂钓,在小辋川别业中游戏,晚年在写给曹的诗中就以“再报东皋一尺书,哦诗松下晚凉如”,表达对松茨园中吟咏生活的眷念;以“浭水不可钓,松茨闻欲荒”,表达他对还乡河畔这处园林兴衰的关切;以“况从卯角游,弄兹莲叶碧”,表达他对童年时代与曹〓四兄在小辋川别业一起采摘莲叶戏耍的天真生活的甜美回忆。
  丰润曹家的白云岭山庄别业,位于城北20公里的还乡河东岸凹凸村,因背靠巍峨险峻的白云岭而得名。丰润曹〓的七律《白云岭山庄别业》描述这里的景色是“……岸脚柴扉迎绿水,林腰茅舍依青山……”。曹氏族人在这里的还乡河东岸建立了酒烧锅,用还乡河水酿酒家用,因还乡河古称浭水,称为浭酒。曹家的酿酒活动是一种文化活动,受到当时的老族长曹继祖和许多族中重要人物的关注,他们常常携子侄或亲友前去品尝新酒,观摩酿酒活动。一次曹雪芹祖父曹寅就随四兄曹〓前去游观,晚上还在酒烧锅房间听着漉酒滴哒声恬静地卧睡。曹寅晚年写给四兄曹〓的诗句“何日对床听漉酒,疏花零叶绕东篱”就表达了他对还乡河岸边家酒烧锅中的这段难忘生活的深深念怀。
  还乡河畔的白云岭山庄别业的地形地貌以及所在村庄凹凸村的地名,还以凹晶馆、凸碧山庄的形象写进了《红楼梦》第七十六回。这说明曹雪芹通过直接或间接的关系,对祖籍还乡河两岸的山水草木也是极熟悉,极有情感的,所以才真真切切地写入自己的著作之中。可以说,还乡河对于曹氏家族文化的积淀,对于养育出曹雪芹这样的文学巨匠,对于《红楼梦》这部举世名著的形成,都有着重要的作用。
  五
  还乡河年复一年日复一日地在冀东大地上流淌,它陶冶了两岸人民正义善良、爱祖国、爱和平、勇于同侵略者斗争到底的精神。仅在近代就发生了多次惊天地泣鬼神的悲壮斗争,涌现出无数杰出的英雄人物。
  十九世纪末期,帝国主义列强加紧了对我国的军事、经济、精神方面的侵略,清政府丧权辱国,中华民族危在旦夕。1899年底,高举反帝大旗的义和团运动传到了还乡河中下游的鸦鸿桥镇。那里河东村富户王耀章组织附近三四百名反帝民众,在鸦鸿桥大桥北面的河套里练功习武,清剿列强在当地的反动势力。消息随着上行的船只传到中游的丰润县七树庄一带,那里的爱国人士陈瓒与纪庆几次到鸦洪桥走访学习,回来后很快组织了三四百人的义和团队伍。他们在还乡河南岸的前七树庄村高竖义和团大旗,附近上百个村庄也都掀起了如火如荼的反帝斗争,沉重地打击了中外反动势力。1900年7月底的一天,八国联军的英俄部队侵占了还乡河岸边的丰润县城,在知县张道元的配合下,对义和团进行了血腥的镇压。他们出兵三四次,从七树庄抓来丰润县义和团首领陈瓒与纪庆,在城外西南角将两位大义凛然,威武不屈的民族英雄残忍地杀害了。在还乡河南岸的白官屯教堂门口,一位18岁的义和团战士也遭到八国联军的野蛮屠戮。刑前,那位小战士毫无惧色,他铿锵有力地说:“再过十八年,我还和你们干!”表现出中华民族不畏强暴,誓与侵略者血战到底的英雄气概。1905年,出生于还乡河畔丰台镇北村的陈之骥在留学日本时,加入了孙中山发起的同盟会,成为同盟会的首批会员。1912年1月2日,他又参加并领导了滦州起义,1913年7月参加了“二次革命”江苏讨袁行动,他成为我国早期的民主主义革命家。
  在艰苦卓绝的抗日战争中,还乡河两岸到处都燃起熊熊的斗争烈火。
  1933年5月初,长城抗战失败,日寇侵占了丰润县城,富有反抗精神的丰润人民义愤填膺。6月13日,日寇押着150多辆大车经左家坞去喜峰口送军用物资。左家坞联庄会探知敌人由原路回来,便于6月19日组织起附近53庄青壮年两千多人,携带鸟枪、土炮、长矛埋伏在还乡河边敌人必经之路两侧的景匡峪、东西凹凸、山头庄的麦田里。晚上7时左右日寇进入包围圈,村民们迸发出仇恨的烈火,一面开火一面冲向敌人。日寇慌乱一阵后占据了有利地势还击,枪声、嘶杀声震荡着还乡河谷。因为我方武器落后,又缺乏军事训练,只打死敌人十几个,村民50多人英勇牺牲。还乡河畔的这场阻击战虽然失利了,但是这是丰润人民向武装到牙齿的日本军国主义打响的第一枪,它向世人显示了丰润人民保卫祖国的坚强决心。
  这以后,两岸人民不甘受亡国之苦,开展了各种形式的反抗斗争,还乡河两岸是抗日斗争最活跃,最集中的地方。
  1938年7月7日上午,丰润北部、迁西南部几十个村庄400多名群众聚集到还乡河上游东岸的岩口村,冀东抗日联军副司令员李运昌宣布举行岩口抗日武装大暴动,举起了冀东抗日联军第四总队的大旗。“不当亡国奴!”“把日本侵略者打回老家去!”的口号声响彻还乡河畔,响彻岩口村上空。7月10日,刘家营抗日暴动队伍开到还乡河中游东岸的古石城村,经还乡河东岸的小港、大松林、王务庄、赵庄子北上。一路上,红旗指处所向披靡。7月27日拂晓,四户暴动组织起的抗联五总队数百人,打响了进攻丰润县城的战斗。暴动队伍十分英勇地冲进城里,但因敌人火力过猛,且占据了有利地势,暴动队伍损失较大,总队长张树琬和许多队员的鲜血洒在还乡河南岸的这片土地上。1938年9月,由宁河县农民组织的红军与红枪会武装夺取了宁河县城,10月初在丰台城内与日军展开了浴血奋战,最后百余名红枪会员仅有10余人由丰台北门夺下日寇的一挺机枪,夺路撤离丰台城。其余的均壮烈牺牲,烈士的遗体被日军抛入还乡河中,河水全被鲜血染红。
  在日寇铁蹄践踏神州大地的日子里,敌人在还乡河畔的泉河头、太平庄、冉各庄制造了一起起骇人听闻的惨案。抗日军民在还乡河畔的高丽铺、七树庄、郭官屯、白官屯进行了一场场激烈的杀敌战斗。生于还乡河上游南岸东高庄,1939年4月壮烈牺牲于还乡河上游南岸苏庄的冀东抗联第三总队队长张志超;生于还乡河上游东岸黄昏峪,1942年5月英勇牺牲于还乡河上游东岸才庄的迁滦丰代理县长杨文汉;生于还乡河中游东岸大松林村,1945年5月英勇牺牲于还乡河中游北岸马甸子村的丰玉宁联合县县委书记刘笑一;生于还乡河中游东岸泉河头王庄村,为掩护抗战军用物资,怀着八个月的胎儿,于1941年6月19日在本村英勇就义的年轻女共产党员杜梦芝……成为一片屹立在还乡河畔的抗战英雄群雕像。
  还乡河以中华民族抗日战争光辉历史的一个缩影,铭刻在两岸世世代代人民的心中。在此基础上,著名作家管桦创作的中篇小说《小英雄雨来》,以其强烈的艺术感染力被选编进中学语文教材,在中国近现代文学史上赢得了重要的地位,她把美丽的还乡河,把还乡河两岸人民在抗日战争中表现的英勇、智慧、崇高的爱国主义精神介绍给了全中国,介绍给了全世界。
  六
  旧时,还乡河还是冀东一条重要的水上交通线,水面上终日白帆点点,船歌不断。沿河有大小码头十几座,规模较大的有窝洛沽、鸦鸿桥、蛮子营、白官屯、丰润县城、左家坞、丰台镇等七八处。这些大一些的码头吞吐量一天可达数百吨,促进了当地的贸易,使得所在村镇成为附近极具规模的集贸市场,在当地经济发展中发挥了重大的作用。据《丰润县志》(光绪版)载,当时的管河主薄署就驻丰台镇,在还乡河东岸,丰乐桥东南几十米处,租赁民房二间,每年额定房价为白银拾陆两。
  据笔者调查,丰台镇还乡河码头就没在丰乐桥下,共有两座,每座码头从水面到岸上都由三五米宽的条石砌成,便于搬运货物。旧时的丰台镇,不仅有大小店铺二百多家,还是年画,苇席等商品的集散地,所以丰台镇码头终日车水马龙,输送货物,也为丰台脚行业的生存与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
  还乡河中旧时还有丰富的水产资源,鱼、鳖、虾、蟹俱皆肥美。其中最有名的是黄国鱼,味最佳期在开春之时。据《丰润县志·杂记》载:“春冰始泮,还乡河有小鱼大不及半尺,名黄国鱼,骨软肉细,其味绝佳,至夏则差减矣。”黄国鱼喜成群结队地在近岸水中穿游,给岸上游观之人以浓厚情趣。故当地人有讥讽开小差溜号者“属黄国鱼的,溜边儿”之说。黄国鱼在夏季洪汛回落之时最多,笔者隔壁会仁三伯有渔猎之好,50年代某夏汛后,河边网捕,网网皆丰,一夜之间竟捕十数水桶。此外《丰润县志》还记“再邑近丰台处有鱓鱼,青脊白腹,长约三尺,极肥美无毒”。此亦还乡河之名产。还乡河丰富的水产资源也促进了捕鱼业的发展,据调查,旧时,丰台镇专门从事捕鱼的渔民多达二、三百人,他们每天一早划着小舟,带上渔网、鱼鹰驶向还乡河上游,直到傍晚时分掌起渔火,唱着渔歌,载着满仓的钱蟹向桥下码头靠拢。这一动场景,也正式被列入“丰台十二景”之一的“七桥渔火歌唱晚”。
  还乡河中还有一些令人玩味无穷,倍加珍爱之物。据《丰润县志·杂记》记载:“还乡河中细石皆分五色。冬时水落,从桥上望之,烂若披锦,然不耐亵玩。于千万中偶得一二明透晶莹,如黄蜡白玉者,差具瀚海石风,致置之案头,亦可供清玩也。”丰润县文物管理所刘均合、隆立新二所长于1992年6、7月间专门到还乡河道就此作了勘察,他们撰写的文章完全印证了这一情况。他们还根据“河中本无石,山是石之家”的经验,追根探源,把目标移到了丰润县城北12公里还乡河东岸的花石山。那里产的花斑石从色泽上看有朝霞橙、豆沙绿、鸡冠紫、豆瓣红、蟹皮青等六七种,从图案上看有虎皮纹、竹叶纹、鸡爪纹、连圈纹、叶脉纹五六样。明嘉靖间丰润知县曹光祖诗《花斑石》“浭水之北山之转,五色石上霞光绚。天巧新抟碎玉峦,人工细切春冰片……”道出了花斑石的奇特与精美,所以成为明代宫廷皇陵建筑专用之石。这样的花石山在还乡河的上游亦不乏见,开采之中碎石落入河中,经过年深日久的冲刷,遂成河中之五色石矣。
  著名红学家周汝昌、著名历史学家杨向奎对还乡河中五色石和还乡河畔的花石山极为关注。他们在1990年的一组通信中,一致认定《红楼梦》中宝玉降生时口含的那块通灵宝玉,其原型乃自还乡河之五色石。
  七
  还乡河在二十世纪六十年代以前虽有舟楫、渔猎之利,但也常在洪汛之时泛滥成灾。据资料记载仅在1960年以前的50年间,严重洪害就有八九次之多。最大的一次是清光绪二十一年(公元1895),当时丰台城六门以外,均被大水覆盖。再就是民国二十七年(公元1938)由于特大洪涝,方圆百里之境均成泽国。
  从1959年起,人民政府开始了对还乡河洪灾的大规模治理工作。先后在迁西县境建10—100万立方米的水库18座,在丰润县境建9万立方米以上水库6座,其中邱庄水库库容2.04亿立方
  米。1972年又对还乡河道进行了加宽疏浚、堤埝加固加高、部分河段截弯取直工作。其下游工程最大:从玉田窝洛沽至宁河丰台镇北12.5公里河道加宽加深,同时又开挖新河道,将原来由宁河江洼口人蓟运河,改为由汉沽农场裴庄闸入津唐运河。此外还建造了一系列的分洪闸、节制闸、排水站,使还乡河达到了20年一遇的防洪标准。
  还乡河还在引滦入唐工程中发挥着重要的功能。引滦入唐工程先是经引滦入还工程,将大黑汀水库中的滦河水沿疏浚后的还乡河支流——小草河引入还乡河,流到邱庄水库。又由邱庄水库东部引水,经过591米的大岭输水洞、1448米的新王庄隧洞、653米的王务庄渡槽、190米的南岭隧洞,1305米的古仁庄隧洞。经泉水河汇入唐山水源——陡河水库。该工程1983年6月15日动工,1984年10月16日贯通,对唐山人民的生产和生活产生了重要的作用。
  进入本世纪70年代,还乡河的中下游逐渐变成了季节河。随着唐山新区的建设,大量生产、生活污水的排泄,使河道受到一定的污染。还乡河中下游历史上的自然景观和丰富水产都受到破坏。但还乡河仍有其观赏不尽,讲说不完的秀美风姿。随着党和政府治理还乡河、美化还乡河的措施不断加大,随着三个文明建设的进一步开展,古老的还乡河,这颗冀东大地上的璀璨明珠,定会变得更加绮丽多彩。

知识出处

宁河文史资料第八辑

《宁河文史资料第八辑》

本书分为芦台五代战乱史、七里海游记、曹操与古蓟运河、宁河的鱼类资源、丰台的民间花会、爱国将领李兴中、铲子把董氏的兴衰、李庄惨案等文章。

阅读

相关人物

董宝莹
责任者
孙万义
责任者
曹雪芹
相关人物
曹端广
相关人物
曹寅
相关人物
张志超
相关人物
杨文汉
相关人物
刘笑一
相关人物
杜梦芝
相关人物
周汝昌
相关人物
杨向奎
相关人物

相关事件

相关地名

相关作品

游西水头
相关作品
西水头和韵
相关作品
还乡河
相关作品
雨霁过水西
相关作品
还乡河遥望
相关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