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庄古镇与七里海一带的美丽传说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宁河文史资料第八辑》 图书
唯一号: 021920020230002157
颗粒名称: 潘庄古镇与七里海一带的美丽传说
分类号: K292.14
页数: 44
页码: 70-113
摘要: 本文记述了潘庄镇与七里海一带的美丽传说,包括潘庄趣谈、王母娘娘在七里海的浴台、七仙女思凡七里海、孔子在七里海畔双坨讲学、唐宋“八仙”在七里海过海、杨贵妃曾隐身七里海后东渡日本、李白曾游览七里海等。
关键词: 潘庄古镇 七里海 传说

内容

古镇潘庄,津榆重驿,自周迄清,唐朝设卡,清朝立镇;北宋时期,一代名将,潘美封地,缘此得名,历代沿袭。造物钟灵七里海,苇绿水白,鱼米飘香,物华天宝而富庶;神工斧凿潮白河,人杰地灵,车水马龙,商贾云集而繁荣。
  潘庄镇隶属天津市宁河县,东起老安淀大桥,西至东堤头大桥,面积114.5平方公里,辖17个自然村,人口3万。该镇位于天津市区东北部,是宁河县的西大门,地处京津唐走廊,近临渤海,舟楫辐辏,四通八达,北望京都,东接唐山,西达津门,南通冀晋,路连数市,是津榆古道重驿,京唐腹地明珠。地理位置得天独厚,112高速国道斜穿南北,205国道横贯东西。该镇东距京沈高速公路36公里,南距天津机场38公里、塘沽港48公里,西距京津唐二线高速公路16公里,北距津蓟高速公路15公里、京津新城19公里、北京118公里,海陆空通衢网络交错,是冀东平原上一座驰名的交通重镇。
  在绵长的历史长河中,潘庄积累了灿烂的文化。据说当年,禹曾在此治过水,孔子在此讲过学,宋徽宗北虏也曾路过于此;“潮河银练”、“七里烟波”之处蕴藏着王母娘娘、乾隆皇帝巡游的美丽传说;潮白河、青龙湾河两条河流的传说流淌着古镇的文明;七郎墓、潘美八十一座古墓又让人感到这座以“潘”命名的古镇竟无一人姓“潘”的神秘;唐宋“八仙”在此过海,七仙女思凡七里海的传说又给这座古镇平添了几分神奇;萧恩打渔杀家在潘庄、李自成有一个儿子留在潘庄、西塘坨村的铁瓦双龙庙、八卦沟、普济河桥、灵台山、黑鲫鱼、红鲤鱼、马蹄蟹的传说,与绚丽多姿的自然风光、内涵丰富的人文景观、质朴敦厚的民俗风情,浑然一体,交相辉映,放射出虹一样眩目的光彩,引起人们浓厚的兴趣。文人们留下的诗词歌赋,书法家留下的珍贵墨迹,都闪烁着先人的智慧光芒,它标志着潘庄丰厚的文化底蕴。潘庄的教育有史可考于明朝崇祯年间,乡贤就兴办义学,雍正年间改为书院,县知事亲自撰写碑文,时弦歌大振,文风蔚然,在全县教育史上实居嚆矢。今日,重教之风更见高涨,新建六所小学教学楼,两所镇办中学教学楼,一所高级中学教学楼。潘庄现已形成幼儿、小学、初中、高中一条龙教育格局,源源不断为国家输送人才。共和国的将军队伍中,就有该镇李恩宝、杨炳余、运新宇三个响亮的名字。潘庄的群众文化活动也是形式多样,丰富多彩。花会、曲艺杂技、歌舞、琴棋书画异彩纷呈。每当夜幕降临,各种文化娱乐场所灯火辉煌,街上流淌着歌声、笑声、音乐声融成一片,人们在这优雅环境中,得到了情的愉悦,神的亢奋,美的陶冶。
  晨曦,教学楼披霞迎日,书声琅琅传窗外;入夜,农家院欢歌笑语,炊烟袅袅绕村郭。漫步乡间,平畴万顷,绿野如毯,“七里烟波”硕果满枝,“潮河银练”亮水若带。顺津榆公路东行,工业园区机器轰鸣,农业新区稻浪起伏,三产小区酒家飘香,田园风光与都市风韵融合在一起,是一片充满生机的沃土,是一块神奇的宝地。
  潘庄趣谈
  关于潘庄的传说流传的版本很多,《津门谈古》说潘美死后葬在潘庄。据史料文献记载,潘美,河北大名人。曾任幽州、并州、忠武(今许昌市)州节度使。990年奉宋太宗赵匡胤之命率军到监官庄(今潘庄)一带抗击辽朝萧太后南侵,双方对峙一年之久,之后在那里激战,最后战死的大宋将士不计其数,当地群众把尸体收敛埋葬,共建“古墓八十一座,九行并列”。当地百姓为了纪念抗辽的中军元帅潘美(潘仁美)遂把那个村子定名为潘美庄,亦称仁美庄,渐渐地人们将潘美庄简称为潘庄了。在那场战争中牺牲的北宋将士中还有杨七郎。史料说:“宋杨七郎墓在县西潘庄镇西塘坨村,旧日庙尚存”。据《津沽逸事》讲,因潘仁美在此驻过军队而得名,死后为了避免杨家找其报复,便悄悄埋在潘庄,并设九行八十一座墓群,让世人不知哪座墓葬的是潘美。不管怎么说,潘庄村名的由来的确与潘仁美有关。古潘庄是退海地,早在战国时期就有人居住,时称盐渔堡。在汉代已经是人口密集,经济比较发达的地区。唐武德年间(618年)李世民率兵东征高丽,为了保证后方供给,命该村“盐丁灶户”熬盐,以供军用,并委派官吏监视,便改称监官庄。北宋时期海河是宋辽分界线,监官庄归属辽国,传说潘仁美曾率兵抗辽至榆关(山海关),收复了大片土地,宋太祖便将监官庄一带的土地册封给潘仁美。潘仁美在监官庄建有住宅,便改称“仁美庄”,也称“潘美庄”,潘仁美去世后家道中落,再加他陷害杨家将,潘姓子孙愧姓潘而纷纷改他姓,至今潘庄村无一人姓潘。后来人们又将潘美庄的“美”字去掉,称为潘庄至今。潘庄现有潘美古墓遗址,据《宁河县志》记载:“村西有古墓,九九成行而列,称为潘美八十一座墓。”可惜史料不详。
  据清代县志记载:“县西北六十里有潘庄,此庄为来往京东一带大道,为县属主要之区”。清朝初期,潘庄有九街十八巷六庙一庵之说。九街即大平街,兴隆街,鼓楼街,东、西大街,南、北大街,东奎兴街,西奎兴街;十八巷即曹家巷、李家巷、刘家巷、张家巷、宋家巷、马家巷、董家巷、吴家巷、岳家巷、冯家巷、杨家巷、肖家巷、甄家巷、陈家巷、阚家巷、鲁家巷、赵家巷、韩家巷;六庙即真武庙、关帝庙、药王庙、火神庙、娘娘庙、城隍庙;南大街与东兴隆街邻界处有娘娘庙,三层殿,占地面积约为5000平方米。西兴隆街内有水晶庵堂。东桥西面有火神庙,日寇侵华时期,曾被日伪军强占,并修筑炮楼。西大街与东大街邻界处有关帝庙,三层殿,占地面积约2450平方米。北大街的北面有真武庙,真武庙是六庙中最为壮观的,因为它建于村北又称北庙。在北庙建筑群中共有七十二条屋脊,高低起伏,错落有致。你无论从任何一个方向观看庙脊均是七十二条,毫无遮掩,堪称建筑一奇迹。真武庙的东面是土地庙,西面是马神庙、北桥附近有城隍庙,西桥的南面有药王庙。一庵即水晶庵。.潘庄村还有十三道花会,即小车、中幡、鹤翎、风云、春阁、狮子、龙灯、大小高跷、宝座、保安、节节高、牛轴等。其中鹤翎会以八仙献宝表演的绝妙、《渔翁乐》歌词意境的悠美而声名远扬,这道花会参加了天津市第二届“海河之秋”艺术节的演出,深受中外专家的好评,并被编入《中国舞蹈集成·天津卷》中。清朝雍正年间(1731年)潘庄设立集市,农历逢五见十为集日。1939年潘庄被日伪侵占并设置镇公所。
  新中国成立前,沿潘庄村周围有一道护庄河,河边是一道土坡,坡高1.5米。村的东、西、南、北面都有一座石桥,桥宽2米,长约7米,石桥是村的进出口。1985年6月,东、西大街和南大街铺成柏油路面,路面宽5米,总长约1600米;西大街过西桥向西扩展的路面,也铺成了柏油路面。解放前,潘庄有邮政代办所、两家私人药店、当铺、盐店、杂货店、酱货铺等十一家私人店铺。1948年9月11日潘庄镇全镇解放,“平津战役”时,潘庄是东北解放军的后方指挥部和医院。新中国成立前照明沿用油灯、蜡烛,1964年安上了电灯。新中国成立前饮用水源为东、西、南、北4座石桥附近水坑,到1955年先后打成4眼水井。1985年开始饮用自来水,同年8月,自来水入户。1985年潘庄修建潘塘柏油公路,1993年潘庄村被评为市级小康村。
  古老的潘庄散发着浓郁的乡土气息,它已成为七里海地区文化的摇篮,同时它作为历史名镇也洋溢着改革大潮涌动下的新辉煌。
  王母娘娘在七里海的浴台
  王母娘娘是民间的俗称,道教神名为西王母,还有瑶当池金母、金母元君等美称。
  说起王母娘娘自然是家喻户晓,在我国民间人们心目中她是天界女仙的最高“领导”,是玉皇大帝的妻子,是天界的“第一夫人”,而王母娘娘最早并不是玉皇大帝的夫人,道教说她是东王公的夫人。道教说西王母是元始天尊与太元玉女的女儿,号太真西王母,并把她许配给了居于东海蓬莱仙岛的“神事总管”——东王公。夫妻俩一东一西,一阴一阳,分管天上的男女神仙。东王公可掌尘世界男人得道升天,西王母的职权是:“天上天下三界十方女子之登仙者、得道者,咸所隶焉。”
  其实,西王母起初并不是神仙,也不是东王公的夫人,她最早叫帝女,是五帝中尧帝的女儿,说起来她还是我们天津老乡呢。
  四千多年前,我们华夏族的祖先黄帝及其部落居住生活在陕西黄土高原,由于和蚩尤部落征战,黄帝部落迁师河北涿鹿,并建土邑城--轩辕城(今遗址在河北省涿鹿县巩山乡古城村),黄帝战败蚩尤后各部落“和治诸夏,万民平均”,他想起了埋藏在心底多年的心愿——修炼成仙。黄帝迁师河北后,曾多次到天津的徐无山(今盘山)向广成子求教得道成仙之术。后来,黄帝又把部落迁至沠河流域(今海河),他将王位传给了陶唐帝便去徐无山修炼仙术了。陶唐帝老了又把王位传给尧,尧帝时居住在昆仑山一带的山戎部落经常入侵尧部落,几次战争都因山戎部落剽悍善战而使尧部落惨遭失败。为了全部落的安全,尧帝决定采取“和亲政策”,将自己的女儿西嫁昆仑山的山戎部落酋长西王,从此帝女成了西王的妻子——西王母,(后来西王死了,西王母成了部落首领)“和亲”使两部都友好相处,西王母自然就成了友好的使者。舜帝时她曾回天津娘家一次,据《竹书纪年》载:“帝舜有虞氏九年,西王母亲来朝,献白环玉珘,西王母在天津居住了一段时间,她想趁此机会拜望一下仰慕已久的轩辕大帝,于是进徐无山拜见了黄帝,黄帝知其是尧帝的女儿且与仙界有缘,便引渡她成了我国最早的女仙。”
  西王母由人变成神仙最初的形象很可怕,在神话传说中她被描绘成一位半人半兽、残暴凶猛的怪物。据《山海经》载:“西王母其状如人,豹尾、虎齿,而善啸蓬头戴胜,是司天之厉及五残”。由于西王母在天地间广做善事,她的地位也就日益渐高,如果还把她描绘成半人半兽的形象难免有失体面,于是道教将其塑造成雍容华贵、仪态万方的丽质天仙,而她原来的形象成了西王母的使者,西方白虎神了。西王母变成丽质天仙后,对于道教将西王母嫁给东王公的这种“乱点鸳鸯谱”,民间却并不认可。在人们的愿望中,这样雍容华贵的女神“领袖”似乎只有成为天宫中的正宫娘娘才更合乎情理。当玉皇大帝成了万神之主后,西王母被人们公认为天界“第一夫人”,她与玉皇大帝成双成对,成为正宗的王母娘娘。不过王母娘娘始终没忘她自己可爱的家乡一渤海明珠城天津。相传王母娘娘曾多次来七里海游玩,并在潘庄镇西塘坨村份外湖(小份)沐浴,至今王母娘娘在七里海沐浴的份外湖仍在,千百年来七里海的河水无论怎样变化,这湖中的池水始终是清澈见底。
  七仙女思凡七里海
  那是很久以前的一个美丽的传说,天上玉皇大帝有七个女儿,这就是人间常说的那七个美丽的仙女,人间传说和董永结合的是七妹。这七位仙女都婀娜多姿,如花似玉,温柔善良。个个身穿淡绿色的纱裙,风一吹,宛如七只开屏的孔雀,迷倒了人间和天上的百种花草。
  在一个皎洁的月夜,她们降落在七里海份外湖畔,湛绿湛绿的湖水,闪着碎银子般的光泽,大自然美好的风光,迷住了七位仙女。大姐说:“多好的地方,我们洗个澡吧。”众姐妹把纱裙放在晶莹的草滩上,她们戏水、打逗。七妹留在岸边,她一面赏月,一面照料着姐姐们最心爱的纱裙。
  七里海畔的西塘坨村住着一位叫芦叶的憨厚青年,家境贫寒,四庄八沽的姑娘家都嫌他穷,所以都二十好几了,连个媳妇也没娶上。可是你别看芦叶穷,干农活却是一把好手,别人家种的果树结的果子又小又丑,他种的各种果树,别看样子长得七扭八歪,结的果子,却个个饱满,尤其是他的树上结的桃子,有如王母娘娘蟠桃会的仙桃一样,别提多好看,多好吃了。为此,总有人夜间来偷桃。芦叶没法,只好夜夜在果园里守着,吃住在园里。每年水果丰收时,芦叶总是挑着担子,走七里路,到潘庄集镇去出卖,到了镇上就被抢购一空。
  再说,姐妹们在湖里洗澡,岸边的桃林里溢出了芳香,调皮的七妹摘下了桃子向湖中投去。姐妹们见七妹投来了桃子,“咯咯”地笑个不停,大家你争我夺“我们也投她”,众姐妹嬉笑在一起。
  姐妹们的嬉笑声,惊醒了劳累了一天正在打盹的芦叶,他偷偷地往湖边一瞧,简直呆了,多俊的姑娘们,如果我选一个作媳妇多好,于是就蹑手蹑脚,躲过了七妹的看护,把其中一件纱裙抱走了,等着仙女们上岸,好求另外六人给作个媒儿。
  “该死!这些好好的桃子都让我们弄坏了,我们把它们放回树上吧!”大姐建议,六个姐妹上了岸。突然大姐叫起来,衣服不见了。众姐妹四周用眼一扫,就发现了芦叶正蹲在那呢,七妹气急了,背着众姐妹,用手一指,好端端的一个小伙子,被点化成了真芦叶。
  “是芦叶!”大家几乎喊出来。性急的七妹随手用指甲掐住了叶身,要把芦叶掐断。“不!”大姐噙着眼泪说:“别伤它,看来芦叶是通人性的,它一定是有什么委曲想告诉我们,再说纱裙划破了,都怨我们不留心,我们回天庭再织几条新的吧!”
  临回宫前,七妹又偷偷地把芦叶变成了人。直到今天,七里海的芦叶还留着一道当年七妹掐过的指甲印,那是七仙女昔日的佳作。
  孔子在七里海畔双坨讲学
  说起孔子,人们自然会想起史籍中这样的一句话:“中国之教,始于孔子”。孔子是我国教育史上第一位伟大的教育家,他对我国教育发展所产生的巨大影响及其所作的杰出贡献,是无法估算的。
  孔子,名丘,字仲尼,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人,公元前551年出生--公元前479年卒,活了七十三岁。孔子一生把大部分精力放在教学上了,他广收门徒,弟子达三千人之多。相传,这位伟大的教育家,一生中只有一次来过北方,那便是到我们天津地区游学,遗憾的是史书却无记载,只有一段传说在本地流传。
  传说公元前516年秋,孔子带领他的弟子游历齐国,师徒众人,随问随答,这也是孔子后来从事教学的基本方式。这一天,师徒一行来到齐国边缘海河,孔子听说离海河六十华里的地方有一座城池叫双坨,哪里民情勤劳,人民机敏好学。于是他临时决定到齐燕交界的城池双坨(双坨,在西塘坨村,据对这里出土的砖瓦、陶器、兵器测定均为春秋时期遗物)去采风。相传宋朝时,这里曾立有“圣人孔丘讲学坛”石碑,后失落了。孔子到双坨后,被这里淳厚的民风所感染,他决定给世人上一次“公开大课”,传授他的道德论。孔子的道德教育内容是以“礼”为基本规范,以“仁”为思想核心,以“孝”为基础。“礼”是调整社会关系的基本准则、规范和仪节,“仁”是这些准则、规范和仪节所包含的基本精神,就是“爱人”。父子之间要“孝”,君臣之间要“忠”,兄弟之间要“悌”,邻里之间要“睦”,朋友之间要“信”。人与人之间各有其礼,各遵其德。
  相传孔子一行在双坨讲学半月,双坨的所有识文断字者都来听课。在这里,他提出了“有教无类”的主张,扩大了教育的范围。孔子在双坨讲学,依然特别重视思想品质和伦理道德教育。这是因为他从小受到鲁国古老文化的熏陶,懂得了许多古代的礼仪。当时双坨的礼可多啦,结婚、死人、祭祀都有十分繁琐的仪式。每逢婚丧大事,事主就雇用一班人来举行礼的仪式,干这种职业的人叫“儒”。孔子就干过,所以后人把他倡导的学说称作“儒学”。直至今天在西塘坨村仍有一伙“儒”活跃在七里海畔。
  奏始皇在七里海筑堤抗海潮
  毛泽东同志生前曾赋诗记述秦始皇在秦皇岛勒石以志的事情,这就是脍炙人口的“东临碣石有遗篇,一片汪洋都不见”的著名诗句。别看秦始皇到秦皇岛只有一次,时间还那么短暂,为了怕后人忘记,还专门请“燕人卢生求羡门、高誓,刻碣石门。”但是秦始皇在天津却停留了很长一段时间,还留下了遗物,这就是宁河县潘庄与小海北一带的红心堤。
  相传,秦始皇统一天下后,听道士说从七里海可以到东海访求神仙,讨些长生不老的仙丹吃。他心里很高兴,认为这样自己不但可以长生,还可以把皇位传给子孙,世世代代统治中国,于是他派炼丹术士徐福带着童男童女各500人,入东海寻仙讨药。徐福走后,一去就是几年,没有音信。秦始皇便决定亲自到七里海拜见神仙。
  秦始皇听说神仙在七里海潘庄一带云游,于是他带着人马到宁河县西南五十里的潘庄和小海北庄一带。到那一看,哪有什么神仙,眼前竟是一片汪洋大海,海水随着浪头不断涌上陆地,很吓人。始皇帝就地扎营等候神仙,为了防止海水浸入营地,便在当地抓了很多民夫,他亲自坐镇监工,筑起长长的一条土堰。这下子,海水就再也冲不进来了。始皇帝看着这条长堤心里很高兴,于是随口便给这条土堰起了个名字,叫“红心堤”。寓意为他一颗红心虔诚地等候神仙的到来。结果神仙他没有等来,却为当地百姓办了一件好事,如今这条“红心堤”的土堰还依稀可见。
  唐宋“八仙”在七里海过海
  在我国几千年的历史长河中,每朝每代都有凡夫俗子入道成仙的传说。民间传说的“八仙”,原本都是唐宋人士,对于他们每个人的身世,知道的人却不多,据说这八位大仙是:
  钟离权,《续通考》说他是咸阳人,号和谷子、正阳子、云房,生得美髯俊目,身长八尺,历仕汉、魏、晋,于正阳洞修练登仙。《订伪杂录》则说:唐时仙人钟离云房名权,曾自称“天下懒散汉钟离权”,人称汉钟离,此误以汉字属下,并由此把他当作是汉将钟离昧。
  张果老,相传他隐居恒州中条山,往来于汾晋间,唐武则天时已数百岁,武则天曾遣使欲召见他,他诈死不往。他常倒骑毛驴,日行数万里,休息时把驴折叠,藏布巾箱中。后来被唐明皇召到京师,他在宫中变了很多魔术,被授以银青光禄大夫,赐号通玄先生。
  韩湘子,相传为唐韩愈之侄,自少学道,吕洞宾度他登仙,他又欲度其叔父韩愈,被韩愈斥为异端,不从。湘子即以仙术泄露“天机”,韩愈始终不悟,韩湘子腾云而去。后来韩愈因进谏,被贬敕潮州,赴任时恰好应了韩湘子之言。韩湘子护送韩愈到任。最后才能超度韩愈成仙。
  铁拐李,姓李名洪水,小字拐儿,又名铁拐,常在市集上行乞,后以铁杖掷空化为龙,乘之而去。有人说他名李玄,曾遇太上老君得道,神游时因其肉身误被徒弟火化,游魂无所依归,于是才附一饿死者的尸身上,得以复活,蓬首垢面,袒腹跛足,并用水喷倚身的竹杖,变成铁拐,故称铁拐李。
  吕洞宾,唐朝京兆人,名罾,一作岩,字洞宾,号纯阳子。他喜戴华阳巾,衣黄白褴衫,系大皂绦,形象类似张子房。唐朝会昌年间(公元841-864),两举进士不第,于是浪游江湖,遇钟离权授以丹诀,时年六十四岁,曾隐居终南山等地修道,自称回道人。他的传说很多,如江涯斩蛟,岳阳弄鹤,客店醉酒等等。他的诗多表现剑术的描写,如“手中气慨冰三尺,石上精神蛇一条”,甚至《金瓶梅》开头的绝句也是从吕洞宾那儿抄下来的(即“二八佳人体似酥,腰间伏剑斩愚夫”那一首)。最好的一首是题岳阳楼的:“朝游百越暮苍梧,袖里青蛇胆气粗。三入岳阳人不识,朗吟飞过洞庭湖。”
  曹国舅,姓曹名友,宋代人,本为国舅,因其弟仗势作恶,恐受牵累,遂散财济众,入山修道。有人说他是宋曹太后之弟,隐迹山岩,精思慕道。遇钟离权、吕洞宾,问在干什么,答说修道,又问道在哪里,国舅指了指天,洞宾又问他,天在哪里,他又指了指自己的心。钟离权接着说:“心即天,天即道,却是本来面目矣。”遂引入仙班。
  蓝采和,唐末逸士,常破衣褴衫(圆领大袖,上衣下裳相连,谓之褴衫),夏则加絮,冬则卧雪,唱《踏踏歌》于长安市,可词多神仙意,后于濠梁酒楼上饮酒,有五色云覆其上,饮毕,乘云鹤而去。
  何仙姑,姓何名琼,唐朝零陵女子,住云母溪,梦神人交给她吃云母粉,又遇异人给她桃吃,于是就不饥饿了,且行动如飞,每日往返山中采摘野果,侍奉其母,能预知人事,于唐末年间,成仙而去。
  这些人成仙后,都曾来过天津,天津市的吕祖堂就是吕洞宾曾居住的地方。
  有一天,八仙准备从七里海过东海,到仙山去。一路上,八仙各显神通,从洞庭来到七里海,由于一路奔波,众仙个个汗流满面,口渴难耐,就连张果老的毛驴也塌了毛,蓝采和的仙鹤也打了蔫。谁也不愿动弹,头号大仙钟离权年长,只好他为大家寻水。钟离权顶着烈日,冒着酷暑,在海滩上寻觅水源,找了半天,嗓子眼冒烟,连个水星也没见着。钟离权提议众仙家打坐寻找水源,说完他就打起盹来,与其要说是打坐倒不如说是打盹,众仙家走累了。钟离权一觉醒来,顿觉屁股下冒凉气,用手一摸,湿漉漉的。他一骨碌爬起,拿起扇子,发现扇子把和地面接处的地方竟成了一条小溪,回头看了看,众仙家所放法器的地方竟形成八条深沟,据说这就是后来七里海的八怪沟,不过这虽说是传说,可七里海却有八条怪沟,人若入沟,若不是有专家指点迷津,恐怕你是难出苦海。八位仙家畅饮七里海的甜水后,各施法术从七里海的王母娘娘沐台出发直奔东海而去。传说的八仙是从七里海始渡的,至今七里海中的八卦沟仍沾有八仙的神气,很是迷人和神秘。
  杨贵妃曾隐身七里海后东渡日本
  人们都知道,杨贵妃是被唐玄宗明皇李隆基赐死自杀身亡的。其实还有另一种传说,也许是真的。在唐玄宗天宝年间,由杨贵妃牵线,让安禄山认唐明皇为干爹。事隔不久,安禄山突然在天津起兵造反,逼向长安,一路如入无人之境,唐军溃败如潮。唐明皇见大势已去,身家性命难保,而且朝廷文武百官,过去深受杨玉环谗言之苦,对贵妃强烈不满,唐明皇又想起她与叛逆安禄山那段东床之事,令人作呕,一气之下,谕令赐死这位宠妃。杨玉环跪在李隆基面前,恳请他念惜日之情,允准她最后在贵妃池净体后,再魂归西天,唐明皇答应了。
  杨玉环由太监高力士陪同,前往临潼贵妃池。一路上人们怒目而视,她头也不敢抬,哭哭啼啼,好不凄惨。再说这位骄横一世的贵人,平时在一人之下,万人之上,哪里受过这样的罪。高力士在旁看了,好不心酸,加上主仆二人的交情深厚,而且他也深知杨玉环与皇上的情份,便想救她一命。于是他买通随从,在骊山脚下买得一村姑,经过一番修饰,竟与杨贵妃体貌相差无几,结果做了贵妃娘娘的替身。然后,高力士派人护着杨玉环昼夜兼程北上,直到天津。她干什么来了?原来是找她的相好安禄山,到了天津一打听,才知安禄山在洛阳被颜真卿打败,兵败自杀。无奈她便乔装改扮一民妇悄悄隐居在七里海畔的潘庄一带。杨贵妃想,她在大唐国土上是呆不住了,只有出国一条路了。她多方寻找机会,两个月后她的仆人花重金买通前来中国做贸易的日本商船,从军粮城渡海去了日本。贵妃从此隐姓埋名,深居简出。由于不习惯日本风俗,加上思念与唐明皇昔日卿卿我我之情,她深恨自己一时放荡,遂闷闷不乐,没过几年就死了。
  事情就是那么凑巧,1990年9月21日,天津日报竟然真实地报道了《日本有座杨贵妃墓》的情况。报道说:在日本山口县大津郡油谷町的二尊院,有一个规模不大的墓地。位于墓地的最前面,靠近大海处是杨贵妃的墓。传说日本女人朝拜杨贵妃的墓可生漂亮可爱之子。墓前有两块木板,其中一块记载着关于杨贵妃之墓的介绍,上面写着:充满着迷和浪漫色彩的杨贵妃之墓的传说。
  李白曾游览七里海
  天津蓟县独乐寺的观音阁悬挂的牌匾“观音之阁”四字系唐代大诗人李白所书,那是当年他游览徐无山(今盘山)的杰作。李白平生喜爱远游,他曾经游览过无数名山大川,那李白是怎样到天津来的呢?
  桃源是中国人心中萦绕千古的神奇梦境。陶潜在《桃花源记》末尾说:“后遂无问津者”,然而几千年来却无人产生探寻桃源的冲动。唐代诗人王维的诗句有“春来一片桃花水,不辨仙源何处寻”就是证明。“诗仙”李白想把这种冲动变为实践行动。遥想当年,李白正是五十出头的年纪,不远千里,仆仆风尘,野餐于秦汉长城烟尘之沉落,借宿于佛寺僧人之侧房,目的就是为了追求陶渊明到天津的足迹和旅游路线,以证实《桃花源记》的原型在天津。
  那么,陶渊明来天津干什么呢?这又和东汉末年的田畴隐居天津盘山有关系。据《三国志》史籍记载,田畴为天津无终(今蓟县)人士,正当乱世之中,厌弃虞诈世俗,带领家族和随从共600多人进入盘山,不久便定居在山内玉石庄下的感化寺一带,建立了一个特殊的、理想的、无约束但有条不紊的小社会。二百多年后,陶渊明从古籍记载中,发现了隐公田畴其人及其所建立的世外桃源,便寻踪而来,到了天津实地考察后,作了他的另一首非常著名的《拟古诗》,诗中写道:“辞家夙严驾,当往无终游……闻有田子泰,节义为士雄,其人久已死,乡间留其风”。陶渊明思慕田子泰(田畴)的为人,便仿史书记载子泰的那种“平敝地而居,躬耕养父母,百姓归之,至五百余家”的写法,在《桃花源记》记载了这一事实,其中写道“率妻子……土地平旷……鸡犬相闻……”。由于记载同人同地同事,当然是一模一样了。
  李白从《拟古诗》中发现了陶渊明来盘山后便写出了举世名篇《桃花源记》,于是李白追踪而来,才有了李白畅游盘山之说。他在七里海潘庄一带游览数日后便来到蓟县的盘山脚下寻找桃花源盛地,当他看到桃园时便陶醉了,第二天他游览了独乐寺后醉写“观音之阁”,至今匾额尚在。
  萧恩打鱼杀家在七里海
  看京剧,有出戏叫《打鱼杀家》,讲的是萧恩除暴安良的故事。然而,这个故事到底发生在哪儿?众说纷纭。有一种说法,就发生在七里海畔的潘庄。
  宋江被招安后,梁山好汉大都随他入朝为官了。然而也有几个铁骨铮铮的汉子硬是不愿依附朝廷,他们满怀悲愤与无奈,悻悻地各寻归宿。
  阮小七就是这样的汉子。他洒泪告别宋江后,带着女儿跋山涉水,星夜兼程,不知走了多少路,来到神奇的七里海。生性好水的阮小七一见到茫茫大海,顿时来了精神。他急步走向水边,举目望去,清澈的湖水闪烁着银色浪花,成群结队的鱼虾穿梭般游来游去,随风摇曳的芦苇一波接一波起伏荡漾,偶尔爬上苇篓的螃蟹吐着雪白的泡沫……,阮小七见此情景,不觉为眼前如诗如画的景色陶醉了。他欣喜异常,孩童似的一个猛子扎入水中,蛟龙戏水般畅游起来。游了一会儿,一个鹞子翻身跃出水面,双手举起一条活蹦乱跳的大鲤鱼,兴冲冲对女儿道:“孩子,这水乡泽国鱼蟹成群,风景独特,太美了,咱就在这儿安家落户吧!”于是,父女俩隐姓埋名,父亲化名萧恩,女儿化名萧桂英,在普济河畔埋锅搭铺(相传西塘坨村西杨水站处便是萧恩居住的遗址),开始了“日出而作,日入而息,打鱼而食,沽酒而饮”的生活,一时间倒也自在。
  那天萧恩父女又去出海打鱼,行至湖心,见一平如镜的水面突然皱起一片涟漪细波,闪烁跳跃着擦船而过。凭经验,萧恩断定这是密密麻麻的鱼群。他手疾眼快,驾起小舟飞快冲上去,待接近鱼群,抡起大网猛然一撒,尔后慢慢向上一提,白花花、沉甸甸的一网鱼便打了上来。桂英见这么多的鱼,乐得手舞足蹈:“爸爸,咱打多了鱼,可得给我买件新衣裳了。”萧恩也乐呵呵道:“照这样不出两个月,爸爸还要给你置办嫁妆呢!”“看你说的……”女儿不好意思地红了脸……
  说笑着,不觉夜色降临。萧恩父女披着晚霞,唱着渔歌满载而归。船靠上岸,他们装了满满两大筐鱼,正要到附近的潘庄去卖,突然来了如狼似虎的一帮人,为首的就是那个远近闻名的恶霸丁万财。这丁万财依仗官亲,横行乡里,独霸一方,一见萧恩父女,便恶语道:“你是哪来的泼皮,竟敢在太岁头上动土!来人哪!”话音未落,一群流氓蜂拥而上,冲着萧恩就是拳打脚踢。萧恩也不还手,洪钟一般动也不动巍然立着,反而将他们一个个弹出老远。这帮流氓见打不倒萧恩,抬起鱼筐一哄而去。
  想当年,阮小七跟宋江闯荡江湖,东挡西杀,何等威风,今日竟虎落平阳被犬欺,受此窝囊气,不仅怒从心头起,恨打胆边生,刚要发作,转念一想,既在矮檐下,奈何不低头啊,为了孩子,还是忍了吧!
  然而,这丁万财并不罢手,他以为萧恩软弱可欺,变本加厉,屡屡到船上抢鱼,到家里逼税,萧恩总是逆来顺受,陪着笑脸央求道:“我们父女终日辛辛苦苦,才混口饭吃,实在交不起那么多捐税呀,今年又连降暴雨,河水猛涨,水大鱼稀,难以捕获,请大人发发慈悲,等明年再补交吧!”
  “混帐,给你发慈悲,谁给我发慈悲!”说着,一帮恶棍七手八脚将萧恩捺倒,反剪手臂捆绑起来。丁万财连夜押着萧恩,带着厚礼去宝坻县衙告状。县官是他表兄,当即升堂,怒斥道:“大胆萧恩,你竟敢抗税不交,简直是活不耐烦了,不给你点颜色看看,也不知王法的厉害!左右,煞煞他的威风!”一群衙役抡起棍棒劈头打来,这时,萧恩早已将生死置之度外,他虎目圆睁,怒骂狗官。县官气急败坏,令严刑拷打,直打得萧恩皮开肉绽,鲜血淋漓,昏厥过去……。
  萧恩恨透了这帮贪官污吏、地痞流氓。他从县衙出来,强忍着满腔怒火回到家中,悲愤地对女儿说:“孩子这地方咱呆不了啦。”桂英见父亲惨遭毒打,义愤填膺,含泪道:“四海之大,竟无咱父女容身之地,这世道……”,萧恩双手抱头,沉思良久,眼圈都红了,道:“孩子,快去投奔华府吧!爹爹本想多打点鱼,好给你置办些嫁妆,早日与华荣之子成婚。而今,唉,委屈你了……”。桂英哀叹了一回,万般无奈,从船底取出一个布包,打开布包,亲昵地抚摸着那心爱的订情之物--庆顶珠,又小心裹好揣进怀里,泪流满面道:“父亲,今日离别,天各一方,不知何日再见父面!”萧恩肝肠寸断,默默为女儿擦了擦泪水,叹息道:“听天由命吧!”接着催促道:“孩子,是非之地,不可久留,快去吧!”
  萧恩送走了女儿,从船底抽出青光宝刀,复仇之火胸中燃烧,只身一人,大步直奔丁宅,趁夜深人静,将丁万财一家数口通通斩尽杀绝,又一把火烧了丁宅,之后,连夜逃离潘庄。从此,人们再也未见萧恩父女身影。
  乾隆皇帝生母可能在七里海住过
  清朝初期,在历史上留下了几大疑案,诸如顺治皇帝出家当和尚、孝庄太后下嫁九叔多尔衮、康熙千禛里寻父、雍正继位、雍正人身金头等问题,经史学界考证,大多已经落实,但雍正朝另一悬案,至今未解。这就是雍正皇帝的儿子弘历即乾隆皇帝是何人所生。
  关于乾隆皇帝的生母,因其来历不明,历来有种种传说。一般人传说是浙江海门陈氏:当年雍亲王胤禛的一个妃子,生了个女孩,同时恰巧朝中一个姓陈的大臣的夫人生了个男孩,雍亲王听后,坚持要看看这个孩子,结果陈氏夫妇把孩子抱入宫内,等出来时一看,男孩变成了女孩,夫妇两人不敢声张,只好抱着这个皇种回府了,雍亲王作了皇帝后,惦记此事,便给了他们一大笔金银,让他夫妇告老还乡了。此事成了无头案。等弘历作了乾隆皇帝后,听说生母是浙江海门陈氏,便借下江南之机,到了海门,到陈家坟地祭祖。当时还派人重修了陈家茔地,立了一个很壮观的牌坊,中间门上写着“皇道”二字,门封着,意思是说,只有皇上才能走此门,其他人都要从两旁的门出进。还有人记载说,海门陈阁老家有乾隆御笔所赐匾额“春晖堂”,这是由“慈母手中线……报得三春晖”的诗句典故而来,是写给“生母”的匾。这个传说在江浙一带,尤其在杭州、嘉兴一带流行甚广。
  可是,胡适先生的“日记”中,却记载另一种传说,这个传说告诉我们:乾隆的生母可能在七里海住过,但不是海门陈氏。
  原来,胡适和清末热河都统、民国作过国务总理的熊希龄友善,1922年4月2日,他和熊希龄接触时,才知道他从热河行宫—避暑山庄的老宫女那儿了解乾隆的身世:乾隆的生母为南方人,浑名傻大姐,又叫丑大姐,颇有几分姿色。康熙末年,她搭上南方漕运的商船来到天津,后被潘庄去津贩米的富商张善收留,张富商有一爱女多病,便遣她做侍女,张家小姐被选为秀女,因病便偷梁换柱,让丑大姐顶替入宫。秀女们各到各处,她被分配到雍亲王身边作宫女,侍候亲王吃住。一次雍亲王胤禛得了重病,丑大姐在侍女之列,服侍最勤,二十余日衣不解带,亲王感其德,为了报答她,病愈后就和她发生了关系,一下子就怀了孕,在茅房里生了一子,即后来的乾隆帝。乾隆作了皇帝,为了纪念他生母,就在其出生之地盖一间茅屋。
  据熊希龄对胡适讲,他作热河都统时,在热河行宫内的东宫地方,看见一间低矮的茅草房,与其他房屋巍峨建筑对比,极不相衬。这所东宫是雍正皇帝胤禛做亲王时所居,旁边怎么会有这样一处不伦不类的茅草小屋呢?问了不少人,都不知道,后来问到一个八十多岁的老宫女,她才讲了这件事。
  熊希龄是听一个八十多岁的老宫女说的。他任热河都统在宣统年间,往前数八十年,则是十九世纪初。那么这个八十多岁的老宫女说的故事并非亲眼所见的,也是听人说的,那么是听谁说的呢?“白头宫女在,闲座说元贞”,如果也是听八十多岁的老太监所说,那两个“八十”加在一起,再减去近二十岁的成年期,那也是一百四十多年前的旧闻,就到了写《红楼梦》的时代-乾隆朝中期。老宫女所说的“傻大姐”的故事,曹雪芹很可能是知道的,因为《红楼梦》中有一段傻大姐拾绣春囊的描写,这正如胡适日记中评论此事说:“此事无从考证了,但乾隆帝实在像一个傻大姐的儿子!”这也是一个耐人寻味的有趣问题。因为《红楼梦》中写了不少当时宫廷秘闻、政治事件。关于乾隆生母在七里海畔的潘庄居住也属传说,并无史料佐证,您权当戏说而已。
  李自成有一个儿子留在七里海
  宁河县至今流传着这么一件传闻:说宁河县潘庄一带的张姓或李姓人家,是李自成的儿子留在宁河县繁衍的后代,但愿这个故事的传闻不会产生副作用。李自成怎么会有一个儿子留在宁河,这倒是一个耐人寻味的问题。
  1644年3月19日,闯王李自成进北京后,便采取两个错误做法:一是命令大明的旧臣等每家交出银两万;一是想急于称皇帝。当时李自成手下的三名重要人物,一是刘宗敏,一是牛金星,一是公子李岩。前者掠得陈圆圆后,便想在北京作个大官,享清福,所以极力怂恿李自成称帝,牛金星附会,而李岩毕竟是有知识有远见的地主阶级知识分子的代表,他反对李自成进城后就大规模的追赃,也反对李自成过早称帝,以免涣散革命斗志。李自成毕竟是草莽英雄,一旦成了小天堂的主人后,他的革命斗志渐渐暗淡下来。在追赃中,出现了意外的变化。
  李自成在北京大户中追赃,冲击了地主和官僚家庭的切实利益,于是明里暗里形成反对大顺政权的势力。这其中,举足轻重的是吴三桂家。吴三桂的爱妾陈圆圆被迫跟了刘宗敏,同时吴三桂家又被限期内交出白银十万两。就这两项使得原本计划投降李自成的吴三桂,听到父亲从京城逃到山海关报信后,怒不可遏,立即调头和清军统帅皇太极接洽,引清兵入关。所以在李自成进京后不久,便被迫率大军东进山海关,抵御吴三桂和清兵入关。李自成的军队本来就是各地农民组成的队伍,哪里是训练有素的吴三桂军队和满洲剽悍军队的对手。没经几次战斗,大顺军就败下阵来,吴三桂乘胜追击,双方在潘庄相遇,又展开了一场血战。
  战斗激烈时,李自成的一个夫人带着不满周岁的儿子,藏在潘庄的真武庙,躲过了追兵,因此和李自成走散了。战斗结束后,李自成这位夫人把孩子托给潘庄附近的一户无儿无女的老夫妇家中之后化装成村妇,只身一人急驰北京追赶队伍去了。李自成到北京后,慌慌张张地在5月2日早上,在紫禁城登基作了皇帝,之后立即南撤。
  本来,李自成南撤的路线应从良乡南下,经涿州南或西南而退,但是他却东进天津,5月5日抵达西堤头,因为他夫人讲,孩子托给潘庄一户孤老夫妇家里了,所以他又到天津准备去潘庄接这位未来的“太子”。结果潘庄一带已被吴三桂的军队占领了,没法儿,他只好望着永定河长叹后率领大顺军继续南撤了。
  再说,这家托孤的老俩口,本姓张,无儿无女,以磨豆腐为生,他们知道孩子是闯王的一根苗,怕清军得知后孩子保不住性命,于是将孩子隐姓埋名,改姓张。等到老俩口临死时,这孩子已经长大成人了,他们才把情况告诉了乡邻们,托他们照顾这位未发迹的“太子”。
  事情已经过去了300多年了,假如这位“太子”的后代真在潘庄话,那么他至少也有八九代传人了。
  周总理夜泊七里海
  一个风雨交加的深秋之夜。七里海上空阴云密布,芦苇翻波,惊涛击岸。有一叶孤舟停泊在东塘坨村关泊的七里海“官沟”里。
  那时,历史刚刚迈进二十世纪二十年代。华夏大地笼罩在军阀混战的硝烟中之。在这战火弥漫的国土上,中国革命的先驱一代正用自己的热血浇灌着自由之花。共和国的缔造者们象颗颗火种,点燃革命的燎原大火。
  从前的七里海分为前海、后海,两海之间有一条沟,名曰“官沟”。在七里海内,又有青龙湾河、曾口河贯通其间。说起七里海,历史上曾为宁河八景之一,谓之“七里烟波”。它本是一片沼泽,泽内芦苇密布,且阡陌纵横。前人对此多有咏赋:“群流容纳渺无端,一望淙淙七里宽。远接北河多汪漾,势连东渤更弥漫。苍茫直压淮渔淀,澎湃平吞赤涧滩。”这是诗人笔下的七里海,还有人称它“茫洋巨浸海之滨,似海名传海已真,百道河沽秋水至,烟波七里浩无垠”。可见七里海的气势雄浑,景象非凡。
  这天傍晚,沿青龙湾河堤走来一个二十多岁青年学生模样的人。时至深秋,仍只穿一身灰布单衣。一柄桐油雨伞,勉强遮得住上半身,下半身被秋雨淋得全部湿透。他浓眉大眼,鼻直口方,眉宇间透着一股英气,但也显露出一点倦容,来至“官沟”边,已是夜幕低垂,雾锁大地。远望七里海一片烟波,深无边际。“官沟”里只有一条小船作为摆渡。渡船的老者系本镇东塘坨村人,以摆渡为生。斑白的须发衬托出那张布满皱纹的脸,一副饱经风霜的模样。
  那青年来至河边便急匆匆地跨上渡船,请老者摆渡。船家望望雾茫茫的天,看看身边疲惫的青年,便笑眯眯地请他进入船舱。随后,简易的锅灶里渔火熊熊。顷间,一锅喷香扑鼻的贴饽饽熬小鱼便呈现在那年青人面前。年青人饥寒交加,狼吞虎咽,吃得浑身暖融融的,额头上渗出细密的汗珠。渔火下,看得出他那一脸倦容消失殆尽。
  船家说:“小伙子,今晚雾太大你就住在我这船上吧,你就是过得去这′官沟′,也过不去前面那道潮白河呀。”于是一老一少挤在狭小的船舱里,抵足而眠。言谈话语中,老者知道这青年是从天津城跑出来避难的学生,他要到潮白河对岸的俵口村去投奔于方舟。这青年就是当年天津的学生领袖周恩来,于方舟是他的革命战友。据说,周恩来同志那期间曾先后三次到俵口村于方舟的家,而这仅是其中的一次。
  一夜之间,周恩来向老人讲述了军阀混战给百姓带来的种种苦难。老人听得似懂非懂,但又觉得这青年说得在理。不知不觉,东方已发白。周恩来乘舟过河登上对岸,临别时他撕下随身带着的小本子中的一页,掏出笔来流利地写上了几个字递给了摆船的老汉,然后跨步前行,消失在晨雾中。
  那船家是个大字不识的庄稼汉,知道这青年非等闲之辈,他把纸条揣在了腰间,保存了起来。时光如水,岁月如歌,一晃二十多年过去了。一九四七年宁河县的土改进入复查阶段,新政权已经在人们心中扎下了根。普通老百姓也都知道了毛泽东、朱德、刘少奇、周恩来是革命的领袖。渡船老汉此时已是两鬓如霜了。他也听到了这几个从前不曾听到的名字。他记得,当年在他船上夜泊的青年人姓周,于是就小心翼翼地找出了珍藏二十多年的那张纸条,请本村的识字人看。一传十,十传百,人们都知道了周恩来当年过摆渡的事,据说,纸条上写的字是“革命胜利后找周”,只可惜,那张珍贵的纸条再没回到老人手中,失落了,可谓一大憾事。但这故事却在七里海畔广为传颂,潘庄人也引此为荣。
  潘庄的鹤翎会
  潘庄的鹤翎会,又名高跷鹤翎会,首创于明朝永乐年间。最初叫八仙游,它是根据民间传说散仙汉钟离等八人在七里海渡海的情节加工而成的一道花会。明永乐元年,天津地区为庆贺明成祖朱棣继位,各地纷纷举办各种庆典活动。潘庄便有冯、曹、宋、马四家,组织族人在一起编演八仙游高跷会。到清朝末年,曹家又在此基础上把八位仙人的坐骑改换成八个仙鹤,至此,“鹤翎高跷会”正式定名并流传至今。
  鹤翎高跷会,顾名思义便知其表演形式是八仙驾着仙鹤遨游七里海。每位仙鹤上都插着由四朵桃花、四朵荷花、四朵牡丹、四朵梅花组成的一个大花屏,花屏上装有一只牛角灯,每当夜晚,八只牛角灯穿插相映,甚是光亮。
  鹤翎会主要由八位演员组成,他们身着八仙“官服”,化装也与传说中的八仙的形象、服饰接近。除八大仙之外,还有一个不入场的伴唱队,伴唱队由8男8女(年轻人)组成。此外,还有一个民乐伴奏队。鹤翎会的会词、乐曲均是七里海地区民间艺人自己创作,意境悠美,曲调清新、悠扬。每年正月十五鹤翎会便和其它花会一道,在大街上向乡民一展风采。每当演出时,总有两位老艺人作“前线指挥”,六位老艺人坐镇幕后。鹤翎会的演出地点和其它花会一样,没有固定的舞台,走哪演哪,只需有一块平整的地方就可以了鹤翎会的表演风格独具特色。无论在表演形式上,还是表演风格上,在我国仅此一家,全国各地的民间花会有许多雷同,然而鹤翎会却独树一帜,唯潘庄独有。演出时,八位大仙穿梭往返,变化多姿,高跷步或单或双,八位大仙或并排而前,或各显其能。演出进入高潮时,八仙合唱《渔翁乐》:“渔翁乐陶然,驾小舟,身上蓑衣穿,手持钓鱼杆,船头站,著衣在竹篮。金色鲤鱼对对鲜,河内波涛皎龙湾,两岸垂杨柳,柳寒延。人唱夕阳餐,上街卖鱼还,夜晚宿在芦苇边,酒醉后歌一曲,明月正满船,渔翁乐陶然。”八仙唱,下边的青年男女也跟着伴唱,周围的观众也随着唱,演员与观众产生共鸣。随之而后的是一支短曲《元霄佳节仙游玩》:元宵佳节仙游玩,举目抬头看,上有灯万盏,只见灯光现,啊……光辉灿烂。最后八位大仙一字排开,个个报名而出。汉钟离说,众位大仙来到,尊法语八宝东门外落下奇迹,八仙均是手拿荷花,当八仙说出所献宝物之后,荷花自动开放,宝物便在荷花上。
  吾乃汉钟离,懒汉我自居,到此我宝献,献出宝葫来。
  吾乃张果老,骑驴过赵桥,到此我宝献,献出驴一条。
  吾乃韩湘子,花篮手中托,到此我宝献,献出美玉笛。
  吾乃铁拐李,大闹东洋海,到此我宝献,神拐横空出。
  吾乃吕洞宾,南山修练地,到此我宝献,献出木剑来。
  吾乃曹国舅,修炼几千载,到此我宝献,献出仙石榴。
  吾乃蓝采和,八宝手中托,到此我宝献,献出长寿鸽。
  吾乃何仙姑,男胎女丈夫,到此我宝献,鲜花送几枝。
  随着何仙姑的话音一落,荷花开放,几束鲜花飞向观众。整个献宝过程安排得紧凑、和谐,各位大仙各显神通,巧布机关,将宝物一件件地突展在观众的眼前,使观众为之一震,大感稀奇,这也许是鹤翎会的一个特色吧。
  潘美八十一古墓
  相传潘庄曾是宋朝宰相潘美(又名潘仁美)的封地而得名,如今在潘庄村村北有他九九八十一座古墓群,传说埋着他的遗骨。
  潘美乃北宋开国元勋。他协助宋太祖赵匡胤,陈桥兵变,夺了皇位,又领兵平南唐,定荆湘,征北汉,收杨业,为北宋王朝统一天下立了汗马功劳,因而深得太祖宠信。然而,潘美为人奸诈,嫉妒成性,专横跋扈,陷害忠良,是个骂名千载的大奸臣。舞台上的潘美,更是一副大白脸、三角眼、狰狞可恶的丑态。
  人们为何如此痛恨潘美呢?主要还是他在杨家将身上干尽了坏事。潘美丧心病狂地迫害杨家忠良,内中原由有两个:一是杨七郎在一次打擂时,误杀了潘美之子潘豹,潘美因此怀恨在心。当杨业被困两郎山,派七郎回朝搬兵之际,潘美不但不发救兵,反而将其捆绑起来,吊于百尺高杆,用乱箭射死。再一个原因是,杨业父子骁勇善战,指挥千军万马,如同鹰追兔子一般。他们出生入死,屡建战功,契丹人远远望见杨业的大旗就马上躲避。杨业每战必胜,朝野上下,一片赞誉。对此,潘美妒火中烧,心中畏恨,常在皇上面前说杨业的坏话,皇上非但不听,还倍加重用。潘美没法,只好使出“借刀杀人”的阴险一招。
  雍熙三年(986)宋军大举北伐,宋太宗以潘美为主帅,杨业为副帅,率兵出征。初时,打了几个胜仗,后因计划不周,粮草不足,战场失利,各路人马被迫班师。没过多久,太宗下诏,转移四州百姓到内地,命潘美等人率部护送。这时,辽兵已逾十万众,其势凶猛,数日内连克数城,宋兵随时都有全军覆没的危险。
  面对敌强我弱的形势,杨业对潘美说:“现在辽兵来势凶猛,不可交战争峰。当务之急是,按朝廷指令,赶快转移数州百姓,而后再迂回敌后,伺机将敌各个击破。”
  潘美道:“将军统率数万精兵,为何畏敌懦弱到如此地步!”
  杨业道:“冒然进军,如同以卵击石,必败无疑。”
  潘美道:“将军号称天下无敌,眼下大敌当前,却避敌观望不前,难道怀有异心不成?”
  一句话,如利箭刺痛了杨业的心。杨业降宋后,东征西杀,视死如归,没想到潘美竟对自己如此不信任。痛心道:“我并非贪生怕死,实在是形势于我不利。我本是太原一降将,理当受死,然而皇上没有杀我,宠信任命我为地方长官,授予兵权。我绝非是纵容敌人而不敢出击,只是想等待便利时机,立一点小小功劳,以报答国家的恩遇。现在您责备我不敢去死,那好吧,我愿为诸位一马当先。”
  临行时,杨业指着陈家谷流着泪对潘美说:“请大元帅在这里布置好步兵和强弩,左右两翼以互为支援,等待我转战到此地,立即用步兵夹击敌人。不然的话,我部人马就没一个人能够生还啦。”
  潘美假意说:“将军所言极是,我已做好应变准备,请老将军放心!”
  杨业率军同辽兵浴血奋战,拼力撕杀,勇猛顽强,明知去死却义无反顾。但终因孤军深入,力孤势单,节节败退。潘美一看大势不好,下令全军撤退,早早溜之大吉。
  杨业且战且退,从中午战至傍晚,果然来到谷口,望见谷口没有宋兵一兵一卒,即刻拍着胸口顿足放声大哭:“潘美误国!潘美误国!”一边大骂奸贼,一边继续率领帐下将士力战,身受几十处伤,士兵们几乎全部阵亡。杨业还亲手杀死数十名辽兵。后因坐骑受了重伤不能前进,被契丹兵生擒。他儿子杨延玉也战死沙场。杨业高声长叹:“皇上待我恩重如山,本想讨平贼寇悍卫边疆来报答,不想被奸臣所逼迫,以至于遭此惨败,还有何面目求活!”于是绝食,三日后死去。
  消息传来,举国震惊,朝野无不痛哭流涕,一致要求惩办祸首。宋太宗为平民愤,将潘美官降三级。同时追封杨业为太尉、大同节度使,以表彰其正义和刚烈。
  潘美死后,葬于封地潘庄。家人怕人偷棺盗墓,扒骨扬尸,故意修了八十一座坟,共分九行,每行九座,以疑冢迷惑。葬毕,潘氏家族纷纷逃生,没有逃走的就地更名改姓,因而潘庄至今没有一个姓潘的。有意思的是,潘美与杨七郎生前不共戴天,死后却成了黄泉下的邻居。潘美八十一座古冢,就距七郎墓咫尺之遥。
  杨七郎墓
  宋室将军勇绝伦!英灵凛凛至今存。
  一抔不遗土千年恨,百战神威万古尊。
  风急涛声悲壮士,月明葭影吊忠魂。
  野人亦自知加礼,不敢樵苏近墓门。
  这是明代诗人徐功为杨七郎墓所作的诗。
  杨七郎墓,据《宁河县志》记载:杨七郎墓在潘庄镇西塘坨村西,旧庙尚存,疑即延昭弟也。
  杨七郎名延嗣,是杨业的第七个儿子。传说此人性如烈火,英勇善战,是杨家将中的一员虎将。
  据史书记载,杨业,又名继业,河曲人(今属山西省)。曾以轻兵击败辽国十万大军于雁门。威慑敌胆,被称为“杨无敌”,后来民间流传百战百胜的杨家将,当本此。
  雍熙三年(986年),杨业率兵北伐,任西路军副统帅。后因东路军兵败涿州,西路军被迫撤退。由于主帅潘美指挥错误,杨业陷于孤军作战,被敌人围困于陈家谷(今山西朔县南)。
  在被围期间,他命七郎(延昭),杀出重围,找潘美搬兵求救。后来潘美并未给予救援,致使杨业在战斗中,身受重伤,堕马被俘,拒不降辽,绝食绚国。辽兵在他死后剖腹,见肠胃中皆为青草。而在传说中,却是杨业兵败被围,里无粮草,外无援兵,碰死在李陵碑下。京剧中的《碰碑》至今上演不衰。
  杨家将的赤胆忠心,坚贞不屈,惊天地泣鬼神的事迹,在民间流传甚广,名垂百世,而潘美则因贻误战机,陷害忠良,叛国求荣,遭人唾骂,遗臭万年。这虽系民间传说,也不可能毫无根据。所谓的正史,在那些脍炙人口,深入人心,活灵活现的传说相形之下,就显得暗淡无光了。
  据传说:当时杨七郎受杨业之命,杀出重围,去找潘美求救。潘美之子潘豹曾因打擂,被七郎误伤致死。潘美对此怀恨在心,极思报复。故意按兵不动,以借辽兵之手,致杨家死地。今见杨七郎到来,决定将他杀死,为子报仇。一说:潘美用花言巧语将七郎用酒灌醉,绑在庙后旗杆上,用箭射死。又一说:因七郎指责潘美见死不救,贻误战机,愤欲上京告状。潘美在途中设下伏兵,将七郎射死。无论怎样说法,那七郎被潘美所害,是不能更改的了。
  七郎死后,当地的老百姓,痛恨潘美残害忠良,不忍见忠臣的遗体暴露荒野,便暗地里备了棺木,把躺在血泊中的七郎尸体盛敛起来,埋于地下。
  数年以后,潘杨纠葛得以澄清,辨明忠奸,杨家为国尽忠,受了封赏。潘美被斥为乱臣賊子,受到惩处。杨家派人来寻七郎的尸体,经百姓指点,把灵柩运回祖籍安葬。又在他遇害时,鲜血染过的土地上,建造一座衣冠冢,以此来悼念英雄。在坟前修建庭堂,四时祭奠,是为“七郎之墓”。当地人管它叫“灵台山”,地点在宁河县潘庄镇西塘坨村西。因年代久远,庙宇塌倒,只有土堆还在。现在,所遗残砖碎瓦,犹能识别为宋代之物。
  相传当年七郎墓建成后,即有杨姓族人,在此落户看守,世代不辍。因而在潘庄,杨姓为大户,疑即是其后裔。说来奇怪,其地虽名潘庄,却绝无潘姓人家。只有冯姓也是大户,相传即系潘家后代。因为潘美叛国获罪,有辱宗族,族人耻于跟他同姓,故改为“冯”。这只是传说不足为评。秋后,那高高的七郎山上,荆棘丛生。别处的荆针一枪一勾,而这里荆条上的荆针却是一枪双勾的,据说是七郎生前用的双钩枪变的。那挂满枝头的果子,红红的亮亮的,据说是七郎的血染红的。
  八卦沟
  七里海有个八卦沟,当初叫八叉沟,相传是八仙过海时仙家法器的杰作。明朝时期农民起义在此曾布下迷魂阵与官军作战。如今虽经历了几百年的沧桑巨变,然而那些沟隐隐约约的轮廓仍依稀可见。
  明朝末年,一股农民军被朝廷打败,他们溃逃到了七里海,见到这里沼泽遍地,沟叉纵横,芦苇丛生,就隐藏在这里,利用有利地势,同官军周旋。当时,农民军内无粮草,外无救兵,官军又象铁桶似的包围着,形势十分危急。
  一天,一个叫李清的农民军首领漫步青龙河畔察看地势,心里谋划着退敌良策。脚下河水湍湍流淌着,宽阔的水面上,一群光屁股的小孩正嬉笑戏水取闹。他无心多看,依旧缓步走着。一抬头,忽然发现一件怪事:有个小孩长了两个脑袋。他以为是眼花了,猛地摇了摇头,揉了揉眼,咦,还是两个脑袋。这不怪了?他不错眼珠地盯着那个小孩,等小孩游到跟前,细一看,哎呀,原来是背上栓个葫芦,远远看去,一隐一现的,就象长了两个脑袋似的。误把葫芦当秃头,这对李清是个莫大的启示,他默默地思索着,思索着,蓦地眼睛一亮,惊喜起来,有了!一条妙计涌上心头。
  李清急步回到军营,立即挑选十几个水性好的士兵,星夜进村。干啥呢?买葫芦。那些士兵有点纳闷:买这玩艺,吃又吃不得,卖又赚不了几个钱,头领是怎么了?心里犯嘀咕,可军人的天职是服从军令,让买就买呗!一夜之间,三千只葫芦买回来了。李清命大家每个葫芦都栓上坠儿,然后分成三堆,每堆一千只,听候调遣。
  第二天黄昏,李清命士兵顺水放下第一批一千只葫芦。一会儿,那些葫芦就洒了一河,一闪一闪,时隐时现,顺水往下漂来。官军见河面上影影绰绰的,好象人头攒动,以为农民军要突围了,急忙调来人马,集中火枪土炮,向水面轰击。霎时枪炮齐鸣,轰隆隆响彻夜空,河面上蹿起一股股几丈高的水柱。那些葫芦呢,有的炸碎了,有的炸飞了,没炸着的,继续顺水往下漂。官军见农民军个个不怕死,炮火更猛了。
  正当官军猛轰那些游葫芦的时候,农民军早已驾小船从另一方向悄悄进村了,还没等官军醒过梦来,便满载粮草、铁铣悄悄返了回来。读者也许要问,买那么多铁铣,挖战壕呀?不,是挖沟将八叉沟拓宽,八叉沟就改造成了八卦沟,摆迷魂阵,继续跟官军捉迷藏。那些小伙子都是庄稼人出身,干起力气活跟玩似的。不几天,八卦沟就挖成了。这八卦沟,呈八角图形,跟蜘蛛网似的。农民军依仗水性好,又有浓密芦荡作掩护,巧妙利用复杂多变的沟沟叉叉,跟官军打迂回战。官军来了,农民军令旗一摆,呼啦呼啦忽而向东,忽而向西,忽而潜入深水,忽而钻进苇丛,神出鬼没,明打暗防,弄得官军晕头转向,有来无回。就这样农民军与官军相持了整整三四个月。
  天气一天天变凉了,芦苇开了花,白花花的漫天飘舞。天气的变化对农民军非常不利,一旦水面结冰,那八卦阵岂不就失灵了!怎么办呢?一个云雾弥漫的夜晚,李清令放下第二批一千只葫芦。官军发现了,以为这回真的突围了,又集中炮火猛轰,火舌飞驰,水柱四起,整整打了一夜,天亮一看,方知又上当了,急令停止轰击,可弹药也快用完了。
  官军屡屡上当,惶恐不安。次日夜晚李清又摆起了葫芦阵,令士兵放下第三批一千只葫芦。官军见了,唯恐再次上当,一弹不发。岂不知,这回农民军真的突围了,他们在葫芦掩护下,不费一刀一枪,悄悄游出包围圈,而后集合起来,神不知鬼不觉地远走高飞了,等官军察觉了,农民军早已无影无踪了。
  神奇的西塘坨村普济桥
  普济河入七里海在西塘坨村西拐了一个弯儿,拐弯处河水平静地流淌着,就在这拐弯处有一座高大的土山,那是北宋杨七郎的墓,村民们称之为灵台山。与灵台山相对的是一座石拱桥,村民称为罗锅桥(普济河桥),普济河水就是顺着石拱桥的桥孔注入七里海的。石拱桥建于宋朝初年,石桥宽6米,长19米,分五孔,中间孔最大,据说桥孔两侧居住着龟蛇二仙,两位大仙各管两个桥孔,多少年来,七里海屡犯洪水,可桥孔的流量始终也没有受阻,更没有淹过七郎墓。传说是观音菩萨设计先将龟仙引来,后来又安排蛇仙共同来守护七郎墓的。传说,七里海有一只特大的镇海神龟,就是住在普济桥下的龟仙,给这座普济桥罩上一层神秘的外纱,不过普济桥却有它神秘之处。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9月28日,八国联军一小队人马妄图从村西越过普济河桥而入西塘坨村,当侵略者走到桥头时,突然桥不见了,展现在侵略者眼前的是一片汪洋大海,侵略者只好改道从潘庄绕道入村(《宁河县志》对侵略者入西塘坨村有记载)。抗日战争时期,日军飞机也想炸掉普济河桥,向桥上投下一枚炸弹,可炸弹却飞向了桥旁的七里海,炸弹并没有炸,传说炸弹是被七里海里的苇根紧紧地缠住使其不能炸开,这只是笑谈。更有趣的是,当年驻潘庄镇的日军曾打下一架美国飞机,飞机坠落在普济河桥边,飞机的坠落也没有炸毁这座石拱桥,美军飞行员就在普济桥边的苇丛中被武宝宁县支队战士发现并送到十八军分区。听起来这普济河桥还真有点神,不过还有比这更神的,文革时普济河桥被毁,许多村老人看见龟蛇二仙夜间打着灯笼从西塘坨村正街的两侧房顶上带着他们的部下排着长队走了,走了很长的一段时间,如今罗锅桥没有了,美丽的传说也就随之而去了。不过今天已走上小康村的西塘坨村人又把村民期盼已久的罗锅桥重新修建起来,又将有新的传说讲给您听。
  真武庙的传说
  在津沽大地众多庙宇中,宁河县潘庄村的真武庙可谓壮观。潘庄的真武庙始建于宋朝,因为座落在村北,人们习惯称之为北庙。真武庙又叫玄天观,分为前殿、中殿、后殿三部分,全部建筑结构均为木制框架青砖瓦结构,大小建筑共有八十一条房脊,稀奇的是无论是正殿还是配殿,也无论是建筑的高脊还是低脊,八十一条屋脊无论你从任何一个角度看去都互不遮掩,所有建筑层层露脊,堪称建筑之奇观。
  真武庙的前殿高11米,分三个门,中门上方悬挂着“玄天观”的扁额,传说“玄天观”三字是由吕洞滨所书。中门两旁一边是一座高3米的乌龟驮石碑,石碑上记载着真武庙修建情况。前殿的东侧是土地庙,西侧是马神庙。进庙之后,是一条花岗岩的甬道直通中殿。中殿高33米,殿的正中供奉着高10米的真武大帝坐像,坐像前面为高6米的真武大帝立像,当地群众称之为小真武像。真武立像西侧是蛇将,东侧是龟将,均高5米。真武大帝坐像后右侧为周公像,左侧为桃花女,均高5米。真武大帝坐像东侧的东北角供奉的是马袁,东南角是闻仲,其上方玄空处为雷公;西侧的西北角供奉的是刘天君,西南角是赵公明,其上方玄空处为雷母。中殿两侧是高9米的配殿,东配殿是灵官殿,东配殿的南侧是钟楼,钟楼里的大铜钟高达3.6米,钟口两人环抱还有余。据说,这口大钟是宋朝末年顺着七里海的小南河漂流入普济河(北庙前的一条河),一共漂来两口大铜钟,水击两钟相撞“咣、咣,我去潘庄,你去黄庄。”这个神话传说虽无法考证,但潘庄的北庙却有此大钟,当年黄庄附近(宝坻县的大钟庄就因此钟而得名)庙宇中也有另一口与其一样的大铜钟。西配殿是太岁殿,西配殿的南侧是鼓楼,大鼓的直径为2.2米,穿过中殿是后殿,后殿高22米,后殿正中供奉三尊高8米的神像,居中而坐的是原始天尊,天尊右侧坐着太上老君,左侧坐着通天教主,三尊神像前站立着99位高2米的罗汉像,各神像形态逼真,神态各异。三尊神像的西侧为哈将和顺风耳,各高5米;东侧从南到北为哼将、千里眼和天齐大帝。起初,哼哈二将分居在前殿中门两侧守门,哼将手执铁索,哈将手握木刀,当你走到中门口,哼哈二将立即将你拿下。据说这一机关,曾吓死好几个人,因此就把这一机关取消了。将哼哈二将供奉在后殿两侧来坐阵。后殿有两个耳房,东耳房供奉的是千手佛,西耳房为道士生活办公的场所。
  这座稀奇宏伟的建筑毁于文革时期,今天只留遗迹,庙宇荡然无存,真是一件憾事。
  双龙庙的传说
  在津沽大地诸多庙宇中,给人们留下神奇色彩传说的,还属宁河县潘庄镇境内的铁瓦双龙庙了。
  铁瓦双龙庙坐落在西塘坨村西部、普济河东畔,与七郎山隔河相峙。
  相传,该庙始建于宋朝,它的建成传说与七郎山有关,当年抬送杨七郎尸体的队伍行至西塘坨境内的普济河西岸歇脚时,曾淌下几滴鲜血,殷红不干。后来,本村运老汉用几杯黄土将七郎鲜血掩盖,没成想这小土堆一天比一天大,天天见长。村民甚为慌恐,没过多久村里来了一位道士,他说这是七郎神君显圣,要在七郎山对面修一座铁瓦庙,庙上有两条龙伏其脊上,才能压住七郎山的长势。村民依其意,集资在普济河东岸与七郎山相对处修造了一座气势雄伟的庙宇,因为铁瓦价格昂贵,再加上七郎山长势凶猛,一时间赶制不出来那么多铁瓦,只好用三块铁瓦作脊瓦,其它用青瓦代替。说来也奇怪,庙修好之后,七郎山真的不再长高了。在庙顶脊上有两条金碧辉煌的金龙伏其上,一条头东,一条头西,每当下雨前两条金龙身上就有一层汗珠出现。村民用它预知天气甚为灵验。村民给其庙命名为铁瓦双龙庙(村民中也有叫双龙寺铁瓦庙,因建庙时须铁瓦压七郎山长势,再者庙建成后始终有道士主持,据考证称之为铁瓦双龙庙为确切)。
  庙宇建成后香火一直很旺盛,许多村民和外村乡民都来此庙敬香。据村里许多老人讲,村里哪家有红白喜事须用八仙桌、碗、筷等物,只要到七郎山或铁瓦双龙庙中敬上几炷香,心中默念所需物品,第二天到庙中去取,用完之后再敬香奉还,一时间很为灵验。
  距双龙庙和七郎山百米处有一座石拱桥(村民称之为罗锅桥),据说桥底下有龟、蛇二仙曾居住过,当年(1900年9月28日)八国联军想火烧西塘坨村,当大队人马行至桥头时,忽然桥不见了,展现在侵略者面前的是一片汪洋大水,他们只好调头跑回据点。只可惜“文革”前夕,因修村扬水站用石条把这座古桥拆了。更可惜的是这座古庙也毁于“文革”前夕。
  据村里老人讲在清理铁瓦双龙庙门前街道时,有一条金线(金沫)通到很远、很远。后来,村里在此庙遗址上建了一座药厂,村里有大部分人在此获益非浅。几经沧桑,铁瓦双龙庙的风貌已荡然无存了,然而,关于铁瓦双龙庙的传说仍在人们中流传。
  灵台山的传说
  在宁河县西北有一片茫茫的苇海,这便是闻名遐迩的七里海,在七里海畔西塘坨村普济河边,有一个高大的土丘,它依村傍水、野草丛生、荆棘遍地。传说这就是宋代抗辽名将杨继业的七子杨七郎的坟墓。
  相传北宋雍熙年间,辽邦侵犯宋土,边关战火纷起。杨继业为保宋抗辽,孤军苦战在最前线。杨氏父子被围困以后,杨继业派杨七郎回后方向潘仁美求援。杨七郎浴血奋战,杀出重围,好不容易来到后方。但由于杨七郎曾力劈潘仁美的儿子潘豹,潘仁美怀恨在心,所以他不仅不发兵救援,反而把杨七郎乱箭射死。七郎死后,给父亲托梦,诉说了自己到潘仁美那里求援及被害身亡的经过。杨继业从梦中惊醒后,感到救援无望。并且,草尽粮绝,他宁死不作辽邦的俘虏,于是碰死在李陵碑下。坐镇后方的潘仁美,杀了杨七郎后,为了消尸灭迹,夜里派家丁把杨七郎的头割下,扔进普济河里,一刹时,河水咆哮翻滚,倒流而下40里,至西塘坨村入七里海拐弯处,英雄头颅跃上河滩,河水才平静下来改为顺流。后来七郎的头颅被运走后,在岸上洒下了一滩鲜血,殷红不干。西塘坨的村民为了不让忠臣良将之血露于天,便用黄土将其覆盖。没成想这土堆越来越大,形成了一座高大的土山。人们说这是七郎显灵了,称其为灵台山。这座土丘说也奇怪,千百年来,无论河水涨得多高,也淹没不了它,无论洪水多猛,也卷不走它的一草一木。多少年来,附近的庄户人家,大多供奉“七郎神位”,灵台山的香火一直很旺,许多关(山海关)里关外的人都来此敬香。
  一晃一千多年过去了。如今,建在灵台山附近的庙宇早已坍塌,唯有土山尚存。随着时间的推移,有关灵台山的神话也越传越神。据说,七郎山常常显圣。周围十里八村,哪家有了天灾病业,只须在灵台山上敬三柱香,并取一捧香灰冲水喝下,病就好了。谁家有个红白喜事,用些杯盘碗筷、桌椅板凳,只要在灵台山前正着走三圈,倒着走三圈,心里默念来意,第二天,所需物品一样也不少出现在你家中。后来有些贪心人取走了物件,使完少还,更有甚者一件也不还,从那以后就不灵了。
  镇海神龟
  月色朦胧,风平浪静的时候,七里海浩翰的水面上,偶尔会看见巨大的乌龟,伸出长长的脖颈,隐现着圆圆的盖子,拖着两道长长的水纹,在漫漫游动。人们说这是神龟,显灵性,然而它到底有多大年岁,谁也说不清。传说这只神龟就居住在普济桥桥底。说起七里海的乌龟,还真有点“道王”呢。
  相传很早很早以前,七里海经常刮阴风,风一起,日月隐形,鸟兽无踪,浊浪拍空,船倾楫摧,百姓深受其害。一天,观音菩萨巡游天际,见七里海人遭此苦难,不觉动了慈善之心,便找到东海龙王,要他派神龟镇守。龙王因那年掠民引起民愤,一直耿耿于怀,总想找茬报复一下,这回观音找他,虽口头答应了,可心里不痛快,迟迟不见行动。观音看出其中奥妙,决意略施小技,引龟出宫。
  月挂树梢时分,观音来到七里海畔的灵台山,盘腿打坐,念起经来,经文博大精深,哲理透彻,声音悠扬婉转,甜美悦耳,那些飞鸟呀,野兽呀,水族呀,纷纷从四面八方奔来,竖起耳朵听经。一连几个晚上,天天如此,观音一来,便哇地涌来,听罢方散。
  消息很快传到龙宫。东海龙王纳闷:观音是怎么了,放着普陀山不住,偏偏跑到灵台山念啥经呢?就亲自到七里海偷看,这一看吃惊不小:那为数众多的听众,将观音围得里三层外三层,一个个伸着头,如痴如醉,凝神注目,秩序井然。这场面令它大发感慨,心想:观音念的是什么经呢,竟让这么多动物着了迷,要是自己也学会念经,不就可一呼百应了吗。怎么把经学到手呢?便找来龟丞相商量。龟听了,高兴地抻脖探脑道:“这事好办,就交给我吧,观音念经时我去偷听,一字不拉地给您记下来,不就行了。”
  龟悄悄来到七里海,混在鱼虾群里,聚精会神地听着,记着,听到精采处,乐得手舞足蹈,不时将脑袋探出水面,得意地这瞧瞧那看看,还一个劲地点头称赞。观音早就发现了它,心想:这个龟相,请你不来,自己找上来了。不由暗暗发笑,假装没看见,依然微闭双眼,更加嘹亮地念经。龟越听越上瘾,以至东方露出朝霞,一轮红日冉冉升起,观音走了,听众散了,竟全然不知,还在那里呆呆地等着。原来,观音施了定身法,将它定在七里海畔的普济桥桥底,再也回不去了。
  七里海的普济桥有了镇海神龟,从此七里海风平浪静,福泽无边。
  西塘坨的黑鲫鱼
  津沽大地物产富饶,天尊酒香溢宁河,独流老醋出静海,黑色鲫鱼更是津门一绝。说起黑色鲫鱼,这里还有一段美丽的传说。
  黑鲫鱼产自七里海畔的西塘坨村关泊水面,它以鳞黑、味鲜、肉嫩、头小、脊厚、身宽、刺软等特点深受人们青睐。
  七里海畔有一高大的土丘,相传这土丘掩没着北宋时期杨七郎的几滴鲜血,后人将这土丘称为七郎山(因传说杨七郎经常显圣,亦称灵台山),普济河就穿此山左侧而入七里海。
  当年杨七郎的尸体停放在灵台山时,有一大群鲫鱼环游七郎山久久不去,当尸体顺普济河经七里海运走时,从七郎尸体上又淌下几滴血,这群鲫鱼吸吮血水后才相互追逐而去。后来,渔民们发现七里海关泊水面的鲫鱼发生了变化,雪白的鱼鳞变黑了,鱼身增宽许多,脊背变厚,本地河里的鱼刺很硬,现在吃起来却很酥软,人们都说这是护送七郎尸体时途经关泊水面滴下的鲜血,被鲫鱼吸吮后七郎神君显圣所致。
  这传说,听起来似乎很荒诞,然而,直至今天,七里海畔的人们还仍独享这味美的黑鲫鱼,也曾有不少亲朋好友来这里作客,主人们怕黑鲫鱼会给客人带来不祥,致使来七里海云游作客的人未能饱尝口福。黑鲫鱼神奇的传说,使虔诚的七里海人更不敢拿到市井去卖,这也许正是黑鲫鱼未流放于世的原因所在吧。
  红鲤鱼
  人们常见的鲤鱼,大多是白的,黑的,而七里海有一种鲤鱼,是红的,为啥呢?这里有段故事。
  很早以前,七里海边住着以打鱼为生的父女俩。父亲王老汉,是治鱼能手;女儿名叫小红,芳龄十八,高高的个儿,瓜子脸,双眼皮,大眼睛,白白净净的,配上那身红艳艳的衣裳,十分俊俏。红儿因为长得美,那些纨绔子弟都想娶她,上门求亲的踏破门坎,可小红谁也不答应。她心目中的白马王子是个打鱼的小伙儿。那是一次出海认识的。小伙儿名叫小白,平日爱穿白衣裤,俗话说:“人要俏,一身孝“,小白一身雪白打扮,显得格外潇洒精神。从那次见面,两人一见钟情,私订终身,从此出则一对,入则一双,常在一块出海打鱼,一块苇地采蘑,有说不完的悄悄话,老人见一对恋人情投意合,打心眼里高兴,想多打点鱼赚几个钱,早点把喜事办了。
  村里有个叫“独眼龙“的二赖子,平日游手好闲,依仗他父亲的权势,横行乡里,无恶不作,成天寻花问柳,见谁家姑娘长得俊,就非弄到手不可,不知害了多少良家女子。一天“独眼龙”坐船出海兜风,正好碰上红儿的渔船。“独眼龙”见船头立着个红衣少女,美若天仙,忙问身边家丁:“这是谁家女子,长得如此漂亮?”家丁笑咪咪道:“大少爷,您还不知道呀,这就是十里八庄有名的美人红儿,听说再过几天,就成人家的人了。”“独眼龙”一听,急了:“你说什么?要当新娘子了?来人哪,快快给我抢来!”一群家丁如狼似虎跳上渔船,不容分说将红儿抢上大船。
  小白见红儿被抢走,一个箭步跳上大船与“独眼龙”理论:“光天化日之下,你凭什么抢良家女子!”说着拽着红儿就走。“独眼龙”气急败坏,大叫“来人那!”一群家丁蜂涌而上,一阵拳打脚踢,将小白儿打入水中,溺水身亡。
  红儿见情人落水而亡,拼命地呼叫着,挣扎着,可叫天天不应,叫地地不灵,红儿心如刀绞,悲痛欲绝。“独眼龙”凑上来阴笑道:“美人儿,闹啥,今晚你就是我的人了,让你吃香的喝辣的。”“滚!”红儿怒不可遏,一头将“独眼龙”撞出老远。“独眼龙”勃然大怒,吩咐家丁严加看守。红儿哭叫了半天,自忖难逃魔掌,便假意答应愿意成婚。“独眼龙”一听乐不可支,忙令人置办酒席,布置新房,给红儿梳妆打扮,换上鲜红的新装。准备妥当,笙乐齐鸣,彩灯高挂,红儿被一群使女簇拥,就要拜堂成亲。红儿道:“拜堂前先让我给我那可怜的父亲,还有我那死去的未婚夫磕个头吧!”说着走向船头,冷不防,纵身跳进大海。“独眼龙”傻了眼,急令人打捞,打了半天,不见踪影,落了狗咬尿泡--空喜一场。
  红儿跳进大海,变成了红鲤鱼。小白呢,变成了白鲤鱼。有一天,王老汉出海,一网打上两条鲤鱼,一条红的,一条白的,两条鱼眼睛流着泪水。王老汉知道这是女儿、女婿变的,抱在怀里,哭泣道:“女儿、女婿呀,你们命好苦啊,你们活着不能成婚配,死后永远在一起吧!”说着将两条鱼撒在水里。两条鲤鱼围着老汉转了三圈,慢慢游走了。
  马蹄蟹
  唐太宗李世民统一中国后,亲率大军东征高丽。大军途径七里海,早已埋伏在芦荡中的一股地方割据势力突然冲杀出来,给官军来了个措手不及。李世民见前有大海,后有追兵,仰天长叹道:“苍天在上,难道我大唐江山,就这样毁在一伙强盗之手吗?”
  正在危难之际,忽见滚滚波涛之上隐现出一叶扁舟,由远渐近,转眼漂至近前。一鹤发老翁如劲松独立船头。李世民如遇救星拱手呼道:“老船家,我有要事相求,请您速速渡我过海,必有重谢!”
  老渔翁见岸边站着一位骑着高头大马的武将,正用焦急企盼的目光盯着自己。只见他身着盔甲,气宇轩昂,便急划双浆,迅即拢船靠岸,一个箭步跳下船去,一把牵住缰绳,将李世民连人带马一把拽上船,匆匆向大海深处划去。
  转瞬间,渔船消失在沉沉云雾之中。李世民回头见追兵退去,心头一阵高兴。心想:自从随父起兵反隋,建立唐朝,又南征北战,统一全国,历尽多少艰辛!此次有惊无险,大难不死,日后一定振兴经济,济民安邦……
  渐渐的,海面风平浪静。一轮红日从水天交汇处冉冉升起,七彩霓虹映照泱泱碧水,顿时浮光跃金,五彩缤纷。李世民疲惫的心境已荡然无存,欣喜之情油然而生。“老丈,过了七里海,前面是什么地方?”
  老渔翁道:“这里本是退海地,前面便是大片的沼泽地,坑塘遍布,野草丛生,麋鹿成群……”
  未等老渔翁说完,李世民哈哈大笑道:“太好了!兵士们终日转战,饥饱无常,待过了大海,正可射猎为乐,又可美餐一顿了!”李世民心中暗喜,一个巨浪劈头打来,船剧烈颠簸起来,幸亏老汉手疾眼快,一把将李世民拉住,没有翻落大海。
  老渔夫稳立船头,临危不惊,猛然一篙扎入水底,渔船摇晃几下,恢复了平静。笑道:”安危相易,祸福相生。将军当顺利时不疏忽,遇困境不气馁,方能百战不败,稳操胜券。”
  李世民频频点头道:“老丈言之有理,今后定当铭记在心。”说话间,船已靠岸。李世民谢别了老渔翁,飞身上马向前奔去。走不多远,“扑咚”一声,连人带马陷入泥潭。龙驹马“嗷嗷”嘶鸣,四蹄奋力挣扎,然而越是紧蹬,陷得就越深。
  正在这时,李世民忽闻“哇哇”山响的潮水声,一人高的潮水卷着巨浪呼啸着奔涌而来,波涛后面一片汪洋。李世民惊骇,这不眼瞅着让潮水卷走了吗!
  突然,龙驹马跃起前蹄,“嗷嗷”一声高鸣,李世民忽地眼前一亮,啊!成千上万只铁壳螃蟹从四面八方汇聚而来,滚成团,结成蛋,密密麻麻,重重叠叠,垒成一道又宽又厚的堤坝,一直伸向远方。李世民意外惊喜。“叭”地一声,急忙扬鞭策马,那马奋力一跃,“嗖”地挣脱泥潭,乘势跃上“铁甲将军”垒成的堤坝,撒开四蹄,”嗒嗒”向前驰去……李世民再次化险为夷,感慨万千。回头一望,海水已退去,无数螃蟹也不见踪影。从那以后,七里海每只蟹壳上都留下一道深深的马蹄印。据说,这马蹄印就是那年救李世民时被龙驹马踩的。
  潮白河的传说
  潮白河北起燕山,湍湍流经七里海,直泻渤海,这奔流不息的长河,为七里海注入不尽的源头活水。
  关于潮白河的起名,传说有个美妙的故事。
  那是很早很早以前,一个春暖花开的季节,七里海畔住着一名以打鱼为生的落魄秀才叫潮生,有一天出海打渔回来,觉得有些困倦,便倚在槐树下小憩,不想呼呼睡了。梦中,见一身穿着白褂,葱绿裙,头戴玉簪,手擎翡伞的年轻女子,轻移脚步翩翩走来,见了潮生,面含羞色,含情脉脉道:“小女名叫白莲,久仰公子为人,今日得见,不胜荣幸。小女子愿与君相伴终生,望公子切莫嫌弃。”说完,羞得脸色绯红,低头贮立不语。潮生正欲答话,那女子忽地化作一缕云雾飘去了。
  潮生一觉醒来,四处张望,不见梦中美人,内心惆怅,便踩着露水,伴着月光,悻悻往家走。正走着,耳畔听得“哗哗”响声,举目一望,见辽阔平静的水面上涌起一股喷泉,正往上翻滚着巨大的浪花。潮生有些奇怪,便驻足凝神观看。这时,只见喷涌的泉水里缓缓钻出一棵青杆、绿叶、白花骨朵的莲花。花茎又细又长,摇曳生姿;大大的绿叶,片片层层,错错落落,在碧波上漂浮荡漾,耀眼明亮;那含苞欲放的花骨朵,一出水面便唰地展开片片花瓣,在碧波绿叶映衬下,似玉似雪,纯洁素雅。一阵微风,吹来淡淡清香,甜甜的,凉凉地,沁人心脾。潮生看得痴迷,脱口道:“果然是出污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啊!”恍惚间,猛发现那倒映水面上的雪白莲花恰似少女俏丽的笑脸,潮生在岸边如梦如幻地看着,看着,直看得夜幕沉沉,墨染大地,视线模糊,方依依不舍回家。
  入夜,潮生独座床头,想起梦中情景,一颗心再也不能平静,辗转反侧不能成眠,不禁叹息出声:“白莲啊白莲……”。忽然,门外传来娇滴滴的女人叫门声:”潮哥,开门呀!”潮生纳闷,深更半夜哪来的女子叫门呢!疑疑惑惑地打开一道门缝,往外一看,月色下见门外站着个白衣绿裙的女子。这女子面如朝霞,眉如弯月,青丝如云,手持一把翡翠伞,清新妩媚,潮生越看越觉得似在哪儿见过,正惊疑,忽地想起来了,这不正是魂牵梦绕的那个水中仙子吗!潮生真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一时竟惊呆了,两人互相凝视了许久,那女子一闪身进到屋里,顺手将门轻轻一掩,柔声细语道:”潮哥不认得了?小妹冒昧登门,还请哥哥见谅。”
  潮生满心高兴,乐呵呵道:“小姐光临寒舍,蓬壁生辉,快请坐,请坐。”
  那女子情意绵绵地望着潮生,恳切道:“早闻公子善于诗赋,今日特来拜师求教,还请公子不吝指教。”说着,躬身施了一礼。
  潮生慌忙将女子扶起,笑盈盈道:“小姐如此谦逊好学,实在令人敬佩,只是小生才疏学浅,不敢妄为人师,不过……,小姐如此厚爱,小生愿与小姐一起读书,习字……。”
  白莲满面笑容道:“先生在上,受学生一拜。”说着,又是深深施了一礼。
  从此,潮生白天下海打鱼,晚上与白莲挑灯夜读,攻诗习文。有时学得疲倦了,就一同到海边散步,听夜空鸟鸣。白莲绝顶聪明,每次散步归来,都触景生情,吟诗作赋让潮生指点。一天,潮生拿起白莲新作欣赏,当读到”非海偏名海,波涛纵大观。渔村环水聚,蟹舍绕流寒。斜照随帆转,长天倒影看。笑他蓑笠客,身世一渔竿”的优秀诗句,不禁拍案叫绝,内心油然萌生爱意。这女子不仅有天姿国色之貌,而且聪颖过人,与这样的女子结为伉俪,实乃三生有幸!忽又想起,那天梦里小姐不是亲口向自己直吐心曲吗,便胀红着脸欲诉衷肠。刚要张口,却不见了小姐。潮生赶忙奔出门外,四处寻找,举目茫茫,漆黑一片,不见人影。哪去了呢?潮生茫然了。一连十多天,不见白莲踪影,潮生愁肠百结,寝食不安,终日象丢了魂似的。
  一天晚上,潮生又望着窗外直愣愣发呆,忽闻门外传来轻轻敲门声,潮生赶忙开门一看,果然是昼思夜想的白莲姑娘,高兴得都蹦起来。姑娘默默走进屋,满面愁容,木然无语。潮生疑问道:“白妹,多日不见,你上哪去了,想得哥哥好苦,今日相见,为何这般模样?”白莲长叹一声,摇了摇头,仍然默不作声。潮生道:“不管遇到什么事,妹妹尽管直言,纵使上刀山,下火海,哥哥也在所不辞。”白莲听了,泪珠成串,哇地哭出声,哭一阵,叹一阵,言语哽咽道:“潮哥有所不知,我本是龙王小女儿,因宫庭寂寞,爱慕人间,便白天化作白莲与君相伴,夜晚扮作村姑与君相会,实指望与公子永结百年之好,白头偕老,不想,这事竟被父王知道了,他派虾兵蟹将将我绑走,硬逼我与你斩断情丝,永绝俗念,我死活不依,就将我锁在深宫,严加监护。今日趁看守不备,才偷偷跑出来,与潮哥见上最后一面。”说完,又泪如雨下,痛哭起来。
  潮生听罢,心如刀绞,忙问:“妹妹你快说说,有何办法让你父王成全我们二人。”
  白莲止住哭泣道:“父王脾气暴噪,凶残成性,你有胆量,当场跟他理论,也许还有一线希望”,说着,拔下玉簪道:”这是进龙宫的通行证,将它插入水中,就会闪开一条大道,直通龙宫。”“这是……”白莲还想授以妙策,突然一群凶神恶煞的蟹将闯了进来,见了龙女,大声喝道:“龙王有令,命你火速回宫,听候发落,若不从命,立斩不赦!”说着,拉起龙女就走。潮生拼死上前阻拦,蟹将猛然一脚,将其踢倒在地,架起龙女直入云端。
  龙女走后,潮生决意要找龙王说明原委,便急速跑到海边,按白莲传授之法,将玉簪往水中一插,那海水哗啦啦立时闪开一条又宽又长的大道,潮生一头钻了进去,快步走向龙宫。龙王见一陌生人到来,想必这人便是龙女意中之人,忽地怒不可遏,大叫道:“你是哪来的混帐东西,快快给我拿下!”虾兵蟹将一涌而上,不容分说将潮生架走,咣当一声,投入冷宫。
  龙女知道潮生被锁了起来,急忙找到父王说情,苦苦哀求道:“父王,我与潮生山盟海誓,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作连理枝,发誓永不离分,求求父王,就答应了孩儿这个请求吧!”
  龙王暴跳起来:“混帐话!你贵为金枝玉叶,他乃一下贱小人,门不当,户不对,何谈通婚。”龙女还想分辨,龙王两眼瞪得溜圆,吼道:”还不快快给我退下!”
  龙女走后,龟相摇头摆尾凑到龙王身边,耳语了一阵,龙王这才转怒为喜,连连点头道:”好,好,就依爱卿所言。”
  龟相亲自来到冷宫,奸笑着对潮生说:“公子,俗话说得好,有钱能使鬼推磨。龙宫有的是金银珠宝,你可任意挑选,只要有了钱,什么样的美人没有,何必苦恋着一个龙女呢!”龟相花言巧语,威逼利诱,软硬兼施,潮生的回答就是一句话:“除了白莲,谁也不要。”龟相碰一鼻子灰,恼怒至极,找到龙王道:“我看这小子是王八吃秤砣,铁了心,干脆将他押到燕山算了。那燕山与七里海相隔千百里,又没水道,龙女找到他,比登天还难。龙女见不到这小子,日久天长也就死心了。”龙王点头道:“此法甚妙”。
  潮生被押到燕山,围困在崇山峻岭之中,各路口终日有人看守,走也走不开,跑也跑不掉。他思念白莲,心系白莲,心想:白莲一定也会想念自己,她若知道自己被困于燕山,肯定会偷着跑出来寻找,可一个弱小女子,爬山越岭的,怎么受得了呢!
  一天,潮生在山尖上转悠,忽然发现重峦叠嶂间环抱着一泓碧水,心里忽地一亮,白莲不是龙女变的吗,若将这山峦凿开,将湖水放出来,流成一条大河,从燕山直通东海,龙女不就可以借着水道游上来了吗!想到这里,顿时来了精神。于是,立即找来铁锤,凭着浑身的力气,终日凿山不止。不知经过了多少个日日夜夜,终于将山凿了个大窟窿,那积蓄多年的泉水像开了闸似地奔涌而出,从燕山一直流到七里海,在那儿转了几个圈哗哗流入大海。
  再说龙女被软禁深宫,与世隔绝,终日闷闷不乐。忽然有一天,一侍女蹑手蹑脚来至窗外,轻声道:“小姐,公子有消息了,听说前几天被押上燕山,公子思念小姐,特意劈开山洞,造了一条大河,眼下河水已流到大海啦。”龙女一听,顿时心花怒放,当天夜深人静时,悄悄跑了出来,往大海一钻,摸到了那河的入海口,又逆流而上,一口气游到燕山,终于找到了日思夜想的亲人。一对情侣久别重逢,感慨倍增,满肚子的话,一言难尽。
  且说那东海龙王得知女儿偷着跑了,并与潮生成婚,气得咬牙切齿,后来转念又想,事已至此,木已成舟,也就只好默认了这门亲事。一对恋人通过抗争终于得到了自由、幸福。一个春和日丽的日子,俩人双双跳入河中,顺着湍湍的河水,一路又说又笑,欢快地游到了七里海,在那里徘徊好久好久,依依不舍地奔向浩瀚无限的大海。
  这就是贯穿七里海的那条大河的来历。由于这条大河充满着潮生与白莲浪漫的爱情故事,所以,人们都称之为”潮白河”。
  至今,每到春夏时节,七里海还常常见到一种撑着像伞一样的叶,开着洁白的野生白莲花,传说那是白莲姑娘变的。
  青龙湾河的传说
  七里海西北部有一条河叫青龙湾河,相传那里住着一条龙叫小青龙。小青龙是海龙王最小的女婿。龙王寿诞那天,小青龙老早就备好寿礼,携夫人去给岳父祝寿。他们腾云驾雾,行走如飞,眼看就到大海了,睁眼一看,不禁被眼前景象给惊呆了:昔日青翠欲滴的千顷沃野,如今一片枯黄,禾苗、树叶、花草,都跟烧焦了似的,连塘沟、水井也干了……唉呀!如此干旱,庄稼岂不要绝收了吗?那人、畜还怎么活呀!青龙看在眼里,急在心里,便与夫人商量,决定降场透雨,施惠人间。于是默念咒语,施起法术来。顿时,电闪雷鸣,乌云翻滚,凉风掠过,如丝细雨飘然而下。真是久旱逢甘露。那旱得冒烟的禾苗呀,树木呀,花草呀,得了救命雨,一个个绽开笑脸,渐渐地变绿了,水灵了,精神了。青龙看了,打心眼里高兴。
  且说那东海龙宫,这天真是热闹非常。门外,张灯结彩,鼓乐宣天;宫内,亲朋满坐,笑语欢声。龙王更是春风满面。寿宴开始,亲自下座,与下官、佳宾一一握手寒喧,举杯共饮,走了一圈,唯独不见小女和女婿踪影,龙王纳闷,忙令龟相沿途迎寻。
  龟相得令,不敢怠慢。他一路寻去,见前方阴云密布,细雨蒙蒙,细一看,青龙和公主正在那里兴雨。龟相大惊失色,忙奔上前去:“哎呀,驸马,公主呀,你们私自兴云作雨,犯了律条,可闯下大祸了!”青龙夫妇不解:“为民造福,何祸之有!”“哎呀呀,龙王不是早有禁令吗!这是明知故犯呀!”青龙闻听此言,忽地一件往事涌上心头。那是去年春天的事,一天,青龙陪龙王去七里海巡游,千顷碧波之上,见一女子驾一叶扁舟,正与一老翁张网捕鱼。龙王定睛凝视,见那女子眉清目秀,粉面如花,顿生邪念,便掠进宫中,想占为已有。然而,那女子誓死不从,进宫后终日茶饭不思,以泪洗面,决心以死相拼。一天,趁龙王睡熟,抄起剪刀,朝龙王喉咙刺去。龙王哎呀一声,一阵钻心般疼痛,用手一摸,脖颈间鲜血直流,气得怒目圆睁,嗖地拔出宝剑,一剑将少女刺死。龙王恼怒至极,于是下令;七里海一带,三年不给降半滴雨水,让那里的人们干死饿死。
  青龙想起岳父这段不光彩的往事,不由又勾起满腔义愤,便收起云头,与龟相急步回宫面君。龙王见女儿、女婿姗姗来迟,面带不悦。青龙将路上行雨之事细说一遍,龙王拍案震怒:”早有禁令,为何抗旨不遵?“青龙分辨道:”天下如此干旱,黎民这般可怜,我们怎忍心眼看着他们受苦受难呢!”
  “活该!”
  “我们东海广阔无边,拔一毛而利天下,何必这样吝啬呢!”
  “混帐!”龙王暴跳起来,”你竞敢教训孤王,真是狂妄至极!”
  “你荒淫无道,滥杀无辜……”
  “来人那!”龙王气得两眼通红,“快把这混帐东西,给我绑了!”
  公主一看大事不好,忙上前说情。龙王理也不理,推开公主,唰地抽出宝剑,冲龟相说:“这等叛逆,留他何用,速速押赴七里海,就地正法,看他还怎么兴雨!”
  青龙被押到七里海。七里海边的人们无不感激青龙的恩德,纷纷从四面八方赶来求情。龟相恐生不测,没等三声催魂炮放完,就一剑将青龙脑袋砍落在地。
  说来也怪,青龙脖颈里喷出的竟然不是血,而是清亮亮的泉水,哗哗地喷流不止,没几天便冲成一条河,这就是青龙湾河,由西向东一直汇入潮白河,又缓缓注大海。后来,青龙的头与身子自动接在一起,青龙也就永远住在这里。

知识出处

宁河文史资料第八辑

《宁河文史资料第八辑》

本书分为芦台五代战乱史、七里海游记、曹操与古蓟运河、宁河的鱼类资源、丰台的民间花会、爱国将领李兴中、铲子把董氏的兴衰、李庄惨案等文章。

阅读

相关人物

刘旭清
责任者

相关地名

潘庄镇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