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河区图书馆
宁河区图书馆
机构用户
宁河区图书馆(机构用户)
登录
注销
首页
知识图谱
颗粒列表
全部
基础数据
精细化标引
析出资源
图表颗粒
知识抽取
人物
New
机构
事件
地理名称
专题
作品
实物
知识片段
资源阅读
近现代图书
期刊
其他
资源统计
加工标准
相关文档
首页
知识信息
三、昔日“高丽圈”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宁河文史资料第八辑》
图书
唯一号:
021920020230002153
颗粒名称:
三、昔日“高丽圈”
分类号:
K292.14
页数:
4
页码:
53-56
摘要:
本文记述了国营芦台农场是位于天津市宁河区的一个大型国有农场,拥有11.68万亩土地。它是在日本侵略中国期间,为种植水稻供养日军而建立的。高丽圈是国营芦台农场的一部分,占地5万多亩,主要种植水稻。1945年日本投降后,高丽圈被中国政府接收,并成为国营芦台农场的一部分。
关键词:
抗战时期
高丽圈
芦台农场
内容
今天的国营芦台农场有土地11.68万亩。昔日的高丽圈占地5万多亩,仅包括一至三分场,现四、五分场都是建国以后,随着西部潮白新河的开凿,有了新的水源,而陆续扩建的。原高丽圈主要是今芦台农场从花牛庄以东的部分,其水源取自东部的蓟运河的西岸,位于木头窝村南,当地群众称为“红房子”。“总扬原为日本东洋垦植株式会社所辟设的高丽圈农场之第一扬水站。始建于1938年,为单一灌溉扬水站。1945年由农业部蓟运河灌溉工程处和渤海区农垦管理局主持恢复重建,复于投入使用。”(注12)排水站在中央里南侧,离马鞍子村很近,排出的咸水或汛期积水,从马鞍子村南出口泄蓟运河。当地人称这个排水站为“二站”,也称“九孔闸”。引水灌渠自东向西,穿过原宁芦垤道(今宝芦公路),到七孔闸南北分流。北灌渠到高坨村南的五间房西折;南灌渠到今朝阳村西北角在场中间西折。排咸水另有排咸系统。高丽圈的四至范围是:东北角由高坨村南的五间房向西,过廉庄、西朱庄、任千户、大于庄村南;西北角自于怀庄和大于庄村南地界南折,过花牛庄村东;西南角由马聪庄和花牛庄地界向东,过大北涧沽、马鞍村(原名马家庵)北;东南角在大王御史村北,今朝阳村西南,向北过七孔闸到五间房。(详见附图)
日本修建高丽圈占去18个自然村的土地。这18村是:后米厂、木头窝、高坨、廉庄、西朱庄、杨拨庄、任千户、大于庄、于怀庄、花牛庄、马聪庄、北涧沽、马鞍子、官庄、辛庄、大王御史、小王御史、大艇村。圈占的土地内原来没有村落,都是附近村庄的旱田,以种植高粮等大田作物为主。为了要安排四千多名朝鲜劳役的生活,场区内建有若干场屯,称为“里”,有东端里、上端里、金刚里、中央里等。此里屯的房舍都是按日本、朝鲜风格和生活习惯建设的。高丽圈的大米中国人不能食用,但对“高丽人”没有严格限制,“高丽人”在这里是仅次于日本人的“二等公民”,他们有时也进村骚扰乡里,当地百姓骂他们是“高丽棒子”。
朝鲜具有种植水稻的悠久历史,日本侵略者利用朝鲜农民种植水稻的经验技术和优良品种,到中国开发掠夺农业资源,这是日寇侵华政策的产物。它从劳工、技术、品种等全部都是随日本军部的大炮“引进”的。这是按照日军“考察研究所需华北资源的培植、开发、改良、增产的方策”,迈出的一个实际步骤。为了增产大米供应军糈,在水稻品种方面,日本人从“七·七事变后,由朝鲜、日本引进银坊、水源等,尤以水源表现良好,较小白芒增产40%,米质亦佳”。(注13)在此之前,宁河的水稻主要是小白芒、大白芒、红芒和旱粳子,产量较低。
宁河县是沦陷区,高丽圈的“高丽人”仰仗“皇军”的庇护,有时也到乡间骚扰。“大年二十七,高丽来抓鸡”。这是在木头窝等村流行的口头语。农村过春节都有在腊月杀猪宰鸡的风俗习惯,一般都在腊月二十七这一天宰鸡,准备大年三十上供祭祖和人吃,用“鸡”祈福一年之“吉祥”。所以流传下“二十七,宰年鸡”的习俗。“高丽人”入乡随俗,也过中国年,每逢腊月二十七这一天,“高丽人”就到附近乡村,打着“皇军”的旗号抓老百姓的鸡。六十多年过去了,至今在木头窝村的老年人中还对“高丽人”进村抓鸡的一段趣闻记忆犹新。原木头窝村北头临西大道第一家,姓傅,主人的名子叫傅泽。傅泽是一位老实忠厚的农民,已年过五十。“高丽人”进村找负责人向傅泽询问:“你们村谁的负责”,傅泽急忙说:“我是傅泽”。“高丽人”不容分说就打了傅泽一个耳光子,并说:“你的良心坏了的,年鸡为什么不送”,此时傅泽才晃然大悟,忙说:“唉呀,我不是村里的负责人呀,我的名字叫傅泽”。这个昔日让人啼笑皆非的趣事说明,受日寇驱使的异国奴役在中国的土地上也横行乡里。从这里可以联想到“高丽拜年——够呛”这句歇后语,就产生在木头窝这一带乡间,其寓意是指“高丽人”打着拜年的旗号来骚扰,索要年鸡年货,这可真够老百姓受的。
高丽圈农场自1938年建成,到1945年“8·15”日本投降,存在了整整八年。这八年,高丽圈为日本人生产出数亿斤“军谷”,喂养了日寇在中国大地肆虐的“豺狼”,他们以“杀光、烧光、抢光”的政策涂炭我军民,妄图一举灭亡我中华民族。这八年,是中华儿女在共产党的领导下,与日寇浴血抗战并取得胜利的八年。这八年,“高丽圈”在老百姓的心里就是一个“毒瘤”,日寇掠夺的大米形象地说就是流出中华民族的“血”。这八年,高丽圈迫使众多亲人因失去土地而流离失所,堂堂国人只有屈辱,无有尊严。1945年8月15日,日本政府宣布无条件投降,高丽圈这个老百姓心目中的“毒瘤”终于“切除”了,从而洗刷了蒙在中国人心头上的耻辱。1945年8月下旬,“高丽圈”的朝鲜警备队,携带全部武器与我抗日冀东十八专署联系,接受改编。接收高丽圈与日方谈判的代表是武宝宁联合县县委副书记兼办事处主任方纲和敌工部长李志(左天)。接收后的第一任场长是李志,副场长是李镇平。10月深秋的一天,高丽圈的“高丽人”都到木头窝村的临河码头集合,在八路军指战员的护送下用船渡河,从大沙窝沿芦丰路去芦台火车站,准备遣返回国。送“高丽人”归国的这一天,木头窝村是热闹非凡,几乎是倾村出动,村民奔走相告,“高丽圈解放了,日本鬼子投降了,高丽人走了!”这对“高丽人”来说也是好日子,他们可以回国了。但是,这些“高丽人”虽饱受日寇奴役,却没有被解放的感觉,个个远望天涯,离愁楚楚,对其归途前程未卜,在欢天喜地的中国老百姓面前,全然没有了昔日骄慢轻蔑中国人的气馅。这些身在异国他乡的“高丽人”哪里晓得,被日本灭亡三十五年的朝鲜,也在日本宣布投降这一天宣布独立了。从此,这些“高丽人”才算真正有了家,有了他们自己的国家。
日本投降不久,蒋介石挑起了内战,阴霾继而笼罩。在三年解放战争期间,高丽圈基本处于荒芜状态,只是离附近村庄较近的土地,由农民种一些高粮等大田作物。蒋伪军于1946年9月12日重新占领了宁河镇旧县城。高丽圈长满没人深的蒿草,成了武宏县支队和二区区小队经常隐身打击敌人的地方。武宏率县支队于1946年10月上旬又收复了宁河镇。
1946年,芦台壮丁队队长潘万岩纠集国民党还乡团,制造宁河五区南涧沽、孟家圈惨案(注14),杀害我军政干部家属18人,一些受伤的人员就曾被送到高丽圈诊疗所治疗和养伤。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建立了津沽农垦局,高丽圈命名为“高丽区农场”,并由国家投资进行了大规模的恢复建设。1951年1月,移交国家农业部管辖,更名为“国营芦台农场”,从此,将“高丽圈”这个带有殖民色彩的名称摒弃。1958年,芦台农场移交河北省农垦局管辖。1962年,复又划归河北省农垦局。1969年,曾更名为“河北省芦台五七干校”,到1972年又恢复国营芦台农场的名称。
知识出处
《宁河文史资料第八辑》
本书分为芦台五代战乱史、七里海游记、曹操与古蓟运河、宁河的鱼类资源、丰台的民间花会、爱国将领李兴中、铲子把董氏的兴衰、李庄惨案等文章。
阅读
相关人物
高殿清
责任者
方纲
相关人物
李志
相关人物
李镇平
相关人物
相关机构
国营芦台农场
相关机构
相关事件
1945年8月15日...
相关事件
1946年9月12日...
相关事件
相关地名
宁河县现代产业园区
相关地名
相关作品
高丽圈农场第一扬水站
相关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