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河区图书馆
宁河区图书馆
机构用户
宁河区图书馆(机构用户)
登录
注销
首页
知识图谱
颗粒列表
全部
基础数据
精细化标引
析出资源
图表颗粒
知识抽取
人物
New
机构
事件
地理名称
专题
作品
实物
知识片段
资源阅读
近现代图书
期刊
其他
资源统计
加工标准
相关文档
首页
知识信息
芦台李公祠与提督李长乐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宁河文史资料第八辑》
图书
唯一号:
021920020230002147
颗粒名称:
芦台李公祠与提督李长乐
分类号:
K827
页数:
4
页码:
31-34
摘要:
本文记述了李公祠供奉的是原湖北提督李长乐,他因好义乐善、济困扶危的善举而受到军地双方表彰。东大营是历史悠久的屯兵之地,与芦台西南的西大营对称,面积约一百多亩。李长乐在湖北提督郭松林统领的淮军中连升八品,成为一省提督,因战功获皇帝赐号“巴图鲁”。
关键词:
芦台
李公祠
李长乐
内容
芦台东大营原有李公祠,它比座落在芦台中街西头的聂公祠早建十年。直隶提督聂士成,于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在抗击八国联军进犯天津时,以身殉国,光绪帝为表彰他壮烈殉国的精神,分别于天津和芦台敕建聂公祠,其规模、陈设之堂皇程度非一般官祠可比。李公祠供奉的是原湖北提督李长乐,他后任直隶提督屯军芦台通永镇长达十年之久,光绪十五年(1889年)病故于芦台军中。因李长乐生前好义乐善,有济困扶危的善举,因而军地双方在营中为他建祠永祀。聂公和李公都是清朝从一品领兵大员,但聂公是以身殉国,皇廷敕建专祠,而李公系病故军中,地方为其建祠,其规模要较比聂公祠逊色。
东大营是现芦台一中和附近居民区等一片区域,面积约一百多亩。这是历史悠久的屯兵之地,与芦台西南的西大营为对称地名。1983年笔者随天津地名普查验收时,曾考证过芦台镇的别称“将台”。当时考虑,即然有“点将台”,这点将台就一定设在军营中。从《旧唐书》、《新五代史》的记载中可知,唐代芦台军就是夹河为东西两大寨,也称东营、西营。西寨屯驻骑兵,东寨屯驻步兵,指挥大营设在东寨,两营交通靠舟渡。从历史典籍记载可以想象,东大营的历史悠久,起码始于后唐,绝不是因清代驻军而得名。因为后唐芦台军,是北防契丹的重要军镇。李公祠位于东大营的中部,群众称之为东园子(详见《昔日芦台散忆·李公祠》),这有可能是东大营屯军的中心地带。沧海桑田,河川变化历经一千多年,谁知古将台之原址在何地。但芦台千年雄镇没有遭灾害毁灭的记载,那么东大营也不会有太大的变迁。
李长乐身为一品领兵大员,为何屯驻芦台十余年?这就要搞清芦台通永镇的来历和军事地位。清代名为“通永”的设置有两个,一个是通永道,一个是通永镇。通永道是行政区划建制,道署衙门驻通州;通永镇是军事建制,总兵衙署驻芦台。第一次鸦片战争之前,道光皇帝就想加强京师防卫,道光五年(1825年)曾“谕直隶备战兵一万五千三百有奇,演习东炮阵式,”以抵御洋敌。第一次鸦片战争之后,海防吃紧,京师忧患大增,遂于道光二十二年(1842年)在“直隶芦台增设通永镇总兵官,以北塘海口等十五营,均归统属,分三营设游击、守备等将领(注:游击为从三品,守备为正五品)。新镇标兵凡五千四百余专操水陆技艺。”(见《清史稿·兵志》)有的文章说通永镇统辖四营是不确切的。正确的统辖范围应以正史记载为准。“通永镇总兵,统辖镇标二营,兼辖通州、山永二协、北塘等四营”,共有十七营,即“镇标左营、右营、州协左营、右营、山海路营、石门营、蒲河营、乐亭营、北塘营、丰顺营、玉田营、宝坻营。”(见《清史稿·兵志》)芦台通永镇总兵的职衔很高。为正二品,受提督和副将统领。自咸丰十年(1860年)第二次鸦片战争英法联军从北塘登陆以后,通永镇的军事地位就更显重要。“光绪六年(1880年)李鸿章以北塘迤东至山海关延长数百里,调宋庆、郭松林二军分驻沿海、蒲河口、秦皇岛老龙头各处。”(见《清史稿·兵志·海防》)宋庆是四川提督、郭松林是湖北提督。这二位领兵大员布防之地,都是通永镇统辖范围。郭松林所统淮军驻芦台,不幸当年就病死任上,所以李长乐才于光绪六年(1880年)奉调到芦台替郭松林领军。
李长乐,字汉春,安徽盱眙(今属江苏)人。他起于士卒,英勇善战,屡立战功,从一个九品小官一直跃升到一省提督。从同治元年(1862年)到同治四年(1865年),在短短四年时间连升八品,三次受皇帝赐“巴图鲁”勇号,这在军旅中实属少见。
同治元年(1862年)李长乐在湖北提督郭松林统领的淮军中任外委把总,这是正九品的小营官。这年春天,清军在江苏一带围剿太平军,李长乐冲锋陷阵,在攻克奉贤、南江、川沙、金山和解松江之围中,战功卓著,一下子提升为千总,这是正六品军职。随后在四江口的战斗中,李长乐率所部,深入敌营,夜烧敌军营寨,乘敌大乱,勇夺敌营。随即又设伏袭击黄渡、大败吴淞江南四江口之敌,遂因战功擢升都司(正四品)。同治二年(1863年),李长乐率部进驻江苏常熟,在一次同太平军激战中,连连攻破敌垒,冲破重围,直趋长泾。李长乐因冲锋在前,头胫受伤,他包扎起来带伤战斗。由于这次战斗,擢升参将(正三品),同治皇帝赐号“侃勇巴图鲁”。“巴图鲁”是蒙语,意为勇士,清代按满蒙族习惯,对卓有战功的,多赐此称号。“侃勇巴图鲁”,意为“刚直勇敢的勇士”。同治三年(1864年)春,他率军“回援常熟解其围,连破贼于扬舍、华墅、固庄、三河口。”随即与郭松林围攻常州,四月已将常州团团围住。李长乐率先登城,并擒获敌首领陈坤书、黄和锦,收复常州城。李长乐因战功擢升副将(从二品),皇帝赐号“尚勇巴图鲁”,意为“无尚勇敢的勇士”。在进攻浙江长兴的战斗中,李长乐“以总兵记名进湖州”。在尹隆桥一仗,清军处于不利局面。李长乐率领三个营屯守李家港,保住运粮通道。太平军为夺取运粮通道,以倾巢之兵争夺李家港,都被李长乐击溃,最后将敌首领黄十四斩杀,并大破尹隆桥之敌,进而收复湖州。同治四年春(1865年),李长乐随郭松林转战福建,“战于海澄赤岭,松林分兵八队,长乐居中。”在破城之际,太平军首领李世贤败走漳州,李长乐追敌进驻古田,凭山势险要与敌战斗,收复漳蒲、云霄,随即攻破梅村,并招安大批太平军。“破之梅村,复其城,加提督衔(从一品),福建平,旋师江苏屯镇江。”(据《清史稿·传》)同年夏天,山东、河南等捻军起义,已成清朝心腹大患。朝廷命曾国藩督师剿捻。此时郭松林已回湖北,李长乐代替郭松林统二十余营,号为武毅军,随曾国藩剿捻。在山东寿光南北洋河一战,擒斩敌三万余众,首领赖文光逃至扬州被擒。这次因战功皇帝赐李长乐黄马褂。
同治七年(1868年)春,李长乐先后在河北安平、涤州、饶阳剿捻,三月转战荏平、沧州。六月追敌到乐陵、战于商河获全胜,皇帝再赐勇号“博奇巴图鲁”。同治十年(1871年),李长乐署湖北提督。光绪五年(1879年)调湖南,“光绪六年调直隶,近畿海防重要,奏令长乐驻芦台,扼大沽、北塘门户”。其实,在郭松林死后的当年,是由李长乐补任的。当时李长乐所统辖的是武毅军,后改武卫军。兵力为二十余营,后到聂士成任上,因海防增兵改建等原因,增加到三十营。李长乐在芦台驻防十年,于光绪十五年病故于军中,没有查到敕建李公专祠的记载,但也得到皇廷优厚抚恤,皇帝钦赐谥号“勤勇”。传说李军门在地方有很多善举,地方为永远纪念他,才建立李公祠。由于编修的《宁河县志》成书于光绪六年(1880年),所以李长乐在芦台十年的史事失于记载。古代,对庶民有功德的官宦,其英名为不让历史所湮没,一般都建祠奉祀。
知识出处
《宁河文史资料第八辑》
本书分为芦台五代战乱史、七里海游记、曹操与古蓟运河、宁河的鱼类资源、丰台的民间花会、爱国将领李兴中、铲子把董氏的兴衰、李庄惨案等文章。
阅读
相关人物
高殿清
责任者
李长乐
相关人物
聂士成
相关人物
李鸿章
相关人物
宋庆
相关人物
郭松林
相关人物
相关地名
宁河县现代产业园区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