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立德家族墓地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寧河名人》 图书
唯一号: 021920020230002122
颗粒名称: 杜立德家族墓地
分类号: K827
页数: 3
页码: 658-660
摘要: 本文记述了宁河县杜立德家族墓地是较有价值的古迹,但1964年因平坟还田运动被平毁,所有墓葬都被掘开,棺木移出,遗骨被扔弃,殉葬物被收集变卖。现遗址处已无任何遗存。
关键词: 宁河县 杜立德 家族墓地

内容

杜立德家族墓地坐落在宁河镇镇东约半里处。该墓地早已被毁并辟为农田,现遗址处已无任何遗存。
  杜氏墓地在“文革”前保存尚较完好。整个墓区占地约数十亩,地势较高,呈南低北高之势,北端有约两米余高的土垣,东、南为苇荡所包围。墓园最南端有一座大型四柱三进式石刻牌坊,额题康熙帝手书“永言惟旧”四个大字,字态端庄雍容。牌坊往北有长达数十米的神道。进入牌坊,沿神道往北约二十余米,居中有大型石制供桌一座,上设石鼎、石薰、石觥、石碗等祭具。供桌左右矗立巨型碑碣三通,碑体宽逾四尺,厚约尺许,高可丈余。碑座为一长逾两米的龟形石兽,全碑通高超过五米,巍峨耸峙,蔚为壮观。碑制即俗谓“王八驮石碑”。其碑雕工精美,石兽昂首而伏,栩栩如生;碑券藻饰华美;碑文为满汉双语,汉文系正楷官体,字大如盎,虽经两三百年风侵雨蚀犹未缺损。据考,三碑中一为顺治十一年(1654年)顺治帝遣顺天府尹阎宝印同宝坻知县方之璧谕祭杜立德父杜守礼、母张氏、继母张氏碑;二为康熙三十年(1691年)康熙帝遣顺天府尹刘元慧谕祭原任保和殿大学士兼礼部尚书太子太师加二级谥文端杜立德碑;三为康熙三十一年(1692年)康熙帝御制太子太师礼部尚书保和殿大学士加二级谥文端杜立德碑。供桌与碑碣以北神道两侧,相对而置石马、石羊、石骆驼、石翁仲(即石官)等。神道尽处至北端土垣为墓区,其中有封土大墓二十余座,墓前大多有墓碑,碑前有石碗。据考,宁河镇东之处墓地为杜氏老茔,内葬有宁河杜氏始迁祖杜敬及杜立德曾祖杜仁、祖杜朝先、父杜守礼、杜立德,再下则不闻。20世纪60年代初,该墓地已略显荒凉,其中荆棘丛生,蒿草没胫,似久已无人祭扫,但规模尚在,仍不乏庄严肃穆之象。
  杜氏墓地不失为一处较有文物价值的古迹,其地上遗存弥足珍贵。其中墓葬规模可供研究古代葬制;坊、碑等均是上乘的石雕工艺品,是古代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碑文不仅是较佳书品,也是研究清初历史的实证。
  1964年秋,当时驻宁河镇的“四清”工作队为去坟还田布置统一的平坟行动,杜氏家族墓地被平毁。墓地中的石碑坊被拉倒,石碑被炸断,加上其他石制品均被用作石料修了扬水站。所有墓葬都被一一掘开,将棺木拆散移出后填平;墓主遗骨被扔弃,棺中殉葬物如金、银、玉、珍珠等被收集起来,先是送到县城展览,后被拿到天津变卖,得款用于宁河四村办了有线广播。据说杜立德墓也未逃此劫。其墓穴中共有棺五具(杜立德妻妾可考者有三位,即元配王氏,继配王氏、侧室李氏),其中杜立德之柩为三层套棺,最外为长方形棺罩,均以方木排列构成;罩内为椁,长近丈、宽三尺余,巨大而厚重,质似楠木,通体未朽,罩漆黑亮如新,柩前墓主榜文为烫金宋体,熠熠闪光且历历可辨;椁内有棺,棺呈长方形,质似为柏木,棺与椁之间有灰白色膏泥质防水填充物;棺中墓主肉身已无,仅剩尸骨,其周匝以黄绫塞倚,葬衣未朽,其锦缎官服上以金银丝绣就补服图案及波浪状海牙,华丽绚烂。棺中出土玉带一条、闻烟壶一个、印章一枚(据考,杜立德致仕时,康熙帝亲赐其“怡情洛社”图章一枚,想即是此);其妻妾棺中则有凤冠、金簪等物;穴中又出土汉白玉杜公墓志铭一方,边长约二尺半,厚约半尺,铭体毫无缺损,上有两千余字铭文。墓志铭和印章后为县文化馆收藏。
  另外,杜立德贵为宰相,其里第被称为“钟鸣鼎食”之家,当年在宁河镇内东大街曾拥有杜氏牌坊、杜公祠堂和规模很大的杜大学士府。其中杜公祠在今宁河镇小学处;杜府据说因其后人没落,于清末民初鬻予齐燮元之父,改建为齐府,现为宁河中学。原建筑今均已无存,经访问镇内九旬以上老翁,亦未能忆出其原貌。
  宁河镇曾因出过一名阁老而闻名遐迩,如今杜府、杜祠与杜氏墓地均已了无踪迹,想来也是一件令人遗憾之事。

知识出处

寧河名人

《寧河名人》

本书记述了宁河科技界、文艺界、学术界、党政军界等46位知名人士的那种经国济世的远大抱负和爱国情怀,那种不畏强暴、精忠报国的民族气节,那种默默奉献、不尚空谈的务实作风,那种锐意争先、与时俱进的精神品格等。

阅读

相关人物

杨国奎
责任者
杜立德
相关人物

相关地名

宁河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