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笔凌云—张颂甲同志的新闻生涯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寧河名人》 图书
唯一号: 021920020230002101
颗粒名称: 健笔凌云—张颂甲同志的新闻生涯
分类号: K820.821.4
页数: 9
页码: 445-453
摘要: 本文记述了宁河县健笔凌云—张颂甲同志的新闻生涯
关键词: 宁河县 张颂甲 新闻生涯

内容

“‘冲破黎明前的黑暗’后,参加工作,一头扎进新闻界,匆匆四十余载。在慨叹流年似水、逝者如斯之余,常以恪尽职守、夙夜匪懈自勉。平生苦恋新闻,心系报纸,执著追求,情不自禁。以淡泊为荣,以艰苦为乐,每于报道有成,便喜上眉梢,即使年已六旬有余,仍孜孜以求。”
  这是张颂甲同志离休前于1994年写的《自画像》中的一段文字,这也是张颂甲同志50年来从事新闻工作的事实写照。
  一
  50年前的1947年,原籍天津市宁河县的张颂甲同志在广州国立中山大学读书时,本来是向往到东江纵队去打游击的,可地下党领导人临时通知,目前需输送一些力量到待解放区去迎接解放,因他自北平来,故把他派回北平。回到北平后,他考入北平师范大学暂栖身,不久,他被国民党北平警备司令部稽查处以“匪谍学生”罪名逮捕关押。所幸,北平和平解放,他得以安全出狱。在北平各报社派人到学校开展通讯工作时,他应召前往《进步日报》(原天津《大公报》)担任实习记者,开始了他为之
  终身奋斗的新闻事业。
  参加新闻工作后,在不甘落后的思想激励下,他宁愿付出比别人更多的努力来做好工作;在报纸上经常有所表现,很快成为报社有名的“快手”和主力记者。作为年轻的新闻工作者,他有幸采访了开国大典、第一届全国文代会和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等重要会议,写出了不少稿件。
  在回忆那段峥嵘岁月时,最让他难以忘怀的,一是1949年10月,他抓住梅兰芳先生出席全国政协会议后返沪途中应邀到天津演出的机会,访问梅兰芳先生,写出了独家新闻《“移步”而不“换形”——梅兰芳谈旧剧改革》。这篇稿件反映的梅兰芳的观点不仅在当时就遭到一些人的非议,在十年动乱中又被江青指责为“反对京剧革命”的“三株大毒草”之一(另两株是孟超的《李慧娘》、吴晗的《海瑞罢官》),而且是第一株,因而遭到株连。二是在抗美援朝后期,他被派赴朝鲜前线,与兄弟报社新闻工作者一道,进行战俘调查工作,历时8个月,以大量无可辩驳的事实写成连同附件共三十多万字的《美军虐杀虐待战俘暴行调查报告书》。该调查报告书被新华社播发,又出版专册,并被译成多国文字,广为散发,有力地配合了当时的停战谈判斗争,受到周总理、彭德怀、廖承志等领导同志的赞许。
  二
  “从22岁满头青丝,到70开外两鬓染霜,50年所干无他,一直从事的是新闻工作。几十年笔底耕耘,多少个不眠之夜,执著追求的是个人提高、工作进步、事业发展。”这是张颂甲同志在《笔走龙蛇竞纵横——我的新闻生涯》一文中所写的话。的确,张颂甲同志几十年如一日,以勤奋著称。他积极工作,认真负责、勤于写作,笔耕不辍。他的足迹遍于黄河两岸大江南北,从50年代和60年代采写的反映机械化粮站优越性的通讯《吸铁
  石》、揭露日寇暴行的《杀人魔窟——侵华日军细菌部队》、知识性通讯《晚秋时节话苹果》和《海里庄稼》、人物通讯《从歧路上走回来》、现场特写《夜战盘山道》、揭露官僚主义的通讯《康乐大酒楼搬家记》,到粉碎“四人帮”后出席审判庭,采写的《历史的审判》,以及记述河南省财贸系统著名劳动模范赵春娥优秀事迹的长篇通讯《春蚕到死丝未尽》等经济工作通讯和消息,多次被评为佳作。他采写的通讯《支援钢帅一片心》被人民出版社编入即以此通讯题目为书名的通讯集;介绍旅大玻璃厂面貌的一篇通讯被当时民主德国的报纸全文转载;记述黑龙江苇河供销社事迹的通讯,在苏联《消息报》上全文刊登。在《经济日报》任副总编时,他率团出访澳大利亚三周,写出《澳洲见闻录》一书,由当时澳大利亚政府总理霍克和我全国人大副委员长雷洁琼写序;在《中国建材报》任社长兼总编时,他出访越南半月,写出《今日越南采访录》一书,由当时中宣部新闻局长王福如作序。他还把近十年来出访西欧、北美、大洋州及东邻日本等国写作的文章汇集为《一个记者眼睛里的世界》一书,并出版了革命回忆录《草岚风雨》、《国民党北平特刑庭的最后一幕》。1997年出版的三十多万字的《芳林陈叶》,则是他近十年来所写文章的精华。
  他采写的范围相当广泛,题材十分丰富,内容多姿多彩,写作的新闻、通讯、特写、言论、杂文、随笔以及诗词等,在当时社会上都引起了较大反响,许多是新闻精品。
  三
  60年代,当时任国务院副总理的李先念同志亲自领导中共中央华北局工作组在河北唐山专区进行按经济区域组织商品流通的试点取得成功后,李先念同志特地指派张颂甲同志到唐山再做调查。他起草的报告,随后即以“中共中央文件”形式发到全
  党。先念同志对他的工作成绩十分称赞。
  1980年,一张财贸党报——《中国财贸报》诞生,颂甲同志出任副总编辑。1983年元旦,《中国财贸报》更名为《经济日报》后,张颂甲同志继续担任副总编兼记者部主任。他在不失一个记者本色、亲自执笔写稿的同时,对自己提出了“作为报社之长(领导),政治上要强,须善观斗争风云,把握时代脉搏,在惊涛骇浪中,能站稳脚跟,拨正航向,开拓前进;新闻上要懂,在编采工作中应有优势,善驾驭报纸之整体,能解决重大之疑难,随时拿主意,出点子,指方向,做判断,不能有丝毫差池,更不容粗枝大叶,有任何疏失;业务上要精,既能运筹帷幄,决胜千里,指点江山而致博大,又要笔走龙蛇,倚马可待,激扬文字而尽精微。作为老报人,更要具备救燃眉于水火、化腐朽为神奇之功力”,用以自勉。
  《经济日报》初创之际,他便开始探索利用报纸每天出版的优势,抓住带有普遍性问题,不间断地进行报道,既报道正面意见,也反映不同认识,以事实为依据,坚持真理,修正错误,进行连续报道的新闻改革。在《经济日报》创刊的第五天,他便组织记者采写了《北京照相机总厂所见所闻令人痛心》和《郑州照相机厂职工意气风发开拓前进》的对比报道,这是《经济日报》组织的第一套连续报道。该报道在半个月时间内,连续发表多种体裁文章三十多篇,促使被批评单位改进了工作,在社会上引起很大的反响,受到国务院和中宣部领导同志的表扬。对这一组报道,中宣部新闻局专门进行了总结。
  新闻工作者的职责促使张颂甲同志无时不在关心国家大事,用身心拥抱整个事业。1983年,我国面临改革、开放、搞活的前夜,当时的社会还处于封闭、半封闭状态。以北京王府井大街为例,每天下午6时以后商店纷纷关闭,入夜一片漆黑。从1984年3月15日开始,颂甲同志具体组织了“让王府井大街亮起来”
  的连续报道。报道对象虽然主要是北京王府井大街,影响却波及全国;提出的口号虽然只是“亮起来”,却触及商业体制改革和经济工作改革这个重大课题。整个报道历时两个月,发表各种形式稿件数以百篇计。其间,报社和颂甲同志曾受到沉重的高压,使连续报道被迫中断了十多天,但新生事物不可战胜,其结果,报道再接再厉,形成强大的舆论推动,不仅促使王府井大街亮起来,也推动了天津、上海、武汉、西安等各大城市以及众多的中小城市亮起来,受到当时中央领导胡耀邦、胡启立同志的表扬。陈云同志还特地令其秘书朱家木转达他的称赞:“这张报纸办得不错,方向明确,敢于碰硬,面对实际,很有主见。王府井夜市,这个宣传抓得好。”今天,我国大中城市入夜后闹市灯如昼,其渊源也可以说是起于王府井的首先亮起来。
  四
  会议报道死板、公式化、程式化一直是新闻界报道的一个通病。在1983年六届全国人大和政协会议召开之际,张颂甲同志以《经济日报》副总编身份,全面负责两会报道任务。他努力创新,深入第一线,身体力行,与二十多名记者一起奋战,率先打破了以往只报道会内、不报道会外的老框框,动员记者到天安门1985年6月22日张颂甲(左一)向澳中
  理事会主席约翰逊和王赓武教授赠礼
  城楼前、老北京居民大院内、外省建设工地上和少数民族村寨里……及时收集各地基层群众对大会的反映,并充分地反映了大会的热烈场景和民主空气。这次新闻改革不仅受到了广大读者的广泛好评,而且也得到了中央领导同志的赞许。中宣部常务副部长郁文在总结会上专门做了表扬《经济日报》的发言,当时《经济日报》的上级领导国务委员、国家经委主任张劲夫亲自批示祝贺报道成功并予以表彰。
  1986年,张颂甲同志被调到国家建材局,负责筹办我国建材行业惟一的全国性报纸——《中国建材报》(原名《人民建材报》)。面对新的报纸和新的报道领域,张颂甲同志认为,作为建材行业惟一的全国性经济报纸,一定要紧跟党中央、国务院的工作部署,紧密围绕国家建材局党组的工作中心,紧紧依靠和支持建材行业的广大干部职工,贴近生活,贴近基层,贴近群众,既要站在时代的前列,讴歌新生事物,颂扬好人好事,树立良好风尚,又要把握好群众关心的热点问题,大胆干预生活,针砭时弊,伸张正气。
  从1987年5月开始,直到1995年离休,他具体组织领导了关于制止毁田烧砖、抽水马桶漏水、共产党员带牌上岗、厂长在8小时以外以及房屋渗漏问题、纯碱问题(纯碱是玻璃工业的重要原料,一度因它的紧缺和价格猛涨,给玻璃工业带来极大困难……)和新疆“砖王”李金昌的遭遇(李金昌遭受不白之冤后,为他的冤案拨乱反正,做了大量报道……)等连续宣传,均产生了重大影响。《中国建材报》这张行业性报纸很快在行业内外树立了威信。
  1993年,国务院颂布了《全民所有制工业企业转换经营机制条例》后,因一时贯彻落实不力,使国有企业转机建制工作受到损失。张颂甲同志闻风而动,一方面组织连续报道,一方面亲自执笔撰写了6篇论述贯彻《条例》的评论员文章,连续见报,
  声势很大。朱镕基副总理见后,深为赞许,亲笔批示:“宣传抓住了重点,很好。”并指示再组织厂长提出问题予以解答。1994年上半年,许多地方的国有企业反映下面乱收费、乱集资、乱摊派严重,企业苦不堪言。为了认真贯彻中央指示,为企业伸张正义,颂甲同志再次组织领导了“反三乱兴企业”的连续报道,从4月8日到8月3日历时4个月,刊发稿件39篇,评论员文章20篇,其中包括颂甲同志撰写的“一谈”到“三谈”,反对不合理摊派的评论员文章,在行业内外引起较大震动,在社会上也有一定反响。朱镕基副总理在百忙中,再次做了指示:“《中国建材报》的做法值得推广,应予支持。”这既是对报纸宣传工作的鼓励和鞭策,更是对广大企业贯彻落实《条例》、抵制“三乱”、积极有效地行使企业自主权的巨大支持。
  五
  张颂甲同志从他多年形成的丰富的采写实践经验出发,不仅以极大的毅力,善于发现和组织战役性报道,不断探索新闻改革,而且还针对平时看稿、改稿中发现的问题撰写新闻理论文章。他在《中国财贸报》工作期间,为培养提高新建立的地方记者队伍新闻业务水平,针对记者、通讯员写稿中存在的问题,结合自己从事新闻工作的实践,每月为通讯刊物撰写一篇新闻写作辅导性材料,历时3年,陆续写成“新闻写作三十讲”。1982年,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以此出版了《新闻写作基本知识》一书。首都一位资深报人看后评论它是“从实践出发引出理论,人们易于接受”。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全国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如何搞好经济宣传就成为上下关注的热点,也是广大新闻工作者着力探索的一大难题。张颂甲同志不仅提出了关于经济新闻的特点——政策性强、业务性强、理论性强、保密性强等重点论述,对把握
  经济宣传极有指导意义,而且他还对新闻形势下如何搞好经济宣传进行了多方面的研究。为指导新闻采写工作,特别是经济新闻的采写,颂甲同志根据自己多年新闻采写经验,又理论联系实际,出版了多种著作。他最早撰写的《新闻写作基本知识》,发行14万册,受到读者欢迎。其后又撰写了《新闻作品试析》、《经济新闻求索》、《编辑部的秘密》和《经济新闻写作浅说》等新闻书籍。其中,由《人民日报》总编辑范敬宜题写书名、由《经济日报》总编辑杨尚德写序的《经济新闻写作浅说》,1991年7月一版印刷6000册,1996年1月再版累计印刷9000册,深受新闻工作者的喜爱。杨尚德总编称赞:“颂甲同志有五十多年的新闻工作经验,当记者是‘快手’,当编辑是‘多面手’,主持版面、领导报社全面工作是一把‘老手’。颂甲同志是我尊敬的一位老新闻工作者,毕生办报,经验丰富”。
  1995年8月,张颂甲同志离休后,仍不忘以手中的笔,撰写读者喜闻乐见的文章和连续报道。1996年2月追踪广州白云山陶铸同志松风墓碑上手印来历所写的《白云深处访松风》及其后续文章;1996年8月为当今安徽省撤销徽州地市建制鸣不平的《徽州之忧》文章及其延续到1997年的3月29日全国政协七常委七委员联合提出恢复徽州,黄山市宜小不宜大提案的报道等,都引起读者广泛的注意。
  六
  颂甲同志担负着许多社会工作。在新闻工作方面,他是中国建材报社名誉社长、中国建材记协主席、中华全国新闻工作者协会第五届理事、全国新闻高级专业职务评审委员会委员、中央国家机关新闻高评委主任委员、范长江新闻奖基金会理事、中国产业报协会高级顾问。
  在其他方面担任的职务有:国家建材局第四届科学技术委员
  会委员、中国建材工业经济研究会高级顾问、中国水泥新型干法生产研究高级顾问、《新世纪水泥导报》编委会高级顾问。
  由于他在工作中勤勤恳恳,做出了不平凡的业绩,80年代曾受到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总理赵紫阳的接见;90年代曾受到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副总理朱镕基的接见并合影留念。
  1991年,他被国务院评为首批享受国家特殊津贴的在新闻出版方面有突出贡献的专家,成为当年全国卓有成绩的1万名优秀知识分子之一。
  他的事迹已被收入由徐向前及薄一波题签、中外名人研究中心编辑、1991年由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的《中国当代名人录》和1994年再版的《中国当代名人录》;由全国新闻职称改革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汇编的我国新闻界第一部大型名人传记词典《高级记者高级编辑名录》;由巴金题签、沈鹏题名的《中国当代著名编辑记者传集》;由国家建材局党组书记、局长张人为写序的《中国建材名人词典》中。他还擅长诗词,其成就和诗词代表作已被收入1994年由陕西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当代中华诗词家大词典》中。他的事绩还收集在天津市社会科学院出版社出版发行的《津门群星》丛书中新闻卷第二辑。
  以上是我根据平时对张颂甲同志的一些了解和几份现成的文字材料编写而成的一篇稿件。我很想请颂甲同志详细谈谈他的经历和一些报道的采访过程,再加上一些鲜活的材料,特别是增加一点思想上的收获和升华,但他非常谦虚,执意不肯,现在只好做如上的介绍,用以表示一个晚辈对老新闻工作者的一点敬意。
  注:本文题目取自杜甫诗“庚信文章老更成,凌云健笔意纵横”句。
  (本文作者:《中国物资报》记者摄影部主任)

知识出处

寧河名人

《寧河名人》

本书记述了宁河科技界、文艺界、学术界、党政军界等46位知名人士的那种经国济世的远大抱负和爱国情怀,那种不畏强暴、精忠报国的民族气节,那种默默奉献、不尚空谈的务实作风,那种锐意争先、与时俱进的精神品格等。

阅读

相关人物

张斌
责任者
张颂甲
相关人物

相关地名

宁河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