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泰号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寧河名人》 图书
唯一号: 021920020230002093
颗粒名称: 聚泰号
分类号: K820.821.4
页数: 5
页码: 369-373
摘要: 聚泰号是靳家的商号名。早年,大户人家都有堂号。靳家堂号为“靳向善堂”,是罗兰小时居住的地方。作者靳祖光是罗兰的堂弟。
关键词: 宁河县 聚泰号 靳祖光

内容

编者按:聚泰号是靳家的商号名。早年,大户人家都有堂号。靳家堂号为“靳向善堂”,是罗兰小时居住的地方。作者靳祖光是罗兰的堂弟。
  芦台地居北国,原本地广人稀。明初,燕王朱棣夺建文之位称帝,由南京迁都北京。为充实京畿,先后有四次迁民活动。芦台靳姓是在明永乐四至六年由浙江会稽郡迁来。初迁至山东,后由山东继续北迁。当时由山东迁来的靳姓共有三兄弟,老大、老二(名璋、名璧)来芦台落户;老三(名钰)在文安县苏家桥镇落户。明清两代多有往来,民国初还有人互相叙过家谱。来芦台落户的兄弟二人,住在芦台镇内,置坟地于苏庄南侧,原名恶狗庄,日寇侵华时被毁。靳姓后人繁衍至今,约为二十世。靳璋一脉为东门(长门),多居镇内;靳璧一脉为西门(次门),多居芦台大桥西。两门也都有人散居乡下,据说无甚显达之家,多为一般殷实民户,也有少数贫户。
  芦台聚泰号(靳向善堂)初兴于清朝乾隆、嘉庆年间。命堂号人为靳瑞符。瑞符之父名永诠,靳姓东门第十一代传人。该人并无兄弟,娶妻张氏,家境贫寒,稍通文字,靠为人佣工度日。永诠28岁早逝,遗下寡妻及两个幼子。张氏含辛茹苦,抚养二子成人。长子名廷仪字凤翥,次子名廷祥字瑞符,均生于乾隆间。二人幼年就读私塾,后因寡母无力供读,遂弃学经商。初时并无资本,只是借铺户雨搭摆个笸箩卖粮,现趸现卖。虽然本小利微,但两兄弟纯朴厚道,童叟无欺,人缘很好,主顾甚多,所以越干越红火。三五年后就开始租赁门市,正式开粮铺了。哥哥有体力,后来承包官斗,因为量斗公平,买卖双方都称公道,不久就成为芦台粮市的“斗头”。弟弟胸怀大志,经商不废读,经史子集逐篇通读,加上有人缘、有志气,不数年就从租房开粮铺雇人帮工,发展到自建门市,开设正式粮店,伙计、司账一应俱全,成为坐商而列入芦台同业之中。事业初成的瑞符,乐于向寺庙和慈善事业布施捐助,阖镇父老口碑称颂,逐渐由普通商人跻身乡绅之列;后又出资捐为恩贡(贡生五种之一)。从此人称靳二老爷,见官揖而不跪,一般都有个座位。哥哥虽是斗头,收入甚丰,但无社会地位,见官自称“小的”。所以弟弟劝哥哥弃了此业,一起经商。因为经营得法,又善于用人,二十年间,以聚泰粮店为基础,先后增开了万亨银楼、聚泰木号、聚泰烧锅、聚泰杠房等数家店铺作坊。在“靳向善堂”鼎盛时期,曾有许多善举,如对穷苦乡亲冬舍棉、夏舍单,瘟疫流行之年施舍棺木,都是有的。开木号时,穷人无力葬其父母,找靳二爷赊棺材,靳二爷不但满口答应,还告诉管账先生写李二哥赊材一口、张二哥赊材一口。事后,管账先生问东家,这样写,连真名、地址都没有,找谁去要钱?二爷笑着说,你好糊涂,他因无钱办丧事才找咱们赊材,他要是有良心之人,有钱时必然还账,何用去要;他要是穷苦无告,你三节过年找他要账,岂不添愁吗?这本账后来
  有人见过。至于退还借据、焚烧借据也是真事。对穷苦门户,借了债无力偿还的,靳二爷就把他找来,把借据还给他或当面烧掉,告诉他说,你不用还了,好好过日子吧。靳二爷不但长期济苦怜贫,更有一事值得一说。每年年三十晚上,他都不在家里围炉取暖,而是带着伙计,背着米面带着钱,下乡串户查看。看见谁家没点灯,准知道这家困难,过不起年,于是就在这家窗台上悄悄放些钱和米面,不声不响地走开,再到别的户去看。直到大半夜把米面和钱送完,才和伙计一起回家过年。“靳向善堂”由于乐善好施,乡人有口皆碑,兄弟二人在县里都很有名,尤其二爷捐了功名已成为本县绅士,更是受人尊敬。后来《宁河县志》中对其评价甚高。寡母张氏由于教子有方,清咸丰元年(1851)经直隶顺天府呈请朝廷,礼部颁给张氏太夫人匾额一块,上书“彤管扬辉”四个镏金大字,以表彰靳母年轻守寡,教子成名,含辛茹苦,贫而志坚,为女中表率。“彤管”据说是古时女史官使用的红笔,用以记载贤妻烈女,表彰其功绩德行。
  靳家兄弟二人,哥哥身高体大,弟弟中等身材。年轻贫困时赁房居住,都是低矮小房,门户甚低。哥哥出入总是撞头,因此弟兄商议,如盖得起房时,定要它高大些。所以后来“靳向善堂”凡自建的房屋,都是又高又大,其高大程度,芦台独一无二。地震坍塌的北街老宅,就是如此。曾有农村学生问过,这是宅子,还是大庙?其高大可想而知。哥哥娶妻张氏,无出;弟弟娶妻李氏,生一子,名葆元,字含璋,继承兄弟两房,叫做一子两不绝。这位靳府传人是个胎里富,只会读书,不会料理家务,更不懂经商。其父亲伯父故去不久,聚泰号就走了下坡路。葆元娶妻李氏,生五男五女。他50岁辞世,其时长子年三十岁左右,尚不能理事,余子尚幼。家业全凭亲戚和旧伙老人维持,不久就衰落凋零,只剩下个空架子。靳家五子中,二弟夭亡,三弟英年早逝,名字不详。大哥树田,字子芳,少时读书,未入科举。及
  长,花钱捐了个六品小官,广东河泊所所官,未赴任。娶妻王氏,生四子二女。四弟良田,字砚耕。少读诗书,后花钱捐了个武官,从此骑骏马、广交游,曾任地方团练副爷。此人花钱出手大方,也办些地方善事,当地人称靳四爷。后来吸食鸦片,意志消沉,不问外事,只在家里管理家务。娶妻纳妾,均无所出。五弟蓝田(罗兰祖父——编者),字仙耕。少时读书不多,但颇通文墨,且风流倜傥,在家乡颇出风头。最突出的就是在芦台创办东罗汉会,自己花钱置行头、买乐器,自当会头。因为他广交朋友,不仅与上层人物、富商阔少多有来往,而且交结了不少唐山和东北各地芦台籍的搬运工人,每当过年,这些人回了家,他就亲自请他们参加出会,与西罗汉比赛。其人年轻时在芦台的轶闻趣事不一而足。其元配早亡,遗一子。后续娶于氏,又生一子,因继室不对他的心事,遂离开芦台寓居天津,与津门阔少打得火热,不久又染上了鸦片嗜好,人们就不再称他靳五爷了。其时虽然家道中落,但尚有能力供其长子就读天津高等工业学院化学系,后成为天津碱厂创始人之一。靳五爷1919年病重回乡,不久在家故去。
  有关聚泰号的还有一件颇值一提的趣事。旧时芦台曾有个有名的春秋会,又叫老爷出巡,该会操办者是聚泰号,会众甚多,都是芦台知名人士。所谓的“老爷”即是三国名将关云长。为纪念这位义气千秋的关老爷,芦台每年农历五月十三办一次老爷出巡。这天不论什么天气,关老爷神座都要全副銮驾在三条大街上巡行一遍。前头由香亭子引路,其后是提炉列队和全班执事排成两行,最后是关老爷的牌位大座。各种鼓乐齐奏,在大街上巡行。先到关帝庙,请出关公藤像,披挂整齐,坐在聚泰号专备的枣红马上,由马童牵着,随着大队巡游,以供百姓瞻仰膜拜。这一日真是人山人海,万人空巷,家家都出来看热闹,十里八村来看盛会的也为数不少。直到下午,巡行拜庙完毕,才把藤像送回
  关帝庙;香亭、大座和铜炉执事等送回聚泰号东跨所;枣红马则由马童牵回专用马厩,拴牢喂好,然后才各自散去。年年如此,习以为常。到了光绪二十年左右,这次出巡却出了料想不到的事。出巡当日,亦十分热闹,岂料在巡行即将结束时,枣红马突然挣脱了缰绳,向西一路狂奔而去。跑到西大桥附近,猛一扬蹄,把正在大桥膀子小摊上吃包子的一位顾客的一只耳朵踢掉,然后过桥继续西奔,虽有多人目睹,但最后跑到哪里去了,终无人知道。可惊马伤人却找了大病。伤者来芦台赶集,来时五官俱全,此刻少了一耳,不但疼痛难禁,而且观之不雅。听说是聚泰号的马给踢的,其妻不依不饶,定要聚泰号赔耳朵。后来亏得聚泰号的三掌柜,其人能言善辩,足智多谋,出面说合,先是认干亲,后又花了不少钱,才算摆平了此事。这匹马出了这事,迷信的人说是让关公叫走了;也有人说,这马整天好草好料,啥活儿不干,就等每年老爷出巡,驮一天藤像转转街,过于养尊处优,日久天长哪有不肥疯的道理。所以,芦台镇出了一句歇后语,叫做“聚泰的马——肥疯了”,用以讽刺那些无所事事、养尊处优、脑满肠肥的人。老爷出巡经此事停办后,这套春秋会的所用物件一直放在靳家,因为是公众的东西,无法处理。芦台解放后,这些东西还在靳家放着,最后交了公家改做他用了。

知识出处

寧河名人

《寧河名人》

本书记述了宁河科技界、文艺界、学术界、党政军界等46位知名人士的那种经国济世的远大抱负和爱国情怀,那种不畏强暴、精忠报国的民族气节,那种默默奉献、不尚空谈的务实作风,那种锐意争先、与时俱进的精神品格等。

阅读

相关人物

靳祖光
责任者
靳祖光
相关人物

相关地名

宁河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