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大营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寧河名人》 图书
唯一号: 021920020230002072
颗粒名称: 东大营
分类号: K820.821.4
页数: 8
页码: 96-103
摘要: 本文记述了芦台镇东有个“东大营”,即现芦台一中东北、建新村以南的一片居民区。一般人都知道此地曾为兵营,但始建何年、曾驻何军、建制怎样、规模大小,为什么后来踪迹难寻,恐怕很少有人能知其究竟。
关键词: 宁河县 东大营

内容

芦台镇东有个“东大营”,即现芦台一中东北、建新村以南的一片居民区。一般人都知道此地曾为兵营,但始建何年、曾驻何军、建制怎样、规模大小,为什么后来踪迹难寻,恐怕很少有人能知其究竟。
  为了弄清以上问题,我们先后走访了阎庄、北陈、小陈、曹庄、建新、新生等村的多位知情老者,搜集到了一些口碑资料,同时参阅相关史料,终于部分地撩开了100年前东大营及附近屯兵的神秘面纱,窥见了其中端倪。
  据史料记载,19世纪30年代末,迫于英帝国欲以武力打开中国门户的严竣形势,清政府开始在大沽至山海关一带渤海沿岸布设和加强海防。1840年春,始设通永镇,驻芦台,总兵下辖17营驻防(清代军制,绿营兵有镇、协、营、汛各级。镇受提督、也称军门节制,大约相当于现在的师,其长官为总兵;营与现在的营略相当,兵力约500人,其长官为游击)。次年移驻北塘,古北军门进驻芦台,并增驻防兵3000人。1843年在芦台设芦台总镇,由军门一人统掌其事,兼巡北塘口,下设中营、右
  营、左营及北塘营。芦台总镇建制一直延续至1890年。1891年,聂士成统原淮军30营进驻芦台,实行新式练兵,称武毅军;1898年改称武卫前军,属北洋军序列,建制不改。1900年5月,聂士成以10营护铁路、10营留守芦台,自率5000人赴津迎击八国联军,7月9日在八里台激战中殉国。1901年4月,联军侵驻芦台,设300人的英国守备队。9月,《辛丑条约》签字,依条约规定,芦台兵营被拆除。
  据此可知,芦台兵营自1840年始设,至1901年被拆除,先后存在62年。其中通永镇和古北军门兵力较多,芦台总镇次之,武毅军及武卫前军兵力最多,约一万五千人。通永镇总兵和古北军门无考。芦台总镇首位长官为向荣,人称向军门,四川人,行伍出身,1843年3月任,1848年10月卸事。至1880年,先后莅任总兵官34员。此后至1891年聂士成驻节芦台之前,有十年无考。但据说在聂士成之前尚有一位李长乐军门曾掌芦台总镇事。李长乐和聂士成在芦台均建有专祠。
  据宁河旧志附图和当地老者回忆,芦台总镇衙署在芦台镇东现芦台一中及其周边,北依蓟运河,东、南、西均有护营河环绕,并与蓟运河相通,占地超过百亩。东西两侧护营河各有一桥,西通镇内,东通教军场;其南有大桥一座,向北直通镇署正门。过大桥通镇署的大道两侧各有一院落为马号。再北为镇署仪门,过仪门为一广场。广场之北为衙署大门,阔约九间,门殿式建筑,门前两侧各有一旗杆。大门左右及整个衙署均以土城围护。入大门居中向北,依次为二门、大堂、二堂、三堂,阔均与大门等,堂前左右各有厢房。西厢房以西至土城为一贯通南北的箭道,箭道南北两端及西城墙正中,各有一门通衙署外;东厢房以东至土城,由南至北依次为关帝庙、东书院和厨房。衙署外护营河之内,东南部有四套院落,分别为右哨千总、右司把总和二右司经制;西南部亦有四套院落,分别为右司千总、左司千总和
  二右司经制。衙署之东紧挨土城为中营,为一独立院落,由南至北依次为营门、仪门、二门、大堂、二堂及后堂。衙署之西两套院落,为右营和左营,规模与中营同。中营东、北为二左司经制。衙署之北为左哨千总和左司把总;右营之北为左营库房;左营之北、西为左司把总、右司把总及二左司经制。全营计有厅堂营舍不下数百间,规模甚为可观。此衙署后即为聂士成之大本营,据说其时左右营曾住过军官家属。此处大营存在时间最长,当系今人所惯称之“东大营”,许是居于镇之东部故称。
  然而,从1891年至1900年,聂士成驻芦台之军多达30营,除大本营外,其他诸营究在何处,则是通过多方访问才大致搞清其坐落位置和轮廓。原来,聂部各营大部分部署在芦台东部和南部约十多平方公里的区域内,其中有运渠、营寨、校军场、演武厅、靶场、炮队、马号、弹药库、医院,乃至刑场和墓地,应有尽有,足可见当年驻军之盛。
  以下按不同的军事设施分运渠、营寨、演武场、刑场及墓地四类分而述之。
  一、运渠
  芦台周边地势洼下,聂部驻军军需除铁路运输外,仍需水路支持。所以,为方便向各营供应兵器弹药粮秣,也为了利于出兵作战,在利用原有河道的同时,还开挖了专门的运渠。其中规模最大的是从大万庄村(后与小万庄、田庄子合并称建新村)到汉沽农场张绪庄一道,该渠河口连蓟运河,北为大万庄,西南不远为聂军本部,东西走向,有七八里之长。该渠与今汉沽区杨家泊干渠并行,渠南北有很多重要营地,故道尚存。当地人称此渠为“运粮河”,均知为聂军军需水道。之外,还有一重要水道,即阎庄处与蓟运河汇合的煤河,此河系英国人为运煤开挖,后聂士成沿河驻兵,曾利用此河供应军需和调动部队。在蓟运河、煤河、运粮河与各营之间,一般都有运渠相通,这些运渠如今大都淤积
  无存。
  二、营寨
  营寨即营盘,为各营驻军之所,每营占地三四十亩到近百亩不等。营盘均为人工垒筑高地,一般是两级堆垒,也有三级堆垒,成正方形或长方形,高约二到三米,俗称“坨子”。营盘两侧或三侧是起土留下的大坑或大沟,正好成护营壕。这些营盘后来有的成为耕地,有的做了宅基地,但对它们的称谓,许多传至今日。其中有以营的序数称谓,有的以该营长官之姓冠名,有的则以兵种称之。以下自芦台东北至西南依次介绍:
  阎庄东五座营盘。村委会附近为一座,沿煤河以北向东到东崔庄附近,尚有四座。从西往东,当地人称一营、二营、三营、四营、五营,或称一道营、二道营、三道营、四道营、五道营。这些营盘营口均朝煤河。每营之间距约一里。二三营之间有一马号,占地约二十亩。四营即今宁河县义地处。
  曹庄村东四座营盘。今芦丰路以东、煤河之南,与阎庄村二营、三营之间隔河相对的名“周营”,面积约三十六亩,营口朝西。周营以东约一里,与阎庄村四营隔河相对的营盘名“么营”,面积约四十亩,营口朝南;该营之南不远有一墩台,一间屋大小,据说是插旗的旗墩,名旗台。曹庄正东半里、芦丰路东侧有一营盘名“胡营”,面积约三十四亩,营口朝西。在今205国道与津榆支路北端交接处之东南是“潘营”,面积约三十六亩,营口朝西。
  建新村南二座营盘。在杨家泊扬水站干渠(运粮河北侧)与皂甸扬水站干渠之间,有一营盘,原名不详,人称“鬼子营”。据说九十多年前驻过印度兵,因该兵均头缠头巾,被称作“大头布”,并因此留下了“大头布拉屎——远去了”的歇后语。推算年代,此营所驻印度兵,当即八国联军所派驻之英军守备队。其时印度为英国殖民地,归属英帝国,英军中有印度兵应不稀奇。
  此营盘往西即蓟运河,往东还有一营盘,今县社废品收购站占其一部,营名不详,建新村民李三儿几代曾在营盘居住,所以人称“李家坨子”。
  北陈村东三座营盘。正东一百多米,紧靠运粮河南岸第一座营盘为医院,想必是聂部之随军医院,该营盘为三层高坨,营口朝西。往南几十米第二座营盘,名“马号”,营口朝南,疑是骑兵营(或饲养训练炮车挽马之所)。再往南几十米第三座营盘,名炮队(即炮队营),营口朝南。每个营盘均四十亩左右,“马号”和“炮队”营盘均为二层坨子。
  此外,第三座营盘之南,有一方地,约四十亩,中有“小马号”,估计为营盘,也有人说,为骑兵或炮队的演练场。运粮河以北与“医院”相对,有一高坨,为“弹药库”。
  北陈村立于1966年,建国初只4户人家,此村所在地为一“品”字形高坨,此坨为聂军“演武厅”,西是“晏营”,南是“校军场”。
  小陈庄一座营盘。铁路东小陈庄(现汉沽农场常青队)往北一里,紧靠运粮河,有一营盘,名不详,后因该村崔姓人家在这里种地,人称“崔家坨子”。
  小陈庄刘金路老人说,其爷刘永生,又名刘三,同其三弟刘某和另外一人,早年在附近营盘当过兵,刘永生曾任营教官,其三弟也任过官,管三十多人。刘永生曾随聂士成到朝鲜打过仗。在一次交战中险些战死,从死人堆中爬出,被一位朝鲜老乡救助,脱离部队,未能随军回国。聂军认为刘已阵亡,发给刘家20两银子作为抚恤。后两国交换战俘,刘永生得以归国,全家人悲喜交加。刘金路曾长期保存过刘永生的教官印章,长方形,印面约有二十平方厘米。根据这一说法,知聂军不仅从外地带部队进驻芦台,也从芦台本地征召过士兵。
  新生村(当时无新生村)三座营盘。村东北有一座,约二十
  亩,与运粮河北鬼子营相对,名晏营,周边曾有过土墙,营口朝西。晏营以西,靶场以北有一营,约四十亩,俗称王家坨子。村南现煤建公司院内,原杨家洼村旁,有一营盘,营名不详,面积约四十亩,俗称聚恒坨子。
  县粮食局一库院内一座营盘,面积四十亩,名“马大营”。
  综上所述,芦台东部营盘阎庄五座,曹庄四座,建新村二座,北陈村三座,小陈庄一座,新生村三座,粮食局一库一座共计19座。
  芦台西南部还有八座营盘,分布在县种鸡场周围数里之内,分述如下:
  种鸡场附近有三个营盘。场址为“杨营”,场南有一营为“徐营”,场西跨过原汉沽大道有一营为“朱营”。
  南崔庄村两个营盘。村南一里有一营,名“洪营”,约二十亩。洪营往西一里为“王营”。
  皇姑庄村一个营盘。村南二里,现变电站附近,为“华营”。
  董庄村一个营盘。董庄扬水站南二里,紧邻扬水站干渠,为“宋营”。
  靳庄子村一个营盘。村西半里名“大营”。此大营据说是芦台西南八个营的本部。
  这样算来,芦台周边共有营盘27座。另外,聂军本部有中营、左营、右营,总计就是30座,与史载相符。
  芦台东部各村均传说聂士成有25营,史载则30营。我们认为,史载30营,可能包括近卫营和直属营;传说的25营,可能不包括近卫营和直属营。另外,我们了解的民间史料,不一定完全准确,有的坨地可能不是营盘,有的营盘也可能没有了解到。
  三、演武场
  聂部之校军场址在今土产、棉麻公司院内,面积约百余亩,北靠“晏营”和“品”字形“演武厅”。该场之西、现外贸公司
  北墙处为靶挡,东西走向,长约二百米,高约四米,上宽两米余,底宽约十三至十五米。靶挡南为射击场。
  还有,在小陈庄和张绪庄之间,尚有一靶场,规模比外贸公司处的小。
  四、刑场及墓地
  北陈庄以东过铁路,紧靠皂甸扬水站干渠北侧有一坨,当地人称“杀人坨”,系聂军行刑处,即刑场。过去,当地人盖房,常到兵营坨地挖土,惟此坨之土无人敢挖。
  由刑场往西过铁路,位置在今白灰场处,聂部弹药库附近有一坨,面积四五亩,当地人称“鬼庙”,此处为祭奠死亡军人之所。
  铁路以东,刑场以北,205国道以南,有一处墓地,称“官茔地”,墓地东西各有一小坨,上曾有土房,传说为军队看坟之所。此处当系聂军死难士兵义地。
  在马大营以东,原明德路南侧,也有一块墓地,传说为聂部死亡军官葬地。有人亲见其间有碑,上有“武毅军之义地”字样,其字为红色。这不仅印证了武毅军的存在,而且说明当时驻军范围确实很广。
  据各村老者回忆,各营盘均有盖房用的砖瓦石块出土,有的营盘有土墙。新生村南崔家坨子有人挖莱窖时,挖出了兵营墙基,发现有兵营用过的油灯。阎庄几个营盘,曾挖出柱脚石,在营盘和靶场,拾到过锡制子弹,等等。有史料记载,有民间传说,有营盘方位,有部分营盘遗迹,有文物发现,足可知当年所驻确系聂士成操练之新军。
  记述袁世凯称帝的《八十三天皇帝梦》一书176页载:“甲午之战前夕,李鸿章已办了武备学堂,在芦台练兵。委直隶提督聂士成、武备学堂第一期毕业生邬玉春为‘营务处督操’。这是清末第一次编练新军,先于袁世凯的小站练兵”。1900年,聂士
  成抗击八国联军殉国后,新军瓦解,荣禄代替李鸿章任直隶总督,才保荐袁世凯小站练兵。
  芦台兵营拆除至今,不过百年。设想当年,芦台东南10里之内,营盘星罗棋布,旌旗相望,鼓角相闻;演兵场上,群营毕至,万众齐集,刀枪如丛,喊声震天;靶挡前,枪炮轰鸣,震耳欲聋。此时之芦台,真不愧“军事重镇”之称号。往事悠悠,旧景不再,自今而后,也只有“东大营”这一称谓将传之久远了。

知识出处

寧河名人

《寧河名人》

本书记述了宁河科技界、文艺界、学术界、党政军界等46位知名人士的那种经国济世的远大抱负和爱国情怀,那种不畏强暴、精忠报国的民族气节,那种默默奉献、不尚空谈的务实作风,那种锐意争先、与时俱进的精神品格等。

阅读

相关人物

杨国奎
责任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