震后救济侧记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7·28天地震20周年(宁河文史资料 第四辑)》 图书
唯一号: 021920020230002036
颗粒名称: 震后救济侧记
分类号: K250.621
页数: 5
页码: 248-252
摘要: 本文记述了宁河县委在唐山大地震后针对孤儿、孤老、残疾等不同情况实施了不同的救济政策,包括提高优待标准、集体供给、集体补助等措施。其中,385名孤儿中有251名由旁系亲属代养,134名集中供养;孤老则实行了供给政策;残疾等严重困难户则采取了补助和协助就业等措施。此外,还对截瘫伤员每月给予生活补贴。这些救济政策有效地缓解了灾区人民的困境,帮助他们重新开始了新的生活。
关键词: 宁河县 文史资料

内容

1976年7月28日是地震灾区人民心中永远抹不掉的“黑色纪念日”。唐山大地震给我县人民的生命财产带来的损失是无法估量的。除去震亡人员和无法准确计算的轻重伤员以及巨大的财产损失外,它使385名16岁以下的儿童失去父母成为孤儿;它使424名60岁以上的老人失去儿女成为孤老;它使225名农村妇女失去丈夫,使孤寡人数增加到707人;它还将456人砸成截瘫。上述几组数字是宁河县委、县革委在震后组织人员逐村逐户调查的。我当时刚刚脱下军装回到地方,被分配到县民政局民政组工作,也参加了这次调查。我们在调查时还对上述各户的生产生活状况、旁系亲属的供养条件等具体情况进行了详细的了解和分析。县委根据调查结果针对不同情况制定了具体的救济政策,并逐步实施了不同的救济办法。
  首先是全面落实国家制定的优、供、补政策,即对优抚对象实行群众优待,并相应提高了优待标准,使他们的生活水平稍高于当地群众的一般生活水平;对孤老、孤儿实行集体供给,使他们的生活水平不低于当地群众一般水平,以保证他们吃、穿、住、医、行的基本需要;对孤寡、残疾等严重困难户实行集体补助,使其生活水平达到或稍低于当地群众的一般水平。除此之外还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针对不同对象采取了多种救济办法。
  385名孤儿当中有251名由县、公社、村三级出面协商,委托他们具备供养条件的旁系亲属代养,并由国家每人每月补助9元钱,以后又逐步调整到每人每月103.50元。对134名无亲属代养的孤儿采取了集中供养的办法,于1977年初在芦台建起了儿童福利院,首先把城镇孤儿收养入院,以后又扩大到全县各乡镇。记得是1977年10月15日,有9个重灾乡镇同时送来入院孤儿75人,当时最小的只有两岁,全院20多名工作人员和民政局机关的10余名干部从早到晚忙着接收孤儿,安排食宿,换洗衣服,分班编组,一直忙到深夜,直到孩子们全部入睡才回家吃饭。
  入院后的学龄儿童都分别输送到县城的几所中小学学习,各学校都主动热情地接收他们,特别是芦台第四小学,接纳了儿童福利院大部分学龄儿童,并给予了极大的照顾。当时董庄公社和丰台公社各有两名不足10岁的孩子,父亲震亡,母亲截瘫在津住院,又无其他亲属照管,虽然从表面看他们不是孤儿,但困难程度是可想而知的,县委和民政局领导得知后,派我到他们的家里了解情况,填表登记,然后决定把他们也收养在儿童福利院。1978年春节,县领导去天津医院慰问截瘫伤员时,他们的母亲感动的恸哭不已,感谢党和政府的关怀照顾,使她们免去了后顾之忧,能够安心养伤。
  从此以后,国家每年都开支20多万元把入院孤儿的吃、穿、住、教、医全部包了下来,还为孩子们添置了宁河县第一台大型投影电视机,购买了文体娱乐器械,开辟了篮球场等运动场地,从幼儿园和学校调来了专职教师,保证了孩子们德、智、体的全面发展。
  几年以后,孩子们都陆续长大,在儿童福利院撤消时,除22名年龄尚小的孩子由政府分批输送到天津SOS儿童村外,其余都步入了社会。到1995年底,全县385名地震孤儿只有10名在校学生仍享受国家每月103.50元生活补贴,其余大部分都已成家立业,成了厂、矿、农村的生产骨干。有的当了厂长、经理、农村基层干部、专业技术人员;有的经过院校培养当了国家干部、人民教师;还有的光荣入伍,成了解放军战士、军官……
  对孤老人,国家实行了供给政策。为了保证他们的生活与群众生活同步增长,20年来,除乡、村两级筹集大部分生活费外,国家和县财政总计拨款300多万元,陆续修建了县、乡、村三级敬老院18所,集中供养老人218名,同时在全县实行了五保经费的统筹,到1995年底乡镇五保经费每年已达497,540元,加上国家的补贴,五保老人的生活水平95年达到人均2160元。
  对孤寡、残疾等严重困难户,除由集体实行补助外,国家每年还下拨8至10万元的临时救济款;从1987年起先后拨专款75万元,与乡、镇、村结合协助其中230户严困户盖起新房近700间;从1983年开始兴办县、乡、村三级福利企业,先后安排1178名震伤和其他残疾人以及210名贫困户子女到福利企业工作,协助191名残疾人个体就业,还有350名残疾人被社会各界录用,实实在在地解决了他们生产、生活上的困难。
  对456名截瘫伤员,国家从1977年开始每月发给生活补贴。唐山大地震正好是在邢台地震10年后发生的,1977年初,国家派调查组对邢台地震的善后问题进行调查,当时发现有一个县的截瘫伤员10年后仅存活数人,经过分析了解,除重伤等原因外,缺乏营养是主要原因之一。为此,县委决定立即对全县截瘫伤员的生活状况和残情程度再次进行普查。1977年夏季,县民政局在卫生医疗部门和乡镇干部的配合下分成4个组,逐户调查走访了全县的截瘫伤员。当时我们民政局只有12名干部,连5名年过半百的老同志都参加了普查。局里仅有的一辆汽车跑40公里以外的乡镇,其余乡镇都是骑自行车往返。我当时和原办公室主任高升祥同志一组,老高时年已55岁,由于连日骑车劳累,在从任凤乡返回的路上累得吐了血,我只好拦截了一辆卡车把老高送到医院。就是这样,我们4个组逐户的摸清了底数,然后根据截瘫伤员的生活状况分为好、中、差3个档次发给生活补贴。对生活较好的92人每人每月发给5元,生活一般的90人每人每月发给10元,生活较困难的274人每人每月发给15元,另对其他70
  名非截瘫的严重震伤员也给予每人每月5元补贴。上述各项补贴随着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现已逐步增长到每月57元。在当时市场上各种营养品匮乏的情况下,县委决定于1977年11月份对全部截瘫伤员发放副食供应证,凭证供应每人每月1斤白糖、2斤鸡蛋、2斤肉、10斤面粉。1982年以前国家还全部报销截瘫伤员的医疗费用。由于采取了上述的措施,直到20年后的今天,我县456名截瘫伤员只有一小部分因伤势过重或年龄衰老而死亡,有一部分较轻伤员恢复了健康,告别了轮椅和拐杖,其余214人仍然享受着国家每月57元的生活补贴,另外还有8名截瘫伤员因无亲属供养,在天津市截瘫病院集中供养。许多截瘫伤员还和其他残疾人一起在县、乡福利企业从事着一些力所能及的工作,既为社会创造着价值,也创造了他们自己人生的价值。
  除上述工作外,从1981年开始各乡镇还组织民兵、青年、妇女、学校等先后成立义务帮工组496个,无偿为优抚对象、残疾人、严困户代耕,解决他们生产上的困难;1989年县政府下发58号文件,制定了照顾严困户(其中有许多震残户)的5项规定,为他们减免水电费、地亩税,免摊义务工,子女上学免交学杂费,有效地保证了他们基本生活需要。
  恰逢地震20周年临近之际,联合国儿童基金会于今年4月14日至19日派人来宁河评估社区康复工作,我和另外两名同志陪同外宾进行了为时6天的考察评估,外宾对我们的震后救济和社区康复进行了详细的了解,在永兴企业集团福利化工总厂与残疾人座谈时,该厂的几名震伤残疾人说:我们都是在地震中致残的,当时国家免费为我们治伤,在我们生活无着的情况下,又给安置了工作,厂里还根据我们的能力让许多残疾人担负着副厂长、主任、业务员等重要工作,使我们增强了自强自立的信心,我们一定要努力工作来报答党和国家的关怀照顾。由于工作出色,1995年该厂有12名残疾人被评为先进工作者。国际友人在考察结束时,对我们的工作给予了较高评价,认为我们对地震伤员和孤儿、孤老补助生活、救助生产、安排工作相结合的震后救济和社区康复工作是非常有特色的,不次于世界上任何一个国家,经验是可以推广的。这也再一次证明了我们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
  以上是我亲身经历的震后救济工作的回忆,谨此纪念抗震救灾20周年。

知识出处

7·28天地震20周年(宁河文史资料 第四辑)

《7·28天地震20周年(宁河文史资料 第四辑)》

本文记述了宁河文史资料的第四辑7·28天地震20周年,包括宁河,祝你再创辉煌、7·28劫难在宁河、震后访芦台、地震中的广播站、交通战士在紧急关头、不教人祸附天灾等内容介绍。

阅读

相关人物

阎保国
责任者
高升祥
相关人物

相关机构

相关地名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