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震救灾的日日夜夜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7·28天地震20周年(宁河文史资料 第四辑)》 图书
唯一号: 021920020230002011
颗粒名称: 抗震救灾的日日夜夜
分类号: K250.621
页数: 4
页码: 130-133
摘要: 本文讲述了一支医疗队在地震灾区抢救伤员的故事。医疗队员们冒着大雨和危险,迅速赶往灾区。在克服了桥梁被毁、道路不通等困难后,他们通过摆渡到达灾区。在抢救过程中,医疗队员们展现了齐心协力、尽职尽责的精神,成功治愈了许多重伤员,为灾区人民带来了希望和帮助。
关键词: 宁河县 文史资料

内容

7月28日,强烈的地震发生后,院党委根据市卫生局的指示,决定由我和外科副主任杨煜珩同志带领一支20人的抗震救灾医疗队,迅速赶往我市重灾区宁河县。这20人中有的家里房倒屋塌,有的亲人被砸伤,但是,在这紧急关头没有人考虑个人利益,大多数同志是从医院急诊抢救病人的岗位上撤下来的,他们只带着一些药品和器材,在市卫局领导的率领下,于上午9点就冒雨出发了。
  我们乘坐的解放牌大卡车向东疾驶,到了潮白河大桥桥头,被值勤民兵拦住了,因强烈地震桥梁变形、错位,怕发生意外事故,当地采取措施,禁止车辆通行。民兵劝我们暂时不要通行,我们说:“不行啊,我们是到灾区抢救伤员的,时间就是生命,不过桥怎么行?”医疗队员真挚、焦急的心情,使民兵深受感动,最后商定,空车过桥,人员跑步通过。这样,才得以通过潮白河大桥。
  到了蓟运河边,看到芦台大桥已不存在了,震断的桥梁已淹没在水里,过不去河,同志们心急如焚。这时有人告诉我们,前面有个临时摆渡,可以过去。我们纷纷跳下汽车,奔向摆渡口。天仍下着雨,路上积满泥浆十分难走,大家相互搀扶着深一脚、浅一脚,一身汗、浑身泥地赶到了渡口。眼前的蓟运河一片汪洋,渡船不能靠岸,大家不管水有多深,扑通扑通地跳下了水,强的帮弱的,男的扶女的,肩并肩,手挽手,上了渡船,安全到达南岸。
  我们跑步到了县委,县领导接待了我们,说我们是第一支赶到的医疗队,立即派我们前往重灾区赵庄公社。这时已是下午2点左右,同行的每个人从早上滴水未进,可是没有人喊渴叫饿。20人迅速分成4个医疗小分队,分别赶往公社和大杨、大艇、大小王御史等5个点去抢救病员。
  大家到了各村,立即投入了紧张的工作。黄淑娥、只炳新小组在小王御史救治的第一个伤员是一位50岁的大娘,她的头有严重震伤,急需做缝合手术。小黄、小只怕雨水流进伤口发生感染,在余震不断的情况下,把病人抬进附近的一间土房里。谁知,手术开始不久,强烈的余震发生了,门窗檩柱被震得吱吱作响。这时只听得大娘喊道:“你们赶快顶住房柱!房子要是倒了,赶快把大夫推出去!”大娘的话音未落,就有五、六个小伙子霍地站起来,争着用自己的肩膀死死顶住支撑房檩的柱子,他们是在用生命保住随时可能倒塌的房屋,保护医疗队员!小只打着手电,小黄继续做手术。手术结束了,屋子里沉寂下来,突然,一个小伙子高声呼喊:“毛主席万岁!共产党万岁!”大家沉浸在兴奋之中,忘记了饥饿,忘记了疲劳。
  全体医疗队员在两天两夜的奋战中,没安定地吃过一顿饭,没有躺下合一合眼。护士李建英累得晕倒了,苏醒后又接着干;谢德泉大夫闹痢疾,身体极度虚弱走路都很困难,仍坚持工作;归侨医师郑德兴患腮腺炎已肿到耳根,却不肯休息……大家只有一个念头:争取时间,抢救更多的伤员。
  面对这么多、这么重的伤病员,我们带的药品、医疗器械远远满足不了需要,于是大家想了很多土办法。没有无菌手术室,就在帐篷里作手术,有时甚至就在露天给病人缝合;缺少消毒药物,就用河水熬盐水;没有无影灯,就用手电照明;小夹板用完了,就用旧木板或毛竹片;导尿管用完了,就用输液用的塑料管和电线塑料套管……群策群力,因陋就简,为及时抢救伤病员,解决伤病员的痛苦,创造了很多必要的医疗条件。
  医疗队平均年龄不到25岁,多是刚参加工作的年轻人,临床经验少,群体技术水平不算高。但是,大家凭着一颗炽热的心,齐心协力,尽职尽责,成功地治愈了许多重伤员。记得7月29日中午,骄阳似火。一辆手推车推进公社的院子里,伤员是大艇大队的10岁女孩,她被震塌的房子砸伤,从右腹股沟处到会阴严重破裂,伤口近一尺长,深至股动脉,且伤口里积满了泥土和装枕头用的高梁壳。这样大这么深的伤口,这么脏的创面,大夫们都没见过。伤员危在旦夕,不及时抢救,就会有生命危险,同志们毫无惧色,立即动手,就在手推车上开始抢救。麻醉师何继文等几位同志首先清洗伤口,把伤口里的高梁壳一个个夹出来,并冲净了污物。在反复检查伤口中没有存留异物后立即缝合,前后用了一个多小时。这个小姑娘的伤口不仅没有感染,而且愈合得很好。
  有一天,一位姓孟的中年妇女被送到医疗点,她牙关紧闭,高烧40度,确诊是破伤风感染,情况十分危急。在当时的环境和医疗条件下要抢救这样的危重伤员,对我们无疑是一个严峻的考验。因为破伤风感染不仅死亡率高,而且传染性强。救死扶伤的责任感不容我们有半点犹豫,记得当时大家异口同声:只要有一线希望,就要用百分之百的力量抢救。尽管人员少,我们还是为这位妇女实行了专医专护。李晓林忙着为病人输液打针,共青团员王桂香端着医疗队中唯一的脸盆,用煮开的盐水一声不响地为病人冲洗伤口。可有谁知道小王的右手中指已化浓感染,再接触破伤风病人,是冒着很大风险的。小王一心想的是抢救病人,完全忘掉了个人安危。同志们发现后,都争着换小王,然而小王坚持给病人冲洗。经过抢救,病人脱离了危险,病人出院时,一再表示感谢,我们也为成功地抢救这样一位危重病人而感到自豪。
  经过一段努力,很多伤员恢复了健康。党和政府将危重病人陆续转送到外地医院继续治疗。医疗队抢救任务相对减轻了,但是,大家自加压力,在继续搞好治伤医病的同时,把重点放在了卫生预防工作上。在各生产大队的配合下,我们和赤脚医生一起分片包干巡回医疗,并依靠广大社员群众,积极开展“两管”、“五改”为重点的农村卫生和赤脚医生培训工作。全体医疗队员,每日起早贪黑和社员一起清扫公厕、药物消毒、灭蚊灭蝇,采集中草药,把煎好的预防药物挨家挨户送到社员手里。经过大家的努力,我们负责的公社各个生产队都没有发现传染病,打破了“大灾过后必有大疫”的说法。这些成绩的取得,处处都凝聚着我们医疗队员对灾区人民的无限深情。
  在抗震救灾的战斗中,我们为灾区人民做了我们应该做的工作,党和人民却给予了我们很高的荣誉,我们的医疗队被评为全国抗震救灾先进集体,并派代表参加了在北京召开的抗震救灾先进集体和模范人物代表会议,这一切使我们倍受鼓舞。我们没有辜负党和人民对我们的信任,始终如一艰苦奋斗,一直到救灾工作结束才离开宁河。

知识出处

7·28天地震20周年(宁河文史资料 第四辑)

《7·28天地震20周年(宁河文史资料 第四辑)》

本文记述了宁河文史资料的第四辑7·28天地震20周年,包括宁河,祝你再创辉煌、7·28劫难在宁河、震后访芦台、地震中的广播站、交通战士在紧急关头、不教人祸附天灾等内容介绍。

阅读

相关人物

徐连惠
责任者
杨煜珩
相关人物
黄淑娥
相关人物
只炳新
相关人物
李建英
相关人物
谢德泉
相关人物
郑德兴
相关人物
何继文
相关人物
李晓林
相关人物
王桂香
相关人物

相关地名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