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夜彩虹飞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7·28天地震20周年(宁河文史资料 第四辑)》 图书
唯一号: 021920020230002009
颗粒名称: 一夜彩虹飞
其他题名: 7·28地震后抢架芦台装配式公路钢桥纪实
分类号: K250.621
页数: 11
页码: 116-126
摘要: 本篇文章讲述了1976年唐山大地震后,交通部第一公路工程局一公司在震毁的芦台大桥遗址上架设一座装配式双排双层公路钢桥的故事。这座钢桥为地震灾区人民夺取抗震救灾的胜利,迅速恢复生产生活,重建家园发挥了巨大作用。文章通过描述架桥现场的情况、领导们的心情和指挥部的决策过程,展现了人们在灾难面前的紧急动员和应对能力,以及为了完成任务,拼尽全力、奋不顾身的精神。
关键词: 宁河县 文史资料

内容

1976年8月5日,在地震中被震毁的芦台大桥(系杆拱桥)遗址上,一夜之间又突现一道彩虹,这就是交通部第一公路工程总公司一公司(原名称交通部第一公路工程局一处)在抗震救灾中架设的长200余米的连续的装配式双排双层公路钢桥。这座桥当时被称为“生命桥”、“幸福桥”,因为它为地震灾区人民夺取抗震救灾一个又一个胜利,迅速恢复生产生活,重建家园发挥了巨大作用。笔者参加了架设钢桥的战斗,现仅将我所知道的记录下来,献给《7·28大地震20周年》,献给宁河县的朋友们。
  1973年至1976年,我们单位在天津塘沽参加天津港的扩港工程建设,地震后的第三天——7月30日,上级下来指示,命令我单位立即组织精干队伍赴宁河县灾区进行抢险,任务是在8月5日前在震毁的芦台桥址上架设一座公路钢桥,以便灾区伤员迅速转送外地,外地救灾物资迅速运往灾区。任务十万火急,党委立即召开了紧急会议,成立了架桥指挥部。各项工作安排好后,党委书记刘永伦、处长王连佑、副处长张福华、工会主席关桂林和我下午便乘吉普车赶赴宁河。车上的六人,刘、王、关家在北京,张福华家在乐亭。我家在丰润,司机家在廊坊。大家各有各的心事,但想得更多的是怎样完成好这次架桥任务。担任架桥总指挥的张福华副处长以及车上几位领导没架过这种桥,没几个人见过。这种装配式公路钢桥,是用桁架、横梁等各种部件拼装而成的,拆装方便,适用于战时和自然灾害的紧急抢修。它根据载重与跨径分单排单层、双排单层、三排单层、双排双层、三排双层等几种组合。钢桥桥架由各节3米长的桁架用销子连接而成。钢桥架设一般采用悬臂推出法,即在河流两岸及桥墩上安置滚轴,桥架全部构件在推出岸滚轴上装配好后用机械牵引,将桥架徐徐向前推出达到对岸。
  钢桥由于部件多,装配起来很复杂。对于没干过的人来说,那简直猫咬刺猬,无从下口。钢桥部件,在当时尚属战备物资,在保定和承德,什么时间运到,还是未知数。但车上几位领导心里明白,8月5日前不把钢桥架好,将成为抗震救灾的罪人,他们有个共识,就是不当罪人,要做功臣。几个人先行的目的,就是勘察架桥现场,选择推出岸,划分装配线、料场线和选择临时驻地。
  下午六时许,我们车抵芦台蓟运河北岸。我们下车走到桥头,只见桥头一孔板梁斜栽到桥下,中间60米三孔主跨细杆拱梁全被震落没入河中不见踪影,仅存有桥墩台。唯有南岸一孔板梁犹存,但也被地震移了位。对岸是宁河县城,已失昔日模样,被地震夷为一片墟土。啊!宁河县城就在眼前、近在咫尺,但由于芦台桥被震毁,隔着河水,只能望城兴叹。
  在河下游约500米处,有解放军某部舟桥团架设的一座舟桥,舟桥上汽车在慢慢爬行。岸边等候过桥的汽车排成了长龙。那龙身在便道上蜿蜒,龙尾已甩至津榆公路一公里以外。往宁河去的汽车满载多种救灾物资,从宁河出来的汽车拉的全是灾区伤员。看到这情景,王连佑感慨地说:“领导决策真英明,是要在这里架一座钢便桥,与舟桥形成上下行桥,这样来往车辆就不要等过桥,通过就快多了。”
  几位领导查看了桥头现场,觉得桥头离舟桥便道太近,往来车辆干扰太大,不能做推出岸,于是我们登车,绕过排队的车辆,抢先过了河。
  宁河整个县城的房屋几乎全倒了,残垣断壁,满目疮夷,在夕阳下尤显凄凉。街道两旁的人们,表情木讷,木讷之中,透着刚毅坚强。人们中有的在扒压在屋底的东西,有的在清理废墟,有的搭棚子,有的在生炉子,有的在做饭。街道上等候过桥转运伤员的汽车一直排到津榆公路道口,道口北边的路上车队还是一眼望不到头。张福华说:“我都急了,是要把钢桥架好!”我们让排队的汽车腾出个空儿来,转驶向芦台桥南桥头。
  从道口到桥头,约有一公里,路宽而平,略有缓坡。这里清静,没有任何干扰,便于汽车掉头,材料堆放,钢桥装配,是理想的推出岸。路西不远是芦台二中,二中的校舍也全倒了,而校外的大操场上,可做我们的临时宿营地。王连佑说:“这里不错,准备在这里大干一场吧,拼上六天六夜,掉上几斤肉。”天已经晚了,我们吃了点饼干等候着后续队伍。
  在路口,转移伤员等待过桥的汽车仍旧排成长队,黑压压红闪闪象条长龙不见首尾。车上有呻吟声,也有喊叫声。我和司机走向一辆军车,准备打听一下唐山地震情况。后边靠车箱斜坐着一位解放军女战士,她的臂被砸断了。我问她从哪里来,她回答说唐山。我听到唐山,心头一阵兴奋,迫不及待地问:“我听说唐山被地震震平了,楼房全倒了,是吗?”女战士动了下身子,左手不由自主向右臂捂去,她沉吟下,说:“这么说吧,我们255医院是苏联专家给修建的,够坚固结实了,那还塌了呢,何况其它楼房呢。”我听罢倒吸口凉气,黯然神伤。女战士问我:“你是哪儿的”?我说是丰润的。她说:“这里离丰润不远了,你不赶快回家,在这儿干什么?”唉!我何尝不想回家,我家的房子断不能与苏联专家建的255医院相比,往下我都不敢再想了。我向她说明原委,女战士激动地说:“快把桥架好吧,好为让车快通过,我们在这里等一个多小时了,还不知道啥时候能过去呢,车上有的伤员都昏过去了!”听罢女战士的话,我心想,是啊,快把钢桥架好,这是伤员的希望,也是灾区人民的期望。
  大约在11点多钟,我们后续队伍的一辆车到了,拉得是炊管人员,炊具、粮油菜食品。还有辆车在后边,坐的是工程技术人员。等后辆车到时,已经是子夜了,这一夜我们几乎没有睡觉。
  7月31日。炊事员真行,大清早就支了临时锅灶,为我们先头部队人员熬了稀饭。早饭后,后勤服务组人员砌锅灶,支帐蓬,搭窝棚。为大部队到来做食宿准备。工程技术组的人员在张福华带领下扛着花杆、塔尺和测量仪器上桥头进行桥位的选择和布置。技术人员测量了运河宽度,测量了路堤、桥墩台标高,测量了桥梁中心线桩标高以及摇滚轴、平滚轴、桥座板桩的标高。划出了料场线,确定了钢桥各部件、配件的堆放位置。检查了桥台、桥墩被地震毁坏的程度,确定了加固方案。这些当时被称为“老九”的工程技术人员,他们不辞劳苦,不顾个人安危,走路堤、跑河下、坐摆渡、登高涉险,掌握了大量数据和情况,为架设钢桥提供了可靠的技术资料。
  早饭后刘永伦和王连佑到宁河县委及宁河县交通局联系架设钢桥事宜。宁河县交通局的同志们,在自己单位、家庭遭受地震灾害,十分困难的情况下给了我们尽可能的帮助和支持,为我们解决了渡河、架桥用的船只等诸多问题,为钢桥的架设做出了一份贡献。我们曾借用了一只机动船和两只木船。舵手和两名梢工和我们共同奋战了五天五夜,尤其是那位舵手,架桥期间我们频繁渡河、接送人员,运送各种材料,他不厌其烦地为我们开船,随叫随开,没有一点怨言。我记不得他的姓名,但永远不能忘记他。
  中午时,我们第一工程队的一中队、二中队、四中队,第二工程队的五中队、六中队、八中队及汽车中队参加架桥的精英们全到了,总计人数有180余人。各单位按张福华所交待的任务,进行劳动组织分工,做各自的准备工作去了。这时,我们就等钢桥的部件一到,展开一场拼装桥架的攻坚战了。
  8月1日。钢桥的部件,配件及工具陆续运到架桥现场。我局汽车队在短短的两天内,组织了50辆汽车,日夜兼程,把建桥物资从保定运到建桥现场。承德市交通局组织20辆汽车把建桥物资送到建桥现场。山东、山西两省送来了装配桥架用的联接螺栓。由于运送这批钢桥部件的任务重要紧急,负责运输的单位在向司机下达任务时都有严格的时间限制,任务单上都注明部件运到指定地点的时间。而司机们个个不含糊,都按指定时间把部件送到架桥现场。这一天前后共来了70多辆,运来钢桥部件、配件共240吨。我们这一天的工作主要是卸车,按划好的料场线清点堆放各种部件和配件。
  8月2日,开始拼装钢桥桥架。桥架的拼装是钢桥架设最重要最复杂的工序。因为我们没有干过,再加之拼装的是双排双层桥架,故我们投入了百余人。这百余人中又分了组,有滚轴安装组,有桁架装运组,有加强弦杆组,有横梁组,有连接组,有桥面组。各组按拼装程序进行安装,开始是“按图索骥”,即工人在工程技术人员具体指导下,边看说明边拼装。所以一开始拼装进度很慢,光一个鼻端架,足装了小半天。拼装正桥时,(在完成四格底层桥架后,在第一格上安装完上层桁架后)工人们才熟悉了拼装程序,安装进度也不断加快。
  就在拼装桥架的同时,我们其它人员有的在河两岸设置地笼,布置牵引系统,有的在河下修复加固桥墩台,有的在河中船上搭临时桥墩,有的在加固系梁。
  31日工程技术人员在检查桥墩台时,发现主跨2号墩两根墩柱间的系梁被(地震)震出5公分的裂缝,需要加固。由于系梁大部分在水中,而汛潮时全部没在水中。再加上时间紧迫,加固系梁盘须用一种特殊的速强的硫磺水泥。这种硫磺水泥虽然用量不大,可津京两地全没有,所以我们只好请求上级帮助解决。我不知道上级是如何联系的,只知道几十公斤硫磺水泥是从广州空运到天津机场的,然后又从机场运到建桥现场的。几十公斤硫磺水泥,从广州空运过来,可见上级和有关单位对芦台公路钢桥的架设是何等重视。
  由于原芦台桥1号墩与2号墩间跨径大,有60米。为了使桥架能顺利推出,要在两墩之间的水面上以两只船为基础用方木搭临时墩台。搭临时墩的是20公分6米长的方木。所需方木是我们从塘沽木器厂星夜加工的。从8月1日下午到2日上午,职工们把一车车圆木送到木器厂去加工,方木加工好后又一车车送到架桥现场。方木到现场后,职工又把它一根根搬运上船,然后在船上又一根根一层层搭起了七八米高的临时墩。
  8月2日至4日,我们主要工作是装配钢桥及做架桥的各项准备工作。
  8月初,正值大暑伏天,宁河大地那叫热。天空赤日炎炎,大地热气腾腾。蓟运河水面波浪不兴,河水热得好像也不愿意流淌似的。职工们却在各自的岗位上默默地不停地工作着。汗水挂在他们脸上,擦都擦不赢,汗珠滴呀滴呀,不断地滴洒在脚下土地上。“架桥日当午,汗滴河岸土;干部职工们,个个都辛苦。”当时在架现场曾流传这样两句话,“苦不苦,想想灾区人民受的苦;累不累,想想灾区人民受的罪。”记得在8月2日上午,从二中哭着走出几个人来,不知是在地震中失去丈夫还是儿女,两名妇女哭声凄切,悲恸欲绝。这撕肝裂肺的哭声,使我们正在干活的职工为之动容,有的甚至流了泪。地震,可以震断桥梁,但我们有能力再把桥梁修好,就是脱层皮,掉几斤肉,也要尽快把钢桥抢通。这就是灾区人民的哭声,在我们职工所产生的效应。一切为了灾区人民的信念支持着职工,使他们在艰苦恶劣的条件下苦撑着。在拼装桥架,职工们肩抬肩杠270公斤重的桁架,245公斤重的横梁,80公斤重的加强弦杆,有的职工肩头被压肿了、压破了,有的职工被桁架碰破腿,鲜血直流,有的职工在搭临时墩时被方木擦破手皮砸破手指,他们不叫苦。渴时、饿时、累时、痛时,他们只要抬头看看二中倒塌的校舍,废墟般的县城,河两岸等候过桥的汽车,就什么也不觉了,打起精神,咬着牙,默默坚持干活,如此坚持了三天三夜。
  8月4日下午5时许,一条长200多米双排双层桥架拼装完毕,架桥各项准备工作也已就绪,就等一声哨响推桥这一激人心的时刻了。
  推桥用两台卷扬机做牵引工具。6时许,我们的职工大部分聚集在推出岸河堤上,等候观着推桥,担任推桥指挥的起重工张书元胸前挂着哨子手拿小旗已站在了推出岸桥头。他请示总指挥张福华说:“开始吧?”张福华与其他领导交换下目光,说声开始。张书元听到命令,吹响了哨子。清脆响亮的哨音在空气中回响,传到河两岸每一个人的耳朵里。这声哨音告诉人们,推桥准备开始。张书元朝前后看了看,举起小旗示意,就小旗挥动的一瞬间,第二声哨音响了。几乎在第二声哨音响的同时,两台卷扬机叫了起来。卷扬机滚筒在缓缓转动,钢丝拉绳一点点儿缠绕在滚筒上被慢慢拉直拉紧。桥架开始在平滚上滑行徐徐前进。当桥架的鼻端架被推出被震移了位的板梁桥面悬在河上时,河堤上突然响起了一阵掌声和欢呼声。职工们对推桥顺利感到高兴,对即将到来的胜利感到欢欣,因而忘记了连日来的疲劳辛苦情不自禁地鼓掌叫起好来。
  然而当鼻端架眼看要推上临时墩时,守在临时墩滚轴旁的工人突然摇动小旗大声疾呼停、停!桥头指挥听到喊声立即举起小旗随之发出停止的哨音。听见哨声,两个卷扬机手同时关闭了,桥架停止了移动。河堤上的职工被突来的喊声、哨声惊呆了,不知发生了什么事,一颗颗心都像鼻端架一样悬了起来,一个个屏声敛气,一双双眼睛投向临时墩。刹时间架桥现场没有任何声响,死一般寂静。
  原来桥架比滚轴低,上不了滚轴,停住的端架离滚轴不足一尺。如果继续推进撞上滚轴,不把临时墩撞倒,也要把两人撞落河中,真叫人后怕!
  临时墩上的滚轴比鼻端架底部高的原因,是河水涨潮所至。正所谓水涨船高。河水涨潮,水面升高,船也随之升高。船上临时墩也就升高。怎么办呢。等退潮后临时墩恢复原来标高再推桥架吗?不行,时间等不及。领导与技术人员商量的解决办法是,拆除临时墩上的一排方木,把滚轴降低,使桥架通过。
  说话间天已经黑了。河中只有鼻端架上一支灯光照着黑魆魆的临时墩,远远望去不啻河上一点萤火。老木工司徒赞和另外两人接受任务爬上临时墩去拆除方木,拆除方木可不是件容易事。一是天黑,灯光昏暗,不得看,妨碍工作;二是在高空,工作面窄,人要骑在方木上,两脚紧踏下边方木,两腿紧夹方木,不得使劲;三是方木用把锔钉连接非常紧固,不易拔掉。在拆除方木过程中,司徒赞被方木砸伤双脚,双脚蹠骨被砸断,疼得他在夜空中发出一声惨叫。
  桥头上领导听说司徒赞脚被砸伤,对周围人说,谁上去看看?“我去!”昏暗中一个人站出来自动请缨。人们朝声音望去,是材料员程志平。程志平在部队当过侦察兵,擒拿格斗都练过,身手矫捷,有把子力气。领导关照他小心点儿,他说声放心,便蹭蹭朝河下走去,上得船,爬上临时墩。他在其他人帮助下,用绳子把司徒赞系下临时墩,然后又和其他人一起把方木拆除,重又把滚轴固定好。程志平紧要关头挺身而出,不避艰险,救人排障,为钢桥架设做出突出贡献,在抗震救灾中荣立三等功。
  当夜空中再次响起推桥的哨声,已是下半夜,到了8月5日了。鼻端架不偏不倚不高不低被推上临时墩上滚轴。鼻端架安稳地通过临时墩后,朝又一个墩台前进。一路无阻,直达对岸的滚轴上。推桥胜利结束了。人们算是一块石头落了地。或许是在深夜吧,没人鼓掌和欢呼,只有蓟运河水为我们唱着歌。
  推桥结束后,工人们忙着拆除鼻端架,安装桥头端柱,进行座落桥架,当桥架座前工作结束时,天已经亮了。于是人们惊奇地发现,在芦台蓟运河上一夜之间架起了一座钢桥。旭日东升,钢桥在朝阳照烁下,熠熠闪着红光,它像一道美丽的彩虹,横卧在蓟运河绿波之上。这座长200多米连续的装配式公路钢桥在我国建桥史上都是少有的。一是长度,在战时或抢险中,架设200米的钢便桥是少有的;二是跨径大,桥三孔主跨各长60米,这在钢便桥架设中也是少有的。这座桥不仅应在抗震救灾中留下一笔,也应在我国建桥史上留下一笔。
  芦台道口没有了汽车排成长队等候过桥的现象了。我们架设的钢桥已经开通,钢桥开通后与下游的舟桥形成了上下桥。南去的车走舟桥,北往的车走钢桥,互不干扰,转移伤员,运送救灾物资的汽车得以畅通无阻。
  夕阳西下,落日融金,蓟运河流金淌彩。在我们车驶上钢桥的一瞬间,我感到上了一道七色彩虹。我要离开芦台回塘沽了,此时,与我30日来芦台过舟桥的时间几乎相同。那天我心情沉重感到压抑,此时我心情愉悦感到轻松。车过钢桥在津榆公路上奔驰,我的思绪也和车一样在驰骋。六天六夜抢修芦台钢桥的战斗又一幕幕在我脑海里闪现。在这一幅幅画面中,我感叹我们职工队伍能召之即来,来之能战,战之能胜,具有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革命精神。是一支思想过硬,作风过硬,技术过硬能打硬仗的工人阶段队伍。于是我想起几位领导刚来芦台时说的话,不能当抗震救灾的罪人,要做抗震救灾功臣。钢桥如期架好了,功臣不敢自诩,但至少没当罪人。于是我又想到和我一样家在灾区的职工,他们在震后最初几天正是家中最需要他们的时刻,把自己亲人的安危置之度外,却日夜奋战在架桥工地。不仅未能给家中以任何帮助,到现在连家中的情况尚不知道。他们家中,或许有的房屋倒塌,或许有的亲人被砸伤,或许有的亲人被砸死。即使房屋亲人都无事,亲人们也在每时每刻地挂念他们。做为人子,他们或许愧对父母,作为人夫,他们或许愧对妻子,做为人父,他们或许愧对儿女,但他们无愧于地震灾区人民。
  自架设芦台装配式公路钢桥以后,我们单位又在宁河县修建了三座大桥。1976年9月至1977年6月,修建了宁河县闫庄大桥;1977年7月至1978年10月,又修建了芦台(新)大桥(曹庄处);1978年10月至1979年12月,修复了被地震毁坏的芦台大桥(下承式桁架铁桥)。为宁河县、丰南县、唐山市人民在地震后迅速恢复生产生活,重建家园,乃至建设一个新宁河、新丰南、新唐山做出了一份贡献。

知识出处

7·28天地震20周年(宁河文史资料 第四辑)

《7·28天地震20周年(宁河文史资料 第四辑)》

本文记述了宁河文史资料的第四辑7·28天地震20周年,包括宁河,祝你再创辉煌、7·28劫难在宁河、震后访芦台、地震中的广播站、交通战士在紧急关头、不教人祸附天灾等内容介绍。

阅读

相关人物

魏首存
责任者
刘永伦
相关人物
王连佑
相关人物
张福华
相关人物
关桂林
相关人物
张书元
相关人物
司徒赞
相关人物
程志平
相关人物

相关地名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