铁舟连南北,“津榆”变通途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7·28天地震20周年(宁河文史资料 第四辑)》 图书
唯一号: 021920020230002008
颗粒名称: 铁舟连南北,“津榆”变通途
其他题名: 忆北京军区舟桥某部在1976年抗震救灾中抢架蓟运河浮桥的事迹
分类号: K250.621
页数: 6
页码: 110-115
摘要: 本文记述了本文讲述了作者回忆20年前参加唐山大地震抢险救灾工作的经历,描述了当时部队的任务和遇到的困难,以及为了尽快架桥到达灾区所做出的努力。关键词:唐山大地震、抢险救灾、津榆国道、架桥、铁龙、车队、张营长、教导员、叶祥虎、舟桥部队、地震河堤裂缝、障碍物、铁舟下水、30度斜坡河边作业。
关键词: 宁河县 文史资料

内容

唐山大地震已过去20年了。当时我在北京军区舟桥某部一营一连任排长,随部队全程参加了抢险救灾工作。我所在的部队主要担负抢架蓟运河浮桥的任务,保障通往灾区的交通畅通无阻。20年后,回忆往事,那一个个人名,一件件事情记忆犹新,那一个个身影,一幕幕画面历历在目……
  火速奔灾区
  1976年7月28日凌晨,唐山丰南地区发生了强烈地震,从天津通往唐山的蓟运河芦台大桥被震塌了,滚滚的河水,切断了津榆国道的交通,阻挡了救灾大军和车辆的通行。
  这一天,天空乌云密布,大雨下个不停,余震使大地还在抖动。人们望着奔腾的蓟运河,心似火烧一样。
  震情就是敌情,地震就是命令,下午4时许,我部抢险架桥的车队奉命出发了。这些车辆一路笛声不断,车速惊人。车上拉的不光是人,还有人们不常见的架桥器材。它象一条铁龙似的沿津榆公路向唐山方向奔去。沿途行人见它急忙躲闪,一切车辆,都为它让路。
  这次执行抢险架桥任务,我们排编为前卫排,乘一辆解放车紧跟在营长张宏先的北京吉普指挥车后面行驶。
  张营长黑黑的脸庞,高高的个子,30多岁,办事机警干练。此时,他一双敏锐的眼睛,在不断地向车外巡视。
  忽然,对面急驶过来一辆汽车。营长欠起身,仔细一看,上面拉的是重伤员。
  当营长看到那些伤员的时候,仿佛看到了灾区人民遇难的情景:多少兄弟姐妹在倒塌的废墟下压着,多少幸存者急待着给他们送衣送粮;多少伤员需要送医送药、尽早转到外地医院治疗呀!如果桥不能尽快地架起来,灾区大批需要向外地转移的重伤员,一批批救灾大军怎么过河?又怎么把党和国家的温暖送到灾区呢?想到这,他心急如火,一会看看地图,一会看看表,不断与身边教导员张源睦同志研究架桥方案。还不时的急迫地催促司机:“快,鸣笛!再快!再鸣笛!”
  下午6点多钟,风还在呼呼地刮着,雨还在一阵阵下着,雨点打在驾驶楼上“辟辟啪啪”作响,雨刮器“吱扭”“吱扭”不停地摆动。往前看一片云雾茫茫,车轮卷着泥水继续向前飞奔。
  当车队行驶到老安淀大桥的时候,只见桥头挤了许多人,停了许多车。据说,地震使该桥下沉了20多公分,行车有危险,这些车辆不敢过桥。怎么办?时候就是生命。车多停一分钟,灾区人民就多承受一分钟的磨难。群众焦急万分,领导在研究对策。这时,我自告奋勇要求下桥,并让别人用绳子将自己绑上,悬吊桥下,去摸清桥下沉的情况。经查看,原来是桥墩上的滚木被震掉,桥面倾斜,但桥基似很牢固,车队可单车低速通过。领导采纳了我的意见后,立即组织部队过桥。车队按照调整人员的指挥,全部安全通过了,向着灾区继续进发。
  为了抢时间,为了把一切架桥器材,以最快的速度运到架桥点,营长和教导员,在车上用无线电台向各连部署任务作政治动员,同时不断提醒大家,要注意行车安全。
  全体指战员,听完张营长的动员后,人人求战心切,恨不得马上飞到架桥点,迅速把桥架好……
  司机叶祥虎,出发前患了重感冒,高烧39度,领导让他留在营房里养病,可是,他不肯。在他的迫切要求下,领导批准他参加这次行动。此时此刻他心里想的只有灾区人民,唯独没有他自己,忍着病痛,强打精神,驾驶着解放牌汽车,坚持前进。
  飞架抗震桥
  晚上8点10分,车辆全部到达了蓟运河边。河两岸。拦集着黑压压的人群和形形色色的车辆。当人们看到舟桥部队赶到的时候,人群齐沸腾,车辆齐鸣笛,尤其是那些来自灾区的人们,感激得热泪盈眶。
  此刻,部队未等车停稳,跳下车来,就展开了激烈架桥准备工作。不料震后河堤出现大裂缝,没裂缝的地方又松又软,载运铁舟的汽车根本无法作业。为了保证架桥作业顺利进行,张营长当机立断命令部队立即投入清除铁舟下水处的障碍物,填裂缝加固河堤,寻找作业点的工作,并命令炊事班立即埋锅做饭、烧开水,尽快为宿营地周围灾民解决饥渴问题。虽然战士们从中午到夜晚滴水未进,虽然他们还要从事重体力劳动,但是指战员们只有一个信念就是尽快地为灾区人民排忧解难,自己再苦再累也觉甜。整整一夜我们的战士没有休息片刻,坚持战斗在抗震救灾第一线。
  29日清晨6点钟舟桥器材泛水开始了。一辆重型吊车,正要伸开长臂,将一个个两吨多重的铁舟吊到水中的时候,营长张宏先突然喊道;“二排长,下水,看水下有没有障碍物!”我听到喊声,二话没说,就跳下两米多深的水中,去探查水下情况。经我潜水一摸,果真发现水下有块几百多斤的大石头。我搬了几次也没搬动。心想:如果不把它排除,铁舟下水就要受到损坏,甚至会拖延架桥时间。想到这儿,我屏住气,又向水底钻去,结果,还没弄上来。营长看到此情景,立即又派了4名战士跳下水去。我们5个人抬了3次,终于把障碍排除了。
  在泛舟过程中,由于场地狭窄,只有一台吊车在作业。每吊一个铁舟,就得好几分钟,作业速度太慢。为了争分夺秒,营长与身边的同志商量一下,一个大胆的作业方案形成了;把汽车溜在30度斜坡的河边,直接进行泛舟。于是各连按照新的方法,又热火朝天地展开了作业。结果,提前一倍时间,完成了60个舟的下水任务。
  栈桥架设是浮桥架设中的一项重要工作。这项重任压在了二连四排全体同志们的肩上,他们在排长荆爱文带领下,奋战在流急浪大的水中。
  荆爱文,中等个,身体很健壮,看上去真象个铁汉子。他和战友们在水中运桥桁时,由于心急,用力过猛,一不小心,把左小腿划了个两寸多长的口子,鲜血染红了衣服,与滚滚的流水溶在了一起。含着泥沙的咸河水钻进伤口,疼得他双眉紧皱,一时闭上眼睛。紧接着一股恶浪击来,他猛抬头,稍一镇静,又顽强地干了起来。同志们劝他上岸包扎一下,他不肯,坚持不下“火线”。并说:“流这点血怕什么,小意思。只要能加快架桥速度,就是把全身的鲜血流尽,也心甘情愿。”
  同志们在荆爱文排长的感动下,都迸发出一股使不完的劲。大家哪里艰险哪里去,苦活、累活抢着干。全营上下,不分建制,积极配合,主动协调,使架桥工作进展很快。
  门桥与栈桥开始连接了。就在这时,新战士王安宝发现栈桥础板没放平,于是他就奋不顾身地跳入急流中,潜在水下,想用全身力气将它放好。一次、二次、三次……终因力量不足没有解决好问题。此时他想:栈桥桥脚是浮桥的关键部位,如不放平稳,将会直接影响浮桥质量。想到这,他横下一条心,不把它征服誓不罢休。只见他又钻入水底,经过他反复多次潜水作业,终于把础桥调整好了。从而,避免了桥脚的倾斜,保证了浮桥的整体稳定性。
  水面上,人声还在欢动,繁多的舟桥器材,在英勇的舟桥战士的操作下,一节节铁舟连接成桥。一个个门桥进入桥轴线,浮桥形状逐渐形成了,桥上间隙不断缩小了。全营指战员经过6个小时的水上激战,克服了重重困难,排除了道道险阻,将一座159米长的水上浮桥架了起来。
  在拖架浮桥战斗的同时,在极困难的条件下,部队又抽出4辆解放车主动将灾区重伤员火速送到天津抢救,又将芦台一中震亡师生的尸体运到指定地点下葬。为当地政府的震后安抚工作做出贡献。
  水上映长虹
  下午1点钟浮桥架起了,两岸贯通了。看着那排列整齐的铁舟,好似一条色彩缤纷的长虹横跨在蓟运河上。
  天在欢呼,顿时乌云散去,天空晴朗。人在欢呼,两岸急待过河的人们,满脸喜色,拍着手,象潮水般的向桥中心涌来。整个桥面沸腾了。过桥的人群在规定的人行道上,来回穿梭。行车道上,车轮滚滚。一批批医疗队飞速通过,一辆辆满载救灾物资的车辆源源不断飞速而去。过了桥的人们不时回头探望。他们望着手拿红绿色小旗的战士,站在桥上指挥车辆;望着桥下维护浮桥的战士,仰卧在橡皮舟上,在精心地紧张连接舟桥的螺杆。过桥的车辆在向我们舟桥战士不断鸣笛致敬。人们不禁从心里迸发出一名话:“宏伟的桥啊,你是党和人民的连心桥!你是军民鱼水情深的抗震桥!是震不垮的钢铁运输线。
  巍巍浮桥,悄然不动。蓟运河上抢架浮桥的战斗结束了,但维护浮桥,保卫浮桥,保证浮桥通行安全的战斗没有结束。人们只知道,在以后近两年的时间里,舟桥战士日日夜夜守卫在桥上,游动在桥下,检查、紧固每一个被震松动的螺杆。人们只知道,日日夜夜桥上大军,如似桥下的流水,浩浩向前,没有间隙。一队队救灾大军,一车车救灾物资,一批批在外被治好的伤员,经过这里,奔向丰南,奔向唐山。

知识出处

7·28天地震20周年(宁河文史资料 第四辑)

《7·28天地震20周年(宁河文史资料 第四辑)》

本文记述了宁河文史资料的第四辑7·28天地震20周年,包括宁河,祝你再创辉煌、7·28劫难在宁河、震后访芦台、地震中的广播站、交通战士在紧急关头、不教人祸附天灾等内容介绍。

阅读

相关人物

张金铎
责任者
张宏先
相关人物
张源睦
相关人物
叶祥虎
相关人物
荆爱文
相关人物
王安宝
相关人物

相关地名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