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灾之年话防疫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7·28天地震20周年(宁河文史资料 第四辑)》 图书
唯一号: 021920020230002001
颗粒名称: 大灾之年话防疫
分类号: K250.621
页数: 4
页码: 94-97
摘要: 本文介绍了中国在灾后重建中的卫生防疫工作,包括防疫站的作用、防疫措施的开展、疫情控制等方面。在地震发生后,防疫站组织人员对尸体进行消毒处理,同时进行疫情调查和防控,指导群众进行预防接种和消毒工作。这些措施有效地控制了疫情的发生和流行,保障了灾区人民的健康和安全。
关键词: 宁河县 文史资料

内容

宁河人民永远不会忘记,1976年7月28日凌晨,7点8级的大地震发生了,它给县城芦台镇及全县村庄带来毁灭性的灾害。在全县人民强忍悲痛重建家园可歌可泣的动人事迹中,有这样一群人,为了灾后全县人民的健康,不辞辛劳忘我工作,有效地阻止了疫病发生,为全县抗灾重建做出了积极贡献,这就是——县卫生防疫站。
  大震之后,位于芦台中街的卫生防疫站,此时已成为一片废墟,办公房屋全部倒塌,只有一间宿舍还歪邪地支撑着。当时,站内值班人员和住宿职工已经脱险,但仪器设备、各种实验用品及试剂等已大部分损坏。全站17名职工,除6名受伤者以外,都迅速赶到单位,站长杨志强老伴震亡,但他强忍悲痛,率领大家投入到紧张地救灾之中。大家分头开始抢救临近单位及周围住户的遇难者,工具难寻,就徒手扒开房土,搬开砖石房檩,一个一个救出压在废墟下的人们。脱险的人增多了,抢救工作也随之加快,至上午基本结束。此时大家没有忘记防疫工作者的责任和义务,在站领导的指挥下,不顾疲劳又着手抢刨各种仪器和设备。当时余震时有发生,但大家全然不顾,将一些贵重仪器和常用药剂刨出放置安全地带,并于天黑前搭起简易棚,抢修损坏的仪器,为大震后及时控制疫情发生做好第一手准备。
  党和政府十分关心灾区人民,发来了慰问电,运来了大批救灾物资。在通讯中断、交通阻隔的情况下,天津市派来的救灾队伍当天下午就赶到芦台,送来了食品、苇席、油毡,医疗队紧急救治伤员,并将重伤员转往外地治疗,人们搭起临建棚,支起锅灶,恢复生活。人们惊慌的心渐渐稳定了下来。
  由于震后群众生活环境、卫生条件很差,加之又逢夏季,气候炎热多雨,蚊蝇孳生,各类传染病极易发生流行。市领导十分关注灾区的卫生防病工作,为防止“大灾之后必有大疫”的发生,保证灾区人民健康,市卫生防疫站送来了急需的仪器设备、各类试剂及大批消毒药品、防护用品、各类疫苗等,并拨来救护车一部。同时派出以于长水同志任队长的医疗小分队奔赴我县,在县委领导下协助防疫站开展工作。县委领导十分重视灾后的卫生防疫工作,每天询问疫情,要求全体防疫工作者要以高度的责任感做好灾后的防疫工作。防疫站的同志,有的家中有伤亡,有的个人有病,但他们早以把个人问题置之度外,以一种临战的姿态,超常的精神全力投入到工作之中,克服人员少、条件差的困难,夜以继日地投身到防疫工作第一线。
  地震以后的芦台镇,很多尸体露天停放在路旁或是废墟上,有的苫片席子、有的盖件旧衣,人们尚处在失去亲人的痛苦和震后的惊恐之中,还未来得及掩埋。天气炎热,尸体极易腐败,不及时进行消毒处理,很可能造成瘟疫流行,为此,抓紧尸体消毒是震后防疫灭病的当务之急。震后第二天,防疫站组织所有同志,分成3个组对芦台镇内的所有尸体进行消毒。大家穿着白大褂戴着口罩,手拿真空泵,肩背喷雾器,把消毒液喷洒在尸体上。腐败尸体散发出的气味恶臭难闻,大家全然不顾,经过两天的辛劳工作,走遍了芦台镇各个角落,把所有尸体彻底消毒了一遍。
  由于地震使芦台镇所有的深井和供电系统遭到严重破坏,至使地下水源不能利用,广大群众只能饮用蓟运河水。当时的蓟运河中漂浮着死尸,加之粪便等废弃物,污染相当严重,如不及时进行消毒,极易造成水型传染病流行。防疫站及时把消毒用的漂白粉分发到群众手中,并指导他们正确使用,同时对水质进行经常性的卫生监测。为提高人群对各种传染病的抵抗力,防疫站的同志背着药箱跑遍了全县所有机关、学校、工厂,对人群进行预防接种,主要注射了霍乱疫苗、伤寒疫苗、百白破疫苗、牛痘等。经过防疫工作者的辛勤工作,有效地预防和控制了传染病流行。
  地震后八月中旬,造甲、俵口、任凤等地相继出现伤寒疫情,有的已形成小面积流行,由此引起各级领导高度重视。防疫站和市医疗队的同志立即奔赴到以上地区村队蹲点,他们和当地老乡吃住在一起,在很艰苦的条件下,坚持为群众防病灭病的宗旨,精神饱满地指导当地赤脚医生开展防治工作。他们查找病人,送样化验,实行病人及时隔离救治,环境消毒,对带菌者做好生活垃圾和粪便处理,对与病人密切接触者广泛投服氯霉素进行预防。全体同志顶烈日冒酷暑,不分黑夜白天奔波于各村,有的同志累倒在工作岗位上。经过紧急周密地防治,使疫情得到了有效控制,避免了大面积流行。同时他们还在全县范围内开展此次霍乱疫情的查源、灭源工作。此项工作涉及范围广,人员多,工作数量和难度都很大,加之当时防疫站人员少,技术力量不足,交通工具不够,工作起来难度很大。但大家把灾区群众的健康放在第一位,克服困难深入全县农村,走村串户与既往伤寒病人座谈,向他们讲明查源的意义,请他们回忆解放前后患过此病的人,力争不漏掉一个带菌者,对发现的带菌者严格建卡,造册登记,定期跟踪查访,积极治疗。经过细致地查源灭源工作,摸清了底数,消除了存在的隐患,控制住了新疫点伤寒流行。
  震后,群众生活环境差,蚊蝇孳生,极易造成虫媒传染病的发生和流行。防疫站的同志,深入宣传,广泛发动群众,开展灭蚊蝇活动,推广使用燃烧敌敌畏硝酸钾纸的做法,收到明显效果,降低了蚊蝇密度,有效地控制了虫媒传染病的发生。
  震后广大群众洗澡换衣不便,生虱现象比较普遍,这种状况极易引发斑疹伤寒的流行。县委领导很重视,召开了全县卫生工作会,部暑了灭虱工作,县卫生局向全县卫生医务人员提出了灭虱工作的具体要求,防疫站准备了灭虱用的马拉硫和粉笔,编印了宣传材料,送到全县各公社和农场,受到群众普遍欢迎。经过大规模的灭蚊蝇、灭虱活动,改善了城乡卫生条件,避免了虫蝶传染病的流行。
  常言道:“大灾之后必有大疫”,这是几千年来封建社会劳动人民总结出的经验。然而像宁河大地震这样毁灭性的重大灾害,却没发生疫情流行,使灾区人民能够振奋精神,身体健康地投身到抗灾救灾,重建家园之中。这完全体现了党和政府对灾区人民的关怀,体现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同时也体现了卫生防疫工作者忘我工作,忠于职守,一心为民的良好风范。
  回首震后20年,纵观全县的巨大变化,我们不能不说一句:抗震救灾中的防疫战士,灾区人民忘不了你们,你们同样是抗灾救灾的英雄,你们的业绩永远是宁河历史上的重要一页。

知识出处

7·28天地震20周年(宁河文史资料 第四辑)

《7·28天地震20周年(宁河文史资料 第四辑)》

本文记述了宁河文史资料的第四辑7·28天地震20周年,包括宁河,祝你再创辉煌、7·28劫难在宁河、震后访芦台、地震中的广播站、交通战士在紧急关头、不教人祸附天灾等内容介绍。

阅读

相关人物

杜进东
责任者
杨志强
相关人物
于长水
相关人物

相关地名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