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天斗地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7·28天地震20周年(宁河文史资料 第四辑)》 图书
唯一号: 021920020230002000
颗粒名称: 战天斗地
其他题名: 田庄坨抗震救灾纪实
分类号: K250.621
页数: 8
页码: 86-93
摘要: 本文记述了1976年7月28日唐山大地震是一个严重的自然灾害,给当地居民带来了巨大的破坏和伤害。在地震前两天下了一场雨,导致了一些异常现象,如鱼从水中跳出、蟾蜍聚集在一起、家畜表现出不安的焦躁情绪等。然而,这些现象并没有引起人们的足够重视,无法预测和预防地震的发生。当灾难发生时,人们陷入了恐慌和悲痛中,党支部和人民解放军组织了救援行动,尽力拯救被埋的人。最终,这场灾难造成了158人死亡,近百人受伤的严重后果。
关键词: 宁河县 文史资料

内容

1976年7月28日凌晨3点40分钟,发生了举世震惊的唐山大地震,强烈的震波向四面八方辐射。板桥公社田庄坨大队,是一个波及严重而被摧毁的村庄。
  随着岁月的流逝,惨重的灾害,距今已经二十个年头了。虽然今天人民的生活逐渐趋于美好,努力奔向小康,创造着幸福的未来,曾经压抑在人们心头的恐怖阴影也慢慢地淡了下来。但是,那些身陷其境,深受其害,侥幸从死亡线上逃脱出来的人们,回想当年惨痛的景象,仍然不寒而栗,难以抑制满怀悲痛,心潮翻滚,久久不能平静下来。
  记得在地震的前两天下了一场雨,虽然天气已经放晴,街道上还有些泥泞。那天晚上没有一点儿风丝儿,闷热的天气,令人透不过气来。村民李桂申在宅旁的水坑边上乘凉,,突然从水里窜上一条大鱼,他立刻把鱼捉住了。谁知那水里的鱼接二连三往岸上蹦,他前追后拿一共捉了4条。他没有想到别的,只为这意外的收获而感到喜悦。他拎着鱼回到家里,家里人也是又惊讶又高兴。忽听小猫子撕心裂肺打着滚儿地嚎叫,以为是猫要馋鱼,竟至如此,倒觉得好笑。
  村民王竹清家院内,发现有大群疥蛤蟆(蟾蜍)有的拥挤在一起,有的四处乱蹦,约有一大抬筐。在农村这种动物是很多的,虽然觉得情况异常,却也不曾想到这是什么先兆。
  村民们家家都养着猪,那几天猪都不爱吃食,喂食的时候,有的吃几口,有的嗅一嗅就离开食槽,有的人以为是猪得了什么毛病。后来听说家家都有这种现象,反倒不以为意了。
  傍晚,鸡不进窝,攒聚在角落里,俯伏不动,有时则无故惊叫,各处乱飞。
  各生产小队饲养处的骡马,都不愿进棚,勉强轰进棚里.一会儿又都跑出来。嘶鸣、刨蹶,表现出十分不安的焦躁情绪,闹得饲养员无可奈何。
  这些异乎寻常的征兆,预示着未来有什么不祥的灾祸即将发生。但是,人们虽然感觉奇怪,却无法破译其中的奥秘,去趋吉避凶,躲过这场灾难,真是可悲。
  约摸在夜间10点钟,下了一阵零星小雨,虽然没有下大,可是却把那些在屋外乘凉的人们都赶到屋里,睡觉去了。家家都关了电灯,夜幕沉沉,一片寂静,万籁无声。
  人们正在熟睡之际,突然!从东北方向传来沉重的轰隆声,响声连续不断,越来越近,宛若千军万马,鼓噪而来。谁也没听到过这样惊心动魄的声音,无法辨别究竟是什么响动,都以为是挟着风雷的暴雨来了。转瞬之间象打面罗一样来回震荡颠簸起来,房上的大梁和檩木咯吱做响。大约晃动持续了几十秒钟,紧接着听到惊天动地房倒屋塌之声。一片不知从何而来的火光,辉映着震后的现场,十分明亮,移时熄灭才黑暗下来。
  所有的人们,都被这罕见的打击惊呆了,街头、院内人们奔走呼号,男男女女都忘了自己还裸露着身体,没有穿着衣裳。等到清醒过来,才想起还有埋在土里的亲人等待救援。就象发疯一样,哭着喊着,拼命刨土,没有工具就用两手,直到皮破血流,不肯停止。悲惨的号啕声,此起彼伏,撕裂了漆黑的夜空。
  据北岳村人目击者说:借助地光,隔河相望,刹那间,一股烟尘直冲云霄,高约数丈,弥漫笼罩整个村庄,朦朦胧胧什么也看不见了。
  村党支部书记王质纯,刚从瓦砾堆中钻出来,顾不得自己的伤痛和埋在土里的亲人,立刻跑出去,召集支委委员们在街头召开一个紧急会议。听取了6个小队队长口头汇报。立即指挥,组织人力抢救尚未脱险的社员。那些没有受伤的人们立即行动起来,挨门挨户挖土救人。
  这时候来了一队人民解放军,好象从天而降的神兵。他们没有停留,立即加入救援行列,等到把人全部救出,他们又立即到别的地方去了。
  由王质纯亲自指挥,首先抢救下乡知识青年。他们的宿舍已经全部坍塌,经过奋力排除残砖碎瓦,终于把活着的营救脱险,只有两人已经死亡,不能挽救了。
  在刨土救人过程中,六队的一组营救人员,连续刨出6个死难者。社员孙世玉由于极度紧张,当场休克晕倒在地,当时惨状可想而知。
  群众又从大队医务室中,清理出部分药品,让赤脚医生,背着药箱在全村巡回治疗。另在街头设点,给可以前来就医的伤员敷药治伤。
  在这个时候,余震频频,一阵过去又接一阵。有几次地声很大,象是要把大地炸开,那些没有倒塌的残垣断壁,在剧烈的震荡中东扭西歪,再次坍倒,崩裂之声,不绝于耳。
  社员们的粮食及日常生活用具,都在土里埋着,因为余震不止,谁也不敢去找。而且水电都已断绝,生活问题极待解决。各队长把小队仓库里的粮食,筹措一部分,找几位家里没有伤亡的妇女,埋锅造饭,让社员们充饥。
  至上午10点钟,已经把死伤人员全部刨出来了,那些尸体,经过家属草草装殓起来。党支部又开会,商议掩埋事宜,让死者入土为安。下午组织掩埋人员,各队取出库存的芦席,把尸体都包裹起来,用绳子捆扎,由壮年劳力们抬到村外,那里有人预先把坑挖好,顺序安葬。前边走着抬尸行列,死者的家属跟在后面,呼天嚎地,嚎啕大哭凄惨景象令人心如刀绞。
  在这次特大灾害中,村中1000余间房屋夷为平地。死亡158人。轻重伤员近百人。
  有几家重灾户,如一队岳存柱夫妇同时遇难,遗下一子一女。二队刘志均身后也都是没成年的孩子。四队田秀民夫妻双亡,遗下二子一女,都还幼小,生活无着。王质纯家中受灾严重,老母及一子一女都在震中死亡,直到第二天才刨出来进行安葬。
  遇难社员为数众多,不胜列举。死伤惨状,各有不同。令人触目惊心,不忍卒睹。回忆当时目击惨景,犹自心酸手颤,难于描述。留给亲人痛苦的心情,今生今世难于忘怀。
  地下忽大忽小的余震轮番袭来,人心惶惶不可终日。天上忽阴忽晴,暴风骤雨不时席卷而至,人们东藏西躲无处安身。只好支起棍棒,搭盖简陋的席棚,暂避一时。夜间蚊虫叮咬,不得安睡。安定的生活,突遭变故,思念亲人,愁肠百结。泪眼相对,熬到天明。
  死亡的两名知青,男的叫张法则。女的叫李素芬。他们的家长远在天津市内,一时不能到来。只好用芦席掩盖,停厝路边。因为天气炎热,恐怕尸体腐烂,只好在第二天掩埋。
  几天后,他们的父母才匆匆从天津赶来。由支部委员们叙述了前前后后的经过。李素芬的母亲提出要求,让把坟刨开,要跟女儿再见一面。经过大家劝阻,但她坚持要看一看,无可奈何,只好把坟土刨开。真是可怜天下父母心!经过大家婉言抚慰,劝解止哀,然后送他们上路,回天津去了。
  无论陷入怎样恶劣的环境,人总是要想方设法克服困难,创造生存的条件。在这多雨的季节,那单薄的席棚里是不能安身的。只好加盖塑料薄膜或其它覆盖物。前后挂上帘子,维持现状。
  几天后,党支部组织人力抢修电线,恢复了照明用电,人们把电线引进窝棚,夜间不再在黑暗中摸索,方便多了。接着又把水井修复,无须再吃那不卫生的河水了。粮食加工机械也修理完备,可以给社员打米磨面,人们壮着胆子把埋在土里的粮食刨出来,从此不必再为吃饭发愁。生活逐渐安定下来,人心也趋于平稳。
  在此期间,首批来村的医疗救护队,是党中央派来的海军总医院的医务人员。他们携带着药品和医疗器械,每日为轻重伤员巡回诊病,打针送药,包扎创伤。后来,天津市又派来市一中心医院的医疗队,他们虽然有高超的技术,热情地服务,终因条件的限制,对那些较重的伤者是无能为力的。
  有一批救济物资发到村里,有塑料薄膜、手电筒、手提灯、压缩饼干等等。只是数量很少,起不了什么大的作用。但人们心里明白,政府还在关怀着这些受苦受难的人们。
  因为震灾受害区域太大,当地唯一的医疗单位——卫生院,也遭受了破坏。面对那些严重的伤员,束手无策,眼看着他们的伤势渐趋恶化,日重一日。幸亏上级及时组织转地医疗措施,解决了很大问题。
  第一批去了宝鸡市医院住院治疗。第二批去了芜湖市医院治疗。第三批去天津市第二医院治疗。他们在外地医院得到很好的医治和护理,病情很快好转,不久,就有康复的人员,陆续出院返回家乡。
  但是也有不幸的例外,如社员刘志淳,因为颈椎骨折,造成高位截瘫,丧失了活动能力。等到儿子赶到宝鸡去看望时,已于10天前去世了。还有杨树成的儿子,也是全身瘫痪,虽有其父亲陪床照料,终因无法挽救而死。教师孙浩川因为伤势过重,他的妻子王学敏不远千里跟随前去,百般医治无效,结束了年轻的生命。这些惨遭不幸的人们,令人十分惋惜。
  转院的伤员陆续归来,只有刘志华和杨桓中的妻子,两人都是截瘫患者,从宝鸡又转到天津,治疗一个阶段,终因已成不治的后遗症,只能回家疗养,由当地卫生院免费供给药物进行医治。虽然落得残废,但能保住性命也算幸运了。
  有几家重灾户在地震中死亡了主要成员,破坏了家庭结构,遗下了孤儿寡妇,无依无靠,政府也做了适当的安置。如一队岳存柱遗下的子女,后来都给安排了工作。二队刘志均的子女也安排了工作。五队刘克佳有个儿子也给予了安排。四队田秀民遗下二子一女,年纪幼小,由县孤儿院收养。另外一些重灾户,先后数次得到政府颁发的救济款项,解决了生活的困难。
  地震那天晚上,各小队的牲口都不愿进棚,有的饲养员只好听之任之。唯有二队的饲养员把牲口赶进棚里,用绳锁封闭了出入口,结果牲口全部压在棚里。等到社员们把人救出后,再去救牲口,已经全部死亡了。全村共死大牲畜12头。后来田间生产耕作,畜力不敷使用,当年秋耕及次年春耕,均由北朱庄大力支援,才得以度过生产难关。
  震后发现村西大田里,拥起很多砂包,堆堆细砂积聚成丘。估计是从地层深处喷射而出,因为这里是黑壤粘土,几米以下从来不见砂粒。
  炎热的夏天,在惶恐和叹息声中悄悄地过去。飒飒金风吹来了深秋,天气一天比一天凉了。人们知道现在居住的席窝棚是无法度过即将到来的寒冷的冬天。人们立即动起手来,刨出砖头石块,盖起了有门有窗,有灶膛有火炕的简易房屋。用木料支起四架,墙壁用秫秸或苇子拿成苫子,戳绑起来,里外抹工滑秸泥就成了。特点是屋檐低矮、顶盖轻便。即使倒塌下来,也能支撑得住,不至伤人。
  住这样的房屋虽然并不理想,但可以不必担心地震,而且也可抵御严冬酷寒,能够安全过冬。就在这样的住居条件下,人们也照常日出而作,日入而息,进行着生产。进行着婚、丧、嫁、娶、生小孩子等人生正常的生活。
  余震逐渐稀少,地壳日趋稳定,人们不甘于类似原始人穴居的住房条件。党支部召开了群众大会,研究重建家园的设想。请有经验的人员共同参商,规划蓝图。一经拍定,组成测量小组,有王佐清、吴希敬、李长庚等人。他们逐日奔跑在村前村后,进行实地勘查,不久,新的方案出台了。
  新的村庄有三趟大街,中间穿插两条小街。大街为前门,小街为后门。按人口实际所需分配房基地,凡年满18岁的男性公民都可以分到三间正房的地基。
  但这些土地原是坑坑洼洼,七高八低,在这上头盖房子是人们从不敢想的事情。可是现已经落实到户,人们欢欣鼓舞,立即着手,该平的平,该垫的垫,很快就整理就绪,一块块平坦的房基地呈现在人们面前。可是人们还是拿不定主意,因为心中余悸未消,反复考虑,这房是怎样盖?要盖什么样的?盖成了敢住不敢住?因此都持观望态度。
  支部为了号召群众重建新房,大力协助盖房户,每块房基地用大队的拖车给拉一车石头、一车砂子,不要车脚钱。又派人到东北林区,联系购买木料,因支援灾区,提前发运,不久木料就运到了。有檩木、有椽材,也有做房梁的大件圆木,按人口分配到户。拉砖买瓦,建起了打着圈梁的房屋。
  两年多的时间,全村都已盖齐新房,一排排整齐的砖瓦房舍,十分壮观。有当时害怕的盖了半简易的房子,又都拆了重盖起来。
  党支部书记王质纯,因为领导群众抗震救灾,重建家园,做出卓越贡献,被评为出席天津市的模范。
  地震把人们推到死亡线上,但人们不屈服于天灾人祸的摧残,不向困难低头,化悲痛为力量,昂首挺胸,重建新家。巨大的自然灾害,摧毁了一个旧的,人们却用双手又造成一个崭新的村庄。勤劳勇敢的人们创造了“人定胜天”的奇迹。
  毛主席曾经说过:
  “与天奋斗,其乐无穷;与地奋斗,其乐无穷。”

知识出处

7·28天地震20周年(宁河文史资料 第四辑)

《7·28天地震20周年(宁河文史资料 第四辑)》

本文记述了宁河文史资料的第四辑7·28天地震20周年,包括宁河,祝你再创辉煌、7·28劫难在宁河、震后访芦台、地震中的广播站、交通战士在紧急关头、不教人祸附天灾等内容介绍。

阅读

相关人物

刘志芹
责任者
李桂申
相关人物
王竹清
相关人物
王质纯
相关人物
孙世玉
相关人物
岳存柱
相关人物
田秀民
相关人物
刘志均
相关人物
王质纯
相关人物
李素芬
相关人物
刘志淳
相关人物
杨树成
相关人物
孙浩川
相关人物
王学敏
相关人物
刘志华
相关人物
杨桓中
相关人物
刘克佳
相关人物
田秀民
相关人物
王佐清
相关人物
吴希敬
相关人物
李长庚
相关人物

相关地名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