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28”劫难在宁河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7·28天地震20周年(宁河文史资料 第四辑)》 图书
唯一号: 021920020230001978
颗粒名称: “7·28”劫难在宁河
其他题名: 地震10周年祭
分类号: K250.621
页数: 10
页码: 4-13
摘要: 本文讲述了宁河县在唐山大地震中所遭受的严重灾难,包括倒塌的房屋、破坏的土地和伤亡的人员。文章描述了当时人们的惨状,包括被瓦砾埋压和脑壳劈成两半等。同时,文章也提到了在震后重建中,人们逐渐恢复了生产和生活,并努力创造更美好的未来。
关键词: 宁河县 文史资料 劫难

内容

开宗明义:1986年,为纪念抗震10周年,陈道华先生嘱我写一篇纪念文章。受命后,多次光顾档案馆,多次了解知情人,遂成此篇,刊于1986年的《宁河文艺》上。今年,县政协编辑抗震20周年专辑,文史委执恳收此小文,故将10年前的旧作原汁原味奉献给读者。
  ——作者
  一罹难之时
  历史将铭记这个时刻——
  宁河人将诅咒这个时刻——
  公元一千九百七十六年七月二十八日,北京时间三时四十二分。
  是时,人正酣睡;万籁俱寂。蓦地,地光闪烁,继而地声隆隆,如群牛嚎叫;大地的肤肌骤然扭曲变型,先是东西晃,接着是下上颤动,倾刻房倒屋塌,烟尘升腾。
  这就是唐山大地震所波及的宁河。
  1千平方公里的宁河满目疮痍:到处是残垣断壁,到处是尘灰狼烟;声嘶力竭的呼救声绵延百里、不绝于耳,撕着人的心,裂着人的肺!
  在农村——乡亲们拮据的生活水准只能以土坯房栖身。
  全县20个公社,295个村遭此横祸。19.1344间住宅倒塌,3.4000间住宅受到严重破坏,乡亲们已无栖身之处;10万亩良田喷沙冒咸水,造成30万亩土地沥涝、荒芜、绝收;不计其数的农田设施倒塌、下沉、断裂、滑坡……
  ——当灾难降临到蓟运河畔仅有600口人的西窑村时,它瞬间被夷为一片废墟。129位乡亲梦中被墟土吞没。就连村养貂场的410只水貂也不能幸免……
  ——与西窑村隔河相对的马鞍子村,1400多间房屋横七竖八地塌落了,吞去了246人的生命,700多人从瓦砾中挣脱出来时,已是遍体伤痕、血迹斑斑。眨眼间,全村一贫如洗,人们祖祖辈辈积累的财富毁于一旦……
  危害最烈的当属芦台。
  芦台——宁河的政治、经济、文化、商业中心,此时已陷于瘫痪,浓烈的灰尘伴随着蒙蒙细雨混合成灰褐色的雾,在溢漫,在飘荡。
  东面,芦台人引为自豪的东大桥被拦腰震断,一头栽进蓟运河里,津榆公路大动脉陷于瘫痪;西面,青石砌就的西大桥也摇摇欲坠,令人望而却步;北面是发怒的蓟运河;南面是披创累累的汉沽区,芦台成了一座孤城!震前最繁华的三条大街——中街、南街、北街已被瓦砾掩埋,大地张开了无数道裂缝,“突突”地冒出沙浆和黑水,湍急地向四周漫去。到处是七零八落的小青瓦、大青砖,斜着的电线杆,东倒西歪的水塔,横躺竖卧的松木檩子。“大同仁”、“刘子和”、“老庙头”,人们熟悉的一切,都荡然无存。
  受灾最惨的还是祖祖辈辈生活在这块土地上的父老兄弟姐妹。人们被压在倒塌的房底下,根根檩木桴架将人紧紧挤压住,上面是厚厚的苇把子严严地覆盖,厚厚的房土严丝合缝地阻塞着每一个空隙。这层层死亡的帷幔闷得人透不过气,呛得人口鼻出血。全镇22000多人有90%以上都在这死亡的帷幔下挣扎,竭力地抢夺生还的希望。
  瓦砾下,158户断门绝烟。他们来不及向邻里惜别,来不及再亲吻一下故乡的泥土,便悲惨地离去。
  瓦砾下,64个可爱的儿童失去了双亲。其中有7个是刚满周岁的婴儿。
  瓦砾下,118位外埠兄弟姐妹客死芦台。他们带着对故乡和亲人的眷恋,终生遗憾地在芦台走完了人生之旅的最后一步。
  一中年人在震中拼命夺门而出,沉重的木房梁迎面劈来,将他脑壳劈成两半……。
  一妇女还未挣开双眼,垂直砸下来的房柁将她拦腰一分为二……
  当浓雾刚刚散去时,老百货公司的废墟里挣脱出一位青年,他不顾尚在瓦砾下呻吟的亲人,来不及擦擦自己身上的斑斑血迹,抄起一根木棍挥舞着跳起来:“苏修扔原子弹啦!杀呀!”这是那个特定年代青年人的性格——胸怀五洲,放眼世界。
  最初的混乱是不可避免的。声嘶力竭的呼救声、痛心疾首的哭喊声响遍小镇各个角落。废墟中开始渗出片片鲜血,与绵绵淫雨汇合成一条条红色的小河,染红了白色的墙壁,连瓦砾也变成深褐色了……突如其来的灾祸,使人们的神经麻木了,仅有2万多人的小镇眨眼间死去2388人,有谁见过这等惨状?三九年闹水灾,也不过是背井离乡讨饭,人毕竟还在么?
  看吧,到处是仓皇奔走的幸存者:拄着棍的,披着破麻袋片的,裹着塑料布的,穿着男人衣服的女人和穿着女人衣服的男人,头破血流的,伤肢残臂的,凡是看得见路,能迈开腿的,都在奔走,都在呼号,觅寻着亲人……
  十年了,3650个日日夜夜,如下残酷的数字还在折磨着宁河人:
  △全县1,6098人震亡,4,3014人不同程度致残受伤。就是说每百人中就有21人伤亡。
  △全县22.9168间房屋倒塌,3.1038间严重破坏。就是说每百间就有87间被毁。其中,芦台镇倒塌1.3404间,仅幸存下城建局、交通局、未竣工的百花影院和个别住宅147间。
  △全县各种直接经济损失达亿元之多,而间接损失则无法估量……
  这对并不富庶的宁河无疑是致命的打击,宣告宁河已一贫如洗,已无再生之能力!可是,那些震亡的亲人的损失能用数字来计算么?还有那些失去了父母的306名孩子,丧失了爱子爱女的734名鳏寡,终生饱尝地震痛楚的250名截瘫亲人,他们的损失也能用数字计算么?尽管十年来国家给他们补助了139万元的经济款,但大自然的“恩赐”将永远在他们心里留下深深的创伤。
  二 劫难中的众生相
  巨大的灾难将一切秩序统统打乱、击碎,局势是严峻的。当人们不得不承认眼前这目不忍睹的现实时,现实则向每一个幸存者提出了最严峻的考验!
  全县最高指挥机关——宁河县委首当其冲地接受了考验。天刚蒙蒙亮,从废墟中爬出来的领导者们便聚在县委大院,在瓦烁上召开了紧急常委会,商讨应付这突如其来的灾祸的对策,并立即付诸实施:
  ——当天上午8点,紧急架设的广播向芦台和邻近乡村播音了,号召群众奋勇自救。
  ——当天下午,在芦台的废墟上出现了11个售粮点,免费供应灾民。
  ——当日晚,芦台和部分乡村通电。
  ——3天后,全县恢复通讯;解放军驾车行进在芦台大街小巷,向灾民供水。
  ——数日,灾民陆续领到搭盖临建棚的苇席、油毡……
  最初的救灾工作是卓有成效的。灾民们安然度过了缺粮断水之绝境,人心是安定的。但由于面对的是如此巨大的灾难,救灾工作很难尽善尽美,不可能照顾到每一个角落,真正艰巨的抢险救灾重任几乎全在每一个幸存者的肩上。这是史无前例的考验,幸存者们在考验面前,庄严地填写了一生最难忘的一份答卷!
  ——一辆吉普车由宝坻风驰电掣地向芦台驶来,车上坐着由宝坻开会回来的芦台公社党委副书记董承业。一进芦台他惊呆了,扑入视野的是满目疮痍。他家的房子也倒塌了,同行者劝他下车看看,他顾不得了,他深知自己的岗位在公社,救灾工作要有人指挥。他在指挥救灾中,曾几过家门而不入,不是他心狠,他是感到自己负有几万人安危的责任。可是6位亲人震亡,哥哥和妹妹身受重伤的消息送到他耳边时,他心里暗暗流了泪。
  ——剧烈的抖动,把邮电局二楼话务房颠簸得象海浪中的一叶小舟,墙皮纷纷脱落,楼板“吱呀吱呀”地乱响,刹那间大楼漆黑一团,好不瘆人。正在值班的话务员张尔茹、王秀玲和机务员隋宝英,惊骇万分地不知如何是好。她们完全有时间脱离危险,但却没有脱逃,依然坚守着岗位。他们戴着话筒,用仅有的一支手电照亮,顽强地支撑着身体的平衡,不停地向市里呼叫。强烈的摇晃把他们震倒,摔破了头,爬起来又干……
  ——化肥厂危在旦夕!8米高的大气柜摇摇欲坠,随时都有大爆炸的危险!只有立即打开气阀,放掉气体,才能排险。工人刘士忠箭步跨上铁梯,一口气冲了上去,迅速拧开气阀放掉了气体,减少了气压,避免了一场后果不堪设想的地震次生灾害的发生!
  ——北胡村饲养员王瑞光是与心爱的马一起辞别人世的。地震时他冲进抖颤的马厩,迅速解着马缰绳,接连放出了5匹马,这时房顶已片片塌落,墙壁块块瘫塌,他全然不顾。当他正为第6匹马解缰绳时,只听一声闷响,全部倒塌的马厩狠狠朝他砸下去。人们把他刨出来时,发现他的手还紧紧握着那根缰绳……
  真、善、美在关键时刻熠熠闪光。人们剥去了一切掩饰和伪装,心灵被净化,道德被升华,情操被陶冶,意志被磨炼。往往是一个人出来,救了一个,然后又合起来救他人,象滚雪团一样汇成一支自救大军。和睦的好邻居在互救中更加心心相印;素常有隔阂、甚至拳脚相对的邻里,当一方毫不迟疑地伸出救命之手,使对方得以生还时,往日的冤仇顿时烟消云散,热泪盈眶地紧紧拥抱在一起……
  不需掩饰,大千世界并非全是真、善、美。劫难之时,假、恶、丑的龌龊行为同样体无完肤地暴在人间。
  一幸存者从废墟中爬出后,听着住对面屋的邻居在瓦砾下呻吟。他没有伸出救援之手——因为两家过去有矛盾。当别人来救时,他却说邻居已脱险去救别人了。由于他支走了救援者,这位完全可以生还的邻居过早地辞别了人世。尽管法律奈他不得,但他后半生能摆脱掉负罪么?他的良心能不受到深深地自责么?
  三 情同手足的支援
  “滴滴!”天刚蒙蒙亮时,八号兵营的几辆军车便满载着一连解放军官兵,火速赶到了芦台。这是县财办副主任王兴邦和邮电局一职工,驾着幸存的一辆送信摩托车赶到兵营,带来最早的一支救灾队伍。官兵们从街东头起,一路救人,转眼间数百人脱险,大大减少了芦台的伤亡,从此揭开了抢险救灾的序幕。
  2万多子弟兵、医疗人员、工人兄弟源源不断向宁河挺进,数百辆汽车日夜兼程向宁河挺进,大批的救灾物资从四面八方涌来,给宁河带来了希望。
  2300多子弟兵的形象在宁河人心中是崇高的、圣洁的。一座钢铁浮桥震后第二天仅用6小时便在老码头处飞架运河两岸,打通了津榆公路,使各种物资源源送到各地;几千名亲人被他们从废墟中救出来;几百名伤员经他们医治后转危为安;300多万斤粮食被他们抢运到各地;大批的机器设备被他们抢出。
  红桥区三防院的22名年轻医务人员,从接到命令到整装出发仅用了半小时。他们火速赶到重灾区赵庄公社,兵分几路到五个重灾大队,短短几天就抢救了3100多伤员,减少了伤亡。
  年近六旬的内蒙古卫生局局长木伦同志,率领450人医疗队在运河北岸安营扎塞,建起野战医院。他们敞开蒙古族兄弟豪爽真挚的情怀,彻夜不眠地抢救着每一个汉族兄弟,数千人化险为夷。
  数百辆汽车满载着市区和兄弟区县的1.7000多救灾人员,川流不息地奔向乡村各地,抢收庄稼,修整农田设施,搭棚建舍。
  与此同时,大批的救灾物资从各地涌来:资金1.100万元;粮食37.7万斤;食油1万斤;饼干21万斤;白糖5千斤;奶制品6千多斤;冻鸡4500只;瓜果蔬菜7.1万斤;汽车43辆;帐蓬263个;衣服3.4500套;油毡1万卷;各种机器设备2490多台以及价值65万元的医疗设备。
  35个外地医疗队的1500多医务人员,日夜全力抢救着伤员。但毕竟力量单薄,器械和药品缺乏,尚有4.700多位伤员得不到医治,有些人已生命垂危!于是,伤员立即向天津、陕西、安徽、河南的39个地市县、136家医院转送。市交通局、卫生局和南京、济南等铁路局18个单位调集了汽车和火车。当专列途经北京、济南、南京、石家庄等18个沿途站时,成千上万的人在夹道慰问、迎接伤员。
  满载伤员的专列刚驶进西安站,陕西省委第一书记李瑞山等领导抬着担架来到车口,把第一位伤员抬上救护车
  ……
  △合肥火车站大雨滂沱。安徽省革委会副主任娄学争在雨中等候5个小时了。列车进站后,他上去把一位伤员背下火车……
  安徽宣城县3千人组织500副担架。他们唯恐伤员在救护车受颠簸,400位伤员硬是被他们从火车站用担架抬到医院。
  陕西省委提出了两个“力争”;力争少死人,力争少残废;规定伤员作大手术要经县批准,截肢的要经县里批准。
  真诚是不分地域的。伤员的到来牵动了亿万外埠兄弟的心。
  住在安徽宣城县的前邦大队农民朱文凯,胸内出血,生命垂危。医务人员接连4个昼夜抢救,把他从死亡线上拉回来。当他得知自己血管里流着18位当地人民自献的3400毫升鲜血时,他嚅动双唇说不出话来了。
  宝鸡市5万多人踊跃献血……
  渭南地区1万多人在医院恳求:要血有血,要皮有皮,用我们的吧!……
  陕西凤翔县农民高文先,推着150斤小米、5斤香油和自家苹果树第一年结的5个苹果,送到了医院。
  安徽宣城县一青年,扛着110斤稻米,赶了40里路送给伤员,连姓名也没留下。
  河南西华县马秦大队艾得新、艾得份兄弟俩,把一头200多斤的猪和200斤小麦送到医院,给伤员留下一封署名“我们全家”的慰问信……
  ……
  经过各地医院的精心治疗,4700多伤员除200多人因神经损伤需长时间治疗外,大都痊癒返回宁河。
  质朴的宁河人是永生不会忘掉这些的。每每谈起外埠兄弟姐妹的深情厚意,总不免眼圈红红的,感激之情溢于言表。一到“7·28”,当他们祭奠震亡亲人时,便会在心灵深处发出由衷的呼唤:祝福你们,祝福所有相助过宁河人的各地父老兄弟姐妹们!
  尾声
  十年了,3650个日日夜夜,梦牵魂绕的历史进程,给人的启示是那么多,那么深……宁河人被磨炼得更加成熟了。
  国家累计投资1亿3千8百多万元,使宁河从瓦砾中站了起来,昂首挺胸地屹立在蓟运河畔。县城芦台年年向四周拓展延伸,已发展成方圆3.5平方公里的崭新的小城。高楼林立、通衢如织、市景繁华、住宅宽敞,人均居住面积达到8平方米。
  今天,当人们站在抗震纪念碑前,无不感慨万千。若没有党的领导,若没有四面八方的支援,就没有宁河的今天。
  宁河人民是幸福的!

知识出处

7·28天地震20周年(宁河文史资料 第四辑)

《7·28天地震20周年(宁河文史资料 第四辑)》

本文记述了宁河文史资料的第四辑7·28天地震20周年,包括宁河,祝你再创辉煌、7·28劫难在宁河、震后访芦台、地震中的广播站、交通战士在紧急关头、不教人祸附天灾等内容介绍。

阅读

相关人物

范佩英
责任者
陈道华
相关人物
刘子和
相关人物
董承业
相关人物
张尔茹
相关人物
王秀玲
相关人物
隋宝英
相关人物
刘士忠
相关人物
王瑞光
相关人物
王兴邦
相关人物
木伦
相关人物
李瑞山
相关人物
娄学争
相关人物
朱文凯
相关人物
高文先
相关人物

相关地名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