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蟹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淡出视觉的记忆》 图书
唯一号: 021920020230001962
颗粒名称: 听蟹
分类号: K875.9
页数: 3
页码: 200-202
摘要: 这段故事描述了一种叫做“听蟹”的传统捕蟹方法。在一个秋末冬初的晚上,作者和伙伴们准备好工具,使用小提灯来吸引螃蟹。他们选择一个合适位置,安放小凳子,并躲在暗处等待螃蟹自己爬上来。终于,他们成功地捕捉到了几只螃蟹。然而,之后再也没有螃蟹上来了。后来老人告诉他们,先上来的螃蟹是探子,如果捕捉掉了,其他的螃蟹就不会上来了。这种捕蟹方法的奥妙可能在于灯光的诱惑和螃蟹的生活习性。
关键词: 传统 捕蟹方法 听蟹

内容

“听蟹”,是祖辈遗传下来的传统捕蟹方法。听蟹最好的季节是秋末冬初,也是河蟹的繁殖季节,一般这个时侯听蟹收获颇丰。
  我第一次听蟹是在一九六七年,一个月清风高的晚上,与老九、小安子一起准备好工具。在家里简单地把小提灯用抹布擦拭一番,小提灯是听蟹的主要工具,呈园桶状,上边有一个伞状盖,周围玻璃罩,可防风吹,上下可以排烟通风,在当时国营商店里有销售,如今差不多已成文物了。一个月前应马振得邀请参观兴家坨“天津兴家民俗博物馆”时见过这些东西。
  因为,听蟹一般都是在晚上,出发前我们也必须简单装束一下。穿起满是补丁的老棉袄防寒,各自便提起小提灯,带着小方凳,拿起小网兜,腋下夹两捆稻草,在家里提前点亮了小提灯,说说笑笑,亮堂堂出去了。出门后,一直往南走不远,便来到一个小木桥上,小木桥不是很大,终年流水,村里人都叫它“看青桥”。
  天尚未黑透,一轮明月已高高地悬在深蓝色的夜空中。水稻已收割完,田里光光秃秃的,仅剩下矮矮的稻茬和咸水沟几根芦苇。不远处是两个生产队集中存放打轧稻草垛与粮食的场院。每一个场院都有一排小房子,那是护场人员休息和存放工具的地方,因为有人看管,小屋里发出微弱的光。深秋的西北风冷飕飕的,我们站在桥头,禁不住寒战连连。
  仔细观察一下地形,预测出螃蟹可能出水行走的路线,选择好位置,安放好小凳子,又将小提灯稳稳放在上面,待一切安顿好,我们便躲在暗处,簇拥在一起,或爬、或蹲在铺有稻草土坡上,一动不动,静静地期待着螃蟹自己爬上来……那时的老壕沟,长满厚厚的芦苇,水沟挺深,下游与蓟运河相连,上游是六百亩水稻田。这个沟的水质好,鱼虾肥,螃蟹较多。
  “螃蟹能上来吗?”我问,老九说“不着急,不要说话,慢慢听……”静默中,不知又过了多久,忽听得流水中“咕咚咕咚、哗啦啦”响,“有了。”我急忙欠起身跑过去在沟坡上,抓到一只,忙拿到灯光下观看,一只黑背白肚两螯长满茸毛的大蟹,拿在手上还张牙舞爪,这边才放入网兜里,水沟里又有响动,老九又从水边抓起一只,也是大蟹,毛却不多。
  “螃蟹真是呆子,这么好抓”。其实不然,那一日晚上,再也没有一个螃蟹爬上来。后来,老人们告诉,先上来的螃蟹是“探子”,是“侦察兵”,不能捕捉。否则,后边的河蟹就不会上来了;你若不抓它们自然会源源不断,成群结队,涌上岸来。
  这些年,我慢慢揣摩这其中的奥妙,大约是这灯光诱惑、流水和生活习性的缘故吧,也未可知。

知识出处

淡出视觉的记忆

《淡出视觉的记忆》

出版者:宁河区档案局

本书以《淡出视觉的记忆》为题,作者分别从曾经的生产生活的角度,真实地记录了曾经的经历和生活的故事,带我们追寻历史发展的足迹,钩沉先人们生存的风雨沧桑。

阅读

相关人物

王来峰
责任者

相关地名

宁河区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