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心中的茅草屋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淡出视觉的记忆》 图书
唯一号: 021920020230001957
颗粒名称: 我心中的茅草屋
分类号: G624.24
页数: 3
页码: 190-192
摘要: 本文讲述了摘要:这篇文章描述了作者对过去茅草屋的美好回忆和怀念,茅草屋是农村人栖息的地方,尽管简陋但温暖。作者回忆了茅草屋在大雨和狂风中的困境,以及他们渴望离开茅草屋的愿望。文章最后,作者谈到了改革带来的变化,他们家盖起了砖瓦房,告别了茅草屋的历史,但茅草屋依然激励着他们奋斗和感恩的心。
关键词: 宁河区 田园 趣事

内容

时过境迁,记忆中曾装着我梦想的茅草屋已经被历史的风烟湮没了,无处寻觅。但我依然怀念它,那门、那窗、那微微向内倾斜的墙体,特别是那墙面上用泥巴沾贴上去一排排稻草,好像那一切都在深深吸引着我怀念它,留给我无法忘却的温暖、憧憬与忧伤。
  茅草屋在上世纪五六十年代是大多数农村人的栖息、安身、繁衍后代的地方。村村落落都能看得到土坯墙,枯黄稻草顶下的农舍,或连排,或七零八落的伫立在街道两旁。远远望去像土堆、像草垛、像蘑菇,沉寂于大地上,为农人撑起一片生存的天空。
  我家的茅草屋坐落在南沽村前街的最南端,它像一条深入绿海里极不协调枯黄的草船。高不过一丈四尺,便是这原始简陋的草坯建筑主体,可它却是我们一家五口人唯一挡风避雨生活的空间,逢年过节的时侯享受天伦之乐的家园。
  茅草屋最怕大雨,狂风。可春、夏二季的风雨又特别的多,强劲时狂风夹裹着暴雨,冰雹,像一头头怪兽,猛猛扑向茅草屋,将房顶,墙壁上的稻草一块块,一片片地掀起,甚至洞穿。此时屋外大下,屋内小下,滴嗒、滴嗒,漏雨声弹奏出忧伤烦人的旋律,不由的人人心头涌出一种痛。这个时候的妈妈忙不迭地寻找盆盆罐罐、器皿容器接着从屋顶渗下的雨水。有时依然无济于事,滴嗒的漏雨声和屋外狂风骤雨的呼啸声交织在一起,一阵紧似一阵,叫人胆战心惊,生怕这风雨飘摇中的茅草屋进一步被风雨摧残吹毁而无处安身。每每这一时刻,我的心揪得特别的紧,也特别的害怕,幼小的心灵过早的品尝了生活的艰难。一场暴风雨过后,茅草屋被掀得四处透风支离破碎,令人十分痛心,回想起凄凉的场景,家家户户相同的遭遇,不禁让人想起了,那位千古流芳的诗人在《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诗中写到的“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的名句,对诗人的当时处境多了几分理解。尽管俗辈,没有诗人心系天下的胸怀,此时此刻,多么希望我家以及周边的农人都能早日离开这不堪风雨吹打的茅草屋。
  其实,草泥垒起的建筑难以抵遇强劲的风雨,周而复始的侵蚀,多少辛劳也换不来理想的住所和长久的安宁,农人们的心中依然在做着“广厦”的梦……
  改革的春风吹遍了神州大地,也吹到了我们的小村。农村实行联产承包责任制,分田到户,土地经营三十年不变,农民生产的积极性得到极大的提高,收入也成倍增长。进入八十年代初期,家里积攒下一定积蓄,一九八二年建起砖瓦结构住房四间,改善居住条件,从此告别了住茅草屋的历史。虽然,茅草屋作为一个地区贫穷的标志已经离开了我们,但它每时每刻都在激励我们发奋图强、拼搏进取,告诫我们在心灵深处要学会感恩和满足。

知识出处

淡出视觉的记忆

《淡出视觉的记忆》

出版者:宁河区档案局

本书以《淡出视觉的记忆》为题,作者分别从曾经的生产生活的角度,真实地记录了曾经的经历和生活的故事,带我们追寻历史发展的足迹,钩沉先人们生存的风雨沧桑。

阅读

相关人物

王来峰
责任者

相关地名

宁河区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