帽子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淡出视觉的记忆》 图书
唯一号: 021920020230001954
颗粒名称: 帽子
分类号: K875.2
页数: 3
页码: 167-169
摘要: 本文讲述了旧时男人的帽子主要有便帽、棉帽、毡帽和草帽等。便帽包括军帽、工作帽和鸭舌帽,农村干活的人多戴夹帽。棉帽指絮上棉花的帽子,包括狗皮帽子和毡帽,一般由中年和老年人戴。毡帽是老头们最爱的帽子,冬天可落下两耳防寒。草帽主要是麦秸秆和高粱秆皮编的,农村干活最常戴的帽子,有遮阳、挡风遮雨的作用。
关键词: 宁河区 帽子 种类

内容

老话说,“穿鞋带帽,各好一道”,旧时,男人的帽子主要有便帽、棉帽、毡帽和草帽等。
  便帽,就是人们常说的夹帽子,包括军帽、工作帽、鸭舌帽等等。村里干活的人戴夹帽子的居多,工作帽和鸭舌帽很少有人戴,军帽在文革期间盛行了一段时间,后来除了复员兵很少有人戴了。
  棉帽,指絮上棉花的帽子,包括狗皮帽子和毡帽,冬天要靠的就是这三种帽子。除太冷的天气,一般戴狗皮帽子的不多(说实话,那时拥有狗皮帽子的也不多);棉帽子一般都是自家做的,式样不太好看,年轻人几乎都不愿意戴,但比较暖和,中年和老年人戴的居多。后来有了一种叫雷锋帽的(一种栽绒的棉帽),很招年轻人喜欢,戴的比较多。乡下有一句谚语:“三九冻不死出力的人”,所以冬天干活的时候,是戴不住棉帽子的。
  毡帽,则是老头们的最爱了。曾有歌谣这样传唱,“新年到,姑娘要花,小子要炮,老婆要个花棉袄,老头要顶新毡帽”。记得那时村里老头们戴的毡帽多是两耳式的,冬天可以落下两耳防寒,天暖时可用掖进帽子里。小时还听到过关系毡帽的传说。相传在越王勾践时期,会稽山有几个猎人相约上山打猎,打伤了一只大老虎,老虎跑进虎穴死亡,猎人们追进后发现,洞里还有刚出生的小老虎,抬虎捉虎时,猎人们发现小老虎躺过的地方,有锅底状的毡块儿,挺结实光洁,原来是被吃掉的羊毛猪毛长年累月躺压叠积而成,有好奇的猎人戴在头上一试,竟还很松软暖和,毡帽由此演化而成。四季可用,甚至赶集上店,可用它做盛物之用,干活累了,坐地歇息,可当坐垫,用后用手拍拍即可干净。戴上它,一副憨厚土气的忠厚相,不过,在我的记忆里,村里年轻人是没有人戴毡帽的,八十年代后连老人们也少有人戴了。
  草帽,主要是麦秸秆编的和高粱秆皮编的。麦秸秆编的一般都是圆顶像礼帽,单边沿较大,用以遮阳。用高粱编的都是圆形尖顶,人们叫蘑菇帽子。还有用马灵辫草编的(就是刨炊帚的那种草)。农村干活,戴草帽的时间最长,戴的人也最多。一般是春天耪地时就开始戴草帽了,一直要戴到秋后。因为一年四季,有三季要在田野里劳作,风吹日晒的,有顶草帽可以挡风遮雨,特别是夏天,日头火辣辣,草帽不仅遮阳,在阴凉地还可以当扇子用来扇风,在野地里寻到些鸟蛋、野果、野豆的,还可以当盛具使用。

知识出处

淡出视觉的记忆

《淡出视觉的记忆》

出版者:宁河区档案局

本书以《淡出视觉的记忆》为题,作者分别从曾经的生产生活的角度,真实地记录了曾经的经历和生活的故事,带我们追寻历史发展的足迹,钩沉先人们生存的风雨沧桑。

阅读

相关人物

李振起
责任者

相关地名

宁河区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