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河区图书馆
宁河区图书馆
机构用户
宁河区图书馆(机构用户)
登录
注销
首页
知识图谱
颗粒列表
全部
基础数据
精细化标引
析出资源
图表颗粒
知识抽取
人物
New
机构
事件
地理名称
专题
作品
实物
知识片段
资源阅读
近现代图书
期刊
其他
资源统计
加工标准
相关文档
首页
知识信息
高粱管理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淡出视觉的记忆》
图书
唯一号:
021920020230001937
颗粒名称:
高粱管理
分类号:
S514
页数:
5
页码:
87-91
摘要:
本文讲述了砘地是种植过程中关键的活动,通过人力拉砘子轧熟土地。耪地是除草和培土的工作,需要保留健壮的苗并除去多余的苗。耠青是覆盖苗根部以促进生长和排涝的工作。这些活动需要耐力和技巧,并常常需要农民之间的互助。
关键词:
粮食
高粱
管理
内容
籽种播下,能不能保住墒、出全苗,砘地就是最关键了,俗语说“麦子靠粪,高粱靠砘”,说的就是其中之一。砘地是最累人的一项活,因为种地用了畜力,拉砘子的活就要靠人力了,而且几乎都由年轻人干。如果生产队的牲畜较多的话,会用牲畜轧生,即头遍,然后由人拉砘子轧熟,这样人就会省很多的力气。
砘子有扁圆形和椭圆形两种。扁圆形的中间有孔,用木杠当轴,木框作架,所用木轴和木架(也叫加帮)都必须是硬木,最好是枣木的,越耐磨越好。椭圆形的砘子不大,搬运比较轻便灵活,是用来轧小地块用的。砘子又分双砘子和单砘子两种,双砘子四个砘仔,人是拉不动的。单砘子有两个砘仔,每个砘仔三十几左右,两三个人就可拉动,若轧熟时,砘子小点儿的或身体强壮的一人也可拉动。记得年轻时砘地搞恶作剧差点出人命,那天去步庄子砘地,队长让仨人一组,我这组是我和家族的侄子还有一姓马的青年,燥人的春风和头顶的骄阳,把我们的汗水几乎榨干了,累急了的马姓青年说,只要不拉砘子,叫我脑瓜朝下撅着都行。他可能是戏言,可年轻气盛的侄子和我却认起真来,用他的拉套把他像宰猪那样绑了个结结实实,怕他耍滑,我们还特意找了个马槽井坑,把他脑瓜朝下倒栽葱放好,然后在伙伴们的哄笑声中,我和侄子拉着砘子追着队伍绝尘而去。多亏查看墒情的老队长发现了,把马姓青年放倒在地时,他的嘴唇都紫了,眼睛憋得要出血,躺在地上像一滩泥了。他捡了一条小命,我和侄子挨了队长一顿臭骂。
苗出来长到二寸高左右后就要耪地了,这时也到了农时节气的小满时节,俗语“小满开铲”即说的是此,也就是头遍地,因为要留苗定棵,须铲去多余的苗,所以说“开铲”,也叫“开锄”或“开苗”。这是既累又讲究技巧的活,在每一条垅密密麻麻的高粱苗中,要按照队长“一步三棵”、“三锄一莮(nan)儿”的要求,把健壮的苗留下,其余的全部剜掉,还要保证小苗露出细弱的根,做到“根根露肉”,使小苗晒根,增加以后抗风、抗旱、抗病的能力。耪地时,基本上都是由能干的人打头,类似水稻插秧时的“打垅”,有人打垅后,其他的人就雁排式地跟在后边向前耪。显而易见,由能干的人打垅,有龙头的作用,能提高劳动效率。因为我那时正二十出头,很能干,拔麦子、插秧、砍高粱、挖河等农活都打头阵,所以耪地打垅的活我干的比较多。其实耪地打垅,只是满足了一时年轻好胜的虚荣心,没少受累,甚至受委屈。因为打头的人不但耪垄沟,还要照顾两个垅背,劳动量很大,而且一旦打了头,日后不打头了,队长会说你消极怠工思想不求进步了。
记得那年去离村10里远的步家庄耪地,我打垅,和队里几名棒小伙耪了一会后,见拉下了不少人,就放慢了速度,连说带笑起来,这时,有一个绰号叫铁棍儿的十七八岁的小青年超过了我们,我们也没在意。不料吃中午饭的时候,队长就含沙射影地批评说,有一个现象跟大伙说说,平时都是棒小伙,竟叫一个孩子超过去,这是啥现象呀,是不是成心眼儿的不想干活啊!把我们几个人说得又羞又恨,下午我们就搞了恶作剧,仍然是我打头,有意让那个小青年跟在了我的后面,同样有着棒小伙之称的刘二哥马上顶了上去,把那个小青年夹在了我俩中间。那时耪地一般都把鞋甩在地头,光着脚干活。我在前边甩开膀子猛干,刘二哥在后面猛催,快,快点儿!还用锄钩子故意碰那个人的脚后跟,连吓唬带喊,告诉你啊,刀了你的脚别怨我呀!那天下午活干的特别快,队长笑眯了眼,可怜那个铁棍儿,一下午脸上的汗珠没断,连累带上火的夜里又吐又拉,天不亮就去了卫生院输液了。
越是老农越熟练,越有有技巧,把锄板儿耍的出神入化,而没耪过几天地的人,不但活的质量差,而且速度极慢。当然,如果用耘锄耘过就另当别论了,因为耘过后,垅背的草基本上就被除掉了,人们谓之“耪眼儿”,不用耪背儿了,只须把垄沟里苗和草处理好就行了。
耪第二遍地的就相对轻松许多了,因为这次主要是找“螺旋苗”和除草。所谓“螺旋苗”就是第一遍定棵子时没把根儿除净的苗又钻了出来。第三遍就更轻松了,甚至可以偷懒,因为这遍主要是培土,多培少培点儿的没人过问,因为还要耠青培土(如果时间来不及,一般耪完两遍就耠青,主要是怕赶上雨季到来耠不了青会造成严重减产的)。
耪地是可以互助的,一般耪地快的人到了地头,都会主动地接应一下耪地慢的人,有心眼的人,会挨着自己的家人或不错的人,这样在耪的过程中,不显山不露水地就帮着把地耪了,工分也会挣得多一些。
耪地的时节,会激活一种生意,那就是打铁的。因为耪地,许多人家要伸锄,即通过火炼擦砷,使锄韧锋利耐磨,除草轻松快捷。不仅是伸锄,还伸镐、伸锨、打镰刀、打小镐子、镐挠子等铁制的农用工具。而且有一个有趣的现象,哪个村有打铁的,哪个村就常常有钉马掌的。原来,这个时节也是修理牲畜蹄子的时节,更重要的是钉马掌的要靠打铁的打制铁掌,颇有点花开引蝶的意思。
庄稼长到膝盖高时就要开始耠青了。按说高粱苗有柔性,不像玉米苗那样硬脆易折,齐腰高时在耠青也来得及,但因为地多,不是一两天能耠完的,所以庄稼人都讲究农活赶前不赶后,提前入手。耠青主要靠畜力,先用高粱瓤子或苇子绑成把子,绑在耠子头儿稍后部位,人在前面扬些化肥,后面用耠子把土挑起,覆盖在苗的根部,形成垄沟与垅背,既盖住了化肥、又遮压了杂草,不仅有助于苗长大时根基稳固、还利于雨大时排涝。
知识出处
《淡出视觉的记忆》
出版者:宁河区档案局
本书以《淡出视觉的记忆》为题,作者分别从曾经的生产生活的角度,真实地记录了曾经的经历和生活的故事,带我们追寻历史发展的足迹,钩沉先人们生存的风雨沧桑。
阅读
相关人物
李振起
责任者
相关地名
宁河区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