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门窗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淡出视觉的记忆》 图书
唯一号: 021920020230001924
颗粒名称: 安门窗
分类号: TU361
页数: 2
页码: 46-47
摘要: 本文讲述了土坯房在建造过程中将门框、窗框放在最后一步,主要是为了避免承重问题以及灵活调整土坯房的尺寸。一般来说,朝南的三间正房需要安装八扇板门,即前后各两扇,东西屋各两扇,还有一个后门口的大封门子。前后门下方会放置门枕石,作为门框下方的支撑物。窗户一般装在东西屋,尺寸较小,下扇固定,上扇可活动,可以挂在屋顶的钩子上。为了采光,堂屋通常会设置一尺左右高的上亮子,可以用小窗户或匾额的形式。有些人家在东西屋后墙上会开一个小窗户,用来存放东西,尺寸大约六七十公分左右。窗户多为小木格子窗,纸糊制成,为了防风雨,则使用挂箔帘的方法。挂箔帘是用苇子制作的帘子,通过挂在窗户上的过木处来遮住窗户,起到防风雨的作用。由于窗户小且纸糊不透亮,土坯房内部常常显得特别暗,没有现代大瓦房的明亮。
关键词: 宁河区 土坯房 安门窗

内容

房苫完坡后,下一道工序就是安门窗了。土坯房不像浑砖房那样在起墙时就要把门框、窗框竖起,而是放在了最后,一是避免承重,二是土坯房的尺寸可以随意,用刀砍砍就可大可小,不像浑砖房那样有固定尺寸。一般坐北朝南的三间正房要有八扇板门,即前后各两扇板门、房内东西屋各两扇板门,再加后门口挡风的大封门子。前后门门框下要卧门枕石,里屋门下也要有,不经风雨的,不一定是用石材,木头或砖的也行。门枕石的中间是门枕,也就是人们常说的门槛子。窗户一般都是东西屋有,但都不是现在的大窗户,只有一米半左右长,高七八十公分,且分上下两扇,下扇固定,上扇可活动,通风时可挂在屋顶的钩子上。堂屋为了采光,可留一尺左右高的上亮子,留有小窗户。有的做成匾额,让村里书法名人写上“居之安”“和为贵”“吉祥高照”等字句镶在上面,也有的人家为了严谨,就干脆把那个地方堵得严严实实。有的人家会在东西屋后墙上掏个不通透的后窗,大约六七十公分左右,用来存放东西。有的户怕冬天冷,干脆不要后窗。那时的窗户都是小木格子窗,一是为了严实防贼,二是窗户大了刮风下雨不好遮护,因为那时庄稼地没有玻璃,窗户都是纸糊的,用桐油刷一两遍防风雨的。但为了防止风大雨大淋湿刮坏了窗户,人们想出了挂箔帘防风雨的办法,就是用苇子打副箔帘挂在窗户上的过木处,刮风潲雨时放下来遮住窗户。那时的土坯房窗户小再加上纸糊的不透亮,显的屋里特别暗,根本没有现在大瓦房这样的亮堂,要赶上下雨阴天,挂上防风雨的箔帘屋里就更暗了。

知识出处

淡出视觉的记忆

《淡出视觉的记忆》

出版者:宁河区档案局

本书以《淡出视觉的记忆》为题,作者分别从曾经的生产生活的角度,真实地记录了曾经的经历和生活的故事,带我们追寻历史发展的足迹,钩沉先人们生存的风雨沧桑。

阅读

相关人物

李振起
责任者

相关地名

宁河区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