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淡出视觉的记忆》 图书
唯一号: 021920020230001912
颗粒名称:
分类号: K875.1
页数: 2
页码: 22-23
摘要: 本文讲述了盘苇子是指将打好的苇捆运输到村上。运输苇子使用各种车辆,装车时要注意平衡和重量适当,以及煞紧。对于爬犁装车,每层芦苇的根部朝向车辆的两侧,每一层称为一"凳"。通常爬犁装载五凳就足够了,装多了会很重。装车时,两个劳动力合作,牲口不卸套,从车头向车尾顺序装车,以防头轻尾重。一个人在车上摆放苇腰子,称为"拉高",另一个人在下面负责扛。当需要达到一定高度时,下面负责扛的人可以使用"颠窝"的方法,将苇腰子一起提起并摆放好,以减轻下面扛的人的负担。在装车前,车头中间拴着一根粗约三四公分的苎麻绳,称为"煞绳",车尾部中间拴着一个称为"后兜"的小半圆形的装置。装满车后,负责扛的人抛绳子到车尾,用木棍插入后兜中央,然后用绞棍与绞锥一起扭转,将苇腰子煞紧。装车时要保持平衡,适当重量,并且要煞紧苇腰子,以防半路翻车或脱落。
关键词: 宁河区 芦苇 盘苇子

内容

盘,就是倒运,捆好的芦苇要运到村上,俗称“盘”苇子。一个“盘”字,既简单又贴切,不是当地人感觉有些费解。
  盘苇子要用各种车辆,苇个子装车的时候很有讲究,如果是爬犁,第一层芦苇根部都朝爬犁的一个侧面装,第二层颠倒过来,根部朝着另一侧面。每一层叫一“凳”,这也是一种形象叫法。这样一般爬犁装五凳就够数了,装多了人拉不动,装牛车、马车也是一样。
  一般盘苇子装车是两个劳动力合作,牲口不卸套,就让牲口驾着车站在那里等装车,从车头向车尾顺序装,防止头轻尾重把牲口吊起来。装第一凳的时候,俩人分别扛苇个子装车,第一凳装齐后,一个人上车负责摆,另一个人在下边负责扛。在车上摆的人叫“拉高”,在下边负责扛的人叫“扛个”,一般岁数稍微大一点的社员负责“拉高”,岁数小一点的负责“扛个”。当装到一定高度以后,在下边负责扛的人就比较费力气了,如果下边扛个的人有力气,就可以“颠窝”。所谓“颠窝”,就是按照上边拉高人的指令,直接把苇个子墩身猫腰向上用力一耸,再用“爪勾”借力一捅,苇个子直接落入指定的位置,上边拉高的人稍微一摆就成了。如果扛的人力气小,或者时间长干累了,上边拉高的人就要费力一些,要用“爪勾”把底下扛着的苇个子拉上车再摆放。装车前,车头中间部分拴着一根直径约三四公分粗的苎麻绳子(后来也有用钢丝缆的),俗称“煞绳”。车尾部中间位置,拴着一个长约两尺、两端拴在车尾、小半圆状的“后兜”。装满车以后,负责扛的人,把煞绳从车头抛到车尾,再用一根长约一米、直径约十多公分、一头削尖的木棍,俗称“绞锥”,垂直插入后兜中间,把煞绳缠绞锥上挽个扣,从这个扣里插入一个长约一米的绞棍,与绞锥成直角开始向一个方向转动,两人合力,就像绞盘一样把一车苇捆煞紧。
  装车最重要的是要装的平衡,并且重量适当,还要煞紧。如果装多了容易误车,如果装歪了或者煞的松,半路上很容易翻车或脱落。

知识出处

淡出视觉的记忆

《淡出视觉的记忆》

出版者:宁河区档案局

本书以《淡出视觉的记忆》为题,作者分别从曾经的生产生活的角度,真实地记录了曾经的经历和生活的故事,带我们追寻历史发展的足迹,钩沉先人们生存的风雨沧桑。

阅读

相关人物

王进
责任者

相关地名

宁河区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