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淡出视觉的记忆》 图书
唯一号: 021920020230001911
颗粒名称:
分类号: K875.1
页数: 2
页码: 20-21
摘要: 本文讲述了在收割芦苇后,生产队开始组织苇子打捆。打捆前,先在冰层薄的地方打开一个冰窟窿,将苇腰子浸泡并控干水分。打捆时要注意捆的大小适中,一般七八十斤重。捆的步骤是将两根苇腰子相隔四尺掸开,抻直铺好,并放入芦苇,一捆一般要放三层。捆的时候要用力压紧压实,并使用爪勾勒紧苇腰子并拧成麻花状。最后,将掖在勒紧苇腰子下的苇腰子头勾住并勒紧,完成一捆。这样打好的芦苇捆叫做“荒子”。一天下来,每个人都可以打好几十捆芦苇。整齐排列的苇腰子就像一队士兵卧倒在地上,非常壮观。
关键词: 收割 芦苇 打捆

内容

捆,就是要把收割下来的芦苇打成捆。芦苇全部收割完以后,生产队开始组织统一苇子打捆,芦苇打捆相对从容一些,可以早晨吃完饭出工了,用马车拉着苇腰子,社员只带着爪勾去就行了。
  在打捆之前,先在冰层稍微薄一点的地方打开一个冰窟窿,把苇腰子从车上卸下来,塞进冰窟窿里浸泡十多分钟再捞上来,控干水分,然后才能使用,这样的苇腰子更加柔软有韧性,拧不断。
  芦苇打捆是个技术活,捆的时候要大小适中,一般七八十斤重。如果捆大了,扛起来费劲,捆小了,浪费苇腰子。必须尽量压实捆紧,装车扛运的时候不至于散开了。
  打捆的时候,是先把两根苇腰子相隔四尺左右掸开,抻直铺好,抱起一抱芦苇立在地上撮齐,然后放到两根苇腰子上,每一抱叫一“铺”,一捆芦苇一般要放三“铺”。第一“铺”芦苇根部要尽量靠近一端的苇腰子,苇腰子距离放倒的芦苇根部一尺左右。第二铺芦苇的根部要放在第一铺芦苇根部向一尺左右,向里呈斜坡状错开。第三铺芦苇的根部再撮齐,和第一铺芦苇的根部对齐,这样捆起来就平衡了,防止苇捆大头小尾巴。捆的时候要一条腿跪在苇腰子要缠绕的地方,用全身的力气压住芦苇,尽量压紧压实。然后用“爪勾”勾起苇腰子的一端,再把“爪勾”放在一边,用一只手攥住苇腰子的一端,另一只手攥住苇腰子的另一端,然后交叉勒紧,把苇腰子的两端拧成麻花状。这时候再用“爪勾”伸进勒紧的苇腰子底下,勾住拧成麻花状的苇腰子头,用力一别,苇腰子头就掖在了勒紧了的苇腰子下边,两条苇腰子都勒好以后,一捆芦苇就捆好了。这时候捆好的芦苇捆是连着杂质一起捆的,这样的苇捆俗称“荒子”,经过多半天,每个人都可以捆好几十捆芦苇。一般下午一两点钟就开始收工了。
  一个生产队几十号劳动力,每天捆好的“荒子”就是一大片。远远的望去,排列整齐的苇个子,就像一队队卧倒在地等待伏击敌人的士兵,蔚为壮观!

知识出处

淡出视觉的记忆

《淡出视觉的记忆》

出版者:宁河区档案局

本书以《淡出视觉的记忆》为题,作者分别从曾经的生产生活的角度,真实地记录了曾经的经历和生活的故事,带我们追寻历史发展的足迹,钩沉先人们生存的风雨沧桑。

阅读

相关人物

王进
责任者

相关地名

宁河区
相关地名